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在上班时间变长
1. 为什么现在知识水平比以前高,工作时间却比以前长
简而言之,它让每个人都处于同一个竞争环境中。一名中国工人正在与一名越南工人,甚至是一名非洲工人竞争。因此,竞争的强度增加了。另一个例子是消费主义。
小编针对问知橡销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2. 人们的工作时间为什么会越来越长
最近在得到APP上听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过劳时代》。这本书主要说的过劳现象,具体一点,这本书除了探讨这个现象之外,集中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劳动时间为什么越来越长?听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好像就两种原因,第一个就是个人工作太拼了,我求上进,我愿意加班。第二就是企业用人太狠,比如有的企业推出了996,从早9点晚9点,每周6点,还有724,7天×24小时。劳带伏动时间越来越多,或者劳动越来越累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个人太拼,企业太狠。假如我们建立一个更大的观测视角,你会发现过劳这个事很奇怪。
日本的《劳动基准法》规定,每个人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个小时,假如你超过了一半,也就是说你每周超过了6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就定义为过劳。假如这个社会普遍过劳,我们就说社会迈入了过劳社会。这是这本书给出的定义。
但是我们建立一个更宏大的视角观察过劳这件事,你发现它是一个很奇怪的事。
首先,它非常反常,有人曾经统计过,从20世纪40—80年代,全世界的发达国家有一个趋势,就是劳动时间在持续缩短。没错,是越来越短,因为生产技术提高了,各种管理的小也提高了。所以,1967年的时候,美国还有几个议员曾经计划过,说等到几十年之后,就是大概我们这代人上班之后,可能每周只工作20小时,或者我们依然每周工作8小时,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们这代人会因为无事工作而感到烦恼。但是事实证明,劳动时间越来越长。而且更奇怪的一个现象,就是你发现这个劳动时间的延长这件事,它是同时发生的。
当时这些人作出这个预测,认为劳动时间越来越短,人们会越来越闲的时候,这件事有一个背景。因为当时的劳动时间确实是在持续缩短,大家越来越闲,这是真的。但是很奇怪,突然有一天,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基本都开始劳动时间变长了。这个劳动时间突然出现了一个拐点,原本它应该是一路下降的,突然开始走高了。而且更奇怪的是这个拐点出现的时间特别一致。我这里有一份数据,在英国的劳动时间拐点出现在1982年,美国和加拿大的拐点出现在1983年,意大利是1985年,瑞典跟挪威都是1988年。换句话说,在1980—1990这十年间,全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员工的劳动时间突然都出现了拐点,本来一路缩短,突然开始一路延长。
说到这儿,我是感觉很奇怪,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劳动时间突然变长,这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本书《过劳时代》集中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作者认为,其实过劳时代背后有一个更强烈的原因,并不是说个人太拼或者企业太狠,总不能说所有企业商量好开始压榨员工,背后一定有一个更深层宏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本书里给了一个名称,叫做高度资本主义。什么叫高度资本主义呢?
这个不是这本书的作者本人发明的,他从另外一本书叫做《白头翁和催债人》书里得到的,写的是日本一个人从小城市到东京开始,他觉得虽然无事可做,还是觉得特别累。很奇怪,他就找不到这种根源。后来他发现累是一个原因,就是东京的字太多了,宽态不管走在哪里,四处都是字,无处不在的信息让他觉得很累。所以,他就把这种人们压榨时间、压榨空间的情况叫做高度资本主义。具体来说,这个高度资本主义体现出了三个特点,你会发现高度资本主义的这三个特点恰恰是造成劳动时间延长、造成过劳现象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三件事往往是我们不可抗拒的。
第一个就蠢巧携是叫全球化,也就是说我们构建了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协作网络。 比如说义乌,全世界80%的圣诞树都是在这儿生产的。但是你发现不对,因为我们在构建全球化贸易网络的同时,我们也构建了一个全球化协作网络。什么意思呢?
