社交软件市值为什么这么高
⑴ 一个业务撑起300亿美金Zoom教你如何气死百度!
网络:我是全球最大中陪裂文搜索引擎!
Zoom:我只有一个业务。
网络:我有无数科学家团队!
Zoom:但我市值和你一样。
网络:我人工智能专利数中国第一!
Zoom:但我市值和你一样。
网络:我app日活有2亿!
Zoom:但我市值和你一样。
网络:先不聊了
01 Zoom是什么?
Zoom是我一个山东老乡在美国开的互联网公司,只做网络视频通话这一个业务。
就这一个业务,撑起了300多亿美金的市值。
网络的变现研究室都快研究出变态来了,却和Zoom几乎相同市值,于是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又硬了。
由于疫情,我国内外的朋友同事一夜之间全都用上了Zoom,导致我也成为了Zoom的深度用户。
之前看了业内几篇分析Zoom的文章,大概总结了这么几个原因:
①中国工程师便宜,所以Zoom招了许多中国工程师降低成本。
②Zoom在全球各地买服务器,所以视频效果好。
③Zoom企业文化好,是全美最佳雇主,所以能留住人才。
但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觉得他们全都没说到本质。
所以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Zoom。
Zoom的创始人叫袁征,英文名Eric,山东泰安人。
大学毕业后想去美国,结果签证被拒8次。
到美国后,长着一张中餐馆老板脸的袁征,却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
这主要也是因为袁征当时的资质进不了大公司,外加这家创业公司老板是宁波人,中国老乡,眼泪汪汪,就互相扶持了一把。
而这家公司叫Webex,就是做网络视频会议的。
袁征加入后,非常努力,每天都第一个到办公室。
慢慢地,他从程序员一步一步做到了Webex的工程副总裁,奉献了十几年青春。
网络视频会议这个行业,触发场景很重要,所以需要一些外部时芦圆闭机的帮助。
比方说Zoom最近大火,就是受到全腔态球疫情的影响;而Webex当年也是受到911事件的影响,因为911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敢坐飞机出差了,于是Webex业务快速增长。
2007年的时候,Webex就以32亿美金卖给思科了。
但袁征其实在思科做的不开心,因为当时Webex的体验已经让很多客户不满意了,而袁征提的意见,在新公司又没得到重视。
于是他当时就思考,用户一边骂Webex,但一边还在用…说明这是一个创业机会啊!
于是袁征从当时管理的800人团队中,带出来40个,创立了Zoom。
而他当时已经41岁了。
02 41岁红海创业?
网络视频会议当时已经是红海了,但还好,2B和2C业务的逻辑不太一样。
2C业务想在红海创业是艰难的,因为C端的网络效应很强。一个行业你做不到前三基本就活不下去了,比如我们熟知的外卖行业,美团第一,饿了么第二,第三的网络外卖就直接凉凉了。
但2B还好,你只要服务好几十家客户,往往就能养活自己。
所以袁征当时作为视频会议这个领域的资深大佬,他做这样一家公司,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当时大家依然不看好Zoom,因为这个市场不仅有很多创业公司,而且巨头也在里面掺和,竞争太厉害。
比如Microsoft的Skype、Google的Hangouts、甚至苹果的Facetime,都算是广义的竞争对手。
但Zoom依靠技术领先,勉强算是在行业里活了下来。
在巨头面前讲技术领先?
我解释下,软件公司都有一个悖论:一个软件它存在的越久,架构就越老旧和过时,历史遗留问题堆积,最后就是积重难返。
举个例子,Zoom当时有些竞品,是做设备的,好像华为也搞过。
就真的是一个会议室,每个座位上都放一个显示屏,然后进入他的会议系统开会,类似这样:
但这种设备造价昂贵,而且如果分公司之间开会,那么分公司也得建一套,非常原始。
随后,手机、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快就将这些做设备的淘汰了。
另外还有一些做软件的竞品,比如Skype:
它其实并不是针对视频所设计的,视频只是它的功能之一,所以它就没为视频做太多优化,用的时候经常卡顿。
然后像苹果的Facetime,连跨平台都不行,那更是不可能完全普及。
所以我前面提到这些大公司,虽然也涉及视频通话产品,但不是技术老旧,就是没把视频会议作为核心功能去经营。
但我们反观Zoom,视频会议就是它唯一的核心功能,它所有的开发、设计都是围绕这件事展开,整体战略也是建立在当代的硬件、云计算等技术上来制定的。这种专注加先进,让Zoom活了下来。
03 如何用一个业务比肩网络?
