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为什么要挑时间修炼

为什么要挑时间修炼

发布时间: 2022-04-27 08:03:26

‘壹’ 宁愿花时间修炼不完美的自己,也不要浪费时间期待完美的别人。是什么意思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睡眠是一门艺术,谁也无法阻挡我追求艺术的脚步!

我在放弃,涂白了记忆,以为就可以伪装无邪的美丽。

人要有分量感; 也要有分寸感。 分量感让人感到你有力量; 分寸感使人觉得你有运用力量的艺术。

人的一生要疯狂一次,无论是为一个人,一段情,一段旅途,或一个梦想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一个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独自在街道游荡,看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欢笑着的脸孔,那些都是不属于我的,我只是一个过客,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 ,再怎样的热闹,再怎样的繁华,却越发衬托我的形单影只 ,在人群中,我默然抬起头,却找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

任何人任何事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生活总是这样,你以为失去的,可能在来的路上;你以为拥有的,可能在去的途中。

世上本来没有美女,追求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美女……

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没有记忆,没有伤痛,没有难过,没有以前,多期望只有自我。

我这辈子没有什么优越感,光是让自己不自卑,就已经用尽了全力。

很多东西不见了就真的没有了,比如错过的末班车。

我们不停地翻弄着回忆, 却再也找不回那时的自己。

我有归属我的一切,更有你羡慕不来的东西。

慢慢的长大了却感觉变沉默了懂得多了却不快乐了。大家都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

如果你每天从内心里呐喊三七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内心会霍然强大起来。

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困境与磨难,微笑面对。

人生一如凝望着无言的风景,总是说不出的感觉最扎人。

一个人的小生活一个人的小随意一个人的好情绪。

多幸运的前提,是她有能力改变自己。

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是因为忽视了自己的双脚。

别人怎么看你, 和你毫无关系, 你要怎么活 ,也和别人毫无关系。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陪我的情人认真地老去。

花开了,我便画花。 花谢了,我便画我自己。 你来了,我当然画你。 你走了,我便画一画回忆。

腾不出时间来睡觉,迟早会腾出时间来生病。

一辈子不长,有些精彩只能经历一次,有些景色只能路过一回。

‘贰’ 为什么子时打坐 半夜子时打坐要点,及其不良影响

佛家打坐时没有时间要求,十二个时辰之内都可以打坐。
道家喜欢子午卯酉,那是配合阴阳家(不是易经)的物理自然法则,注重时辰静坐,是做道家炼丹功夫用的,平常没有时间的限制。
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
这三种产生的的不良的影响都只有一个并且相同的,那就是打坐的时间久了之后,双腿会气血不活,需要下地走动,动静结合。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

‘叁’ 修炼气功与时辰

子时:23点-1点
和星象有关的是在算命时用的,练气功用不到
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6点都可以练,其实无所谓的,只要找空气好且安静的地方练就可以了.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
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 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时辰
shíchen
[one of the 12 two-hour periods of the day]∶旧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时辰八字
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水浒传》
[time]∶泛指时间;时候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也指预定的时刻。也指预定的时刻或时间
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元·关汉卿《窦娥冤》
增加点关于“时”与“刻”的知识 genius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 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
一刻约15分钟。

