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工作时间那么多
❶ 中国的工厂,上班时间为什么那么长。
因为中国的国情 不允许你上一天班玩两天 我们说白了就是他发展的牺牲品而已
❷ 为什么中国还有很多企业在每天上12小时的班
因为工厂运行很多大型的机器设备,设备开起来的时候是最麻烦的,要调节很多东西让机器平稳的运行,一旦机器开起来,达到较好的稳定状态了,就可以生产了,此时机器运转平稳,不会产生次品。所以,一般工厂都会尽量多保持这个平稳状态,而不希望一直开开停停。所以机器设备是24小时连续工作的,那么人也需要24小时不停的,所以工人一般要么12小时两班工作制,要么8小时三班工作制。
❸ 为什么现在大厂的996,已经成一个普遍现象
你好,996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时间保证绩效,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都实行的工作制。最近腾讯旗下做出了吃鸡等爆款手游的光子工作室,率先实行了严格执行双休等制度,让互联网大厂同学们的工作生活现状,毫无疑问成了大家关切的重点。
互联网行业作为当下新兴行业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由于互联网高科技的特殊性,传统行业也在“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受到很多年轻人青睐的非常不错的风口。关注我,可了解更多大厂就业情况。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❹ 中国人工作时间为什么辣麼长呢
中国人工作时间为什么这么长?
从2010年至2011年3月底,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2013年高盛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38%的奢侈品消费是由中产阶级买单的。而购买奢侈品的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已经从1995年的100万增加至目前的3700万。
而另一方面,一个奢侈品消费大国,近年来它的消费占GDP的比率却只有30%左右。按照这个数据来看的话,中国其实是个消费力严重不足的国家。
为什么消费不足?我认为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人太贫穷,收入太低;另一方面,我们的物价却居高不下,存在太多的泡沫。
我们的收入为什么这么低?举个例子,把各个国家的薪资收入加到一起,除以这个国家的GDP,然后来作个比较。
这个比例欧美最高,平均是55%,日本是53%,澳大利亚是47%,韩国是44%,南美洲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平均是33%,东南亚包括菲律宾、泰国平均是28%,中东包括伊朗和土耳其平均是25%,很可惜我们没有详细的非洲数据,应该是20%以下。
那么你们以为中国会和谁比较接近?欧美?南美?东南亚?中东?还是非洲?我告诉你们,你们都太乐观了,我们的这个比例只有8%,是全世界最低的!
那么人均工资呢?每小时人均工资第一名是德国,大概是30美金,第二名是美国,大概是22美金,我们比泰国还差,泰国还接近2美金呢,我们才0.8美金一小时,位列全世界最后一名。
然而,虽然我们的工资水平不行,在全世界垫底,但我们是有排第一名的,那就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我们一年的工作时间竟然高达2200小时,美国跟我们比差远了,它们只有1610小时,荷兰最低,只有1389小时。
你看看中国的工人,拿的是全世界最少的工资,工作时间却是全世界最长的!多么勤劳的民族!
我们的收入既跑不赢GDP,也跑不赢CPI。是谁让我们如此辛苦?第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欧美对我们的剥削。
对于我们中国的制造业而言,我们购买原材料的价格是华尔街控制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又被美国的大公司控制着。
我们的制造业可以说是:前有狼、后有虎。“金融资本”华尔街好比是狼,“产业资本”大公司好比是虎,具体点说,就是购买原材料时,是金融资本在控制着我们的价格,销售时,是产业资本控制着我们的价格。
我们就这样被夹在了中间,它们一起把我们剥削的干干净净。其实话说回来,它们为什么把制造业放在中国?
因为制造业有个特性——“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它们才不愿意要这种烂东西,所以,它们就把除制造业以外其他产业链的环节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上。
欧美各国透过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控制原材料和销售的定价权,然后把制造业放在中国,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工,到最后再透过这两端,把我们吸得干干净净。因此中国越改革,中国越开放,中国越制造,欧美就越富裕。
第二个原因,和其他国家相比,比如印度,我们同样是被剥削的人民,可为什么我们比他们还差呢?原因在于这几年我们的产业政策搞偏了。
我们把社会的大量资源拿去修桥铺路了,所以我们的GDP才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代表我们的经济有什么了不起的增长,真正拉动GDP的是钢筋水泥。
原本可以替老百姓创造更多财富的生产性资源,却都被我们拿来做钢筋水泥了,钢筋水泥越多,老百姓就越穷。更让人担忧的是,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正在严重加剧。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当财富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严重,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警醒的问题。
和低迷的收入截然对立的,是我国高昂的物价。美国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400,韩国的电影票相当于月收入的1/350,而中国的电影票却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20,这样算下来,中国的电影票比美国几乎贵了20倍。
相同的一件阿玛尼西服,在中国差不多要3万块人民币,在美国折合成人民币,却只要1.5万块。在中国买一部品牌手机大概需要300美金,在美国买却只要85美金,差了近4倍。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3至6倍。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东京1/10的情况下,房价已和东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30倍。
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个月能赚4000美金的话,花1美金可以喝杯咖啡,500美金可以买个笔记本电脑,50美金就可以请几个朋友吃一顿,这种日子该多好?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像个遥不可及的梦,但却是美国大众的真实生活。
那么我就要问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比他们长,日子却过得这么苦?我给出的答案一定出于大家的意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藏富于民。
所以我们除了一般的产品,比如说大米、小麦、猪肉这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价格和美国的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奢侈一点的东西都比人家贵。
如今我们已经做错了选择。2008年金融海啸,政府决定提列4万亿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可是,我就以中西部建高速公路为例,路建好之后,有没有车在上面跑?基本没有。
大家要清楚,没有车在上面跑的高速公路就叫做产能过剩的高速公路。政府投资4万亿的结果就是从钢材的产能过剩变成公路的产能过剩,成为了一个更加产能过剩的国家。
我们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吗?没有。因此我建议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钱给老百姓,真正做到藏富于民。希望政府能够帮助企业赚更多的钱,它才会进行转投资,透过乘数效果,企业可以赚更多的钱,然后再转投资,最终透过企业利润长期拉动中国经济。
钢筋水泥只是一锤子买卖,而如果我们的企业家能够赚很多钱的话,政府就可以透过立法等机制,让企业提高员工薪水,这样员工就有更多的钱用来消费,我们的内需不就跟着增长了吗?这就是藏富于民的链条,透过利润反映到消费,以此长期拉动中国经济。
❺ 文摘: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过一个报告,说2017年我国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占了42.2%。而且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情况,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过劳。
这种现象虽然普遍,而且我们都身在其中。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过劳”这件事,不太符合逻辑。
我们都知道,近两百年,人类整体的生产效率,那是一飞冲天啊。按说,生产效率上去了,单位工作时间的产出高了,那相应的工作时间应该减少才对啊。所以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曾经做出一个有名的预测,他认为到2030年,人类的劳动时间每周15小时,就足够了。
现实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开创了996模式,上午9点上班,下午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我们还有724模式,一周7天24小时随时待命。你看,凯恩斯在1930年的预测错了。错的离谱,方向都错了。
问题是:他为什么错了?工具越高级,应该干活越省力才对。那为什么我们反而更累了呢?