但活下来不等于成功,300亿市值也不是活下来就可以达到的。
我觉得Zoom能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产品调性。
这是所有文章都没提到的一件事,因为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把Zoom定义成一个商务会议软件,然后拿钉钉这样的软件做对比。
但Zoom早就破圈了
Zoom其实是一个社交属性非常强的产品,不单单做商务会议,而是把本来在线下的很多场景都搬到了线上。
办婚礼、毕业典礼、生日Party等等,Zoom早就变成一个有社交属性的产品。
为什么我前面提到了调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一个产品酷不酷是非常重要的事,是年轻人,或新潮的公司是否接受它的重要的参考。
比如说微软的Teams、或者Skype,这一套东西都是和微软生态以及Office深度绑定的。
这样做不是不好,大企业各个产品之间协同是正确的,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就不够酷,不喜欢微软生态的人那就更不会用。
但这种感觉其实没法精确的描述,它就是一种调性和一种感觉。
Zoom是一个独立品牌,新潮、高级,在鄙视链最顶端,这让用户分享Zoom的链接出去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不会担心收到链接的人喜不喜欢。
产品做裂变,分享是关键,于是把握用户的心理这非常重要。
如果用户分享时会担心这个链接别人会不会喜欢,会不会很low,他肯定不愿意分享。
另外Zoom在商务和活泼之间做了很好的平衡,举个正面案例:
有一家叫Slack的公司,产品是主打团队沟通的。
我们可以通过他的logo看到,他使用了色彩明快的设计,产品里还支持表情包等功能,是办公软件的一股清流。
它打破了传统办公软件的沉闷,所以很多年轻公司都愿意去尝试。
但扮酷要有个平衡,比如说Zoom有个竞品,反面案例我就不说名字了,它加了一个AR换头,可以把自己的头换成奇奇怪怪的东西…
但这个功能出现在一个商务型产品上肯定不合适。
你开一个电话会,结果下面无数坨屎,你说什么感觉?
虽然我知道在很多领导心里员工就是屎,但真的换上很多人还是接受不了的。
另一个极端,比如Webex,它商务范就太足,用户用它上个瑜伽课、美妆课,但搞得像在谈5个亿的生意,那也很夸张。
前段时间,有人说在钉钉上和同事开会就很尴尬。
因为一开摄像头,发现同事住的都是180平的房子,而自己却在廉租房里,背后挂的都是脏衣服,墙上裂痕都被看见。
然后Zoom就周全的想到了保护隐私及避免尴尬的方法,就是可以给自己加一个背景:
那你说你想在知乎装逼,什么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上都上了还下什么?
直接换成驾驶舱:
还有像美颜这种功能,很多软件都有,但Zoom的美颜程度就把握的很好,稍微磨一磨皮,不会把人搞的尖嘴猴腮。
商务会谈和社交之间,Zoom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所以在调性上,达到了最广泛的适用性,结合社交软件自上而下的特点,也成为了Zoom致胜的关键原因。
04 能在国内复制Zoom吗?
其实,Zoom的兴起也是离不开美国互联网这个特殊大环境的。
Zoom这家公司,营收基本上来自于北美市场,本身是一家赚钱的良性公司,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重要?因为不赚钱的互联网大公司在中国太多了…
在美国,巨头公司是没有烧钱玩补贴的习惯的,这才让Zoom的产品定价可以在同类产品里非常便宜。
这话可能很多人听着怪怪的,大家肯定觉得大公司东西贵,小公司便宜不正常吗?
这个观念只在线下市场有效,而互联网市场的付费,大公司往往都更便宜!
你们想想,钉钉、飞书、腾讯会议,它们的核心功能都是免费的。
这时候你在国内搞一个Zoom这种创业公司,然后还敢收费,和自杀有啥区别?巨头公司早就把你逼死了。
美国用户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付费习惯比较好,二是比较喜欢功能单一的产品。
就是一个APP就干一个事让美国人很放心,如果功能太多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不够专注。
但国内就不是了,微信推了半天的小程序,就是希望以后大家手机里只有微信这一个app。
那为什么美国用户喜欢功能单一的产品呢?