‘肆’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

怎么个修行?怎么修法?怎么修怎么行?首先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要修行。现在居士到处都在举行各种活动,都在修行,有修念佛的,修禅的,修密的,各种修行方法,不知道怎么修好。很多居士都在问,我们都在修行,修行又出了很多问题。首先要确认?因为我们有烦恼,没有智慧,所以我们要修行。我们的见解不行,释迦佛出现在世间,是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因为我们没有佛的知见,所以我们要学佛,要修行。修行就是去除我们的烦恼,不好的行为要把它修理掉,怎么修理呢?要通过种种法门,通过种种方法,哪些方法我们比较可用呢?修行的方法很多很多,到底哪个法门好呢? 首先要问我们自己,我们能做什么,哪一个法门能更适应我,然后我们去修就对了,什么都好,适不适应我自己,先要问这一个。修禅很好啊,当下明心见性,那如何修呢?不知从哪里入手,就很茫然。念佛好,念佛可以往生,现在很多居士念佛念得苦苦恼恼,念得烦烦恼恼。你要问说念佛能往生,你能往生吗?他说不知道,看阿弥陀佛安排,常常都是这样,我交给阿弥陀佛了,我们有没有足够的信心?修密,即身可以成佛,藏地的密法现在铺天盖地的往内地来,大家也非常的好乐,怎么修?大家都没有选择,只是藏地来一位喇嘛,大家认为他都是活佛。传个咒语告诉你念,念十万遍,二十万遍,期待着下一个咒语的持诵,买多少放生,点多少灯,这就叫做功德,功德做圆满了,咒语也念完了,这叫做一个次第修完了。接下来呢,大家还是在那里期待,问问自己,你烦恼断多少,修行佛法是在断烦恼,你烦恼断多少,烦恼没有断,说明你修行还修的不够,即使有人给你授记,有人给你肯定,但是你自己能不能肯定。我烦恼断多少,我们到底有多少烦恼,有见惑、有思惑、有尘沙惑、有无明惑。见惑断多少,贪嗔痴慢疑,身边邪戒见,这叫十使。在三界当中,我们有无量无边(烦恼),那问问我们断多少,贪嗔痴断多少,习气毛病改过来多少。习气毛病都没改掉,烦恼都没有断掉,那修行还是不行啊,那依然是凡夫。我们修什么法门,要问问自己,衡量一下我烦恼还有没有?贪还有没有?贪吃贪睡贪名贪利贪财等等的,都是属于贪。没有(断惑),我们就得老老实实来,所以我们有这些烦恼,所以我们要修行,这是一点。第二呢,问问说,我们人生活得快乐不快乐?有烦恼就不快乐,因为不快乐,所以我们要修行。当今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我们的欲望会越来越大,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我们就不得到自由,不能自主,这就是烦恼。人生有没有快乐?你不能说人生没有快乐,有快乐。快乐有没有?有没有?——少。苦多乐少。我们一个人,尤其我们居士生存在这一个社会,这一个空间当中,压力太大。前两天不在高考吗?小孩子在考场考,父母考场外考,考什么?“烤”太阳啊。在那里烤,煎熬的等待,耐心的等待。很大的压力,大家都想上名校、上好学校,是不是都能满愿呢?我昨天还说现在的小孩子是比我们那时候的小孩子快乐、快活,生活条件好。我们那时候连饭吃饱都没有,现在的小孩子说,饭吃不饱什么概念他不知道,他问你,你为什么不吃饱啊,我说我们那时候没饭吃,他说怎么会没饭吃,饭这么多怎么会没饭吃呢,他不理解。现在的小孩子压力大,比我们那时候的小孩子压力大的很。文革期间,我们生活在文革期间,没有太大的压力,你越是穷越是好,贫下中农嘛,一无所有,无产阶级。什么都没有,那是好,那是好孩子,没那么大的压力,上几堂课就完了。现在的小孩子书包都背不动,睡觉都睡不够,早晨早早就得起,晚上回来还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做,父母还陪着做作业。然后呢,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更好,拼命地努力啊。读书就读到…我看读到二十几岁啊,从学前上幼稚园开始,就在竞争学校,然后呢,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大学毕业现在出来干嘛呢,到处去打工,也非常非常的辛苦,学业、家庭、社会,你说要从这当中找到快乐,我看真的很难很难。那学佛的人稍微好一点,他知道世间的现象只是暂时的,人生是短暂的,怎么办呢?我们能做到少欲知足,随缘即能自在,少欲即能满足,闻到佛法,依佛法修行,我们能够得到少许的快乐。如果没有闻到佛法的人,他一天到晚除了生活以外,还要去消磨一些时间,空虚郁闷。能够闻到佛法,依佛法去修行,读读经,念念佛,打打经,会充实一些,从中能够得到少许少许的快乐。接下来谈谈,我说三句话谈修行。我们时间现在十几分钟,告诉大家三种方法,第一个方法叫“观想”。依《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学佛的人一定心里要有佛,想着佛,想佛的时候,你会开心一点。佛的相好庄严,你这么一想,我们内心自然会变成庄严清净,我们为什么要烧香啊为什么要点灯?去买花供佛呢?这是表示庄严,供佛的时候,我们内心妄念放下,烧一支香的时候我们妄念放下,这个时候内心清净,观想佛的时候,我们内心起的清净的心,系念起来。所以经里面说呢,诸佛在哪里?不离我们当下的心念,想佛的时候,心里就是佛。因为我们心中有佛,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果这个心不是佛,这个心就不能作佛,比如说是金,它可以做种种首饰,如果不是金,就不能做种种首饰。同样的道理,所以佛的大智慧,都是从我们心想而生,就我们时时在想佛,但是我们妄念很多,想着想着,它就想别的去了怎么办啊?收回来再想。我们能够想佛,佛经里面说,叫做始觉,开始觉悟;能够与我们本具的佛性相应,叫本觉,始觉与本觉相应那我们就有大智慧,就与佛那种智慧是相等相同,所以我们时常要观想佛。第二“忆念”,时常忆念,忆就是持心不忘的意思。持这个心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什么呢?不要忘记这个佛,不要忘记这个佛号。即使你修禅也是一样,修禅叫参话头,那个话头,什么叫话头呢?你起心动念之前那个心是什么?我们讲话也好,起个念头以后,那叫话尾,在你讲事情,讲话之前能够看到那个心叫话头,时时看着它。起妄想起妄念都没有关系,经里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迟了就来不及了,念头起不要管它,你能够看见它,知道起念头就好。这叫忆念,忆念佛的相好,或忆念佛的名号,你心不忘,这样能够通显唯心是佛,如《圆通章》里面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儿子想母亲,母亲又想儿子,这样的两人相见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能见到,母亲时时在那想儿子,儿子不想母亲,就很难见到。就比如说,诸佛就像母亲一样,慈母一样,时时都在念着儿子,念着儿女,儿女不想,作为子女不想父母就很难见面。他也忆念父母,所以他就想尽办法去见父母。所以《圆通章》叫“如子忆母,如母忆子”,这样呢,叫不相违远。忆念就是这个心啊,让它时时提起来,想着这件事情。念佛的时候,你要忆念在这佛号上,忆念在这个心上,每一句佛,从我们内心生起,你都了了清楚,不是拿个念珠在那里数佛,那是不够,时时忆念这件事情,回心返照自己,这是叫忆念。第三,修行,修众行。修观想忆行的助行。有些居士说,我又要拜观音菩萨,又要念地藏经,又诵普门品,又念大悲咒,又念弥陀经,念的很杂很多怎么办啊?我哪一样都想念,哪一样都放不下,然后我又想往生极乐世界,家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如何才能去?那往生极乐世界说简单很简单,易如反掌,弹指间即能够往生。首先你要具足信心,这是要紧。我们在家学佛修行,还要做很多事情啊。这就要根据经里面讲的,修诸功德。普贤十大愿王,把华严所有的精神思想,导归极乐,他修一切,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他的愿有多大呢?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从礼拜乃至回向,无有穷尽。这是普贤的大愿,那么这大愿,每一个愿他都一一导归极乐,等到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所有的一切财产都不能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我们时常要念,我们说念佛,告诉说修诸功德,只要你回向心,回向往生,都能一一往生。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以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呢,蒙佛授记,而且能够行化一方。那《法华经》里面:“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生极乐世界。”《法华经》也这样讲。《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些都是修行往生的资粮,我们都离不开孝敬父母,敬事师长,我们在家里能够素食就是慈心不杀,同时我也在修十善业,从三皈依开始,乃至出家受具足戒,都依戒而行。然后呢,我们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的道理,然后读诵经典,还要劝别人修行,这样的事情都是叫做修诸功德。不是说我们念佛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干,在家的老居士老菩萨,儿子媳妇叫你带一下孙子,你都不肯。你说我要修行念佛,照(样)带,我们照样发愿念佛发愿往生,修一切善法,以此功德回向,都能往生。今天,也就是来这里,跟大家结个法缘。三句话,,首先前提是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我们没有智慧,所以要学习佛法,我们要修行断除烦恼。这是我们要做的。然后呢,怎么修行?法门很多,我们要从观想开始,时常想着佛,想着菩萨,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菩萨的慈悲,时常贯穿你这种思想,你自己的内心当中。然后再来呢,忆念。那你总要选择一个法门以此作为专修,叫做忆念。念佛你好好老老实实的念,那么念佛的同时,又不妨碍我们修一切行,修纵行,修一切功德,同在家人,乃至出家也好,都离不开孝敬父母、敬事师长,三皈啊,诸戒行,发菩提心啊,读诵经典等等以此的功德,都一一回向往生极乐,那么功德一定能够圆满。祝愿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伍’ 我们应该多花结交朋友还是花时间自我修炼