过去我一个人只需要面对周围的竞争,面对一个城市的竞争。但是全球化的协作网络构成后,我不光要面对身边的竞争,我竞争的对象可能是远在另一个国家的某一个人。比如说我原来可能是一百块钱愿意工作,另外一个国家低收入地区,50块钱他就愿意做,我能接受8小时,他能接受12小时的一天工作时间。这种情况就导致我们原来的空间秩序瓦解了,这就等于说把原来工资水平不一样的人,我们大家拉到了同一个竞争界面,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就是不得不去面对来自全世界的劳动力竞争。比如说有人做过统计,西门子有40万员工,其中只有17万是德国人,剩下的人全是其他不同国家的人。再比如说瑞典宜家公司,我们都知道它是瑞典国民品牌,其实宜家大部分家具还有公司的注册地都不是在瑞典本国,都是在其他国家的,当然也是为了节省成本。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每个人要面对全世界不同地区人的竞争,也就是说你原来的空间界限被瓦解了,这个空间的秩序被改写了,这是第一个原因,就是全球化。
第二个原因叫做信息化。 正如第一个原因里说的,全球化瓦解的是你工作的空间秩序,那个空间的壁垒不存在了。信息化瓦解的是什么呢?它瓦解的其实是时间秩序,为什么说它瓦解的时间秩序呢?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过去我正在休息,单位突然告诉我要加班,我可能要赶回单位。整个中间有一个反应机制和流程,从我接到要加班的指令,到我执行这件事,中间有一个漫长的链条。但是你发现信息技术成熟之后,这个链条也被瓦解了。我工作跟生产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不存在了,可能我只需要借助一个微信、一个短信,马上就把我从休息的状态拉回工作状态。这是劳动时间延长的原因之一。还有第二个信息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在信息状态下,对于时间的流逝的感知非常不明显。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你在打字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我一直低头打字,但是我突然抬头,天已经黑了,站起来的一瞬间,我才感觉到腰酸背疼,我已经很累了。这个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在打字时,你会感觉到工作并没有那么疲劳,那个疲劳度是不那么容易感知的。
而且同时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熟路效应,意思是说你走过一段路的次数越多,你会对这段路越熟悉,越熟悉你就会觉得这段路的距离越短。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在上学的时候,第一天报到,你可能会觉得学校很远,第二天、第三天甚至一个学期之后,你会觉得从家到学校好像没那么远。这就是熟路效应。作用到信息化,你用电脑打字时会感觉到特别驾轻就熟。比如说过去分析股票,我要大量的人工运算,现在用电脑就会帮助我分析。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驾轻就熟,它会让你对时间的感知缩短,原本很长的时间你会觉得过得很短。就像刚才我说的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会因为你走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会觉得变短是一样的。这就是信息化对这件事的影响,一个是信息化改变了我们的时间秩序,模糊了我们的工作时间跟生活时间的界限。同时唤醒了我们心里所谓的熟路效应,让你觉得驾轻就熟,所以工作的时候就感觉不到时间过得那么快。这是第二个原因,叫做信息化。
第三个原因叫做消费主义盛行。 这个事大家肯定不陌生,现在的消费品越来越丰富。比如很多人可能会加班加点就为了买一个包,有的人为了买一个手机。说白了,我在不停地消费,同时我又是这个消费链条中的一环,我也是生产者,我在创造更多消费品的同时,我本身也有消费需求。这构成了一个循环,让你甘愿付出更多劳动。但其实我们更细一步想,这个事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呢?在《延展》另外一本书里面曾经介绍过,人有一种本能,叫做定位本能。你注意这个定位本能,也就是说我们在实施这些炫耀性消费,在我们买这些奢侈品跟人攀比时,其实并不是因为虚荣心,而是因为我们心里的定位本能在起作用。什么叫定位本能呢?我们经常问一个非常有深度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这三个问题有两个跟位置有关,意思就是说人有一种本能,我们天生特别关心一件事,就是我到底在哪,我的位置到底在哪。这个是人的一种本能。为什么会有这种本能呢?
