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估值为什么超小米
1. 为什么美团和小米的估值差不多,股票定价相差这么多
你好
这应该是股票定价的问题了。
有的时候定价低也不一定是坏事。
只要公司发展好,会涨的。
2. 美团2020年净利润才40多亿,为什么市值有1.6万亿
你可以参考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观点。
价值与估值的本质差距。
美团的PE接近300倍。如果按今天估值来讲确实是严重高估。但是市场是非理性的。高估也可以持续很久。低估也可以持续更久。
但是通常看问题的关键不在这。而是要计算美团的年化复合成长率。
2018年以前都是一直亏损状态。2019年2020年爆发增长。美团已经垄断了外卖市场。而且客户黏性越来越高。如果未来年华增长率持续大幅增加,那么过几年看现在的价格就不算高了。
也就是说估值的变化会随着企业成长率越高而变得合理或者低估。以现在的价位看肯定是高估。至于要不要投资看你怎么给它估值和看它的前景。
我个人是不会投资美团。理由是比它好的标的大把。
3. 王兴的美团,为什么可以战胜雷军的小米
一、雷军是IT时代的追风少年。
作为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雷军在大二就通过给电子一条街公司编程,实现了“花钱自由”,此后更是追赶着国产软件崛起的浪潮,进入了中国软件业最高企业--金山软件,一直干到总经理。1999年,雷军就通过收购拿下了卓越网,并在2000年把卓越网转型为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并在2004年以7500万美元巨款卖给了亚马逊。
作为天使投资人,雷军还成功投资了UC浏览器、YY语音、迅雷、知乎等等无数吸金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1月),雷军个人的投资企业共计33家,通过小米科技对外投资的企业为157家;通过顺为投资对外投资的企业为270家。也就是说“雷军系”向外投资项目高达460个,项目遍及半个互联网。
小米模式下,同样的用户数量产生的GMV看起来貌似很多,但摊销一下就没有想象空间; 硬件产品的低毛利率更是让人不能苟同,毕竟小米手机都承诺利润率不超过5%了。美团模式下,蚂蚁雄兵们用败家的效率去追求美好生活,甚至美团还刚上线力推了借款消费模式,包办穷人们的生活方式。国情就是这样,还是穷人多。而美团外卖对商家抽佣都到22%了---并不高,反正餐饮行业绝大多数只活最多6个月,下一茬韭菜重新割。 美团点评,才是真平台。所以,美团点评的估值,是要照着阿里、腾讯这样的平台型企业对标计算。
4. 同期上市,美团市值超5000亿,小米已不足2000亿,雷军为什么会输
去年9月王兴携着美团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市值约483亿美元;同年的7月,中国互联网公司小米也在港交所正式上市,发行市值约550亿美元。两家同期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在经过一年半时间后,交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成绩单”。
或许这就是雷军输给了王兴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小米也为社会为消费者做出了不少贡献;虽然不敢说是小米拉低了整个手机行业的价格,但绝对少不了小米的一份力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是否看好小米未来的发展?雷军是否还有机会实现小米5000亿元的“梦想”?
5. 美团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的互联网公司
美团今年是资产市场的宠儿,股价不断创新高,而几乎在同时上市的小米却备受冷落,股价跌得只剩一个零头,笔者写过关于两者的文章,对美团的比较看好,但是美团近期如此后的股价表现,笔者是很诧异的,认为是好的“过头”了。1、美团确实好美团最新的股价是98港元,市值5700亿港元,换算成人民币是5127亿人民币,相当于730亿美元,已经是中国上市互联网企业中的第三高,看起来市值冲击千亿美元也是可以期待的。
餐饮外卖贡献的收入占平台总收入比例的56.7%,餐饮的增速和毛利率就决定了平台收入和净利润的未来,平台成交额在放缓,第三季度完成了275亿元的收入,净利润是13亿元,净利润率是4.7%,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盈利表现。如果未来的媒体我们要按照盈利的互联网企业来估值,起码要有100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也就是说,如果今年990亿元的收入,要完成100亿的净利润,净利润率要达到10%,那么毛利润率至少整体要提高5个百分点,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平台的商家会答应吗 ?