《过劳时代》这本书里提供了很多解释。比如,全球化把所有人拉到了同一个竞争平面上。你是在一个地方工作,但你不是在和一个地方的人竞争。一个美国的工人是和一个中国的工人,甚至是非洲的工人在竞争。所以,竞争强度增大了。再比如,消费主义盛行。你和身边的人雀迅历越来越多的攀比,比房子比车比包包比度假酒店,你想挣钱的欲望就越大,所以只能拼命干活。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不是这些。问题的根子不在别的,就在于生产工具本身。它越进化、越高级、效率越高、越好用,我们就用得越多,所以工作时间就越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举个例子,过去我们上班,必须得到单位才行,和同事见了面,才能展开协作。很不方便,后来有了电脑,有了邮件,有了微信,按说是更方便、更省时间了。但是结果呢?你知道的,老板能随时在微信群里抓到我们说事,周末也行,深更半夜也行。你上班的时间能不更长吗?
表面上看,工具的发明,总是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有了斧头,砍树就更快。有了汽车,走得就更远。这是工具给我们提供的第一样东西,叫便利性。
但是,如果你只看到这一面,就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工具带来的。你要解决问题,任何问题都是有它的时间空间边界的,工具一升级,边界内的问题,是被更高效的解决了,但是,这个时空边界本身也被打破了。于是,会出现新的问题,而且是更大的问题。
比如说,当年人们用马车,非常慢。后来,给车装上了发动机,这就成了汽车,速度提上去了。在有限的时空边界内,这就是一项改善。确定无疑的改善吧?那你说,会因为速度提上去了,所以,人旅行用的时间少了,所以车就会变少吗?当然不是啊。因为汽车打破了原来的时空限制,出现了全新的可能性。你就想,原来坐马车,你至少要带一个马车夫。现在呢?可以开汽车,一个人就可以开车,没有马车夫打扰了。车不仅是交通工具,它还是一个移动的私人空间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没有确定目的的开车兜风,这种行为模式就出现了。不去哪儿,就是带上顷搜女朋友开车去看看诗和远方。车的使用当然就越来越多。
当然,现实中远远不止是这一种情况了。因为车可以走得更远,所以,就一定会走得更远。因为可以走得更远,所以,整个社会的假设就变了,汽车旅馆就出现了,郊区景点和度假村就出现了,远离城区的购物中心,像奥特莱斯就出现了。这就反过来逼迫,你如果不能有汽车,你不能走得更远,你就没有办法享受社会基础设施提供的便利。它就会走到这个程度。
你看,这个过程就是:工具不仅为你解决了问题。工具还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开了一扇新的可能性的大门。这扇大门一旦推开,就再也关不上了,后面的人就会一涌而出,只会把门撑得越昌信来越宽。这就是工具对人的反向塑造。
有句话叫,身怀利刃杀心自起。你身上有把刀,看见什么都想用上。对,工具虽然只是提供了某种可能,但是人性使然,我们总是倾向于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工具在可能性上推开了多大的空间,我们就一定会倾向于把这个空间填满。
理解了这个逻辑,再回到今天的主题,为什么劳动工具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却越来越忙呢?这么看来,答案就非常简单了。和全球化,消费主义有关,但关系没那么大。因为劳动工具让我们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我们就一定会把这个可能性填满,我们当然就会一直工作,所以越来越忙。
《过劳时代》这本书的解读人,李南南老师还开了一个脑洞。他说,假如未来,你的工资不是按月计算,而是按秒计算。在你的面前,有一个计时器,你每多工作一秒,你的账上马上就会多一毛钱。结果会是什么?表面看起来,这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首先,每天工作8小时,这就是一天2880块钱,不少吧?你收入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你碎片时间的工作,比如,吃饭间歇、睡觉前给同事回个工作微信,也能计算报酬了,对你更公平了。好事吧?好工具。
但这是在你现在的时空边界下看问题。真实情况可能是,这个可能性的大门一旦打开,大多数人因为碎片时间也能挣钱,会工作到筋疲力尽才会停。如果不信,你现在到网吧里去看看那些打游戏挣积分通宵不睡的人,你就知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工作到筋疲力尽那就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