因为过去的人,比如说在我们还是猿人的时候,我必须要知道自己在哪,才能开展下一步的行动。这个位置不光指空间位置,因为我首先要感知到空间,我才知道哪块有猎物,要往哪走。也包括我们自己在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地位的确定,我也特别想知道我在这个族群里是什么位置,因为只有确定这个位置之后,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制定生存策略。比如我知道自己是族群里的弱者,我就要依附强者,我确定自己是强者,我就要统治这个族群。也就是说你特别希望知道自己在哪。好比说过去考试,家长会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考多少分,第二个问题是你在班里是第几名,可能第二个问题家长更关心,因为他认为这个位置是最重要的。到了今天这个本能依然存在,只不过我们释放本能的方式不是靠征服和探索,而是通过对比。比如说过去我对比说谁吃了几碗饭,谁的力气大能举起多少斤的石头。这是一个对比,到今天这种也被淘汰了,剩下的对比就是我的消费能力,就是我可以量化指标去对比。最容易量化的当然就是我们在自己身上投资,花了多少钱,可能这是一个最容易量化的指标。所以说现在炫耀性的消费成为我们释放所谓定位本能的一种途径。说到这儿,我们大概说了这本书里面作者对于我们过劳时代成因的一个分析,他认为高度资本主义是过劳的根本成因。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启发。做影视的人,他的职业曲线的感知跟其他职业不一样。比如,做研究,虽然研究成果的积累,我的行业曲线是慢慢积累的。但是影视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从20—80岁,一夜爆红,一部作品一炮打响的概率基本相同,他对曲线的感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而是一个随机分布的点状图,爆发随时出现。换句话说他们对工作的感知不是每天8小时,而是围绕一部作品展开,比如说我这段时间专注这个作品,这就有点像章我今年说的一个词长期主义。所以怎么摆脱正反馈循环,不让自己榨干自己的最后一份精力,去做那些只有短期收益的事,就是我建立一个更长期的价值尺度,用更长远的价值衡量我当下的工作到底值得不值得。就像很多时候,大导演十年磨一剑,这部片子就变得很伟大,影史留名,这就是长期主义的结果。回到这本书,我个人感觉最重要的启发有两点:
第一,过劳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代价。
第二,在这种状态下,假如我们能建立一个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我们个人是不会受到这件事特别强烈的大趋势的干扰的。
3. 为什么现在很多工作都不止8小时而且又累又长 成年人真的快乐吗
现在很多工厂在招工的时候,都会强调是每天工作八小时,但是实际上,当工人真正在工作的时候,每天的工作时间是超过八小时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实际上,对于那种国企,上班的时间还是很固定的。
但是,对于私企来说,为了增加产量,工人加班就是常事了。
那么,就来整理几个为什么很难实行8小时双休工作制?在经过调查后,也是为大家分享以下几点原因。
1. 工厂会鼓励加班
很多大工厂其实会鼓励员工加班,让大家增加自己的产量,生产越多,奖金越多,工资就会越高,这样就希望更多的工人有进取心。
但是,这样虽然产量上去了,可是工作久了,工人很容易失去兴趣,也会有很大的压力。
2. 加班制度
有时候,工厂老板为了让工人加班,就会出台相关的厂规,变向把加班的制度加里面。
比如规定每个人的生产量,必须要达到才可以拿到绩效钱,这样工人只能加班完成。
3. 升职
一些在工厂从事技术工作的人,会利用加班的时间来提升自己,或者由此得到老板的赏识。
老板是会喜欢认真工作,努力的人,因此,这类工人为了升职,就会加班。
4. 为什么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劳动时间反而越长
你可能把生产力的提高跟劳动时间搞混了,生产力的提高确实会提高劳动效率,但是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会直接降低劳动时间。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的生产力已经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好。但对于更多的基层岗位来说,很多人的劳动时间反而变得越来越长,有些人甚至只能通过劳动来维持自己的基础生活。这个现象其实非常普遍,我们也不能用生产力来直接跟人们的劳动时间画等号。
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劳动时间变短。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生产力的提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我们也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与此同时,因为人们的物质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劳动时间的方式来创造出更多的商品,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时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缩短。