我觉得多花时间结交朋友和花时间自我修炼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通过朋友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而通过自我修炼让自己变更优秀,就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朋友在自己身边。

‘陆’ 为什么古人喜欢选择清晨打坐呢

“打坐”一词在我们的印象中,出现比较多的是武侠、修仙小说和电视剧电影,那么为什么古人喜欢选择清晨打坐呢?

打坐又称静坐,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生活中的烦恼,去除主观性的迷惑,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因为打坐,致心一处,使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散乱的心安定下来,心境达到清净安祥,气脉自然畅通。《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由此观之,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精神意识对有情色身(物质)的积极作用。

然而,静坐这门养生术,古今中外,本来早已有之,但能深究其道者不多,得法者也不轻易传授于人。修文法师对佛理禅法和古代养生学,都有深刻的体悟,又心怀菩萨慈悲济世精神,故行文力求与现代人体科学知识接轨,对慢性疾病精神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并开示了具体的打坐方法。文章虽短,功用可大,张居士在新加坡身患难治肝疾的小姑,遵照法师的开示的方法实践,配合药物治疗,不到半年时间,整个身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病症明显好转,人们都意想不到疗效会那么显着,连治疗她疾病的医师也感到惊奇,因而对治愈她的顽症有了信心,认为照此方法长期不断锻炼下去,康复有望。

综上所述,打坐这门养生术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极有益处,没有尝试过的小伙伴们也试试吧。

‘柒’ 丝路英雄英雄修炼时间选20分钟经验高还是3小时经验高

当然3小时的多了~~~当然英雄等级越高经验越多,金币也要越多了

‘捌’ 为什么古代人要闭关修炼很长时间

【闭关修炼】是一个非常严谨修行工作,多数是;止语、断外缘(不外出)专门修持一法,集团闭关一般有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等等。个人的闭关很多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之举!闭关的意义:
佛家、道家修持均须经过闭关阶段,简单地说,修持者把自己在关房内关闭起来,除护持者外,不与他人、外事接触,摒绝一切,自己进行长时间的静坐和入定,就叫做闭关。但这只是世俗对闭关的精浅的表象看法,实际上佛家闭关的解释是另有深义的。佛家认为,闭者,乃是超出三界染污的行为;关者,指其行为乃是关系整个法界及其修证体系而毫无颠倒,即修证要依一定的次第。
显教、禅宗、密宗的闭关条件有区别。显教闭关最重要的须有“四念处”作为思想基础,思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因为观身不净,生起无常心,精进修持,减少染污,以防因无常而横死;观受是苦而了知凡受皆苦,要把觉受空掉,以免烦恼和执着;观心无常,不随之乱走,以减轻散乱和昏深之心;观法无我是为了证入空性。具备了这些条件,闭关才有习定的正当动机,才能坚持下去。禅宗则在未开悟前要参访行脚,不许闭关。开悟后要住房子闭关,称为初关;破了初关,要住山,但可在山中自由往来,称为重关;破了重关,则住闹市,在声色场合中调练,称为牢关,直至破了牢关后才算成佛。密宗闭关的重要条件则是四根本,即以上师、本尊、空行母、护法四者为根本,下文再详述。总而言之,闭关能否成就,最主要的是否发了普度众生的大菩提心并身体力行。
闭关的种类:
闭关分为正式闭关和方便闭关。正式闭关是真正的闭关,或广义的闭关;方便闭关是非真正的闭关,或狭义的闭关。
从闭关时间来看,正式闭关是为真正的出家人而设,它不但要出家人不受生死涅盘一切戏论放逸的染污,而且要按次第修持以完成修证体系。也就是说,正式闭关解决出家人如何达到究竟,证得最高成就,解决生死大事,突破生死关的问题。所以,其闭关时间必须是长期的,从数年至数十年甚至终生不等。但是,方便闭关就不同,它是为在家居士或初学者,或忙于上班和日常工作的人而设,闭关的时间可以短到几个月、几天,例如寒暑假期或其他假期都可用于闭关。
从闭关的地点看来,正式闭关所规定的地点是很严格的。米拉日巴祖师规定只有尸陀林(陈尸场、坟场、岩洞与高山三种地方可以闭关。在尸陀林闭关可以修施身法和证空性,并可修惊骇与空性的配合。在岩洞闭关,要选洞口向南的,此种关无门可闭,岩洞应在人迹罕到之处。在最高雪山闭关,全年是无云晴空,因山经云高,有大风或落晴雪,便于修大手印和大圆满。方便闭关则不必如此讲究,在住家、机关、工厂等处设个关房,就可以闭关。)
从闭关的目标来看,正式闭关的目标已如上述,是解决生死大事,是要达到究竟,一直闭到死或成就,不达目标则不出关。方便闭关只是短期离开染污,是出离的一种锻炼,并解决修持次第上的一些问题。
至于闭关中的生活情况,按传统规定,正式闭关中的饭食,是荤是素,要按所修法而定;不能看一般的书籍,只能看与所定目标有关的经书;不能与外界通讯、通话;而且关中不许有侍者。方便闭关则自由得多,随各人自主,也可读书,也可有侍从,也可请医师诊病等。但至少要做到禁语、禁足和立功课表。对并未出家的现代人来说,当然以实行方便闭关为宜,但开始闭关时,仍须考察自己的动机是否正大纯洁,不能含有私人欲望,要以救护一切众生为目的,这样才能避免魔障。

