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班时间特别长
① 为什么高薪资的工作时间都那么长
因为高薪资的工作时间长可以为企业挣取更多的价值。作为老板总希望员工多上班和加理。作为员工能做就坚持,要学会理解。不能做,也不要抱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的不开心,及时跳槽。
② 上班工作时间为什么哪么长
标准的上班时间是8小时。
觉得时间过得慢是因为1.你办事效率高,但时间内完成了一天工作。2.你很空,实在没有事情做。3.你不会或者不知道还有什么要做的
③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为什么总是过着996的生活?
记得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过一个报告,说2017年我国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占了42.2%。而且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情况,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过劳的情况。
现象虽然普遍,而且我们都身在其中。但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过劳”这件事,不太符合逻辑。
我们都知道,近两百年,人类整体的生产效率,那是一飞冲天啊。按说,生产效率上去了,单位工作时间的产出高了,那相应的工作时间就应该减少才对啊。所以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的时候陆御曾经做出一个有名的预测,他首让认为到2030年,人类的劳动时间每周15小时,就足够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5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一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3个小时就够了,下午2点来上班,5点就早芹岩可以下班了。
但是,没有这样的好事啊。
现实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开创了996模式,上午9点上班,下午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我们还有724模式,一周7天24小时随时待命。凯恩斯在1930年的预测错了。错的离谱,方向都错了。伟大的凯恩斯爷爷也有错的时候呀!
问题是:他为什么错了?工具越高级,应该干活越省力才对。那为什么我们反而更累了呢?
问题的根子不在别的,就在于生产工具本身它越进化、越高级、效率越高、越好用,我们就用得越多,所以工作时间就越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
举个例子,过去我们上班,必须得到单位才行,和同事见了面,才能展开协作。很不方便,后来有了电脑,有了邮件,有了微信,按说是更方便、更省时间了。但是结果呢?你知道的,老板能随时在微信群里抓到我们说事,周末也行,深更半夜也行。你上班的时间能不更长吗?
工具不仅为你解决了问题。工具还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开了一扇新的可能性的大门。这扇大门一旦推开,就再也关不上了,后面的人就会一涌而出,只会把门撑得越来越宽。这就是工具对人的反向塑造。
因为劳动工具让我们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我们就一定会把这个可能性填满,我们当然就会一直工作,所以越来越忙。
④ 文摘: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过一个报告,说2017年我国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占了42.2%。而且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情况,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过劳。
这种现象虽然普遍,而且我们都身在其中。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过劳”这件事,不太符合逻辑。
我们都知道,近两百年,人类整体的生产效率,那是一飞冲天啊。按说,生产效率上去了,单位工作时间的产出高了,那相应的工作时间应该减少才对啊。所以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曾经做出一个有名的预测,他认为到2030年,人类的劳动时间每周15小时,就足够了。
现实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开创了996模式,上午9点上班,下午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我们还有724模式,一周7天24小时随时待命。你看,凯恩斯在1930年的预测错了。错的离谱,方向都错了。
问题是:他为什么错了?工具越高级,应该干活越省力才对。那为什么我们反而更累了呢?
《过劳时代》这本书里提供了很多解释。比如,全球化把所有人拉到了同一个竞争平面上。你是在一个地方工作,但你不是在和一个地方的人竞争。一个美国的工人是和一个中国的工人,甚至是非洲的工人在竞争。所以,竞争强度增大了。再比如,消费主义盛行。你和身边的人雀迅历越来越多的攀比,比房子比车比包包比度假酒店,你想挣钱的欲望就越大,所以只能拼命干活。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不是这些。问题的根子不在别的,就在于生产工具本身。它越进化、越高级、效率越高、越好用,我们就用得越多,所以工作时间就越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举个例子,过去我们上班,必须得到单位才行,和同事见了面,才能展开协作。很不方便,后来有了电脑,有了邮件,有了微信,按说是更方便、更省时间了。但是结果呢?你知道的,老板能随时在微信群里抓到我们说事,周末也行,深更半夜也行。你上班的时间能不更长吗?
