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为什么动物拖延时间

为什么动物拖延时间

发布时间: 2022-05-02 04:01:42

Ⅰ 人遇到老虎时,为什么说不要转身逃跑或者蹲下

因为动物也是有本能的,它也害怕人类就和人们怕它们一样,只要你一跑它的本能反应就会上去扑向你,如果你镇定不动的话,也许还会没事,老虎它本身就是森林之王,只要看见比它弱小的食物它就会去捕捉的。

做法应该是对老虎表现的十分狂暴,要让它知道你是非常厉害的,不敢靠近的,然而来拖延时间,寻求帮助。不过一般野外的老虎是不敢靠近人类的,它们会保持警惕之心,然后赶紧躲得远远的。但是对于动物园的老虎可就不一样了,所以说去动物园一定要遵守园规,因为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Ⅱ 人类为什么会有拖延症,其他动物有吗

拖延是现代社会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行为,指的是避免完成一项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的任务。进一步来说呢,就是我们尽管知道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但面对某项任务仍然会习惯性或故意采取拖延措施。拖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特征,它阻碍了一个人的生产力,拖延让我们又恨又无法挣脱。在1751年,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Samuel Johnson就曾经这样描述过拖延:“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那么其他动物也会像人类一样有拖延症吗?其实还真有,拖延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行为,也可以在其他一些动物身上观察到,比如说——鸽子。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延迟奖励对鸽子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他们用大小不同、起始时间不同的几组任务,对鸽子们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鸽子倾向于选择复杂但延迟的任务,而不是简单而快速的任务。

Ⅲ 鸽子也有拖延症,哪些案例能够证明

鸽子也是拥有拖延症的一种生物。在生活当中,人们只以为只有人类是会产生这样的拖延症,实际上有很多的生物都拥有这样的拖延症,只不过人们没有完全的进行一些系统的科学实验去证实而已。但是有一些人在做过实验之后,发现动物们存在这样的拖延症,可能在他们动物间的叫法不是这样的,但是与人类所救的行为相比较,这就是拖延症。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组,对鸽子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最终证明了鸽子有这样的拖延症。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其实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都要做到一个高效的完成性,尽量的避免自己在生活当中的拖延。

Ⅳ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种晕羊,它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晕

这种晕羊也叫作美国田纳西羊,是一种胆量很小的食草动物,如果受到意外的刺激或惊吓,它们就会被吓得忽然“晕倒”在地,动弹不得,样子十分呆萌滑稽。它们之所以那么容易“晕”,并不是它们真被吓得昏倒了,而是因为它们受到惊吓后,腿部很容易造成肌肉强直的现象,这时它们在短时间内会腿部肌肉紧张、僵硬,无法自主控制,只能傻乎乎地倒在地上无法动弹。

农场主的提醒

由于田纳西羊晕倒在地的样子非常呆萌,不少人特意来到田纳西的羊圈里观看这些羊。而在农场里面,农场主也会叮嘱游客不要发出过大声音,因为大一点的动作或者大一点的喊叫声,都可能使羊群受到惊吓,从而“放倒”一大片田纳西羊。当然一些游客,没有看到田纳西羊晕倒的样子会很失望,农场主为了补偿他们,往往也会往羊群里轻轻扔一块小木头之类的,这时总会有几只羊被吓得倒地不起、四肢僵直,其它羊见此情况也吓得赶紧跑开了。

Ⅳ 拖延时间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月怀一鸡

拼音: yuè huái yī jī
解释: “月怀一鸡”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成语故事: 月怀一鸡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自己的主张。孟子说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问题,并不是他能不能做。齐宣王问:“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孟子说:“挟着太山跨越北海,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为长辈折条树枝,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国家没有挟太山超北海那样难,只是折条树枝那样简单。赡养我的父母,从而赡养别人的父母,爱护我的孩子,从而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

宋国大夫戴盈之决定减免百姓的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先稍微减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好吧,我知道这不好了。这样吧,请允许我少偷一点,原来每天偷一只,以后改为每月偷一只,到了明年,我就彻底洗手不干了’—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 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月怀一鸡”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Ⅵ 动物会和人一样有坏习惯吗,哪些动物有拖延症

动物当然会和人一样有坏习惯,而且这些习惯很多是出于生物的本能。因为和坏习惯相反的词叫自律,而自律这个概念是只有高等生物才会有,所以自然界中更多的动物是通过本能来做出行为的,那么关于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解答。

一、动物都有哪些坏习惯?

