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宵节晚上很安静
‘壹’ 元宵节的晚上,向来安静的小巷因为灯会也变得热闹起来。
1
‘贰’ 元宵节为什么晚上不能出去
有些风俗是,为了躲十五的灯笼,不能带着孩子出门。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可以理发吗
元宵节是不能理发的。
老一辈讲不出正月不理发,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舍,特备在正月是团圆的日子怎能舍掉父母的恩赐呢。
为了避免人们在正月理发就有了民间“正月绞头(理发)方舅舅(禁忌)”的说法,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但是为了不破例,还是保守点好。
“二月二龙抬头”正是重整身姿,轻装上阵的日子,所以合着龙抬头这天,把精神面貌更换一新,寓意新的一年有好气象、好兆头,所以懂得的人们都在这一天理发。
如果不讲究,就可以,讲究的,要过了二月二才能理发。
其实都是迷信的,但是图个好的心理暗示和好的开端,可以等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理发,龙抬头那天最适合理发的,兆头更好。
‘叁’ 为什么中国人都很做作,什么节日都跟过年似的发朋友圈发祝福,9月1日了怎么这么安静
今天9月1日,农历七月廿二,中国人的“财神节”。
财神节,中国汉族、土族等地民间祭祀财神的节日。一般是农历七月廿二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说此日是财帛星君生日,但是在中国民间财神又有文武之分,所以逢年农历正月初五及七月二十二便是祭祀财神爷的日子。中国民间通常挂灯笼以祈来年丰收。很多人也去中岳庙财神阁奉请财神希望能保佑自己财运大好。
‘肆’ 故乡的元宵节最后一句的作用
故乡的元宵节最后一句的作用
叙述家乡的元宵节是怎样过的,白天是非常安静的。只有送麒麟,高声唱着歌。但由于既没有表演,又没有动作,曲调又过于简单,一点也不让人兴奋。而赌钱的摊子,也没有人。只有草巷口有一个吹糖人的。北京口,有一个捏面人的。当然也可以到天地坛,看人拉空竹;可以去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总之,白天无论到哪里,都是很安静的。描写出来的似乎都是静物,就是拉空竹也似蛮牛似的叫。
‘伍’ 《故乡的元宵》为何开头说我们那里的是静静地元宵
“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其他地方的元宵是“闹”,而故乡的元宵却是“静静地”。两相对比,更加衬托出“我们”那里的元宵的“不热闹”。与下文写元宵晚上赏灯、看围屏、放花、放灯笼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陆’ 为什么要过元宵节
元宵节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另有一说是元宵[1]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柒’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是: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元宵节中的狂欢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秩序、制度规范的一系列颠覆和突破来实现的。
日出和日落是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生活时间准则,但该准则在元宵节期间被打破。对于那些晚上或晚上的人来说,元宵节的重点是晚上。
夜晚的月亮很明亮,而夜晚的烟火则发光。因此,在元宵节期间,日落之后人们不会安静地躺下来睡觉和休息,而是兴奋地跑出去参加各种活动。
(7)为什么元宵节晚上很安静扩展阅读:
元宵节作为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捌’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观灯、走百病、逐鼠、迎紫姑、中国的情人节、耍龙灯、舞狮子、猜灯谜、踩高跷、祭门、祭户。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虽然食品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样的。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团圆更重要的事了。万家灯火,月色婵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滚滚的元宵(汤圆)。祝愿一年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元宵节的意义:与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这天之后人们也将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玖’ 元宵节的夜晚
正月十五,天越来越暗。我们边吃饺子,边怀着激动的心情等着晚上的到来,为啥呢?因为我们等着看烟花。
来到街上,路边已亮起光彩夺目的彩灯。彩灯让路人和村里人还没看烟花就赞叹不已,人们为了把大街打扮的更美丽、更喜庆,把一盏盏火红火红的彩灯挂得很高,像一棵棵枝叶茂盛的大松树。
天完全黑了。人们纷纷拿来自家准备的烟花、鞭炮,“砰砰——砰——”放着。只听见“啪啪啪”“嗖-嗖-嗖-”“嗵通通”的声音,后面是五光十色的天空,突然又一发,“嗵”的一声,把我的心给震碎了。
人们开始陆续的燃放自家的烟花,你看那漫天展开的烟花,像人们撑起的五花伞那么好看,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永远织不尽的云锦那么绵延。
我们几个看的有点不耐烦了,拿来自己喜欢的小烟花燃放。可意外的是,我的“神州六号”把大人们刚点燃的“大地开花”给击灭了。大人们也没有吵我们,只是把我们赶得远远地。
多好看的烟花呀,多美好的夜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