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米市值没美团高
㈠ 小米集团市值为什么这么低
前言:相信很多人对小米这个牌子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家一般都很喜欢购买小米这个牌子的手机。但是现在在市场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小米集团的市值一直都非常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从这里大家已经不难看出了小米这几年在市场上的营销或者是品牌树立方向可能都发生了一些错误,它一直都很想在互联网上吸引更多的用户,但是现实情况上小米想要在互联网行业保持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模式是很难的。
㈡ 蔚来汽车市值中国车企第一,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2020年7月,比亚迪的股价达到97.9元,总市值达到2670亿人民币,超越上汽集团的2247亿人民币市值,成为国内市值最大的车企。2020年11月,蔚来汽车的市值达到4506亿港元,超越比亚迪,再次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车企。
比亚迪和蔚来,都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汽车厂商,这些公司市值的增加,是不是能够证明,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已经彻底到来,买燃油车已经是不合时宜了呢?
其次,特斯拉,蔚来,市值高,也是由于它的稀缺性导致的。特斯拉用了10几年的时间才实现了盈利,蔚来汽车估计也需要差不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内,还有很多未知的变量存在。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背后的资金实力上,蔚来汽车与传统汽车厂商相比,目前依然是属于“小”公司。虽然蔚来汽车被看做是智能科技公司,但汽车毕竟是传统制造业。摆脱不了制造业的基本规律。
因此市值中肯定是存在泡沫的,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吧,市值泡沫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企业自身在今后的发展中,在产品上多下功夫,能支撑的起市值。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㈢ 同期上市,美团市值超5000亿,小米已不足2000亿,雷军为什么会输
去年9月王兴携着美团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市值约483亿美元;同年的7月,中国互联网公司小米也在港交所正式上市,发行市值约550亿美元。两家同期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在经过一年半时间后,交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成绩单”。
或许这就是雷军输给了王兴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小米也为社会为消费者做出了不少贡献;虽然不敢说是小米拉低了整个手机行业的价格,但绝对少不了小米的一份力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是否看好小米未来的发展?雷军是否还有机会实现小米5000亿元的“梦想”?
㈣ 小米 产品怪圈的魔咒会再度降临吗
2020年对于小米来说绝对是一个千金难求的机遇之年,小米在成立之初那个一时风头无两的迅猛态势在遭遇了“至暗时刻”之后其实就一直挣扎在泥潭之中,虽然在中途凭借着例如小米MIX的惊艳发布又重新回到了舞台之上,但与曾经相比还是有点欠缺的。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事情就是随着华为遭遇供应链短缺的问题,其市场份额一定是还会下降的,那么空出来的市场份额就必然会有人来填充,从目前来看小米和VIVO似乎会是受益最大的国产厂商。
小米无论是当年的1999元和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的举措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福音,毕竟谁愿意买大价钱买东西呢?
但是这样的举措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就是一个问号了?如果不赚钱,资本为什么要投资你呢?
虽然小米在全球市场销量重回第三,但是失守印度市场的现实也在告诉雷军,也许危机就会出现在下一刻。
㈤ 小米的价值,是被低估还是被高估了
8月26日,小米集团(1810.HK)发布了2020年二季度报告。
二季度小米总营收535亿元,同比增长3.1%;调整后净利润34亿元,同比下降7.2%,环比增长46.6%。
总营收和净利润都超过市场预期,加上小米手机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时销量相对坚挺,以及8月14日公布的小米集团将被纳入恒生指数的消息,小米的股价三个交易日疯涨24.17%,终于超过了上市之初创下的历史最高值。
依然是硬件公司
小米创立开始就自称“互联网企业”,但由于手机和IoT等硬件设备对其营收的贡献率始终在90%以上,市场对小米的定位始终是“硬件公司”。小米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基本对标传统制造业,并未像互联网行业一样享受高估值。
而这次财报发布后,收入和利润结构的优化叠加股价暴涨,有人认为小米终于成为了它最初想成为的互联网公司,估值也正在对标美团、拼多多等,迅速得到修正。
但是,仅凭一两次财报中收入和利润结构的变动,远不能改变一个公司的定位。
从小米集团二季报看,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两项硬件收入依然占到总收入的87.6%,远超其他两项收入。
二季度互联网服务对毛利的贡献超过46%,的确是对小米毛利贡献最大的板块。但由于小米集团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服务收入是建立在硬件设备销售基础上的,并非独立于硬件设备提供的,因此单独计算互联网服务的成本或毛利并不妥当。
如果认为小米已经“转型”互联网企业,则硬件产品的相关成本和费用应被部分分摊至互联网服务,那么该板块的毛利将大幅下降。
被定位为“硬件公司”、“制造企业”真的比“互联网公司”差吗?