因为美国互联网环境更加的开放。
比如说美国各种商务软件,它们都开放API,互相之间可以兼容,用A公司的视频会议接B公司的聊天,甚至再接C公司的项目管理和D公司的文档管理,自由搭配,高效办公。
但一旦到中国就是:
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垄断!
中国这些巨头,确实做了不好的表率,但这个没人管,法无禁止即自由,我们也无法评价。
但结果就是我们中国的用户,就只能去用那些全家桶产品,所以说投资人找中国的Zoom,我觉得就别想了,因为时空背景用户习惯都不一样。
那有人说:“中国也有很多人用Zoom!”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个:
①:中国用户还是以白嫖为主的。这次疫情,Zoom为了中国市场所以修改了原有的收费标准,这也算是用美股的钱补贴国内用户了,但一旦Zoom在国内开启常规收费,我坚信一定90%的中国用户会迅速离开。
②:互联网专业人士有站队问题,比如腾讯系和阿里系的两个人,聊天是微信还钉钉?
所以不如大家都用Zoom好了。
05 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01:城池都没有,你挖什么护城河?
最近和几个做2B的朋友聊天,结论就是做2B不用太多考虑所谓的“壁垒、护城河”问题。
护城河是古代战争的产物,而现代战争靠防守是很难赢的,现在很多创业者他业务还没做起来,就先考虑护城河问题,这个我觉得说不通。
所以我的建议是先把业务做深做透,先建立城池,再建造护城河,尤其是2B市场。
02:创业要学会借力!
某个弹幕网站,刚开始做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弹幕播放器。
他把视频架在别人的服务器上,因为视频的服务器是很烧钱的。
Zoom其实也可以成为这种能让创业者借力的点,譬如我们把Zoom当成是一个免费的视频连线平台,一种免费的基础设施,再加点别的料在上面。
譬如国外有个网站叫做OKZoomer,专门匹配美国大学生线上社交的:
上线两天就注册了2400多个学生,现在已经有超过1万名学生通过它来匹配约会了。
最后我总结一下:
Zoom当然不是完美的产品,最近也爆出隐私问题,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这个事就有点敏感。
我有个朋友是Zoom的高管,我就尝试打给他问点内幕,结果尼玛这哥们守口如瓶,什么都不说,确实能感受出恐惧与谨慎,毕竟一个公司一下子变这么大,完全没问题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们开头拿网络开玩笑,但现在Zoom的股价确实有些虚高,无论看市盈率还是看市销率,都不是特别理性的一个市值。
那就有人担心,Zoom疫情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就挺难回答的。
但我还是觉得会有很多用户的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次疫情就让人们发现有些会不开也是可以的,甚至有些人不存在都是可以的。
所以我觉得疫情之后,Zoom的用户数肯定会回落下来一些,但也会比疫情之初高很多,习惯的改变是多方的配合与时间的沉淀,我还是看好Zoom的,因为他是一家具有长期价值的公司。
⑵ 现在的聊天软件为什么市值好几百亿,靠什么盈利
即时通讯自诞生至今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了一种成熟的产品类型,即时通讯工具以其拥有的实时性、成本低并且可以与手机等终端通讯等诸多优势,已经成为网民最喜爱的网络沟通方式之一,也因能聚集高黏性的用户而被人们公认是最具价值的一种产品类型,很多即时通讯工具市值达几十亿、几百亿,作为商业产品,如何实现盈利是最重要的。
即时通讯工具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产物,更是离不开流量和关注度的支撑,通过庞大的流量和用户关注度可以带来经济价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腾讯旗下的微信,微信在2016年9月平均日登录用户达7.68亿,用户登录微信并没有收费也不会给腾讯带来利益,但是这些活跃用户的存在都是潜在的利益制造者,通过流量和关注度实现盈利已经是目前即时通讯工具普遍的盈利模式。