表面上看,工具的发明,总是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有了斧头,砍树就更快。有了汽车,走得就更远。这是工具给我们提供的第一样东西,叫便利性。
但是,如果你只看到这一面,就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工具带来的。你要解决问题,任何问题都是有它的时间空间边界的,工具一升级,边界内的问题,是被更高效的解决了,但是,这个时空边界本身也被打破了。于是,会出现新的问题,而且是更大的问题。
比如说,当年人们用马车,非常慢。后来,给车装上了发动机,这就成了汽车,速度提上去了。在有限的时空边界内,这就是一项改善。确定无疑的改善吧?那你说,会因为速度提上去了,所以,人旅行用的时间少了,所以车就会变少吗?当然不是啊。因为汽车打破了原来的时空限制,出现了全新的可能性。你就想,原来坐马车,你至少要带一个马车夫。现在呢?可以开汽车,一个人就可以开车,没有马车夫打扰了。车不仅是交通工具,它还是一个移动的私人空间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没有确定目的的开车兜风,这种行为模式就出现了。不去哪儿,就是带上顷搜女朋友开车去看看诗和远方。车的使用当然就越来越多。
当然,现实中远远不止是这一种情况了。因为车可以走得更远,所以,就一定会走得更远。因为可以走得更远,所以,整个社会的假设就变了,汽车旅馆就出现了,郊区景点和度假村就出现了,远离城区的购物中心,像奥特莱斯就出现了。这就反过来逼迫,你如果不能有汽车,你不能走得更远,你就没有办法享受社会基础设施提供的便利。它就会走到这个程度。
你看,这个过程就是:工具不仅为你解决了问题。工具还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开了一扇新的可能性的大门。这扇大门一旦推开,就再也关不上了,后面的人就会一涌而出,只会把门撑得越昌信来越宽。这就是工具对人的反向塑造。
有句话叫,身怀利刃杀心自起。你身上有把刀,看见什么都想用上。对,工具虽然只是提供了某种可能,但是人性使然,我们总是倾向于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工具在可能性上推开了多大的空间,我们就一定会倾向于把这个空间填满。
理解了这个逻辑,再回到今天的主题,为什么劳动工具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却越来越忙呢?这么看来,答案就非常简单了。和全球化,消费主义有关,但关系没那么大。因为劳动工具让我们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我们就一定会把这个可能性填满,我们当然就会一直工作,所以越来越忙。
《过劳时代》这本书的解读人,李南南老师还开了一个脑洞。他说,假如未来,你的工资不是按月计算,而是按秒计算。在你的面前,有一个计时器,你每多工作一秒,你的账上马上就会多一毛钱。结果会是什么?表面看起来,这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首先,每天工作8小时,这就是一天2880块钱,不少吧?你收入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你碎片时间的工作,比如,吃饭间歇、睡觉前给同事回个工作微信,也能计算报酬了,对你更公平了。好事吧?好工具。
但这是在你现在的时空边界下看问题。真实情况可能是,这个可能性的大门一旦打开,大多数人因为碎片时间也能挣钱,会工作到筋疲力尽才会停。如果不信,你现在到网吧里去看看那些打游戏挣积分通宵不睡的人,你就知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工作到筋疲力尽那就是我们的未来。
⑤ 中国人工作时间为什么辣麼长呢
中国人工作时间为什么这么长?
从2010年至2011年3月底,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2013年高盛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38%的奢侈品消费是由中产阶级买单的。而购买奢侈品的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已经从1995年的100万增加至目前的3700万。
而另一方面,一个奢侈品消费大国,近年来它的消费占GDP的比率却只有30%左右。按照这个数据来看的话,中国其实是个消费力严重不足的国家。
为什么消费不足?我认为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人太贫穷,收入太低;另一方面,我们的物价却居高不下,存在太多的泡沫。
我们的收入为什么这么低?举个例子,把各个国家的薪资收入加到一起,除以这个国家的GDP,然后来作个比较。
这个比例欧美最高,平均是55%,日本是53%,澳大利亚是47%,韩国是44%,南美洲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平均是33%,东南亚包括菲律宾、泰国平均是28%,中东包括伊朗和土耳其平均是25%,很可惜我们没有详细的非洲数据,应该是20%以下。
那么你们以为中国会和谁比较接近?欧美?南美?东南亚?中东?还是非洲?我告诉你们,你们都太乐观了,我们的这个比例只有8%,是全世界最低的!
那么人均工资呢?每小时人均工资第一名是德国,大概是30美金,第二名是美国,大概是22美金,我们比泰国还差,泰国还接近2美金呢,我们才0.8美金一小时,位列全世界最后一名。
然而,虽然我们的工资水平不行,在全世界垫底,但我们是有排第一名的,那就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我们一年的工作时间竟然高达2200小时,美国跟我们比差远了,它们只有1610小时,荷兰最低,只有1389小时。
你看看中国的工人,拿的是全世界最少的工资,工作时间却是全世界最长的!多么勤劳的民族!
