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人入股小米
1. 小米科技为什么要入股美的集团
你好,这是企业投资,也有战略合作。美的是家电企业,小米是互联网公司,二者合作符合互联网+国家战略,美的可以开发智能家电,小米可以进军家电行业。
2. 小米为什么选择港交所上市
7月8日报道,“前几年没有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个很重大的错误。”这段感慨来自于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
19年前,马云带着50万在香港注册了阿里巴巴,2013年,为了能让阿里巴巴在港交所顺利上市,他在大陆与香港两地之间辗转周旋,多次表明阿里“合伙人制度”的立场。最终,港交所坚持不改变制度,阿里与港交所的这场博弈最终没能和解,当时的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阿里决定不选择在香港上市。
一年后,马云带着团队远赴美国纽交所上市,并创造了当年最大IPO,目前市值已超过4000亿美元。
如今,意识到“传统”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一笔的港交所,从去年开始着手IPO改革,对科技企业在港股上市的限制放宽。近日,小米向港交所递交IPO,搭上改革后的第一班车,有消息称,蚂蚁金服、美团等公司也将在港上市。
2013年9月27日更新的,由港交所及香港证监会刊发的《海外公司联合政策声明》里,明文规定并限制了一点:“业务重心”位于大中华区内的公司,如果想申请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这在当时是被禁止的。
之后,港交所在一份“概念文件”中表示,如果这项政策不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只能在港交所申请双重第一上市,而不可以选择第二上市。
而这次,港交所公布的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标准:相关公司需在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以及伦交所等地最近至少两个财年有良好的合规记录,在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时,预期市值最低100亿港元。
这项标准的修改,主要目的便是吸引已经在国际上市的大型科技创新产业公司。
港交所提供的一组数据,也比较有意思。
过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纽交所以及伦交所这一比例分别为60%、47%和14%。其中制药、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占1%,软件与服务占比9%,若抛开腾讯的因素,软件与服务同样仅占比1%。
看到这组数据,好像能理解港交所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吸引科技公司到他那去上市了。目前发展最快的几个行业,在港交所的占比是在太低,和国际市场相比,其比例更是远低他们。
然而,港交所的这次如意算盘,不知道能不能打响了。如果CDR(中国预托证券)正式公布启动,香港作为第二上市的吸引力可能会大打折扣。
除了港交所的三项新吸引政策外,近期,各大证券交易所们也都频频有新的动作。Spotify在纽交所直接上市,纳斯达克也表达了“选择合适时机对上市要求进行适当修改”的态度。
3. 小米正式被移出美国制裁清单,这对国企有哪些意义
5月12号小米公司已经与美国国防部达成和解,将被移除所谓的黑名单。但是同时与华为和中兴相比,小米又是幸运的,虽然在资本市场上受挫,但是在业务上并未遭受到真正打击。所以能够被移出清单是好事,祝福小米,希望能够继续加油。
4. 小米的最大控股人是哪国的
最大股东是雷军
小米的股份构成就需要从小米的创业历史开始了
小米号称八大创始人,其中的七位:雷军、林斌(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周光平(原摩托罗拉中心高级总监,主持设计“明”系列手机)、刘德(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黎万强(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黄江吉(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以及洪峰(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
另外一个人是王川,多看创始人,也是雷军天使的项目,专注于改良Kindle的阅读系统,创立多看之前开发了一套被国内大部分KTV采用的点播系统,所以对于开发Linux系统以及Android很有心得,在多看的时候就着手开发电视盒子——小米盒子的雏形。
小米在2010年创立时,规模是含7位合伙人的14人团队,就是“上梁山喝小米粥”的14个人。王川是后来被小米收购成为合伙人及重要一支。按照小米团队扁平化的思路,团队仅为三层:合伙人、核心管理层及基层员工。