移动运营商及通讯增值服务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移动通信运营商那里取得分成来获取利润。运用这种模式最成功的当数腾讯QQ,国内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大力开发数据增值业务,尤其是点对点消息业务。这时QQ通过与运营商合作,让QQ用户可以使用电脑与手机进行即时消息交互,这带动了运营商点对点业务的增长,腾讯可以从中提成。除此之外,QQ还成为移动运营商的服务提供商,并依据QQ用户手机上网产生的相关流量向运营商索取分成。
网络广告
此类模式主要是在即时通讯工具操作界面展现广告盈利。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启动页广告、弹出式窗口广告等,近年来品牌植入式广告由于其宣传效果突出而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的欢迎。点击进入后的启动页制作成广告模式,已经成为各大APP使用的方式,当然即时通讯工具也经常使用此种模式,而通过把广告植入QQ空间和朋友圈是即时通讯工具独有的方式,用户点击进入广告后,运营商即可获取利润。
在目前看来,即时通讯工具发展前期都是通过免费使用的手段来获取用户,积累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后,就通过流量和关注度获取商业价值。但是即时通讯工具的盈利方式也不仅仅只局限于以上三种,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开发者要用创新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潜在机会。
⑶ 新浪微博市值突破290亿美元,微博为什么这么火
新浪微博橡埋市值突破290亿美元,微博这么火的原因是其功能多样且方便有利。
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类的社交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拍伍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一起分享、讨论;还可以关注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
新浪微博的产品特点:门槛低、随时随地、快速传播、实时搜索。
微博的功能这样多种多样,很多时候方便了我们交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用微博。
⑷ 平台经济时代,拼多多的市值这么高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拼多多的过人之处莫过于它的营销手段,除了商品价格低之外,它还推出了砍价的方式,砍到零元就可以免费带走,这就更加刺激了人们的消费,同时,也让拼多多更加的普及,另外,拼多多在电视上大量的投放广告,增加曝光率。虽然拼多多上面假货比较多,大家的评论也不是特别好,但是它价格低就能够做到吸引广大的顾客。
而那些打击拼多多的人大多都是对商品价格不敏感的人,他们不在乎商品价格,他们在乎的是生活质量和产品品牌,他们乐意花更多的钱去享受更有体验的产品。
⑸ ZOOM:市值1291亿美元的狂热风,怎么吹起来的
本文为《创造一下·公司兵法》栏目
硅谷新贵ZOOM1291亿美元市值背后的商业逻辑
作者|苗正卿
狂热继续。
9月1日,视频会议服务商ZOOM股价一度暴涨 47%, 以 1291亿美元 市值超越IBM,成为 美国市值最高的20大 科技 公司之一 。
凭借手中股份,ZOOM创始人、CEO袁征以超过200亿美元的身价杀入全球富豪榜前70名。
让资本市场对ZOOM信心大增的根源,是ZOOM交出的成绩单。 二季度ZOOM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5%,而其中81%的收入增量源自新订阅用户。
在过去的一年之中,如何获得新用户成为了华尔街和硅谷都在忧心的事。这甚至成为了To B和To C公司都绕不开的必考题。
贵为FAANG成员之一的奈飞,只是因为新用户预期增速放缓,便引来股价暴跌10%的“惩罚”。而中概股、To B玩家声网,则凭借疫情引发的“用户超额增量”态势成功在纳斯达克IPO。
ZOOM已经成为华尔街和硅谷都在研读的新“兵法书”,因为获得新用户的能力正是ZOOM擅长的事。
2020年以来,ZOOM最重要的目标客户群“拥有10人以上的公司级客户”增长了29.5万个,比2019年全年增扩293%。值得玩味的是,从2011年开始创业算起,袁征带领ZOOM杀入的并非蓝海。在当时的视频会议市场,微软的Skype、思杰公司的GoToMeeting以及并入思科的WebEx旗下产品已经成为市场激陵主流。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赛道迅速获得企业级用户? 这成为了袁征和ZOOM需要思考的问题。