我们的收入既跑不赢GDP,也跑不赢CPI。是谁让我们如此辛苦?第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欧美对我们的剥削。
对于我们中国的制造业而言,我们购买原材料的价格是华尔街控制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又被美国的大公司控制着。
我们的制造业可以说是:前有狼、后有虎。“金融资本”华尔街好比是狼,“产业资本”大公司好比是虎,具体点说,就是购买原材料时,是金融资本在控制着我们的价格,销售时,是产业资本控制着我们的价格。
我们就这样被夹在了中间,它们一起把我们剥削的干干净净。其实话说回来,它们为什么把制造业放在中国?
因为制造业有个特性——“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它们才不愿意要这种烂东西,所以,它们就把除制造业以外其他产业链的环节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上。
欧美各国透过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控制原材料和销售的定价权,然后把制造业放在中国,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工,到最后再透过这两端,把我们吸得干干净净。因此中国越改革,中国越开放,中国越制造,欧美就越富裕。
第二个原因,和其他国家相比,比如印度,我们同样是被剥削的人民,可为什么我们比他们还差呢?原因在于这几年我们的产业政策搞偏了。
我们把社会的大量资源拿去修桥铺路了,所以我们的GDP才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代表我们的经济有什么了不起的增长,真正拉动GDP的是钢筋水泥。
原本可以替老百姓创造更多财富的生产性资源,却都被我们拿来做钢筋水泥了,钢筋水泥越多,老百姓就越穷。更让人担忧的是,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正在严重加剧。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当财富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严重,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警醒的问题。
和低迷的收入截然对立的,是我国高昂的物价。美国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400,韩国的电影票相当于月收入的1/350,而中国的电影票却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20,这样算下来,中国的电影票比美国几乎贵了20倍。
相同的一件阿玛尼西服,在中国差不多要3万块人民币,在美国折合成人民币,却只要1.5万块。在中国买一部品牌手机大概需要300美金,在美国买却只要85美金,差了近4倍。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3至6倍。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东京1/10的情况下,房价已和东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30倍。
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个月能赚4000美金的话,花1美金可以喝杯咖啡,500美金可以买个笔记本电脑,50美金就可以请几个朋友吃一顿,这种日子该多好?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像个遥不可及的梦,但却是美国大众的真实生活。
那么我就要问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比他们长,日子却过得这么苦?我给出的答案一定出于大家的意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藏富于民。
所以我们除了一般的产品,比如说大米、小麦、猪肉这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价格和美国的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奢侈一点的东西都比人家贵。
如今我们已经做错了选择。2008年金融海啸,政府决定提列4万亿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可是,我就以中西部建高速公路为例,路建好之后,有没有车在上面跑?基本没有。
大家要清楚,没有车在上面跑的高速公路就叫做产能过剩的高速公路。政府投资4万亿的结果就是从钢材的产能过剩变成公路的产能过剩,成为了一个更加产能过剩的国家。
我们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吗?没有。因此我建议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钱给老百姓,真正做到藏富于民。希望政府能够帮助企业赚更多的钱,它才会进行转投资,透过乘数效果,企业可以赚更多的钱,然后再转投资,最终透过企业利润长期拉动中国经济。
钢筋水泥只是一锤子买卖,而如果我们的企业家能够赚很多钱的话,政府就可以透过立法等机制,让企业提高员工薪水,这样员工就有更多的钱用来消费,我们的内需不就跟着增长了吗?这就是藏富于民的链条,透过利润反映到消费,以此长期拉动中国经济。
⑥ 为什么我们上班时间比别人要长呢
一、有时候上班比较着急,开车会比平时稍微快一些,有部分的新手司机会主动让行,让人不免心生感谢。
二、上班路上,停在红绿灯路口时,时不时的会有一些麻雀飞过站立在汽车前引擎盖上,叽叽喳喳的鸣叫,让人不免心生愉悦。