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是特别的准确,因为不能拿好习惯和坏习惯来强加到动物身上。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动物都是依靠着本能来进行活动的,这些本能包括捕食,逃跑,繁殖生育等。对于动物来说习惯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能够保证生存的方式都是正确的。

Ⅶ 上帝问为什么动物不愿意活那么长时间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比人类活的短啊 生物的自然预期寿命是由基因决定的,现在认为是生长期的5到7倍

Ⅷ 动物有时间观念吗

作者:冯锋我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都能感到时间在流逝,知道什么是回忆,什么是规划,这就是时间观念。那么,动物们有没有时间观念呢?一些动物行为专家根据最近的一些实验结果,认为不只是人类有这种能力,动物也可以具有前瞻后瞩的能力。 动物的情景记忆 来自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恩德�6�1 塔文,将“情景记忆”定义为能够回忆人经历的细节的能力:比如发生了什么,在哪里发生,何时发生等。与其他没有个人经历的记忆相比,塔文博士认为情景记忆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比如说,人们每天可以到达地铁站,却不用次次都回忆第一次坐地铁的情景。塔文博士强调,情景记忆只是存在于人类中,其他的生物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情景记忆需要个人意识。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那么何谈记住自己。他同时认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动物可以回忆它们的经历,即使这些经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验可以验证以上观点,但是许多动物行为研究人员对此都持肯定意见。也有一些研究者持反对的意见,剑桥大学的比较心理学家尼古拉�6�1 克莱顿就是其中一位,她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克莱顿博士的实验对象是西部灌丛松鸦,目的是确认它们是否具备情景记忆的能力。松鸦每年都要贮藏成千上万的食物,并记得每一个贮藏地点的位置和存放在这里的食物。克莱顿博士希望通过实验来证明,灌丛松鸦具有关于贮藏位置,或者曾经藏过食物的记忆。 实验主要涉及两种食物:蛾子幼虫和花生。当幼虫比较鲜嫩的时候,松鸦不会选择花生。如果幼虫死去了几个小时,那么松鸦会更喜欢花生。克莱顿博士根据鸟类选择食物的类别将其分笼。在4 个小时或者5 个小时之后,她将鸟类重新放回各自的贮藏地。研究发现,松鸦离开贮藏地的时间长短,对于寻找食物的类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离开贮藏地4个小时的鸟类会挖掘幼虫,而5个小时的鸟类则对幼虫视而不见却选择花生。 1998 年,克莱顿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发表了其实验结果,表明灌丛松鸦的表现符合情景记忆的一些特点。此后,克莱顿博士更深一步地研究了松鸦的记忆。2005 年,她的研究小组发现,不论是否属于研究样本的松鸦,都能记忆何时何地贮藏食物。如果一只松鸦发现别的松鸦在寻找贮藏的食物,待其离开,它会挖掘了食物并重新寻找贮藏地。与克莱顿博士合作的其他科学家,通过实验在其他动物身上找到了情景记忆的标志。如老鼠,当它们发掘地下贮藏室时,沿途似乎可以凭借记忆寻找需要的食物;蜂鸟似乎可以记忆何时何地采过哪朵花的蜜;恒河猴不论多久之前存放食物,仍然会记得贮藏地点。 反对的声音 目前,仍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个结论是不可信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比较心理学家托马斯�6�1 萨德多弗认为,无需自身的记忆,一只灌丛松鸦就可以在贮藏地的周围找到所需要的食物。他认为,信息实际上并不是精神时空穿梭的特征;情景记忆也要依赖其他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目前仅能在人类思想中找到。这种能力是在我们的祖先从猿分化出来之后进化而具有的,其优势不仅仅在于可以通晓过去,还包括“感知未来”。近期大脑扫描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萨德多弗博士关于过去与未来的论证。哈佛的心理学家丹尼尔�6�1 沙克特及其研究组近期研究了人类大脑思考未来经历和想象未来的功能。人类大脑在进行思考的时候,不同的分区会有不同的活跃程度,从而引发“神经网活动”来产生情景记忆。当一个人回忆生活细节的时候,“神经网活动”就会发生改变,有些脑区会减弱,有些脑区会增加。而如果思考自身的未来,情景记忆的“神经网活动”就会变得更加活跃。 萨德多弗博士认为,这种导致人类意识可以代代相传的“神经网活动”从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开始,至少已经进化了1600 万年,而这种精神活动仅仅存在于人脑中。古人类学家发现,原始人类使用的工具距离打造地点有好几米的距离。这表明“如果你刚刚吃完,却仍然随身携带工具,那么就说明对未来有意识,预测到未来的需求”。 联合其他的比较心理学家,如多伦多大学的比较心理学家萨拉�6�1 谢特利沃斯,萨德多弗博士发起了一项研究—寻找动物也可以规划未来的证据,这项研究“就像逗引公牛的那块红布”一样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动物对于未来没有什么概念,比如,卷尾猴在吃饱了之后会将剩下的食物扔掉,尽管明天早晨它没有食物可吃。 动物的未来意识 与此相对应的一些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动物是有未来意识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比较心理学家威廉�6�1 罗伯特博士对松鼠猴是否可以规划未来进行了测试,让我们惊讶的是,结果很有说服力。 他的研究组通过食物对松鼠猴进行实验,主要包括提供1 粒枣子和4 粒枣子的选择。果然不出所料,所有的猴子都选择了4粒枣子。随后,科学家在猴子做选择之前,将饮用水拿走。如果猴子选择4粒,那么在3 个小时内禁止猴子饮水,如果选择1 粒,那么就可以在半个小时后饮水。 在这种情况下,猴子开始选择1粒枣子,说明即使它们当时并不渴,但是已经意识到未来会渴。另一种情况是,如果科学家不再拿走饮用水,猴子们将选择4 粒枣子而不是1 粒。 克莱顿博士最近测试了灌丛松鸦对未来的意识情况。其研究组将松鸦放在3 个相邻的房间中6 天。每个早晨松鸦要被关在两个不同的房间中各2 个小时。其中的一间房子,没有任何食物。另外的房子里,为鸟类提供松果粉(使用粉末的目的是保证松鸦不会隐藏食物)。在每剩下的时间里,松鸦可以在3个房间中任意穿行,并享用充足的松果粉。第7天,研究者将松果粉换成松果,并在早晨的两个特定实验室放几个冰柜,如果松鸦具有未来的“忧患意识”,就会把食物贮藏起来。克莱博士认为“如果我是松鸦,我就要藏起一些食物,那么第2 天早晨醒来,就可以吃到早餐了”。她还发现,与早餐室相比,在其他的房间里,松鸦多存放了3 倍的松果。显而易见,鸟类会了解未来的需求并采取行动,它们知道需要什么,哪里需要。 这个结果很振奋人心,但是其他的动物行为学家认为,研究的过程具有强迫性,即使是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萨德多弗博士,也对克莱顿博士的研究结果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鸟类未雨绸缪的行为究竟能够提前多久,松鸡是否能够像人类,为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事情做准备呢?是否这些研究结果仅仅局限在食物的贮藏方面呢?而且,他认为,这项研究非常有价值。