因为没有任何公开资料,只能根据坊间传闻及行业惯例得到一些信息。最初雷军的股份在40%左右,其余的合伙人在5%左右,留给员工的期权池在10-20%。所以看到雷军的股份是其余任何一位合伙人的5-10倍之间,甚至超过其余合伙人的总和。
创立小米时,雷军的身家在几十亿人民币左右,远超其余所有人的总和,是其余任何一个合伙人的10-100倍甚至更多。
因为雷军在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不仅是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半创业人(做过金山的CEO),还是成功的创业人(和陈年一起倒腾了卓越并成功在2004年卖给Amazon,估价为7500万美元),还是成功的天使投资人(投资估值曾高达30亿美元的凡客,后来上市的YY和猎豹等等,以及若干没上市的明星项目)。
5. 李嘉诚马云马化腾集体大手笔入股小米,小米真的会成下一个腾讯吗
多家媒体报道,华人首富李嘉诚大手笔认购小米股票,据悉花费了3000万美元。而阿里巴巴集团马云、腾讯马化腾也都买入了小米的股票,金额也都是大手笔的千万起步。还有知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也买进了不少小米股票。
这虽然只是一个假设,但是,商界的发展总是变幻莫测的,华人首富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当年若不卖腾讯股票,又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6. 小米合伙人的背景都那么厉害,但为什么雷军可以拥有最多股份
当时,马云和马化腾都在寻找雷军的投资。小米成立前,雷军在经济上是自由的。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在财力、能力和人脉方面都与雷军相去甚远。
因此,雷军对搭档有很多选择,但他的搭档没有很多选择。雷军是给机会的人,伙伴是抓住机会的人。雷军可以再选择六个搭档做小米。离开雷军的那六个伙伴不敢保证做小米。
7. 华为,小米是不是老外控股
那些嘴上说爱国,黑华为的某些牌子的粉丝,请他们查一下自己品牌的注册地,看看是不是我们国家的[呲牙]华为注册地是在中国,没有在开曼群岛等地方注册利用漏洞来逃税避税!华为创始人和最大股东任正非是中国国籍!华为90%以上的股票分红都分给了员工!华为没有被外资投资参股,赚的利润没有被外资分走!华为是中国唯一一个和爱立信、思科、苹果、三星、朗讯、高通等国际科技巨头刚正面的公司!
8. 美国为什么死守华为,却放过小米
3月13日,从美国那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美国一联邦法官当地时间 12 日就小米公司起诉美国防部一案发出初步禁制令,禁止美国国防部将小米列为所谓“与中国军方相关企业”政策的生效或实施。
美国人放小米一马,当然是好事。
我们不妨深究,美国为什么会放过小米?毕竟,都是被制裁,华为与小米,可谓“同人不同命”。(具体可参见上一篇文章《 拜登终于对华为下手了,稳住不要慌 》)
是因为良心发现?这个选项可以首先排除掉。
是因为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司法有相当独立性?这个有一些道理,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要知道, 同样被制裁的华为可没少在美国打官司。目前来看,也没看到美国的哪个法院放过华为了。
立法、行政、司法的独立性,更多是对国内而言,都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如果涉及到美国与他国的利益,无论哪个部门都绝对会“枪口一致对外”。
事实上,美国的法院与行政机构相互配合,帮助美国企业侵犯他国利益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以至于业界都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美国司法与行政的“狼狈为奸”行为——长臂管辖。
别说中国,就是美国盟友,在利益面前都得靠边站。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法国的阿尔斯通,抓人、威胁、低价收购,这些伎俩一样没落下。以至于当事人雷德里克·皮耶鲁齐还专门出版了《美国陷阱》一书,来进行血泪控诉。
所以,美国放过小米,并不是良心发现,也不是所谓的司法独立。要分析其中的原因,还是得从利益链条下手。 打击华为,放过小米,是美国利益的最优选择。
从美国对华为和小米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可以窥见美国的“套路”: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美国手里,在战略技术领域美国必须要领先一代,如果中国有超越美国的潜力,就必须全力打压;在非核心领域,美国自己“吃肉”,允许中国“喝点汤”。此外,美国与中国合作赚钱,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美国要有对产业链的掌控力,也就是美国随时能够卡中国的“脖子”。
我们来分析这这个问题,美国为什么允许中国“喝汤”?