5.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创了996模式,上午9点上班,下午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我们还有724模式,一周7天24小时随时待命。
究其原因,全球化。把所有人拉到了同一个竞争平面上。你是在一个地方工作,但你不是在和一个地方的人竞争。
再比如,派唤一个解释,消费主义盛行。消费者太多。你和身边的人越多的攀比,比房子比车比包包比度假酒首羡镇店,你想挣钱的欲望就越大,所以只能拼命干活。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不是这些。问题的根子不在别的,就在于生产工具本身。它越进化、越高级、效率越高、越好用,我们就用得越多,所以工作时间就越长。
这就是工作时长的原因。
推荐书籍:《过劳时者粗代》
6. 现代社会有钱人反而工作时间更长
从人类历史上来看,绝大多数时间有钱人都过得很闲。描写20世纪初期英国上流社会阶级的电视剧《唐顿庄园》里,冷傲的贵族可从来没听说过“周末”这个词,对贵族来说,每一天的日子都很清闲。不过当时的穷人们日子就过得很累了。
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历史学家Hans-Joachim Voth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英国普通工人一周是如何工作64个小时的,他说:“在19世纪,一个人有多穷,就看他一周工作多长时间。”
这种情况在今天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变得很不一样。如今人们的工作时间相较百年之前大大减少,但是相较于穷人,富人的工作时间反而更长。在1965年,拥有大学学历的人一般收入更高,相比只读完高中的人来说,他们不但收入更高,可支配的闲暇时间也更多。到了2005年,大学毕业生却比高中毕业生每周少八小时休闲时间。去年进行的“美国人时间利用调查”显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平均每周比高中学历都没有的人多劳动2小时。其他研究也显示大学毕业的美国人平均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比例从1979年的24%上升至2006年的28%,在高中辍学人群中每周超过50小时工作的比例却在下降。
看上去,有钱阶级不再是有闲阶级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颠倒?解释有许多种,其中一种经济学家叫做“替代效应”——工资上涨使得休闲变得更昂贵:不工作等于放弃金钱。上世纪80年代起,顶层收入人群的工资就猛涨,而平均线以下收入人群的收入却未见增长,甚至还比以前更少。收入不公的扩大激励着富人更卖力工作,而穷人工作时间更少。
现代社会经济的本质是“赢家拿走全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替代效应”。全球市场的巨大规模意味着只有创新型产业才能获取丰厚回报。(例如YouTube、Apple和高盛)打败竞争对手可以获得巨大回报。有研究显示在商业模式中创新型行业回报最丰厚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技术员工。虽然短期内他们不会获得“加班”奖励,但是最成功的员工(通常是花最多时间在工作上的员工)会从“赢家拿走全部”市场上获取最丰厚的回报。在上世纪80年代,任何一个每周工作55小时的工人,比起普通40小时工人能多赚11%,到2000年之前,相同工作的此类收入差距已经达到25%。
经济学家会认为替代效应在某种层面上一定和“收入效应”相对。在收入效应中人们认为高工资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所以高收入人群会选择用更多时间休闲,而非工作。如果一个亿万富豪可以给自己买下一座岛来休闲,他有什么理由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呢?不过,现在社会形成的新风俗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收入效应。
其实,从《唐顿庄园》的时代起,富裕国家的工作和休闲就已经交换了位置。时间回到1899年,对社会学也有所涉猎的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范伯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休闲是奖励给人们的“荣誉勋章”,富人们将脏活和重复性劳动交给其他人——Veblen把这种活叫做“instry”( 勤奋、工业、产业)。不过Veblen口中的有闲阶级也并不悠闲,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开发”自己的潜能上——从事极难的工作和创造性行业——他们着书立作、投身慈善、和其他人在某个观点上一争高下。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Veblen的理论需要更新,在牛津大学最近发表的一份论文认为,发达经济体的劳动比起以前,在知识密集和智力要求上更高。真正意义上重复劳动的工作比以前更少,比如电梯操作员等工作,更多的是富有魅力的工作,例如时装设计。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办公室里就能够开发自我。工作已经成为快乐的源泉,富人们看上去比以前更加劳累,其实是在工作中寻求放松。另一方面,休闲不再是社会权力的象征,相反,休闲意味着一个人毫无用处、意味着失业。(编译:王大发财)
7.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为什么总是过着996的生活?