‘玖’ 为什么我们需要时间管理

1、时间管理可以使人有成就感。时间管理即要让时间有正当性,要让时间有建设性,要让时间有成就感;要让人生的岁月虽然是老去了,但时间却带来了成就、历史和功德。

2、时间管理可以让青少年避免拖延症,渗透和加强时间观念,让严格的时间观念成为人们做事和学习的好习惯,用时间管理来预防和克服拖延症。如若没事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则很容易形成拖延的不良习惯。

3、时间管理可以加强日程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养成科学的工作习惯,修好时间管理这门课,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加强基础工作上,避免落入“事事紧急,疲于应付”的窘境,才更利于实现基层“善治”。

4、高效的时间管理可以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超额的任务。

5、高效的时间管理可以让自己掌握正确的时间管理技巧,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拥有充分的个人休闲时间。

‘拾’ 为什么么静坐要子丑寅卯这个时间

一、为什么要静坐

“静坐”一词,顾名思义是指静静的坐着。事实上,人是动物,以一天二十四小时来看

,除了睡觉七、八个小时躺着比较不动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动。即使是坐着,有些人的

手、嘴巴也经常不停地动着,甚至于连脚都翘起来一直地抖动。也就是说,大部分的人很少

静静的坐着,因此,对于以定静状态自修的人而言,“静坐”一词便有特殊的涵义,不是一

般人日常的生活状态。

在东方文明中,无论是佛教、印度教、道教、瑜伽都强调静坐在修行上的重要性。在他

们的修行信念裏,静坐是超凡入圣的途径,更是一件神圣的事。静坐不仅仅是肢体上的静止

不动,而且是经由心灵的净化而达到寂然不动的境界。道教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说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晋真人语录》说:“心荒意乱地狱之门,心清意静天堂

之门。”佛教更是以“涅盘寂静”为一清净修行的指标。因此,静坐不但有肢体、心灵的净

化功用,同时具有宗教上神圣的意涵。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当然也可以静坐。紧张、繁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如果能够每

天静坐十分钟,让自己的身、心松弛一下,将体内散失的能量重新加以补充,除了可以解除

疲倦感外,更能够减缓身体的老化。因此,静坐对于现代人,不管有无宗教信仰,都是一种

消除疲劳,使身、心保持良好状态的最佳方法之一。

静坐的方法很多,各家各派累积数百千年的经验,各有其奥妙之处。各家方法虽然有所

不同,但是仍有其共通之点,即皆以人的形、精、气、神为修炼重点。以下谨就个人较熟悉

的方法及要诀加以介绍。本文不强调门派、不比较诸法的优劣,再说,在未得道之前,个人

的所见所闻好像是瞎子摸象一样,若是存有门派之见,就和摸到鼻子的瞎子嘲笑摸到大腿的

瞎子一样可笑。

二、从静坐的观点看人体的结构

在古代中国人的看法,在天地中有许多生命,而以人最高贵,人活在天地之间,顶天立

地,和天地相提并称,号为三才。人是由宇宙原始的存在“道”所化生,老子《道德经》第

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

教早期的经典《太平经》卷四十五也认为“人乃天地之子,万物之长也”。人的生存离不开

天地,而且与天地是息息相关的。人和天地相通的主要管道为“气”。气的和谐一方面是人

本身健康、长寿的要素,另一方面也是人与天地相合的基本要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人的生命可二分为形和神,形是指肉体,为神的住宅;神

即是精神,为形的主宰。人活着的时候,形和神相合,当两者分离时,人就死了。要长生久

视的先决条件就是保持形神俱妙。至于长生的方法,着名神仙思想家葛洪(282-342)以为房

中术的宝精、气功的行气和服食金丹大药为最重要。到了唐末五代以及北宋年间,由于一些

帝王贵族服食丹药而暴毙,使得服食外药的方法逐渐没落。相反地,主张人体本身就有精、

气、神三宝,锻鍊此三宝便可成仙的人越来越多,成为道教修炼的主流,一般称为内丹或丹

鼎派。随着经验的传承,人对自己本身的结构的了解也越来越精确。当然,由静坐内观而感

知的结果,与西方医学以解剖尸体而得到的知识是有所差别。产生这种差异主要的原因,除

了由于中国人习惯以宏观的态度来看人体,而西方以微观的角度外,更关键性的不同是:中

国人内观的对象是活生生的自己,而西方解剖的对象是已经死去的别人。死人和活人最大的

不同即是死人没有气。死人和活人的精神也有很大的差异。

前面谈到人由道而生、由天地之气而成,因此,人本身和天地是相通的。古人认为天地

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大小宇宙密不可分。所以,古人经常以对大宇宙种种现象的认识

