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米产量为什么比大米多
❶ 陕西汉墓现罕见陶仓装满小米,跟现在的小米有什么不同
陕西是一座充满历史的城市,汉代在这座城市上给后代人留下很多宝贵的财富,给现代考古工作留下很多待发掘的秘密。陕西汉墓这些年被挖掘了很多文物,包括陶罐、医书、鎏金青铜器、铁器、玉器等等,尤其是医书,里面有很多古方,为我国得医学界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最近,陕西汉墓又发掘了一个陶仓,里面装满了小米,被很多人调侃为穿越2000多年的粮食。考古工作者小心的清理这些文物,并用现在技术进行碳14检测,追根求源。
三、保护文物不破坏
文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每个中国公民都要尽全力去保护,汉代马王堆里面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是一件文物,通过现代技术检测,可以探究古代的锻造技术,之后应用到现代冶金行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各位读者对陕西汉墓陶仓出土的小米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
❷ 为什么今天的小米被誉为“百谷之长
小米,又称为粟,北方称谷子,谷子脱壳为小米,其粒小,直径1 mm左右。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黏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
维生素是一类微量有机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小米中含有丰富的VB1、VB2和烟酸 。小米中矿物质的含量约为2.5%一3.5%,如钠、钙、镁、磷、钾,小米中的铁是植物来源的优良铁,可以改善儿童体内的血红蛋白状况。小米中的硒以有机硒的形式存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小米中的硒具有非常好的功效 。
❸ 在中国,为什么小米没有和大米一样成为主食
特别是在我们东北老家,女人生孩子,我们叫月子[淘气],以米粥为主。优质小米蛋的大小和颜色都均匀,有乳白色、黄色、金黄色的光泽,有清香。这种小米煮粥有点甜味,味道好。小米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但不能被人体吸收,但能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线分泌,减少肠黏膜和粪便的接触时间,减少肠中部分致癌物质的发生,促进肠癌发病率的降低,对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是这使得长期食用小米难以消化,小米长期食用变得困难。
小米属于杂粮类食品,可以作为主食充足。我以前有陕西的顾客给我寄过一袋小米和一袋枣,他告诉我,他们那边用小米粥做主食煮的习惯比精米和正面营养价值高,糖分没有那么高,特别适合老人或减脂。钟南山老院士表示,我们生活中少吃精米白面,会健康得多,营养也会更多。其他杂粮也可以做成主食,请健康!
❹ 古代粮食产量有多少
一、秦汉
那时候北方耕种技术发达,亩产量高;南方还没开发,技术落后,水稻刚进入百姓的视野,亩产量低。
南方大米:《淮南子·主术训》提到“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相当于稻谷的亩产量为4石,折成大米为2.4石。
北方小麦:《后汉书·仲长统传》提到“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即小麦的亩产量为3石。
秦汉时期1石为14公斤,1亩为0.69市亩。因此,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20斤/市亩;南方大米,96斤/市亩。
二、隋唐
国家重归统一,加上南朝对南方的开发,为水稻亩产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南方大米:从狄仁杰《乞免民租疏》推算,大米的亩产量为1.5石。
北方粟米:《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一顷百亩,出米五十余斛(石)。”粟米的亩产为5斗多,如果折合成小麦的话,约为1石(小麦不用脱壳)。
隋唐的1石为42公斤,1亩为0.8市亩。因此,隋唐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05斤/市亩;南方大米,157斤/市亩。
三、两宋
农业继续南移,两宋在南方大量兴建水利设施,粮食产量提升,环太湖的江浙地区逐渐成为宋朝的粮仓,并奠定后世1000年的粮食种植格局。
南方大米:范仲淹《答手诏陈十事》提到“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至三石。”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状》提到“每亩出米二石。”南方水稻的亩产应该为2石大米。
北方小麦:范仲淹《上执政书》提到“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石)。”大致看出粟的亩产为1石,小麦类似。
两宋的1石为49公斤,1亩为0.9市亩。因此,宋代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10斤/市亩;南方大米,220斤/市亩。
四、明清
湖广熟、天下足,已经成为共识,双季稻、麦稻两熟的轮作制都在这个时代被推广开来,农业科技达到高峰,粮食亩产量小农经济的高峰。
南方大米:顾炎武《日知录》提到“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私租一石。”租税为50%,即亩产为2石米。
北方小麦:《河间志》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小麦的产量超过1石。
明清的1石为70公斤,1亩为0.92市亩。因此,明清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55斤/市亩;南方大米,305斤/市亩。
(4)古代小米产量为什么比大米多扩展阅读
古代关于亩产的记载都非常粗略,没有足够的样本数据考证,所以误差较大。比如,亩产2石,也可能是1.8石,误差10%,古代一般会提整数、半数,不注视其它数据的精确性,所以文中的数据只能反映大概。
按吴慧之《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研究历代的亩产,可以从几方面着手,一是从历代史书中有文字记载的亩产多少来入手,一是可以从租税记载去倒推或复核亩产。
虽然数据并不精准,但粮食亩产量在主要的统一朝代仍是增长的,体现了技术进步,而且每个朝代都会在前人基础上兴修水利、改进工艺,从而提高粮食亩产。
❺ 南宋时期的小米是什么地位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我们现在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且不同时期的人说话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而且在古代的时候,有非常多的战争,在打仗的时候。战士们也都是只求能够保住性命,为了保证在打仗的时候不被饿死占什么基本上都是有什么吃什么。但是在南宋时期,士兵们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小米。这让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奇怪。
而且小米在古代很长时间,它是作为一种补品而存在的。即使到了现在,小米还是让很多人都觉得是一种养生产品。一些胃不好或者是坐月子的人,也会经常食用小米。而且因为当时小米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认为这种食物到多数都是病人或者食饭人吃的,而且小米的味道本身就没有大明那么好,所以对于很多士兵也很难接受,而且在行军的过程中,条件比较艰苦,小米也比较难煮熟,所以很多士兵不喜欢吃。
❻ 为什么汉朝主食是小米,后来变成小麦和大米了
(::3:
可能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产量有关.小麦和大米的产量毕竟要高于小米.
❼ 古代人一般吃什么主食面条多还是米饭多呢
秦朝以前,每天早上九点的早餐和下午四点的辅食吃两顿饭,那时候自然,但提取工艺粗糙。主粮有水稻、小米(SH,黄米)、小米(Ji,小米)、小麦、大豆(SH,大豆),常被称为五谷。
职是中国人第一批成功驯化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种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地区的狗草。后来中国创造了“——国家辞职”一词,社会指土地之母,直指谷物之神。土地和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全部意思。有些史书认为小米和小米是同类。事实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小米的种子有坚硬的外壳,去皮叫小米,小米的种子煮起来有粘性,今天经常被称为黄米。
明清时期进入我国的作物除瓜果蔬菜外,还有玉米、红薯、薯仔等重要粮食作物。由于高产、不毛、耐寒,一些偏远山区和边际土地被开发利用,扩大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空间和时间布局,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17世纪初,江南水环没有收五谷,饥民四处漂泊。曙光系在福建诱红薯在上海、江苏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九黄作用。准确地说,红薯是明朝万年间从吕宋(现在是菲律宾)引进中国的。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比例大幅增加,成为宋后北方的主食。古代股票的变化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脱离自然,天地,人是不可缺少的。(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美食)就像中国古代农产贾斯勋说的那样,“在顺天的时候测量智力,力量小,成功多。擅自反对的话,辛苦了,没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