三、汽车出故障期间,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地点搭乘好心人的顺风车,不禁让人感慨好心人也常常在生活周边帮助他人。
在上班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忽略周围的一个具体环境状况,因为此时的大脑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交通路面上以及上班后的工作细节。有时候不妨可以慢下心来,比如在等待红绿灯,或者不是由本人做驾驶员的情况下,可以主动的欣赏一下周掘御边的美纤扮景,放松心情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后续的工作状态。毁散灶
在上班的前一天可以事先准备好第二天相应工作流程,以便第二天上班前不用那么急急忙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周边的事物,以及用更加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第二天的工作生活。只有当我们用主动发现美的眼观去看待世界,那么世界在我们眼里所呈现的也会更加灿烂美好。
⑦ 为什么一个典型的工作日长达八小时
在工业革命期间,公司试图通过让工厂尽可能多地运转,实现工厂产量的最大化,通常实行“日升日落”的工作日。工资也极低,因此工人们自己常常需要做这些长时间的轮班工作来维持生计,包括把他们的孩子也送到工厂去工作,而不是让他们接受教育。由于没有什么代表性、教育或选择,工厂工人也倾向于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工作,以适应恶劣的工作时间。在这个时候,典型的工作日为每天10-18小时,每周6天。这一切19世纪开始发生变化。
第一个提出每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的人是一个名叫罗伯特·欧文的英国人,他也是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欧文认为工作日应该分成三份,随着工人们获得了与工作同等的时间和睡眠,于是,在1817年,他开始为所有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创造了“8小时劳动,8小时娱乐,8小时休息”的说法。不幸的是,这一说法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流行起来,尽管在整个19世纪通过了一系列的工厂法案,稳步改善了工厂工人的工作条件,减少了工人的工作时间。例如,1847年的工厂法案规定妇女和儿童每天工作10小时,因此,每周只需工作60小时。
这项8小时工作日的事业于1884年在英国再次被社会民主联合会的成员汤姆曼(Tom Mann)接管。曼随后成立了一个“8小时联盟”,其唯一目标是建立8小时工作日。他们最大的胜利来自于他们设法说服代表英国大多数工会的工会代表大会,甚至直到今天,把8小时工作日确定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他们随后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要求缩短工作日的努力始于1791年美国早些时候,当时有工人在费城,工人每天工作十小时,其中包括两小时的用餐时间。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多数工人阶级都支持八小时工作日,但仍然没有得到企业主的支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工人们继续举行 *** ,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情况逐渐开始好转。
这一事业的势头特别明显,在美国形成了几个“8小时联盟”,就像曼恩在英国形成的那样。1884年,有组织的工会联合会宣布,1886年5月1日将是强制规定8小时工作日的第一天。当然,这既没有得到任何联邦命令的支持,也没有得到企业本身的支持,而是依靠工人 *** 和掀起一场大骚动来把问题解决1886年5月1日到了五一节,第一次五一 *** 在35万工人下班后举行, *** 八小时工作制。
的进展仍然缓慢,直到1905年工业界才开始自行实施八小时工作制。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mpany)率先实施了这一计划,该公司不仅将标准工作日缩短至8小时,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工资也翻了一番。令许多行业震惊的是,这导致福特的生产率与这些工人相比下降了,但工时却减少了,在实施这项改革后的两年内,福特的利润率实际上大幅增长,并翻了一番。这鼓励了其他公司采用更短的8小时工作日作为员工的标准。
终于,1937年,8小时工作制在美国被标准化,并由联邦 *** 根据公平劳动标准进行管理
⑧ 人们的工作时间为什么会越来越长
最近在得到APP上听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过劳时代》。这本书主要说的过劳现象,具体一点,这本书除了探讨这个现象之外,集中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劳动时间为什么越来越长?听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好像就两种原因,第一个就是个人工作太拼了,我求上进,我愿意加班。第二就是企业用人太狠,比如有的企业推出了996,从早9点晚9点,每周6点,还有724,7天×24小时。劳带伏动时间越来越多,或者劳动越来越累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个人太拼,企业太狠。假如我们建立一个更大的观测视角,你会发现过劳这个事很奇怪。