来认知和描述人体。也就是说,中国人对人体的了解,一方面是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另一

方面是经由内观人体本身而来的。大宇宙浩瀚无垠,小宇宙也是复杂到人还无法完全了解,

本文无法描述完整地人体的结构,仅就与静坐修炼有关的重要部分加以探讨。

甲、阴阳

白天和夜晚,太阳和月亮是大宇宙一明显的现象,也由此而衍生出阴阳的概念。老子讲

“万物负阴而抱阳”,早在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也以阴阳的概念来分析人体。阴阳是相

对的,地球有北极和南极,北极为阴,南极为阳,相应于人体,首为阳,足为阴。人体气的

运行主要管道有十二正经,即手三阴三阳和足三阴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人体前为阴,后为

阳,如任脉在前为阴脉的总汇,督脉在后为阳脉的总汇。左手、右脚为阳,右手、左脚为阴

。人的左眼像太阳为阳,右眼像月亮为阴。在日常活动中,人体的阴阳是分散的,也就是说

,能量不断地在消耗。通常静坐的姿势可以使阴阳结合,而达到和谐的状态。此点将在下面

说明。

乙、五行

古人认为天有岁星、荧星、镇星、太白、辰星等五星,即今之木、火、土、金和水星。

五星分属于东、南、中、西和北共五方。五行即是指天地万物皆可归类于此五方及其所衍生

出来的属性。在汉代作品《淮南子.天文训上》已有清楚的叙述。同样的,在人体中,人有

五脏、五官、每只手有五根指头、每只脚有五根脚趾头。这些五脏、五官及手指、脚趾彼此

有相通的关系。如大拇指、口与脾,食指、眼睛与肝,中指、舌与心,无名指、鼻子与肺,

小指、耳朵与肾同一属性。

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便已发现追求身体的健康,除了手、脚四肢的强韧敏捷外,体

内腑脏的和谐更为重要。在道教的修炼上“五气朝元”是重要的目标。五气是指五脏之气,

朝元是指回复到完美的状态。就西方医学的观点来说,五脏的肌肉属于不随意肌,无法和四

肢的肌肉一样锻鍊。静坐时采用结手印、存思而达到调和五脏的目的。

丙、经络与关窍 在大自然中,道路是动物经常移动行走所形成的途径。在人体中,能量运行

的管道称之为经络。一般说来,所谓十二正经,即十二条重要管道。正经之间彼此有联系的

通道,称之为络,有十五条重要的络,另外有奇经八脉。由于正常状况下,一般人的十二正

经及十五络都是畅通的,因此,在修炼上不需要特别强调正经。而奇经八脉原本应该是通的

,但大部分的人因后天姿势不良而逐渐堵塞,所以在道教的锻鍊上重视打通奇经八脉。

可能受到武侠小说的影响,一般人把打通奇经八脉当作一件神奇的事。武侠小说常夸大

打通任督两脉的功效,说是可增加一甲子(六十年)的功力。社会上也常见保证三个月或一

星期打通任督两脉教气功的广告。事实上,奇经八脉通畅可达到增强体能的功效是毫无疑问

的。静坐姿势正确,可当下使气脉回复原本的通畅,尤其是任、督两脉气机发动的现象特别

明显。

经脉为能量的运行管道,关窍则为道路的转运站和关卡。关的原意,据段玉裁补注,《

说文解字注》为:“以木横持门户也”,后引伸有合拢“关闭”;重要转折点、时机“关键

”;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关节”……等意思。人体骨头相接之处都是关节,气血运行很

容易在此受到阻碍。在中国武术有九大关节之说,指身躯的颈、脊(胸)、腰,手的肩、肘

、腕,脚的胯、膝、踝。而在道教的丹道则重视三关,道教经典论及“三关”的地方很多,

各有不同的意涵,如《黄庭内景玉经》认为三关为口、手和足:“口为天关精神机,手为人

关把盛衰,足为地关生命扉。”署名全真道士丘处机所作的《大丹直指》认为下关是尾闾穴

、中关是夹脊、上关是玉京(玉枕)。与静坐关系密切的三关,指的是头与颈交接的玉枕、

肩胛骨与脊椎交接的夹脊、脊椎的末端与两大腿骨交接的尾闾。这三关为督脉重要的关卡,

要打通督脉必须先开三关。至于开三关的方法,将在姿势一节说明。

窍原意为孔、洞,在道教修炼术语又有穴位的意思。中医观察出人体经络上有许多能量

汇集的地方,在此位置针或灸则可以调理气血,治疗疾病。已经发现并证实有疗效的穴位有

数百。《黄帝内经.素问》认为人体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以应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一般人

难以完全认识并记住这数百个穴位,但若能了解认识其中几个,对静坐的进展自然有极大的

帮助。从头到脚来说,百会为人体最高处,相对于百会的是会阴,为身躯的最低处。静坐要

求百会、会阴与地面成一垂直线,有助于冲脉、督脉和任脉的畅通。在两上门牙内与牙龈交

会处为天膺穴,静坐时舌头轻轻抵住天膺穴,即舌抵上腭,一方面使任、督两脉交会,另一

方面可增加唾液的分泌,加强身体的免疫力。身体背面有玉枕、夹脊、会阴(尾闾)为三关

,相对于三关,在身体前面的有所谓三田,即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丹田为产生、聚集