Ⅸ 拖延现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

拖延现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如何应对?
魏洪谦
刚刚
拖延现象,有可能是独处的焦虑感无法排解造成的。
2017年9月11日更新:
没想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有人更新回答。我翻了一下,当年启发我写答案的刘大可的答案已经找不到了。估计是删掉了。除了这个答案之外,刘老师还启发了另外一个答案。
拖延现象,可能是独处的焦虑感无法排解造成的。
现在拖延现象,一般见于独立工作或者学习场景。比如写作,创作,文案,设计,读书,做作业等场景。
总结归纳一下,就是个体单独进行创造性工作,或者被指派,单独执行任务时候,容易产生拖延现象。
经过这几年的断断续续的思考,我认为,拖延现象本质上是独处焦虑造成的。
下面列出关于拖延的想法,也是对这几年学习成果的总结。

1.正确应对匮乏性独处,可以避免拖延现象。
拖延现象一般是出现在独处的工作环境。比如写作,做作业,读书,做习题。执行者都是处于一种独处状态。
关于独处,心理学家许金声提到,人的独处可以分为匮乏性独处,成长性独处,和存在性独处(后人本主义理论)。
独立创作或者单独学习,是一种成长性独处。这种独处,人是在向自我实现不断迈进的。成长性独处是让人很享受的,有一种乐在其中的忘我体验。人感受到的是流畅感。
但是实际生活中,独自写作,读书,做练习,常常会是一种煎熬。这种让人感觉煎熬的独处,是匮乏性独处。匮乏性独处让人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明显焦虑,紧张的感觉。焦虑让人无法顺利进入任务的实际执行阶段,让人注意力不断转移和分散。匮乏性独处的焦虑,导致任务执行的不断推迟。这就是拖延的实质心理过程。
如何摆脱匮乏性独处,心理学家许金声提出两种可能。
一种是从匮乏性独处中走出,转向人际交往状态。这可以减轻独处造成的焦虑和紧张。
另一种是通过努力,把匮乏性独处提升为成长性独处。这样做的前提是,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强大的自制力,坚强的意志力,执行力足够强。忍耐住独处时的焦虑和紧张,把注意力集中于具体任务执行阶段,最终获得平静的心情和高效率工作。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拖延现象,实质上是如何正确应对匮乏性独处,或者让匮乏性独处转化为成长性独处。