6. 美团点评市值4409亿港元,小米市值2238亿港元,为什么美团会是小米的两倍
从财务数据上看,已经盈利数十亿元的小米集团显然表现更好。8月22日,小米集团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成绩单,公司于2018上半年营收约796.48亿元,同比增长75.4%,经调整利润38.16亿元,同比增长62.2%。最新公布2018年前四月的美团点评仍处于巨亏中。财务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58.24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但同期公司亏损额从2017年同期的82.04亿元扩大至227.95亿元,同比亏损扩大约3倍。
美团点评招股说明书称,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用科技连接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日常“吃”的需求,并进一步扩展至多种生活和旅游服务。也就是说,围绕着“吃住用行”等日常需求,美团点评可以不断附加各类业务。
7. 美团点评,真的值300亿美元吗
对互联网“网红公司”的估值,须有脑洞大开的想象力。
10月19日,美团点评估值300亿美元、融资40亿美元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这标志着全球未上市科技公司估值榜前五位中,带有“中国概念”的已经“五占其三”,滴滴、小米和美团点评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和第五位。
300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目前网络的市值逾920亿美元、京东的市值近560亿美元,美团点评的最新估值,已经占到网络市值的33%、京东市值的54%,而后二者分别位居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探花和传胪宝座。
从会计学的角度看,公司估值历来存在多个核算方法、且涉及到多个参照维度。而对于非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而言,现在流行的是,言必称“用户数”和“赛道”,只要“用户数”足够庞大,只要“赛道”足够宽阔,如何估值,那就看投资人的想象力了。
至于“用户数”,美团点评貌似对得起300亿美元的估值。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美团点评的活跃买家为2.4亿,京东的活跃用户数近2.6亿(6月30日之前的12个月),网络的移动搜索月活跃用户数则为6.65亿(2016年12月)。
但是,与美团点评相比,京东已经筑起供应链的防护墙,这使得它具备在电商红海中拼杀的能力,此外,内生于电商属性的互联网金融(京东金融),未来也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
而至于网络,近几年虽说赢利能力下滑,但其净利润却还是年年为正的,何况,网络现在还有国内AI(人工智能)一哥的想象力加持。
在王兴“无边界”的理念下,近两年美团点评的赛道,好像变得开阔了——其业务的主战场,已从外卖、团购,进军到电影票、酒旅、移动出行、短租等等。
美团点评的口号也变成“吃得更好,活得更好”,试图构建起全频道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如此一来,美团点评的未来估值想象力,不要说300亿美元,就是3000亿美元也不过分,因为仅以其目前试水的移动出行为例,这一领域的对标公司滴滴,最新一轮的估值已经超过500亿美元。
这样的想法,有没有可能实现?短期徒有其表,是有可能的,依靠强大的执行力。
这样的想法,到底好不好?不好,因为规模并不等于经济,长期应该也很难有成功的可能。
在“内存如金”的手机体验时代,如果一款APP能够更多地满足用户需求,用户自然是乐见其成的,毕竟,这样可以更少地下载APP,手机页面也可以变得更为简洁。但是,美团点评这一拓宽赛道的逻辑,事实上,可能经不起严谨的推敲。
其一,多点作战的实力值得商榷。无论是外卖、团购,还是电影票、酒旅、移动出行和短租,这些业务的核心拓展手段是“竞价模式”,也就是说,在取得一家独大的地位之前,你可能要用持续的补贴,以保留并抢夺活跃用户的数量。
如果仅是在单一领域通过补贴手段打垮(或合并)对手,比如外卖领域,美团点评有没有可能,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但是,多领域同时作战,有没有可能,显然是绝无可能的,仅专注于移动出行的滴滴,其资本实力就已经远超美团点评,此外,专注于酒旅业务的携程,其目前市值也高达260亿美元,几乎与美团点评的最新估值保持同一身位。
其二,不同业务领域的业务逻辑存在冲突。美团点评的外卖和在线票务属于O2O模式,而移动出行和短租则属于共享经济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内在逻辑是存在一定的冲突的。
O2O的用户粘性弱,极容易发生迁移,属于终极价格PK性质,既要PK线上、又要PK线下,而共享经济则是闲置资源优化配置性质,只要能够形成一定的市场垄断,则用户就会具有较强的的粘性。
其三,美团点评缺乏生态构建的支付支撑。姑且不论当下美团点评的生态构建是不是伪命题,起码有一点是其硬伤,即缺乏自有支付平台的支撑,尽管当下美团点评已经拥有支付牌照,但是,欲想真正打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分天下的格局,可以说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者,现有用户已经形成使用惯性;二者,支付宝与投资理财及阿里电商平台之间已经构建起生态体系,微信支付与微信社交之间也已构建起生态体系,这二者的支付功能均具有一定的自我强化功能。
当然,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美团点评的全频道本地生活服务功能,难道与自有支付平台之间不能建立自我强化功能吗?对不起,很难具备,本地生活服务功能的用户粘性,上文已经讲到,其对用户的粘性相对要弱许多。
互联网公司的VC和PE投资人,绝大多数是理性的,但是,其间也存在早期投资人身不由己被裹挟、以及产业投资人出于整合并购等因素而后期出手的可能。
毕竟,对于早期投资人而言,如果不能力顶投资项目等到较佳的市场预期时IPO,那么其早期投资极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亏损。从这个角度讲,众多已经融资六、七轮却依然未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均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没有哪个投资人是不希望所投项目早日上市套现的,但是在什么样的市场预期下上市,这才是关健,否则,宁愿被裹挟着继续力顶,也不愿中途收手认亏。
美团点评,真的值300亿美元吗?