能量的地方。上丹田的位置说法不一,大致上是在鼻子上端、两眉毛中间往内与百会会阴这

条线会合的地方。中丹田的位置较明确,在两乳中间的凹处,称为膻中穴,其正后面为夹脊

。下丹田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大底在肚脐与正后面命门的中间。 手重要的穴位有肩井穴,

在肩膀上的凹处,手掌心的劳宫穴及中指尖的中冲,大拇指与食指间的合谷穴,即俗称的虎

口。脚有大腿骨与骨盆交会处的环跳穴,脚掌心的涌泉穴。

丁、形、精、气、神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一书便已论及各种修炼身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偏重。如为

了长寿养形的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注重养神的有:“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

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到了晋朝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谈到的修炼方法更多,也更全

面。但他认为想要修炼成仙,最重要的有三,一是宝精,二是行气,三是服金丹大药。

唐宋以后,道教对修炼成仙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各门派虽有独特的口诀和秘法,但大体

上形成共通的体系,即炼形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最后,与道合真。历代

累积的各种功法都可包含在这体系。首先,就形而言,形和前面谈到形、神相合的形一样,指人的肉体,外形。其次,讲精,精有狭义之精,为男性的精液,如房中术所讲究的“宝精

”即是;也有广义的精,指人体内各器官的分泌液,如胃液、胆汁等,当然也包含狭义之精

。本文倾向取广义之精。第三,论气,气指人体的能量流,包括饮食而产生的营养分、身体

细胞运动氧化产生的热量,呼吸空气产生的能量。气和血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医说“血为气

之母,气为血之子。”身体每一细胞得到营养分的补给,主要是依靠气血的运行。第四谈神

,神主要是指能主宰肉体的心,没有神的主导,形无法作用,所谓“形须神而立焉。”同样

的,神依存于肉体,《抱朴子内篇.释滞》所谓“形者神之宅也。”

内丹炼养家在修炼中特别注重精、气、神的修炼,期望三者都能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术语为“三花聚顶”。尤其是五脏之气能回复到像婴儿一样原始状况,术语为“五气朝元”

。为了强化精气神的重要,又有先天精(元精)与后天精、先天气(元气)与后天气、先天

神(元神)与后天神的说法。诸家对先天、后天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重视宝精、导气和存

神。

人体的结构是极端复杂的,古人对修炼一事极为慎重,不轻易传人。张伯端《悟真篇》

所谓“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至人莫强猜。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也就是说

,古人对如何修炼,从身体何处开始下手是绝对保密的。今天,时代变化迅速,古人所隐讳

的秘诀,可能已成现代人的普通常识。对于人体的认知,远比古人精细。从前古人视为宝贵

的口诀,大多可在现代人的着作中找到,以上所谈到的穴位,也大多可在现代中医着作及有

关道教修炼的书籍得到更详尽的解说。

三、静坐的基本姿势

所谓静坐的姿势是指身体坐着不动的样子,它不同于一般的坐姿,在于对身体的每一部

位都有一定的要求。可分三部分说明:一是头与身躯,一是双手,一是双脚。

甲、头与身躯

头与身躯,首先强调头顶的百会和脊椎的末端会阴要与地面成一垂直线。大部分的人平

时坐姿,常抬起下巴而使得百会朝向斜上方。手趴在桌子上,身体前倾又使得会阴朝斜后方

。如此,脊椎容易在胸部前凸,在腰部后凹,长久下来,当然腰酸背痛,易有骨刺。静坐要

求由微收下腭使百会朝上,如此,头颅与颈部交接的玉枕关自然松开,玉枕有如气球微涨;

大腿骨与骨盆交会处的胯放松,小腹微向内、向上收使会阴朝下,使尾闾关松开,若是,环

跳穴会有微涨的现象。当玉枕与尾闾松开时,夹脊自然也会开,这好像将绳子两端拉直,整

条绳子跟着直一样。

西方人说眼睛为灵魂之窗,古人说:“眼为心之苗”。俗称“眼神”即是说神的表现主

要在眼睛。实际上,眼睛为人体能量的重要开关。静坐时有些老师主张闭眼,有些强调半闭

,目视前面约三十公分的地方,也有认为眼睛要睁开的,莫衷一是。这些看法都有他们的道

理,闭目可以养神,睁开可以避免昏沉,半闭则可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昏沉。因此,须视

个人的状况而定,不必硬性规定。

舌抵上腭,即舌头抵住上门牙与牙龈交接的天膺穴,除了可刺激唾液的分泌,避免静坐

时口干舌燥外,督脉与任脉在此交会。配合缩小腹、提会阴使任督两脉上下相连,增加气血

的运行,久之,任督两脉畅通,术语称为“小周天”。也有些门派认为舌头不应该抵住上腭

,而应抵住下腭,即下门牙与牙龈交会的天池穴。舌抵下腭也有增强唾液分泌的功效,但在

连接任督两脉上的效果似乎不如抵住上腭。面带微笑,可使脸部神经放松,促进头部的气血

循环。

乙、双手

这裏所说的手包括肩膀、手肘、手掌和手指。一般要求肩膀放松,手肘自然下坠,两手

结手印,轻轻放在小腹前的腿上。事实上,除非手肘下坠,否则肩膀很难真正放松。而手肘

下坠的要领在于大臂的骨头朝下,想象向下掉。如此,肩膀自然松开。肩膀松开时,肩膀上

原本有凹陷的肩井会因气血流畅而微涨。

双手有十个手指头,理论上可以结十的十次方个手印。但事实上,常用的手印并不多。

不同的手印,因手上经络与五脏之气的组合变化而有不同的功用,在静坐时最好由老师或自

己多加体验之后,采取适合自己的手印。原则上双手合在一起,使手的阴阳调和,可减少能

量的损耗,更可加强身体的本能。如果双手分开的话,最好也能拇指与食指或中指结合,用

以聚集能量。相反地,如果觉得内心烦躁,需要使体内的火气消散时,则将手掌伸开,五指

舒展,使躁气散出。

早在南朝陶弘景(456-536)时已有保持体内的能量,防止外面邪气入侵的手印,名为“

握固”。据《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记载,握固法为弯曲大拇指于掌心劳宫穴,用其他四