许金声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匮乏性独处的几种情况:
独处时匮乏的根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wh7z.html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这些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在单独执行任务时候,容易陷入匮乏性独处。所以,满足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是高效率工作,避免拖延的前提。

2.人际交往是日常基本心理需要。
几年前我有个模糊的想法(见文末原答案)。我觉得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每天进行一定剂量的人际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保证。这个想法可以用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但是目前我还没有找到人际交往的计量单位是什么,也没有搞清楚人每天需要多少人际交往。网络交流是否能够替代面对面真实互动。
对于因为缺乏人际交往而感觉紧张,焦虑的人,我一般建议:
1>如果有条件,每天和亲人朋友面谈。面谈内容不重要,关节是双方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接纳,相互倾听,积极反馈。这里面其实也是有门槛的,如果学习一些心理咨询面谈技巧,会更顺利些。也可以读一下许金声教授的通心黄金三要件理论,或者读一下爱的五种语言这类书。
每个人需要正视自己对人际交往的需要,主动求助获得情感抚慰不可耻,值得尊重。
2>如果远离家乡,没有亲人可以倾诉,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聊天实现。或者尽快融入本地的社交圈子,找到能够在情感上相互支持的人。或者加入一些兴趣组织,用兴趣爱好方面的认同和鼓励,替代亲情方面的接纳和鼓励。或者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无条件关注和接纳。
通过上述手段缓解焦虑之后,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认工作和学习中去,可以减少拖延现象。

3.人是排斥独处状态的,这种排斥会造成单独执行任务的拖延现象。
人是高级社会动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说过,灰雁也是一种高级社会动物。高级社会动物的特点是,喜欢群居,非常排斥独处。
人对被指派单独执行任务的反感和排斥,可能和人对独处的排斥有关系。
从原始部落生活角度讲,单独行动意味着生命危险。现在的人类大脑和原始部落时代的人没有区别,一旦处于独处状态,就会产生焦虑情绪,是一种物种本能。面对陌生事物的焦虑同理。
儿童阶段,孩子在家长身边的时候,玩耍最尽兴。有家长的陪伴,生命安全获得保证。小孩子就彻底开动好奇心和游戏的天性,开始探索周围的大千世界。这是在迅速学习,能够刺激大脑的发育和成熟。从这个角度讲,家长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听话哭闹就训斥孩子。孩子没有错,孩子害怕独处,是一种生命受到威胁级别恐惧。所以要想孩子聪明,多陪陪孩子是最简单的。陪伴着孩子,让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人从天性上就排斥独处。独处状态,会让人感觉焦虑,强烈的孤独感会让人向逃离所处的物理环境,很难集中注意力,渴望和真人直接对话聊天等等。
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自己完成。对于孩子来说,理智上做作业是学生角色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从情绪感受上看,独立完成作业,意味着独处,天然附带物种与生俱来的焦虑。
这种情形,要么是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业,提供情绪情感上的鼓励和安抚,要么是几种几个孩子,坐在一起完成作业,脱离独处状态。
命令式的任务布置,会让人感觉反感和排斥,也可以用这个思路理解。
家长让孩子把地扫一下,把垃圾倒掉,把衣服自己洗干净。孩子刚开始都是很排斥的。在家长看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难度,为什么不听话。对于孩子来说,独立完成一件自己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意味着和家长完全隔离,处于一种危险的独处境地。这是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所以会直接排斥。
孩子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个体化,和家长在心理上是一种无界限的共生状态,这个阶段让孩子单独行动,对于孩子意味着死亡。这种焦虑强度非常高。儿童时期这种被强制指派单独执行任务的经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创伤性情绪体验,留下深刻的创伤记忆。成年后类似的情形,会重新唤起早期经历的负面情绪,造成看似幼稚不理智的任务拖延。
成年人往往可以想方设法克服这种对独处的本能排斥。通过各种手段和小技巧,消解或者超越对单独执行任务的焦虑。
所以,独处,单独执行任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等同于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体验。拖延现象,源于对于负面情绪体验的拒绝。
想办法超越独处状态下的负面情绪,或者尽量摆脱独处状态,都是可以让人尽快进入任务执行实质性阶段。
如何摆脱对工作任务的厌恶和排斥呢?
有的作家,为了缓解独处时候的焦虑,会吸烟,会喝点酒,有的会吃零食等等。有的作家,会通过进行环境设置,催眠自己,彻底摆脱独处焦虑。比如美国作家史蒂芬金,严重酗酒,喜欢在狭小的房间里面用个小破桌子开始写作。我国科幻作家郑军,喜欢写作的时候吃点小零食,造成体重超标,当然现在已经减肥成功了。
在军队里面,令行禁止,不允许有拖延。一方面是很多任务,实际执行不是单独行动。另一方面,令行禁止意味着对共同体的认同和获得归属感。任何对命令的拖延,都意味着自绝于共同体。任务拖延,意味着基本接纳需要的剥夺。这种剥夺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承受的。军人的荣誉,背后是被群体抛弃的恐惧,甚至是自我身份认同层面的自我否定。这种级别的压力下,执行力不是问题。
公司团队工作状态下也是如此。团队共同推进一项工作任务,成员全部在现场。现场氛围下,情绪情感相互监督和激励,任务进度实时可见,反馈及时,这样拖延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据说有网络直播写代码的。我也发现了竟然有专门直播写网络小说的平台。这可能是摆脱孤独焦虑的一种途径吧。