日本的《劳动基准法》规定,每个人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个小时,假如你超过了一半,也就是说你每周超过了6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就定义为过劳。假如这个社会普遍过劳,我们就说社会迈入了过劳社会。这是这本书给出的定义。
但是我们建立一个更宏大的视角观察过劳这件事,你发现它是一个很奇怪的事。
首先,它非常反常,有人曾经统计过,从20世纪40—80年代,全世界的发达国家有一个趋势,就是劳动时间在持续缩短。没错,是越来越短,因为生产技术提高了,各种管理的小也提高了。所以,1967年的时候,美国还有几个议员曾经计划过,说等到几十年之后,就是大概我们这代人上班之后,可能每周只工作20小时,或者我们依然每周工作8小时,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们这代人会因为无事工作而感到烦恼。但是事实证明,劳动时间越来越长。而且更奇怪的一个现象,就是你发现这个劳动时间的延长这件事,它是同时发生的。
当时这些人作出这个预测,认为劳动时间越来越短,人们会越来越闲的时候,这件事有一个背景。因为当时的劳动时间确实是在持续缩短,大家越来越闲,这是真的。但是很奇怪,突然有一天,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基本都开始劳动时间变长了。这个劳动时间突然出现了一个拐点,原本它应该是一路下降的,突然开始走高了。而且更奇怪的是这个拐点出现的时间特别一致。我这里有一份数据,在英国的劳动时间拐点出现在1982年,美国和加拿大的拐点出现在1983年,意大利是1985年,瑞典跟挪威都是1988年。换句话说,在1980—1990这十年间,全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员工的劳动时间突然都出现了拐点,本来一路缩短,突然开始一路延长。
说到这儿,我是感觉很奇怪,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劳动时间突然变长,这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本书《过劳时代》集中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作者认为,其实过劳时代背后有一个更强烈的原因,并不是说个人太拼或者企业太狠,总不能说所有企业商量好开始压榨员工,背后一定有一个更深层宏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本书里给了一个名称,叫做高度资本主义。什么叫高度资本主义呢?
这个不是这本书的作者本人发明的,他从另外一本书叫做《白头翁和催债人》书里得到的,写的是日本一个人从小城市到东京开始,他觉得虽然无事可做,还是觉得特别累。很奇怪,他就找不到这种根源。后来他发现累是一个原因,就是东京的字太多了,宽态不管走在哪里,四处都是字,无处不在的信息让他觉得很累。所以,他就把这种人们压榨时间、压榨空间的情况叫做高度资本主义。具体来说,这个高度资本主义体现出了三个特点,你会发现高度资本主义的这三个特点恰恰是造成劳动时间延长、造成过劳现象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三件事往往是我们不可抗拒的。
第一个就蠢巧携是叫全球化,也就是说我们构建了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协作网络。 比如说义乌,全世界80%的圣诞树都是在这儿生产的。但是你发现不对,因为我们在构建全球化贸易网络的同时,我们也构建了一个全球化协作网络。什么意思呢?
过去我一个人只需要面对周围的竞争,面对一个城市的竞争。但是全球化的协作网络构成后,我不光要面对身边的竞争,我竞争的对象可能是远在另一个国家的某一个人。比如说我原来可能是一百块钱愿意工作,另外一个国家低收入地区,50块钱他就愿意做,我能接受8小时,他能接受12小时的一天工作时间。这种情况就导致我们原来的空间秩序瓦解了,这就等于说把原来工资水平不一样的人,我们大家拉到了同一个竞争界面,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就是不得不去面对来自全世界的劳动力竞争。比如说有人做过统计,西门子有40万员工,其中只有17万是德国人,剩下的人全是其他不同国家的人。再比如说瑞典宜家公司,我们都知道它是瑞典国民品牌,其实宜家大部分家具还有公司的注册地都不是在瑞典本国,都是在其他国家的,当然也是为了节省成本。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每个人要面对全世界不同地区人的竞争,也就是说你原来的空间界限被瓦解了,这个空间的秩序被改写了,这是第一个原因,就是全球化。
第二个原因叫做信息化。 正如第一个原因里说的,全球化瓦解的是你工作的空间秩序,那个空间的壁垒不存在了。信息化瓦解的是什么呢?它瓦解的其实是时间秩序,为什么说它瓦解的时间秩序呢?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过去我正在休息,单位突然告诉我要加班,我可能要赶回单位。整个中间有一个反应机制和流程,从我接到要加班的指令,到我执行这件事,中间有一个漫长的链条。但是你发现信息技术成熟之后,这个链条也被瓦解了。我工作跟生产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不存在了,可能我只需要借助一个微信、一个短信,马上就把我从休息的状态拉回工作状态。这是劳动时间延长的原因之一。还有第二个信息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在信息状态下,对于时间的流逝的感知非常不明显。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你在打字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我一直低头打字,但是我突然抬头,天已经黑了,站起来的一瞬间,我才感觉到腰酸背疼,我已经很累了。这个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在打字时,你会感觉到工作并没有那么疲劳,那个疲劳度是不那么容易感知的。
