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时间一分一秒是因为什么

时间一分一秒是因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1-26 04:00:00

① 为什么有时会觉得时间忽快忽慢

心理学:为什么有时会觉得时间忽快忽慢?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你会感觉无聊透顶,时间过得百无聊赖,有时候时间过得飞快,时间如手中的沙子,任你如何用力抓住都会从指间滑下去。那么如何的利用好我们的一分一秒,将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好呢?

一、了解“时间错觉定律”:

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总有一群年轻的学生到他家去和他讨论问题。有一天学生们问他:“相对论这么复杂,您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呢”?爱因斯坦思考了一会儿,对他们说:“如果让你和一个美女坐上两小时,你会觉得自己好像只坐了一分钟而已;但是要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边,哪怕只坐一分钟,你也会感觉像坐了两小时一样。这就是相对论。”

在我们的感觉里,时间总是忽快忽慢,其实时间每天都是以相同的速度走着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同样的时间有了不同的感受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时间族郑错觉定律”。

二、当你沉浸的时候,时间就会过得很快:

时间是有一个客观长度的,一年 365天,一天24小时,谁都无法更改。但在人们的感觉里,它却有着另外一个相对长度,这个相对长度受人主观意志的影响,往往与客观长度有些偏差跟美女坐在一起,是发自内心的甜蜜,恨不得多坐一会儿;坐在火烧火燎的炉子旁边,对人可谓是一种折磨,心理不愉快,人就会觉得度日如年。

时间是有欺骗性的,它会在不经意间从你身边溜走,等你想起来,它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有时你左等右等,真是度日如年,可看看表,原来才过了五分钟而已时间给人的错觉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你工作很忙或有事时,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一闪而过,刚吃完早餐就到午饭时间了,刚坐下没多久就下班了,让你连感慨的时间都没有。当无聊地坐在那里等人时,时间就会像个痛腿的老人,怎么走都走不快,一点点地在你身边蹭过,越发让你急不可耐。

三、荒废的时间总是缓慢的:

当你合理安排时间时,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一切都井井有条,时间脚步的快慢似乎掌握在你的手中;但如果你的生档穗漏活一团糟,根本不做什么时间计行烂划和安排,它就会像流水一样从你手中漏掉,有时候让你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又让你闲着没事做,不得不看着时间荒废掉。

但无论你怎样感觉,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珍惜它就多给你一小时,也不会因为你浪费它就减少一天。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做它的奴隶。

虽然生命有限,并不受我们自己控制,但我们可以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比如,广交天下朋友,走出自我封闭的环境,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大限度地在心理上延长自己的寿命,我们的人生就会因此而变得与众不同,更加充实、美好。

② 莎士比亚说:时间、一分一秒、的过, 为 什 麽 时间 总 不等 人

因为时间很宝贵,让我们珍惜时间

③ 时间单位是谁发明的,一小时,一分钟,一秒

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FONT>下载 (40.01 KB)
[转帖]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
2009-5-6 11:56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又如《隋书·律历志》记载北齐后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阳亏……至日食,乃于卯甲之间。”即说明日食在五至六点之间。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时辰或十二方位,为了记载的更详细准确,又把它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其后又把每个1/4等分,以强弱的名称区分为3等分,因此一时辰可细分为12个分单位,其中每个分单位等于现今的10分钟。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

例如《隋书·律历志》记载“见行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亏起正东”,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就是凌晨2点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间。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历月行在室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西北”,则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即晚间8点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间。

漏刻制
《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这段话是描述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漏刻,是古中国的水钟,以水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自周朝以来,历代都设有专职机构负责管理与开发,民间应用也相当普及,是古中国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时器。