“ZOOM用To C的思维,做了一款To B的产品。” 分析师、SAAS市场研究者Baldwin对《创造一下》表示,ZOOM暗示了一种潜在趋势: B端和C端市场界限逐渐模糊。
ZOOM的诞生和一场爱情有关。
1987年,考上山东矿业学院的袁征出现了一个刚需:如何与异地女友保持联系。当时二人分隔两地,只有乘坐10小时火车才能见面,刚需焦虑让袁征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某种技术实现音视频同步。这其实是袁征的底层逻辑: 从需求出发设计产品,技术只为需求服务。
“在硅谷,有太多的天才工程师,但其中大多数只是在开发自己喜欢的产品,而非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工程师秦洁早在WebEx时代便与袁征共事,在敏渣他眼中袁征属于硅谷异类:在WebEx的会议桌上,当一群工程师讨论技术时,袁征也会用温和语气指出“这个设计似乎不符合用户需求”。
甚至用户需求成为了袁征日后从思科离职的导火索。
2011年作为思科工程副总裁的袁征在用户走访调研时发现,思科提供的远程会议系统已不能满足用户。这套基于昔日WebEx技术而成的系统在稳定性和便捷性上已不能让2011年的用户满意。在和思科高层交涉无果后,袁征决定创业并开发全新的系统。
重视需求的基因,最终嵌入到ZOOM之中。和硅谷同行相比,作为To B企业,ZOOM在产品研发和推广时采用了不同的模式,B端企业用户之中的员工需求被视为重要信息。
Anne是在美国一家创业型生物公司工作的员工。她最早使用ZOOM,是因为一封邮件。当时她给一位ZOOM的工程师推荐了自己公司的生物产品,在愉快的交流后对方又发来了一封“推荐ZOOM产品”的明拿戚邮件。这让Anne略感意外,之前她使用过的企业会议软件,都是由软件公司直接向客户公司的采购负责人推荐。像ZOOM这种直接将产品推荐到目标公司基层员工的打法并不多见。
一位供职于ZOOM的人士回忆,在早期推广产品时,ZOOM销售部门制定的策略可以描述为 “由小到大、由下到上、由散到聚” 。ZOOM销售人员的KPI考核之中,对接了多少采购部门负责人或公司高层并非最重要指标。“和多少目标公司基层员工实现对接”反而被看得很重。
当时ZOOM的销售推广理念,甚至是鼓励销售人员引导客户公司员工将ZOOM用于私人场景。“我们并不是让这些基层员工向公司高层推广产品,从而实现公司采购,ZOOM的目标是让这些人真正用产品,并获得体验。”
Emergence Capital普通合伙人苏博托夫斯基是最早投资ZOOM的投资人之一。在和袁征接触时,袁征并没有向苏博托夫斯基展示PPT。在会议室中,袁征将ZOOM的产品直接放在苏博托夫斯基等投资人面前,并允许他们随以使用,而体验后苏博托夫斯基决定参与投资。“人们想要的是一款他们喜欢的工具。” 苏博托夫斯基说。
分析师Baldwin将ZOOM的模式归结为两个基本点: 产品本身质量过硬+能满足用户需求。 “在满足这个前提下,ZOOM的产品通过个体向群体推广。这和传统的To B公司模式不同,并非那种公司统一采购后向下分发的模式。”
国内某中型风投公司在2019年开始使用ZOOM。最开始是几个海外留学背景的员工在夜里居家协作时自行使用,之后ZOOM的产品被“安利”给了部门领导,两个多月后,ZOOM成为了这家公司统一采用的远程会议软件。这其实是ZOOM崛起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 先赢得C端用户,再逐渐影响到B端。
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程浩是ZOOM的用户之一。他发现ZOOM成功的逻辑是To B的企业“ 通过病毒式营销 ( Viral Marketing,利用人际网络,让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 ) ”迅速发展。
ZOOM深度用户张翰是一家9人创业公司的CEO,最早他发现ZOOM还是在和投资人交流时。当时他身处北京,而投资人远在新加坡。在对方的提议下,张翰试着使用了ZOOM。
“当时非常紧张,担心软件复杂,耽误聊事。”让张翰意料之外的是ZOOM的极简主义设计。他用了3分钟的时间下载软件并加入会议,而在之后32分钟的交流中也没有出现任何意外。这次体验之后,张翰将ZOOM推广到自己公司之中,并且将之推荐给了其他几个创业的朋友。