记得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过一个报告,说2017年我国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占了42.2%。而且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情况,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过劳的情况。
现象虽然普遍,而且我们都身在其中。但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过劳”这件事,不太符合逻辑。
我们都知道,近两百年,人类整体的生产效率,那是一飞冲天啊。按说,生产效率上去了,单位工作时间的产出高了,那相应的工作时间就应该减少才对啊。所以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的时候陆御曾经做出一个有名的预测,他首让认为到2030年,人类的劳动时间每周15小时,就足够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5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一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3个小时就够了,下午2点来上班,5点就早芹岩可以下班了。
但是,没有这样的好事啊。
现实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开创了996模式,上午9点上班,下午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我们还有724模式,一周7天24小时随时待命。凯恩斯在1930年的预测错了。错的离谱,方向都错了。伟大的凯恩斯爷爷也有错的时候呀!
问题是:他为什么错了?工具越高级,应该干活越省力才对。那为什么我们反而更累了呢?
问题的根子不在别的,就在于生产工具本身它越进化、越高级、效率越高、越好用,我们就用得越多,所以工作时间就越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
举个例子,过去我们上班,必须得到单位才行,和同事见了面,才能展开协作。很不方便,后来有了电脑,有了邮件,有了微信,按说是更方便、更省时间了。但是结果呢?你知道的,老板能随时在微信群里抓到我们说事,周末也行,深更半夜也行。你上班的时间能不更长吗?
工具不仅为你解决了问题。工具还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开了一扇新的可能性的大门。这扇大门一旦推开,就再也关不上了,后面的人就会一涌而出,只会把门撑得越来越宽。这就是工具对人的反向塑造。
因为劳动工具让我们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我们就一定会把这个可能性填满,我们当然就会一直工作,所以越来越忙。
8. 文摘: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过一个报告,说2017年我国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占了42.2%。而且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情况,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过劳。
这种现象虽然普遍,而且我们都身在其中。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过劳”这件事,不太符合逻辑。
我们都知道,近两百年,人类整体的生产效率,那是一飞冲天啊。按说,生产效率上去了,单位工作时间的产出高了,那相应的工作时间应该减少才对啊。所以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曾经做出一个有名的预测,他认为到2030年,人类的劳动时间每周15小时,就足够了。
现实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开创了996模式,上午9点上班,下午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我们还有724模式,一周7天24小时随时待命。你看,凯恩斯在1930年的预测错了。错的离谱,方向都错了。
问题是:他为什么错了?工具越高级,应该干活越省力才对。那为什么我们反而更累了呢?
《过劳时代》这本书里提供了很多解释。比如,全球化把所有人拉到了同一个竞争平面上。你是在一个地方工作,但你不是在和一个地方的人竞争。一个美国的工人是和一个中国的工人,甚至是非洲的工人在竞争。所以,竞争强度增大了。再比如,消费主义盛行。你和身边的人雀迅历越来越多的攀比,比房子比车比包包比度假酒店,你想挣钱的欲望就越大,所以只能拼命干活。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不是这些。问题的根子不在别的,就在于生产工具本身。它越进化、越高级、效率越高、越好用,我们就用得越多,所以工作时间就越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举个例子,过去我们上班,必须得到单位才行,和同事见了面,才能展开协作。很不方便,后来有了电脑,有了邮件,有了微信,按说是更方便、更省时间了。但是结果呢?你知道的,老板能随时在微信群里抓到我们说事,周末也行,深更半夜也行。你上班的时间能不更长吗?