指轻轻握住。如此可为魂魄安立门户,使魂魄无法外驰,安稳的居住在人体内,使人长寿,

邪气百毒不能入侵。在静坐时,采用握固法,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补充能量的效果。另

熊卫先生所编创‘太极导引’中的“抱元式”也是值得推荐的功法:“双手食指分别扣住大

拇指,男性左手拇指与食指侧贴住膻中穴(两乳之间,又名中丹田),右手掌心轻贴于下丹

田(肚脐)。女性则左右手位置相反。”

丙、双脚

东方的宗教如佛教、瑜伽、道教甚至儒家的理学都注重静坐,而它和平时的坐姿最大差

异则在于两脚的姿势。他们都强调两脚要盘起来,俗称双盘,佛教称“跏趺坐”,瑜伽更美

其名为莲花坐。如果不能双盘,退而求其次单盘,即两脚交叉,只要求一只脚盘在另一只上

。再不行,则只要散盘就好,即只求两脚交叉。现在某些老师、门派为了怕学员连散盘都觉

得苦,不要求坐姿,甚且说边躺着边看电视也可以,则又太方便而随便,此方便法门不在本

文范围。

对初学者或上了年纪的人,要求双盘是采高标准,但至少要求两脚交叉的散盘。两脚交

叉和双手结手印有同样调和阴阳的功用,如能双盘则效果更加。当双盘两脚掌心朝上,最能

符合《道德经》第四十章所说:“反者,道之动。”在身体上的实践。在平时或坐或站立脚

掌心都是朝下的,而静坐双盘使脚掌朝上,违反日常习惯。一般人刚开始时,常因筋骨太硬

而无法盘起来,或勉强盘了起来,却因腿酸麻而很快放弃。如果能坚持锻鍊,大约一年的功

夫,可渐入佳境。

我们可以想象初学者盘起双脚,一方面将腿的肌肉、韧带绷紧,一方面又互相压迫,血

液的循环受到阻碍,当然腿会又麻又酸又痛。但这好像用水管浇花一样,水管的一端接住水

龙头,用力把水管末端压住,使水流在管内受到阻碍,会造成水压增高,而使水流加速,水

便可以喷的远一点。双盘时,腿部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一方面使上半身血液的循环得到改

善,右手同时腿部的血管压力增加,时间一久也能促进腿部的循环。因此,对习惯双盘的人

来说,越坐越舒适。

无论双盘、单盘,或散盘皆要注意放松胯,即放松大腿骨和骨盆交会的地方,使尾闾能

够中正,也就是说能使尾闾朝下,而不是朝后,避免造成小腹和腰部的紧张。在两腿筋骨还

不够松柔时,坐时身体容易向前倾,可辅用高约五公分的坐垫,则能身体重心保持平稳,有

助于久坐。

四、静坐应注意事项

虽然,静坐讲求的主要是身体姿势与意念,但如果能注意以下相关事项,则可以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甲、静坐时间 静坐时间包括什么时间静坐较好以及一次坐多久两个问题。古人把一天分十二

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计算。认为子时(晚上十一至凌晨一点

)到巳时(早上九至十一点)是生气,午时(早上十一至下午一点)是死气。

所谓生气是指空气较新鲜的时候,死气则是指空气较污浊的时候。因此,有些人主张最

好是在生气时间进行修炼。传统道教认为子时和午时是天地阴阳转换最强烈的时候,此时静

坐可以盗天地之气,效果最好。其次是卯时(早上五至七点)及酉时(下午五至七点),此

时天地阴阳各半,身心较易松弛而体内的阴阳也得到充分调和。然而,今天,现代人的生活

步调与古代大不相同,要能每日静坐不断已大为不易。为了能持续静坐,以个人的工作及生

活环境加以调整,不必拘泥古人的经验。虽然有些人认为屈膝将身体置于两小腿上的金刚坐

可在吃饱饭坐,但和一般运动一样,吃饱饭后一小时内,避免静坐,以免妨碍消化系统的运

作。

至于一次坐多久?当然是越久越好。古代常以一炷香为静坐时间单位,市面上常见的香

,长的约二小时,短的约一小时。若能每次静坐二小时,那进步当然很快。事实上,如果没

有坚强的毅力很难做到。道教以丹鼎形容静坐,鼎要烧热,将药熬出味来需要一段时间。同

样的,静坐以意念守于身体某处,有如煮水一样,需等到水烧开了才能喝。如烧到九十度就

熄火,水还是不能喝。因此,若要静坐进步,最好每次时间能一小时以上。但是,如果不能

坐到一小时,则不勉强,有空便坐,时间随意。到底有坐总比没有好。

乙、环境

古人讲究静坐的环境者,需特别建构一专门静坐用的房子,称为“靖室”。据南朝道士

陆修静撰《陆先生道门科略》所载,靖室内的摆设很简单,只有香炉、香灯、章案和书刀四

种东西而已。现代社会一屋难求。靖室对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一种奢望。但在有限的空间裏,