社交裂变并非ZOOM的唯一打法,ZOOM也善于借力知名品牌。ZOOM国际和合作伙伴营销部负责人德里克·潘多透露,除了用户个人通过社交网络推广ZOOM,公司本身还很看重和品牌的合作。在F1方程式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奖赛上,ZOOM已投入使用,车迷通过ZOOM可以看到实时更新的赛况。
“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很像许多消费电子产品甚至消费品公司的打法,通过品牌露出扩大影响力,并通过个人的社交裂变获得新客户。”营销研究者朱民认为ZOOM最大的特点,就是获得C端流量后,最终演变为B端的公司级客户。“这是ZOOM在产品质量之外,最大的成功秘诀。”
在获客方面, 免费增值模式 也是ZOOM的战略之一。ZOOM的产品分为两大体系,一对一的免费模式,以及40分钟免费的群组会议模式。一对一免费模式,进一步促进了C端个人成为ZOOM产品的体验者。而群组会议的40分钟免费模式,也是基于用户实际应用场景而设计出的方案。在公开采访时袁征透露,40分钟免费模式,是早在WebEx时期团队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的“最佳时间”。来自ZOOM的研究显示,40分钟免费模式最容易实现付费用户转化。
“本质上这是一种免费增值模式。” Baldwin对比了在2020年成功IPO的声网。和袁征类似,声网创始人、CEO赵斌同样源自WebEx,而声网和ZOOM同样是To B的公司。有趣的是,赵斌和袁征不谋而合地都选择了免费增值模式。
“声网给每个账号提供了10000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间,之后才收费。”赵斌认为10000分钟足以让用户体验到声网的优势并抉择是否继续使用。和ZOOM颇为类似的是,声网在营销推广过程时,最看重的也非客户公司的采购负责人,而是实际使用声网API的工程师。
Brown同时是声网API和ZOOM产品使用者,作为工程师他经常需要用ZOOM和加拿大等地的分公司工程师交流协作。他觉得ZOOM和声网和传统的思科、Oracle等To B类公司有所不同。在传统的模式下,基层员工无法提前尝试使用这些To B级产品,除非公司高层决定购买、引入。但声网和ZOOM的产品首先让基层员工用到,而且这些产品甚至具备To C的特质。“一位个人开发者也可以使用声网API,家庭成员间也可以用ZOOM交流。”
但程浩认为,并非所有的To B产品都可以To C化发展。在他看来,ZOOM的产品“足够通用、足够标准化、足够独立并且非常年轻化”。而大部分To B产品并不具备ZOOM的这些特点,如果一味模仿ZOOM或声网的模式,可能水土不服。
ZOOM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4月初,袁征在YouTube平台亲自下场直播,主题是“道歉”。让袁征坐立不安的是ZOOM爆出的安全隐患问题。
ZOOM轰炸 ( ZOOM Bombing,指突然有人闯入到会议视频中并留下不可描述的行为或言语的现象 ) 在2020年第一季度开始在网上发酵。这导致ZOOM的股价一度暴跌15%。
除了安全隐患,ZOOM所在的赛道可谓拥挤。2020年4月Facebook推出同类产品Messenger Rooms。而谷歌的Hangouts Meet则实现“云化”,无需安装软件在Web页面即可实现100人视音频远程会议。
缺失场景一直是ZOOM被质疑的地方 。
“ZOOM说到底是一款工具,它缺少了自带的场景。”以谷歌为例,从2019年开始谷歌就开始整合Gmail和Hangouts Meet。这是谷歌场景化战略的一部分,用户在一个场景内可以体验到产品的多种功能。以Gmail最大的单一市场印度为例,印度的Gmail使用者在通过Gmail进行工作交流时,可以即时通过Hangouts Meet实现音视频深度交流。相比于单独一款软件,这种场景化服务的优势在于便捷和系统整合。
这也是ZOOM在2011年创业伊始就面临的问题。在袁征初创ZOOM时,他的朋友曾提出过质疑:公司采购思科的产品,不仅为了远程会议一款产品,还会有诸如企业路由器、安全产品等。
“ZOOM作为一款工具,在面对平台类公司和巨头公司竞争时处于天然劣势,除非产品竞争力保持持续优势。”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ZOOM业绩大涨离不开疫情带来的“无接触经济”。在无接触经济的业态下,ZOOM规避了“场景化缺失”的问题。但在疫情之后,ZOOM能否保持如此高的增长性,并不能轻易判断。
起码在新兴市场,ZOOM的好运气并未延续。2020年5月,ZOOM逐渐停止了中国个人用户在产品上的注册。8月ZOOM将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改为OEM经营模式 ( 新模式下,ZOOM在中国选择三家代理商进行合作 ) 。