漏刻的计时单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制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于对应一个昼夜升降的长度内分划为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就是1刻。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随水面升降,利用箭壶水位的等速变化,观测箭壶上箭尺显示的刻度来计量时间。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权衡型)。主要的发展顺序是单壶泄水型沉箭漏、单级受水型浮箭漏、二级补偿式浮箭漏、三级补偿式浮箭漏、秤漏、四级补偿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因漏刻制早就与夜间的更点制结合,古人把漏刻分昼漏和夜漏两种。因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间,昼夜漏都随节气的变化而有增损,所以全年不能仅以单一箭尺来测量时间。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为多,而使用箭尺数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确度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因此,漏刻计时制度主要在解决昼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与箭尺的更换问题。

在实用上,不同季节昼夜时刻的分界点是经过具体测量日出与日落时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没后二刻半乃昏”,以昏为入夜,旦是昼的开始。因此从昏至旦的刻数是夜漏刻数,百刻减夜漏刻数就是昼漏刻数,一般都以正午为起漏之时。例如在北纬36.5度地区,若1年用48支箭,则冬至时昼漏是四十刻。冬至之后,白昼渐长,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增损,并需每半个节气(约7.7日)换一次箭尺,直到夏至,这时昼漏是六十刻。夏至之后,白昼渐短,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损增,直到冬至。 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配合</SPAN>(隋代记载,百刻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4秒多)
</FONT>漏刻也是古中国重要的天文计时仪器,因此十二时制与漏刻制的结合是必然的事。然而十二时与百刻之数并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两者的配合较为困难。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见,改百刻为十二的倍数,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有实践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国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实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监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实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陈文帝天嘉年间(544年~560年代),实施一百零八制约有20年,但是时间都不长。

实践证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径不易行得通,只能从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调合方面寻求配合。在实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细分成较小的刻度,自汉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时制与百刻制调合的条件。

隋《大业历》(597年~618年)以来,十二时制与百刻制二者配合运用日益明显,每刻细分的数目必是12的倍数,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采用一刻是六十分。又因隋唐漏刻发展上已使用多级补偿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观条件。

两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昼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这是古法。”用法如隋《大业历》在二十四节气的日出日入时刻的记载,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p> 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希望对你有帮助。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
二十世世纪中叶,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发展了诸如光谱超精细结构、镁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离震荡场等实验及研究,使量子频率标准取代以天体运动为标准之天体时而成为计时标准。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此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秒定义可以以铯原子频率标准器来实现,其稳定度依据各标准器的制造方法、维护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铯频率标准器HP-5071稳定度约在10-12左右,法国LPTF实验室以绝对温标10-6度的铯原子喷泉制成的原子钟,稳定度约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转一周不是24小时,24小时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结果!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比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为一日计24小时”少一点。人类自己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故习惯于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称之为一日。
一日划分为24小时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时又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又分为60秒。这样一日就有24×60=86400秒。这些时、分、秒都成了时间单位。

④ 时间都是一秒一秒过,为何觉得忙点时间会过的快一点

婆婆曾经就说过“只要有饭吃,有事做,时间就跟坐飞机一样”其实时间都是一分一秒的走,只是我们心里的感受决定着时间的速度,我们总是希望美好的事情多一点,苦难的问题少一点,这样的心里让我们看待时间就有了不同的感受。

热点内容
为什么眼睛下面会有黑色的东西 发布:2024-11-28 10:47:53 浏览:510
为什么男人对女人会有保护欲 发布:2024-11-28 10:45:52 浏览:919
为什么洗澡眼睛痒揉眼睛上瘾 发布:2024-11-28 10:33:29 浏览:875
箭毒青蛙的颜色很明亮为什么 发布:2024-11-28 10:15:05 浏览:917
为什么找不到老婆的女人 发布:2024-11-28 10:06:23 浏览:597
为什么宝宝晚上胎动得比较厉害 发布:2024-11-28 10:06:05 浏览:414
pubgmobile为什么没有微信 发布:2024-11-28 09:59:54 浏览:631
为什么电脑播放不了音频文件 发布:2024-11-28 09:58:29 浏览:907
生孩子为什么要把针插腰里 发布:2024-11-28 09:58:28 浏览:978
松木封边为什么封不好 发布:2024-11-28 09:49:51 浏览: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