中美之间是属于典型的竞合关系,既有战略竞争,也有合作。事实上,在与中国的合作中,美国是占了很大便宜的。
把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可以大幅度降低商品成本。 正是因为中国制造,美国商场里才能充斥着各种质优价廉的商品,这降低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成本,也有助于美国控制通胀。
另一方面,中国辛苦赚来的外汇,大部分都买美国国债了。也就是说,中国从商品贸易中赚的钱通过金融市场又借给美国了。
美国国债收益率可不高,这笔生意对美国而言非常划算。
此外,对于大量美国企业而言,中国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市场。苹果、高通、英特尔等,哪个公司离得开中国?美国要真的完全与中国脱钩,这些企业完全退出中国市场,那他们营收会降低一大截,市值也会降低一大截。
以高通为例,小米是高通的一大客户,每年从小米身上赚的钱得有几十亿。如果退出中国市场,高通基本就废了。
日本以前经常谈论所谓的“雁阵模型”,也就是在亚洲当中,日本当头雁,吃肉,其他国家跟着喝点汤。
事实上, 在美国人的心中也有个雁阵模型:美国掌握核心技术,掌握大部分利润,同时美国对于产业链具有控制能力;欧洲、日本、韩国这些美国盟友,占据产业链中部,比如日本、韩国的存储,台湾的半导体制造;中国进行低价值的组装,从事中低端制造。
手机产业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苹果、高通、谷歌安卓掌握上游研发,通过品牌溢价收割大部分利润;韩国通过存储、屏幕,中国台湾省通过芯片制造占据中间利润;中国大陆最好就安安心心的当组装厂,啥事没有。
小米手机的芯片用的是高通,操作系统用的安卓。无论是芯片、操作系统,短期来看小米都看不到自研替代的希望。 某种程度上,小米就是一个升级版的联想,你看到过美国打压联想么?
在手机产业链上,放小米一马,并不会对美国造成多少伤害,他们依然可以占据利润大头,并且对手机产业链依然有强大的控制力。 只要芯片还是高通,操作系统还是安卓,那什么时候收拾小米,不就是美国一句话的事情么?
至于华为,完全不符合美国的“雁阵模型”,是无论如何也要严防死守的。华为的5G已经超越了美国,并且华为有自己的芯片,还在做自己的操作系统,这在美国看来是属于严重越级行为,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作为“头雁”,一旦其他人威胁了他的位置,美国就要重新调整“雁阵”布局,来消除威胁。一个典型操作就是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打压日本,扶持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因为,相对于日本而言,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威胁更小,更好掌控,不会“功高震主”。
对华为和小米的不同行为,反应的是美国重构“雁阵”的策略。
除了小米和华为,在中芯国际身上也可以窥见美国的这一策略。对中芯国际,美国可谓“一松一紧”:放松了对14nm以上技术的限制,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芯国际终于买到阿斯麦的光刻机了。但只是深紫外线光刻技术的DUV,极紫外线光刻技术的EUV中芯国际是买不到的。
美国要把中国大陆的芯片制造工艺锁死在7nm (有点类似刘慈欣小说《三体》中,三体人放在地球上的“智子”,用于锁死地球的 科技 进展), 7nm以上你敞开了发展,7nm以下你想都不要想。
综上,这届美国政府没有上届那么极端,他们的策略很清楚,会在部分领域与中国合作一起赚钱,但前提是美国要“吃肉”,并且美国要对产业链有掌控力,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对于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种核心前沿领域,美国是绝对不会放松管制的。
清楚了美国的“套路”,我们就可以预测下美国接下来对一众中国企业不同的策略。面对中国的 科技 企业,上一届美国政府可谓“眉毛胡子一把抓”,大量中国企业、高校、研究机构都上了其制裁名单。这一届政府,在制裁中国企业方面会明显的分化,策略性更强。谁会被继续制裁,谁会被放一马,大体上符合上面分析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