互联网公司通常具有高成长性,才能在初期盈利能力差甚至亏损的时候获得高估值。小米公司成立十年,在互联网领域已经不再是雷军认为的“少年”,按现在的盈利能力,恐怕已经被边缘化了。
小米要“做时间的朋友”,想要获得长远发展,被定位成什么没那么重要。
小米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达到约120%,依靠的并不是人们对其定位的突然转变,也不是雷军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的疯狂营销,更不是十周年庆典上对曾经辉煌的回顾,而是小米今年在世界范围内市场占有率的相对提高、在高端手机领域的突破、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组织构架调整后公司定位更加清晰、运营效率有所提高。
人们对公司发展的想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够兑现人们的想象。
再次冲锋
今年对于整体经济来说是灾难的一年,对小米来说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
首先,世界政治局势导致华为在多个国家被抵制或禁用,给小米的全球化带来新的机会。
此前,小米的全球化阵地主要在印度、拉美,而在欧美和中东这样消费能力更强的区域渗透率并不高。发达国家原先是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天下,华为近几年的异军突起为中国品牌撕开了发达国家的突破口,使中国品牌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
华为被抵制后,在欧美各国的销量必将受到影响。小米这时推出小米10等高端机型,既符合小米提高高端手机市场占有率、摆脱“性价比之王”标签的目标,又弥补了华为受阻后欧美各国对高配置硬件手机的缺口。
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相机在DXOMARK全球专业相机测评榜冲至榜首,8月28日正式发布可量产的第三代屏下相机技术等,都给小米在欧美重复华为靠技术赢得市场的道路增加了可能。
其次,小米众所周知的“性价比之王”名号,是其今年最好的广告。
世界经济整体受重创,人们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需求。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性价比”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正是小米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和小米提高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并不矛盾。
Redmi K30 Pro和小米10这两款高端线上的主打产品在618期间分别位列京东5G手机排行榜前两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价格优势。Redmi K30 Pro在北京地区价格最低在1999元左右,堪称是目前最便宜的高通骁龙865旗舰;小米10的配置和细节处理使其在3500元价位的吸引力也非常大。
当手机本身的科技含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超过了消费者依靠品牌彰显身份的心理,小米的“性价比”就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帮其在5G时代前期就获得市场认可的有力武器。
得益于前述原因,小米手机二季度在西欧出货量同比增长115.9%,占领多个国家销量榜首;在拉美、中东和非洲手机的出货量分别同比大涨99.4%、66.3%和113%。二季度,境外市场收入占小米总收入的44.9%。
今年前半年的优秀业绩,无疑为小米再次冲锋赢得了漂亮的一仗。
希望与担忧
小米的业绩让人们看到它重回高速增长轨道的希望,市场对其估值的自发性修复有据可依。
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除了上一节提到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高端机型市场份额可能提高外,小米还有其他两点核心竞争力。
第一,小米的深度定制产品、IoT产品起步早,在AIoT时代到来时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几乎已经见顶,大数据、AI和物联网是公认的下一个风口。小米IoT产品覆盖场景广、迭代次数多,在市场认可度和技术成熟度上都有很大优势。除了智能手机外,在智能电视和智能音响这两个最重要的AIoT流量入口,小米也占据领先地位。小米的智能电视出货量连续6个季度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小爱同学在2019年全国智能音响销量榜也排名前三。
第二,小米与消费者深度绑定,使其业绩更加稳定,在特殊时期受影响可能性小。
苹果产品对用户的深度绑定始于操作系统,终于产品闭环。当用户享受到同品牌产品之间互联的便利,再更换使用品牌成本就更高了。小米生态链具有同样的绑定效果,因为其产品更加丰富,绑定效果甚至更强。
同时,IoT产品可以反向促进智能手机这一最重要的终端的销售。小米二季报中也提到,小米手机与IoT产品之间不是简单的导流与被导流关系,而具有协同效应。5G时代的来临将成倍放大这种效应。
但是,小米的流量转化率、互联网服务收入贡献率、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率等始终偏低,给其未来能否达到投资人的预期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截止二季度末,MIUI月活跃用户为3.435亿,同比增长23.3%,而总营收同比增长仅为7.9%,毛利同比增长22.3%,均低于月活用户增长率。小米成本管控得当,使毛利增长率大幅跑赢总营收增长率,却没能提高用户转换率。一旦成本压缩到最低,毛利的增速可能快速下降。
小米2018年公布的董事会决议称“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无疑堵上了小米从硬件销售提高利润率的可能性,让其利润率发展的想象空间基本完全落在互联网服务上。这给小米带来的困难,不亚于B站声明“正片永不加广告”给B站盈利带来的困难。
根据二季度数据计算,目前MIUI月活用户给小米集团带来的人均互联网服务收入仅为17元左右,人均带来毛利10.36元。MIUI月活用户同比净增约6400万,销售成本同比净增约9.28亿,获客成本约14.5元/人。互联网服务的人均毛利依然不及获客成本。
小米在海外发展势头良好,在中国大陆这个被视为“最重要市场”的地方,市场占有率却同比下降。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14.86亿台,中金对2020年中国手机销量的估计为3.48亿部。即使不考虑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的因素,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依然占到世界的23.4%,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劣势,源自其互联网基因带来的线下实体店缺失,尤其是在有庞大消费者群体的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而此前小米自身高端产品的乏力也使其面对华为、苹果没有竞争力。
小米是否有可能先建立在海外的优势,再慢慢转化为在国内的竞争力?