“随着ZOOM逐渐成为市值近万亿元的公司,ZOOM所面临的挑战已经和以前不同。” Baldwin表示ZOOM已经走上了Facebook曾经的道路,随着体量增加,宏观环境和所在市场政策的影响,将会对公司发展起决定性影响。
不过袁征似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潜在危机。比如在新兴市场上,ZOOM正在全力开拓印度市场,到2020年5月时印度已经成为了美国之外的ZOOM最大单一市场。
而为了解决场景缺失的问题,ZOOM也开始 定制化服务 。随着疫情带来的在线教育市场飞速发展,ZOOM为多家在线教育厂商推出了定制化软件。ZOOM不仅可以根据公司特点调整软件功能,还可以将ZOOM的功能嵌入到一些企业的产品中去。“未来在To B的市场,人们也会更加关注定制化,每个企业都希望获得针对自己需求的精准服务。从这个角度上B端和C端都正在进入个性化时代。” Baldwin说。
为了拿掉“安全隐患”这条锁住ZOOM生死命脉的锁链,ZOOM也在奋力一搏。最新的消息显示,ZOOM宣布启用双重验证功能,这被视为ZOOM提高用户账户安全的举措。毕竟在ZOOM基于社交裂变的获客模式下,一个用户选择离开ZOOM时也会影响其朋友对ZOOM的评价。
正如袁征自己所说:“ZOOM需要小心谨慎地发展。”
⑹ 腾讯市值43511亿,微信、QQ却免费使用,马化腾到底靠啥赚钱
对于腾讯,大家都很熟悉了,毕竟是国内最着名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旗下微信和QQ,更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我们需要联系其他人的时候,都会将这2款软件作为首选,然而对于腾讯,我们却更好奇,腾讯市值43511亿,微信、QQ却免费使用,马化腾到底靠啥赚钱的?
所以说,大家可不要再对腾讯有刻板印象了,马化腾不只是靠游戏赚钱,腾讯还有很多业务,而且实力相当强悍,在领域内取得的成就也很高,是不是不敢相信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举报/反馈
⑺ 抖音的市值为什么这么高
抖音的市值高是因为互联网的盛行。因为今年互联网经济的肆山肆盛行,抖音把握住了时代的大趋势唯毁,因为抖音现在打造的是一种短视频与直播带货相结合的方法,包裂轿含各个领域的短视频内容。
⑻ Facebook用户达30多亿,碾压微信11.5亿,为什么微信走不出国门
如今,全球社交软件的格局已经定型,国内微信以11.5亿的用户体量成为国内其他社交软件无法逾越的一座大山。而反观海外市场Facebook以30多亿的用户直接碾压全球任何社交软件,几乎无人能逾越。那也许就有人问了,为什么微信走不出国门和Facebook一较高呢?其实微信曾经是有机会成为比肩Facebook的,只不过期间扎克伯格捣鬼,害得微信错失了征战海外市场的大好机会。
前不久,马化腾因纤毕腰椎旧伤复发再次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也正因为马化腾再一次错过今年的两会,上一次腰椎旧伤复缺席两会还是2014年,哗竖巧可见腰伤已经成为马化腾的痛点。而正是腰伤让马化腾错失了收购WhatsApp,微信也因此在海外举步维艰。当时,腾讯已经着手收购海外社交软件事情,之前与SnapChat CEO埃文斯皮格尔探讨投资事项却被无情拒绝。然后腾讯转战收购WhatsApp,当时两家公司基本上谈妥了,几乎就差最后板上钉钉签协议了。
可是,这时候马化腾腰椎旧疾复发太严重,不得不暂缓去硅谷与WhatApp创始人Jan Koum进行最终细节谈判,可谁能想到就在这个时候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却直接开出了190亿美金的天价收购了WhatsApp。如今,在Facebook的支持下WhatsApp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社交软件,用户量高达20多亿,如果当初微信能成功收购WhatApp,那么今天全球第一乱键大社交软件是谁还不一定。
现在,Facebook和WhatsApp的生态圈已经建成,在两者的夹击下微信在海外举步维艰,此时微信要想突破这俩座大山实在太难了。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商场如战场,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好在现在微信还是国内社交软件头把交椅,不然腾讯市值必定缩水严重。未来的微信还能否在海外市场扳回一局?大家觉得呢?