而且同时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熟路效应,意思是说你走过一段路的次数越多,你会对这段路越熟悉,越熟悉你就会觉得这段路的距离越短。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在上学的时候,第一天报到,你可能会觉得学校很远,第二天、第三天甚至一个学期之后,你会觉得从家到学校好像没那么远。这就是熟路效应。作用到信息化,你用电脑打字时会感觉到特别驾轻就熟。比如说过去分析股票,我要大量的人工运算,现在用电脑就会帮助我分析。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驾轻就熟,它会让你对时间的感知缩短,原本很长的时间你会觉得过得很短。就像刚才我说的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会因为你走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会觉得变短是一样的。这就是信息化对这件事的影响,一个是信息化改变了我们的时间秩序,模糊了我们的工作时间跟生活时间的界限。同时唤醒了我们心里所谓的熟路效应,让你觉得驾轻就熟,所以工作的时候就感觉不到时间过得那么快。这是第二个原因,叫做信息化。
第三个原因叫做消费主义盛行。 这个事大家肯定不陌生,现在的消费品越来越丰富。比如很多人可能会加班加点就为了买一个包,有的人为了买一个手机。说白了,我在不停地消费,同时我又是这个消费链条中的一环,我也是生产者,我在创造更多消费品的同时,我本身也有消费需求。这构成了一个循环,让你甘愿付出更多劳动。但其实我们更细一步想,这个事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呢?在《延展》另外一本书里面曾经介绍过,人有一种本能,叫做定位本能。你注意这个定位本能,也就是说我们在实施这些炫耀性消费,在我们买这些奢侈品跟人攀比时,其实并不是因为虚荣心,而是因为我们心里的定位本能在起作用。什么叫定位本能呢?我们经常问一个非常有深度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这三个问题有两个跟位置有关,意思就是说人有一种本能,我们天生特别关心一件事,就是我到底在哪,我的位置到底在哪。这个是人的一种本能。为什么会有这种本能呢?
因为过去的人,比如说在我们还是猿人的时候,我必须要知道自己在哪,才能开展下一步的行动。这个位置不光指空间位置,因为我首先要感知到空间,我才知道哪块有猎物,要往哪走。也包括我们自己在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地位的确定,我也特别想知道我在这个族群里是什么位置,因为只有确定这个位置之后,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制定生存策略。比如我知道自己是族群里的弱者,我就要依附强者,我确定自己是强者,我就要统治这个族群。也就是说你特别希望知道自己在哪。好比说过去考试,家长会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考多少分,第二个问题是你在班里是第几名,可能第二个问题家长更关心,因为他认为这个位置是最重要的。到了今天这个本能依然存在,只不过我们释放本能的方式不是靠征服和探索,而是通过对比。比如说过去我对比说谁吃了几碗饭,谁的力气大能举起多少斤的石头。这是一个对比,到今天这种也被淘汰了,剩下的对比就是我的消费能力,就是我可以量化指标去对比。最容易量化的当然就是我们在自己身上投资,花了多少钱,可能这是一个最容易量化的指标。所以说现在炫耀性的消费成为我们释放所谓定位本能的一种途径。说到这儿,我们大概说了这本书里面作者对于我们过劳时代成因的一个分析,他认为高度资本主义是过劳的根本成因。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启发。做影视的人,他的职业曲线的感知跟其他职业不一样。比如,做研究,虽然研究成果的积累,我的行业曲线是慢慢积累的。但是影视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从20—80岁,一夜爆红,一部作品一炮打响的概率基本相同,他对曲线的感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而是一个随机分布的点状图,爆发随时出现。换句话说他们对工作的感知不是每天8小时,而是围绕一部作品展开,比如说我这段时间专注这个作品,这就有点像章我今年说的一个词长期主义。所以怎么摆脱正反馈循环,不让自己榨干自己的最后一份精力,去做那些只有短期收益的事,就是我建立一个更长期的价值尺度,用更长远的价值衡量我当下的工作到底值得不值得。就像很多时候,大导演十年磨一剑,这部片子就变得很伟大,影史留名,这就是长期主义的结果。回到这本书,我个人感觉最重要的启发有两点:
第一,过劳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代价。
第二,在这种状态下,假如我们能建立一个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我们个人是不会受到这件事特别强烈的大趋势的干扰的。
⑨ 为什么现在一天上班要上十几个小时,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累
并不是所有人都上班十几个小时的中国人,之所以这么累,是因为中国正在高速的发展,这个发展就是中国人民的劳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