未来或难预料。但是,我还是有一句劝告:在树根尚浅之下,还是不要盲目往众多枝叶上喷洒营养液为好,相反,裁剪枝叶、突出重点业务反而更为重要。
8. 小米的价值,是被低估还是被高估了
8月26日,小米集团(1810.HK)发布了2020年二季度报告。
二季度小米总营收535亿元,同比增长3.1%;调整后净利润34亿元,同比下降7.2%,环比增长46.6%。
总营收和净利润都超过市场预期,加上小米手机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时销量相对坚挺,以及8月14日公布的小米集团将被纳入恒生指数的消息,小米的股价三个交易日疯涨24.17%,终于超过了上市之初创下的历史最高值。
依然是硬件公司
小米创立开始就自称“互联网企业”,但由于手机和IoT等硬件设备对其营收的贡献率始终在90%以上,市场对小米的定位始终是“硬件公司”。小米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基本对标传统制造业,并未像互联网行业一样享受高估值。
而这次财报发布后,收入和利润结构的优化叠加股价暴涨,有人认为小米终于成为了它最初想成为的互联网公司,估值也正在对标美团、拼多多等,迅速得到修正。
但是,仅凭一两次财报中收入和利润结构的变动,远不能改变一个公司的定位。
从小米集团二季报看,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两项硬件收入依然占到总收入的87.6%,远超其他两项收入。
二季度互联网服务对毛利的贡献超过46%,的确是对小米毛利贡献最大的板块。但由于小米集团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服务收入是建立在硬件设备销售基础上的,并非独立于硬件设备提供的,因此单独计算互联网服务的成本或毛利并不妥当。
如果认为小米已经“转型”互联网企业,则硬件产品的相关成本和费用应被部分分摊至互联网服务,那么该板块的毛利将大幅下降。
被定位为“硬件公司”、“制造企业”真的比“互联网公司”差吗?
互联网公司通常具有高成长性,才能在初期盈利能力差甚至亏损的时候获得高估值。小米公司成立十年,在互联网领域已经不再是雷军认为的“少年”,按现在的盈利能力,恐怕已经被边缘化了。
小米要“做时间的朋友”,想要获得长远发展,被定位成什么没那么重要。
小米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达到约120%,依靠的并不是人们对其定位的突然转变,也不是雷军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的疯狂营销,更不是十周年庆典上对曾经辉煌的回顾,而是小米今年在世界范围内市场占有率的相对提高、在高端手机领域的突破、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组织构架调整后公司定位更加清晰、运营效率有所提高。
人们对公司发展的想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够兑现人们的想象。
再次冲锋
今年对于整体经济来说是灾难的一年,对小米来说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
首先,世界政治局势导致华为在多个国家被抵制或禁用,给小米的全球化带来新的机会。
此前,小米的全球化阵地主要在印度、拉美,而在欧美和中东这样消费能力更强的区域渗透率并不高。发达国家原先是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天下,华为近几年的异军突起为中国品牌撕开了发达国家的突破口,使中国品牌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
华为被抵制后,在欧美各国的销量必将受到影响。小米这时推出小米10等高端机型,既符合小米提高高端手机市场占有率、摆脱“性价比之王”标签的目标,又弥补了华为受阻后欧美各国对高配置硬件手机的缺口。
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相机在DXOMARK全球专业相机测评榜冲至榜首,8月28日正式发布可量产的第三代屏下相机技术等,都给小米在欧美重复华为靠技术赢得市场的道路增加了可能。
其次,小米众所周知的“性价比之王”名号,是其今年最好的广告。
世界经济整体受重创,人们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需求。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性价比”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正是小米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和小米提高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并不矛盾。
Redmi K30 Pro和小米10这两款高端线上的主打产品在618期间分别位列京东5G手机排行榜前两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价格优势。Redmi K30 Pro在北京地区价格最低在1999元左右,堪称是目前最便宜的高通骁龙865旗舰;小米10的配置和细节处理使其在3500元价位的吸引力也非常大。