⑼ 关于拼多多市值逼近两千亿美元一事,你有何看法
相信很多人都受到过拼多多的骚扰,很多人都在不得已之下下载了拼多多,很多人在下载了拼多多之后,只是帮别人砍价或者点红包,却从来没有使用过,但是就是因为这些人的注册,拼多多的使用用户不断的上升。而且由于经常需要打开屏幕多帮别人点红包或者砍价,这些人也成了活跃用户,但实际上并不贺袜活跃。拼多多市值逼近两千亿美元一事,都是归功于拼多多的经营模式,他们把自己的各种活动和社交软件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个社交购物的软件,他们的市值是虚高的现象。接下来我就来谈谈我的观点。
由于现在的返含资本,市场就看的是软件的使用人数,软件所带来的流量决定它的市场价值的。所以在拼多多这样的运行模式之下,拼多多的市场价值会一直很高,因为总有一小部分人在带动着那一大部分人。
⑽ 微信“一哥”地位不稳阿里孵化的社交黑马崛起,坐拥4亿用户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唯有变化才是始终不变的。当然也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不仅要顺应趋势,更要借势而起,才能成就自己。
拿互联网来说,这20多年来,一批批的互联网公司成立,也有不少的独角兽公司倒在了融资路上,但是马化腾创立的腾讯以及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这两家公司,无论在PC互联网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中,都拿到了通往未来的船票。
其中对马化腾的腾讯来说,最重要的当属微信,正是微信奠定了腾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地位,也让腾讯的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前十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就连QQ都比不上微信的用户量,巅峰时期的QQ拥有8亿用户, 但是如今的微信月活已经超过12亿!
这意味着除了不会用手机的小孩子已经老人,基本上用智能手机的人都会安装微信。
很多人也表示: 自己的手机可以没有支付宝,没有视频APP,但是不能没有微信。
当然社交领域也并非没有挑战,此前的陌陌就凭借陌生人社交,在社交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小米的米聊,阿里巴巴力推的来往,都曾经对社交领域市场进行过争夺,但是遗憾的都以关停服务告终。
其中阿里巴巴的来往,当时可以说是倾尽了阿里的资源告银,就连马云都带头宣传,希望大家使用来往,但是最终却还是失败了。
但是还是同一批人,再次聚集到了阿里巴巴的公司起源地,湖畔别墅,这也是马云与18罗汉创立阿里巴巴的地方,经过潜心研发,成功孵化推出了一款社交APP, 那就是钉钉。
这一次,钉钉避开了微信擅长的个人社交领域,在企业社交领域深耕,最终形成了优势。
不少人应该都有用过微信推出的企业微信,但是后来还是选择了钉钉,一方面是微信在很多人看来是私人生活的沟通工具,不应该带入生活,另外一方面则是钉钉本身在产品上的成功。
如今,阿里巴巴孵化的 钉钉的用户量已经成功地突破了4亿,入驻的企业以及学校数量更是高达1700万家。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 超21万所学校、700万教师和1.4亿学生 正在钉钉,这都是此前需要上网课,钉钉所取得的成果。
面对钉钉的快速崛起,微信的社交一哥地位也是有点不稳了,毕竟两者都在社交领域发展,总会有遇到竞争的时候。
钉钉犹如一匹黑马一般,打了腾讯悄山一个措手不及, 在腾讯还没准启友中备好的时候,已经悄然用户破亿,现在坐拥4亿用户的钉钉,已经成为和微信一样的国民应用了。
曾经一度有一段时间, 钉钉在应用下载榜单中连续30天位居榜首 ,要知道,之前这个榜首一般都是微信。
实际上,腾讯最早是靠QQ起家,而QQ在达到8亿多月活之后,开始了下滑,到了2021年,QQ的月活用户为6亿出头,这意味着有2亿的用户流失,当然这不排除是转移到了微信上面,因为微信的月活从9亿增长到了12亿。
但是这也意味着社交软件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有新的产品出现,能够符合用户的习惯,获得用户的喜爱,那么可能原来的市场老大的位置也就不稳了。
QQ是这样被微信慢慢取代,那么微信可能也会如此被新的社交APP取代。
如今的钉钉依然还在快速发展,再加上阿里巴巴孵化也给了足够的资源,如今线上的企业和学校的用户越来越多,这匹新的社交”黑马“的未来,依然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