仍须讲求乾净、设备简单,空气流通,同时最好能远离电冰箱、电视、电脑……等电气用品

,以避免电波的干扰。初学者最好准备一坐垫,和一乾净足以盖住膝盖的毛巾。坐垫的形式

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垫子以纯棉或水晶等天然物做成的为佳。

丙、方向

一般来说,清晨时以面向东方最佳,其他时间则以坐北朝南为要。面东的目的是吸收太

阳的能量,坐北朝南则符合地球南北极的磁场。人的头为阳,北极为阴,如此,阴阳两极便

能相合。

丁、其他

静坐前先排除体内秽物,清洁身体。静坐时由于毛细孔因放松而张开,所以要避开风,

所谓“避风如避箭”。静坐后全身温热,应避免接触冷水,以免受风寒。下坐时,难免两脚

酸麻,此时不宜立刻站起来,最好先行按摩四肢和身体,等酸麻过后,再慢慢起来。此外,

静坐最好定有进度,按照计划进行,但也不可勉强。宁可慢慢进展,不要因勉强而筋骨受伤



五、静坐的心法

中国人谈“心”,依照《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有心脏、思维的器官、思想……等十五种

涵义。静坐的心法,指的是人的思维、意志的训练方法。但有时也含有陶冶心性的意思。古

人以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因此,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

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能号令身体而不受其他器官的指挥。《荀子.解蔽》说: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心既是身体的君主,自古以来,各

家学派莫不注重心性的修养,也各有一修炼的体系,例如《大学》、《中庸》为儒家重要心

法。

道教追求神仙不死,讲究形神俱妙,对于心性的修炼更加重视。道教视人体为小宇宙,

也常以国家来比喻身体,心既为君主,自可号令身体千百亿万的细胞。心可为善也可为恶,

可以使人修炼成仙,也可能用来害人。所以,自古以来修炼之士莫不珍惜修心的方法,不肯

轻易传人,更不书写成文字,怕流入恶人手中。即使师父终于要传法了,也强调“法不传六

耳”。人有两个耳朵,六耳即三个人,也就是说,师父传法时只有师徒二人在场而已。所传

的法通常也不准泄露给其他人知道。这固然有保护智慧财产权的道理,但也限制了“道的教

化”的传播。道教不兴,此为主要原因之一。

古人常用“心猿意马”来形容心意的散乱,难以掌控。人生活于社会人群中,难免受到

七情六欲的影响而心性不定。《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

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修心的第一步为收敛心意,

不使外驰。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数息观,即将意念注意在自己的呼或吸,一次呼或吸数一下,

从一数到十,数的中间不能有其他念头产生,如果想到其他事情,就又从一开始数起。这方

法简单,效果良好,但要能确实做到没有杂念的产生,是不容易的。等做到数息而一心不乱

,则已有控制心意的基本功夫。

“守一”和“存思”则是传统道教常用的方法。此“一”有多种涵义,一是数字的开始

,象征世界的起源;又是道的代名词;身体某重要关窍的隐语;更是修道人修炼过程中精神

体验境界的代称。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对守一有详细的说明。他强调一的珍贵,就养

生修炼来说,一主要是指摆脱世俗的诱惑和外物的干扰,实现并保持心思的抱一、意念的专

一、精神的纯一。守一包括守真一和守玄一两种方法。守真一是守体内之神。道教认为身体

中有神,但每一部位的神的说法各派并不相同。葛洪认为其中关键在守上、中、下三丹田。

守玄一则是指守体外的神。

存思主要为存身中的神,和葛洪所讲守真一类同,但更详尽。关于身中的神,虽然各家

说法不一,但可以《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太上黄庭中景玉经》

等三部经典的代表。五脏六腑对健康的重要不言而喻,但很难用肢体的导引来运动腑脏,因

此,古人以存思来调和,即用意念来调和腑脏之气。为了帮助意念集中于腑脏,所以假想每

一器官都有神,每一位神都有不同的名字、服饰、形貌、功用。如《太上黄庭内景玉经》谈

肺部说:“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七元之子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素锦衣

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用之不已形不滞。”

静坐时若能将意念集中在身体某部位,则那部位的血气循环便得到改善。如能守于身体

的三丹田等部位,使精气神及腑脏之气谐和之后,身心将产生变化,神清气爽。然而身体每

一部位的功效不同,守那些部位最好?古人视为不传之秘,常用隐语、暗语形容,后人很难

按照经书来修炼。今人有现代生理学及解剖学的知识,不仅能加强了解人体结构和存思的意

义,同时也有助于静坐境界的提升。

热点内容
为什么小米借款额度少了 发布:2024-11-18 13:43:20 浏览:286
为什么红包抢的不一样 发布:2024-11-18 13:43:18 浏览:565
美国人为什么晚上不能出门 发布:2024-11-18 13:41:49 浏览:554
虎皮鹦鹉为什么喜欢在小米里打滚 发布:2024-11-18 13:29:58 浏览:297
为什么晚上称的体重比早上多三斤 发布:2024-11-18 13:09:40 浏览:495
为什么微信打电话缩小没显示 发布:2024-11-18 13:05:04 浏览:806
淘宝为什么买东西没支付 发布:2024-11-18 13:04:05 浏览:328
男生皮肤为什么比女生的好 发布:2024-11-18 12:48:53 浏览:329
苹果手机视频为什么非常烫 发布:2024-11-18 12:48:44 浏览:438
蚊子为什么喜欢咬小孩子的眼皮 发布:2024-11-18 12:48:44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