4.拖延现象的背后,有相当多的情况是任务内化不足。
一项单独执行的工作,需要在情绪情感,价值观,相关知识技能,所需的资源和工具物料配置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准备充分,才能够顺畅进入执行阶段。
这样说比较抽象。
比如要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所代表情绪情感,价值观是作者真心认同的吗?可能在情感上不接受这个任务,就要纠结耗费好几个小时。事先应该考虑好,或者和征稿人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作者在知识技能方面,有足够的准备吗?如果写作基本技能不过关,不适合执行时间紧急的写作任务。
文章素材准备充足吗,写作工具好用吗?如果因为参考资料查找,耗费好几个小时,或者电脑重装系统,耽误大半天,这种拖延虽然不适主观故意,也应该尽量避免。说不定看似客观原因造成的任务延误,实际根源是情感和额价值观不认同。
当然,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追求万无一失,也是拖延的常见借口。制定具体的任务计划,工作日程,是避免拖延的方法。

下面是原答案:
发布于 2013-04-14
刘大可老师的分析我非常赞同!
从心理动力或者意志力角度看,仍然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拖延症。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完成计划中的工作是在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为最终目标报酬的。(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具体活动实施过程中,高层次需要满足的前提是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也就是生存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等方面常常不能完全满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没问题的,关键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很难完全满足。

设想一下,一个在校研究生,或者留学国外的博士生,人生地不熟。完全脱离原生家庭和最初的同伴关系群体,严重缺乏“情感支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满足很难实现。哪怕最简单的日常工作也是这样。他们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中间这个“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关系很大。
我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发现,每天和同事进行一定剂量的聊天,是保证工作高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问题是有的工作场合禁止聊天,比如加工制造类的工厂车间,聊天室被明令禁止的。这里看来是不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的,毕竟工作占用了一天中的绝大部分社交时间。
现代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个人更可能在远离家庭和故乡的地方学习和工作,情感支持和群体归属感的来源只能就地取材。要么在就地组成类似于家庭的人际关系(事实上的情感依恋关系),尽快融入工作团队中,增强团体认同感,培育相互接纳相互尊重的团队人际关系。要么常回家看看,经常电话联系视频连线等等。在保证了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之后,相信拖延症会少很多。
还有一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每天都需要满足,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这个的确有点麻烦!

Ⅹ 拖延症是不是人类独有的行为有动物会拖延吗

动物行为学上有个概念叫替代活动(displacement activity),当动物处在两难境地,比如面对凶悍的配偶,一方面不想放弃机会,另一方面又不敢贸然行事的时候,会做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比如挖土梳毛。反正我自己拖延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既不想写报告又没法不写,结果回过神来时间已经用在各种奇葩的事里了。我不懂心理学,后半部是我编的,有错请专家纠正。。。
满意请采纳

热点内容
为什么明星手机不支持双卡 发布:2024-11-20 11:43:29 浏览:213
为什么小米32寸显示器边框不满 发布:2024-11-20 11:39:10 浏览:54
肠胃的为什么颜色 发布:2024-11-20 11:39:07 浏览:955
为什么我没有电视直播软件 发布:2024-11-20 11:38:27 浏览:612
为什么电脑游戏主播录屏都很清晰 发布:2024-11-20 11:16:18 浏览:198
只注重表面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发布:2024-11-20 10:55:16 浏览:475
微信零钱找不到账单这是为什么 发布:2024-11-20 10:53:43 浏览:569
卸载的软件为什么会跳 发布:2024-11-20 10:48:46 浏览:50
procreate为什么会画不上颜色 发布:2024-11-20 10:48:43 浏览:639
为什么那么多的女人嫁不出去 发布:2024-11-20 10:47:56 浏览: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