当手机本身的科技含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超过了消费者依靠品牌彰显身份的心理,小米的“性价比”就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帮其在5G时代前期就获得市场认可的有力武器。
得益于前述原因,小米手机二季度在西欧出货量同比增长115.9%,占领多个国家销量榜首;在拉美、中东和非洲手机的出货量分别同比大涨99.4%、66.3%和113%。二季度,境外市场收入占小米总收入的44.9%。
今年前半年的优秀业绩,无疑为小米再次冲锋赢得了漂亮的一仗。
希望与担忧
小米的业绩让人们看到它重回高速增长轨道的希望,市场对其估值的自发性修复有据可依。
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除了上一节提到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高端机型市场份额可能提高外,小米还有其他两点核心竞争力。
第一,小米的深度定制产品、IoT产品起步早,在AIoT时代到来时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几乎已经见顶,大数据、AI和物联网是公认的下一个风口。小米IoT产品覆盖场景广、迭代次数多,在市场认可度和技术成熟度上都有很大优势。除了智能手机外,在智能电视和智能音响这两个最重要的AIoT流量入口,小米也占据领先地位。小米的智能电视出货量连续6个季度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小爱同学在2019年全国智能音响销量榜也排名前三。
第二,小米与消费者深度绑定,使其业绩更加稳定,在特殊时期受影响可能性小。
苹果产品对用户的深度绑定始于操作系统,终于产品闭环。当用户享受到同品牌产品之间互联的便利,再更换使用品牌成本就更高了。小米生态链具有同样的绑定效果,因为其产品更加丰富,绑定效果甚至更强。
同时,IoT产品可以反向促进智能手机这一最重要的终端的销售。小米二季报中也提到,小米手机与IoT产品之间不是简单的导流与被导流关系,而具有协同效应。5G时代的来临将成倍放大这种效应。
但是,小米的流量转化率、互联网服务收入贡献率、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率等始终偏低,给其未来能否达到投资人的预期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截止二季度末,MIUI月活跃用户为3.435亿,同比增长23.3%,而总营收同比增长仅为7.9%,毛利同比增长22.3%,均低于月活用户增长率。小米成本管控得当,使毛利增长率大幅跑赢总营收增长率,却没能提高用户转换率。一旦成本压缩到最低,毛利的增速可能快速下降。
小米2018年公布的董事会决议称“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无疑堵上了小米从硬件销售提高利润率的可能性,让其利润率发展的想象空间基本完全落在互联网服务上。这给小米带来的困难,不亚于B站声明“正片永不加广告”给B站盈利带来的困难。
根据二季度数据计算,目前MIUI月活用户给小米集团带来的人均互联网服务收入仅为17元左右,人均带来毛利10.36元。MIUI月活用户同比净增约6400万,销售成本同比净增约9.28亿,获客成本约14.5元/人。互联网服务的人均毛利依然不及获客成本。
小米在海外发展势头良好,在中国大陆这个被视为“最重要市场”的地方,市场占有率却同比下降。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14.86亿台,中金对2020年中国手机销量的估计为3.48亿部。即使不考虑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的因素,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依然占到世界的23.4%,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劣势,源自其互联网基因带来的线下实体店缺失,尤其是在有庞大消费者群体的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而此前小米自身高端产品的乏力也使其面对华为、苹果没有竞争力。
小米是否有可能先建立在海外的优势,再慢慢转化为在国内的竞争力?
可能性是有的,但当年HTC在海外发展也不错,依旧在国内折戟;“非洲一哥”传音手机始终没能打开国内市场。小米海外最重要的战场——印度——销量最高的也是低价低端手机,情况与传音类似。
先例告诉我们,由于海外和国内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5G时代,中国领跑的情况下,如果重心偏向海外市场,很容易与最新的技术脱节;而技术研发对标国内,则会导致研发与生产的错位。
当然,还有一点让投资人担心的,就是小米的运营架构在调整之后是否真的能注重技术,雷军是否真的能放权。毕竟对一个公司来说,领导团队的风格和清晰的发展目标非常重要。
2019年,小米启动“手机+AloT”双引擎战略,提出5年100亿元All in AloT。雷军的目标从硬件+新零售+互联网转变为AI+互联网。
前十年,小米没能完全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的红利。现在,AIoT的红利即将兑现,是天时;欧洲市场的空缺,是地利;小米2019年调整完毕的组织架构,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