可能性是有的,但当年HTC在海外发展也不错,依旧在国内折戟;“非洲一哥”传音手机始终没能打开国内市场。小米海外最重要的战场——印度——销量最高的也是低价低端手机,情况与传音类似。
先例告诉我们,由于海外和国内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5G时代,中国领跑的情况下,如果重心偏向海外市场,很容易与最新的技术脱节;而技术研发对标国内,则会导致研发与生产的错位。
当然,还有一点让投资人担心的,就是小米的运营架构在调整之后是否真的能注重技术,雷军是否真的能放权。毕竟对一个公司来说,领导团队的风格和清晰的发展目标非常重要。
2019年,小米启动“手机+AloT”双引擎战略,提出5年100亿元All in AloT。雷军的目标从硬件+新零售+互联网转变为AI+互联网。
前十年,小米没能完全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的红利。现在,AIoT的红利即将兑现,是天时;欧洲市场的空缺,是地利;小米2019年调整完毕的组织架构,是人和
㈥ 为什么美团和小米的估值差不多,股票定价相差这么多
你好
这应该是股票定价的问题了。
有的时候定价低也不一定是坏事。
只要公司发展好,会涨的。
㈦ 美团点评市值4409亿港元,小米市值2238亿港元,为什么美团会是小米的两倍
从财务数据上看,已经盈利数十亿元的小米集团显然表现更好。8月22日,小米集团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成绩单,公司于2018上半年营收约796.48亿元,同比增长75.4%,经调整利润38.16亿元,同比增长62.2%。最新公布2018年前四月的美团点评仍处于巨亏中。财务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58.24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但同期公司亏损额从2017年同期的82.04亿元扩大至227.95亿元,同比亏损扩大约3倍。
美团点评招股说明书称,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用科技连接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日常“吃”的需求,并进一步扩展至多种生活和旅游服务。也就是说,围绕着“吃住用行”等日常需求,美团点评可以不断附加各类业务。
㈧ 小米、美团市值千亿,为什么却需申请巨额贷款"救命"
小米美团似乎市场价值过千亿,但是他仍然需要贷款申请银行贷款,这几乎是所有的公司都选择的一个策略,因为无论是从经营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他们本身所拥有的资金量的角度来说,申请银行贷款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企业经营通过多渠道去融资,可以增加企业的筹资能力,让企业的经营风险更低,财务风险更低,企业做一个单独的斗士显然不是一个靠谱的选择,只有和多方利益相连,在有困难的时候,对方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他才会选择帮助自己。
㈨ 王兴的美团,为什么可以战胜雷军的小米
一、雷军是IT时代的追风少年。
作为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雷军在大二就通过给电子一条街公司编程,实现了“花钱自由”,此后更是追赶着国产软件崛起的浪潮,进入了中国软件业最高企业--金山软件,一直干到总经理。1999年,雷军就通过收购拿下了卓越网,并在2000年把卓越网转型为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并在2004年以7500万美元巨款卖给了亚马逊。
作为天使投资人,雷军还成功投资了UC浏览器、YY语音、迅雷、知乎等等无数吸金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1月),雷军个人的投资企业共计33家,通过小米科技对外投资的企业为157家;通过顺为投资对外投资的企业为270家。也就是说“雷军系”向外投资项目高达460个,项目遍及半个互联网。
小米模式下,同样的用户数量产生的GMV看起来貌似很多,但摊销一下就没有想象空间; 硬件产品的低毛利率更是让人不能苟同,毕竟小米手机都承诺利润率不超过5%了。美团模式下,蚂蚁雄兵们用败家的效率去追求美好生活,甚至美团还刚上线力推了借款消费模式,包办穷人们的生活方式。国情就是这样,还是穷人多。而美团外卖对商家抽佣都到22%了---并不高,反正餐饮行业绝大多数只活最多6个月,下一茬韭菜重新割。 美团点评,才是真平台。所以,美团点评的估值,是要照着阿里、腾讯这样的平台型企业对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