表面上看,工具的发明,总是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有了斧头,砍树就更快。有了汽车,走得就更远。这是工具给我们提供的第一样东西,叫便利性。
但是,如果你只看到这一面,就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工具带来的。你要解决问题,任何问题都是有它的时间空间边界的,工具一升级,边界内的问题,是被更高效的解决了,但是,这个时空边界本身也被打破了。于是,会出现新的问题,而且是更大的问题。
比如说,当年人们用马车,非常慢。后来,给车装上了发动机,这就成了汽车,速度提上去了。在有限的时空边界内,这就是一项改善。确定无疑的改善吧?那你说,会因为速度提上去了,所以,人旅行用的时间少了,所以车就会变少吗?当然不是啊。因为汽车打破了原来的时空限制,出现了全新的可能性。你就想,原来坐马车,你至少要带一个马车夫。现在呢?可以开汽车,一个人就可以开车,没有马车夫打扰了。车不仅是交通工具,它还是一个移动的私人空间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没有确定目的的开车兜风,这种行为模式就出现了。不去哪儿,就是带上顷搜女朋友开车去看看诗和远方。车的使用当然就越来越多。
当然,现实中远远不止是这一种情况了。因为车可以走得更远,所以,就一定会走得更远。因为可以走得更远,所以,整个社会的假设就变了,汽车旅馆就出现了,郊区景点和度假村就出现了,远离城区的购物中心,像奥特莱斯就出现了。这就反过来逼迫,你如果不能有汽车,你不能走得更远,你就没有办法享受社会基础设施提供的便利。它就会走到这个程度。
你看,这个过程就是:工具不仅为你解决了问题。工具还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开了一扇新的可能性的大门。这扇大门一旦推开,就再也关不上了,后面的人就会一涌而出,只会把门撑得越昌信来越宽。这就是工具对人的反向塑造。
有句话叫,身怀利刃杀心自起。你身上有把刀,看见什么都想用上。对,工具虽然只是提供了某种可能,但是人性使然,我们总是倾向于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工具在可能性上推开了多大的空间,我们就一定会倾向于把这个空间填满。
理解了这个逻辑,再回到今天的主题,为什么劳动工具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却越来越忙呢?这么看来,答案就非常简单了。和全球化,消费主义有关,但关系没那么大。因为劳动工具让我们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我们就一定会把这个可能性填满,我们当然就会一直工作,所以越来越忙。
《过劳时代》这本书的解读人,李南南老师还开了一个脑洞。他说,假如未来,你的工资不是按月计算,而是按秒计算。在你的面前,有一个计时器,你每多工作一秒,你的账上马上就会多一毛钱。结果会是什么?表面看起来,这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首先,每天工作8小时,这就是一天2880块钱,不少吧?你收入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你碎片时间的工作,比如,吃饭间歇、睡觉前给同事回个工作微信,也能计算报酬了,对你更公平了。好事吧?好工具。
但这是在你现在的时空边界下看问题。真实情况可能是,这个可能性的大门一旦打开,大多数人因为碎片时间也能挣钱,会工作到筋疲力尽才会停。如果不信,你现在到网吧里去看看那些打游戏挣积分通宵不睡的人,你就知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工作到筋疲力尽那就是我们的未来。
9. 全国超1400万人承受60分钟以上通勤!为何通勤时间越来越长
首先在大城市现在房价高的可怕,哪怕是租房,也让很多的打工族完全负担不起。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在城市四周租房,虽然通勤时间大大增加,但是房租却便宜了很多,让很多的打工族都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10. 为什么我们上班时间比别人要长呢
一、有时候上班比较着急,开车会比平时稍微快一些,有部分的新手司机会主动让行,让人不免心生感谢。
二、上班路上,停在红绿灯路口时,时不时的会有一些麻雀飞过站立在汽车前引擎盖上,叽叽喳喳的鸣叫,让人不免心生愉悦。
三、汽车出故障期间,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地点搭乘好心人的顺风车,不禁让人感慨好心人也常常在生活周边帮助他人。
在上班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忽略周围的一个具体环境状况,因为此时的大脑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交通路面上以及上班后的工作细节。有时候不妨可以慢下心来,比如在等待红绿灯,或者不是由本人做驾驶员的情况下,可以主动的欣赏一下周掘御边的美纤扮景,放松心情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后续的工作状态。毁散灶
在上班的前一天可以事先准备好第二天相应工作流程,以便第二天上班前不用那么急急忙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周边的事物,以及用更加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第二天的工作生活。只有当我们用主动发现美的眼观去看待世界,那么世界在我们眼里所呈现的也会更加灿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