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海淀娃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看书

海淀娃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看书

发布时间: 2023-03-30 14:58:22

Ⅰ 我采访了20个海淀妈妈,发现这才是真实的海淀教育

最近几年,各种 “海淀” 标签以及 “鸡娃教育” 闹得沸沸扬扬。在大家的心里,“海淀”成了“不鸡娃不成活”的代名词。


我也认识不少的海淀家长,但说实话,我印象中的海淀家长跟这些标签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为了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看看海淀家长和海淀教育,我找到了20个海淀妈妈,跟她们聊了聊有关孩缓轮子的学习生活,和对教育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北京各区的小学有一个“ 一流一类、一流二类、二流一类、二流二类 ”的划分,这次我找到的20个家庭,基本上从一流一类到二流二类都有,其中也有成功进入zzp的牛娃。


因为有的聊天记录比较杂乱,有的则是电话,没办法给大家截图,所以我就大概整理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家庭和有代表性的问题,其他没有展现出来的,基本都跟其中的情况类似。



海淀娃的生活到底怎么样的?


伊伊妈妈:


学校:二流二类

年级:三年级


校内学习:作业不多,每天课外学习之后就是做作业,时间早会阅读,时间晚就直接睡了。


课外学习安排:


周一16:30—18:00芭蕾

周二17:00—17:45拉丁小课

周三17:00—19:30英语

周五17:30—19:00拉丁大课

周六8:00—9:30轮滑


大概我们在海淀是一所普得不能再普的学校,所以周围没有传说中那么鸡娃。我和伊伊扰如信爸爸都比较忙,所以基本也是 兴趣出发,开心教育。


对她的要求就是校内主科学习优良就行,85-90分的水平,把基础打好。英语和阅读不搞各种考试竞赛,但也一直不放弃。


身在海淀,确实也遇到不少非常重视学科的家庭,但我们家始终觉 得身体好才是一切的基础, 所以我们反而安排了不少文体项目,伊伊很多同学上了三年级也有退掉各种文体课的,但我们还一直坚持,一是孩子喜欢,每次上课都开开心心,二是强身健体,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何乐而不为。


Miles妈妈:


学校:民办

年级:二年级


校内学习:学科作业基本在学校就做完了,开放式作业多一些,有一些简直是考验老母亲老父亲


课外学习安排:

周一:声乐

周二:书法

周三:朗诵

周四:数学

周六:街舞


很多课外班都是学校的拓展课,自己就报一个街舞,孩子自己喜欢 。橡物


当初上民办,一是因为非京籍,上不了公立学校,二是已经办了移民,准备让孩子高中就出去,没有高考压力。


大概一直想的是让孩子出国,周围也都是类似的家长,所以大家最看重的是孩子的英语水平,其他科目随孩子兴趣的多。不过这两年因为疫情,很犹豫将来还要不要出去,如果不出的话,就得给孩子报学科类的课程了,以便应对中高考。


凯新妈妈:


学校:一流二类

年级:四年级


校内学习:作业量正常,如果认真做,顶多也就不到1小时搞定,要是磨蹭...说着就来气


课外学习安排:

周一:书法

周二:网球+鲸鱼小班

周三:高思语文

周五:高思数学

周日:网球+钢琴


一二年级学校课业比较轻松,还有别的课,但是到了三年级之后时间很紧张,就减了美术课,钢琴也减到每周一节。高思数学本来是线下课,现在都转成了线上。正在计划给孩子报个语文课,主要是想加强一下写作方面。


我们本来都是挺佛系的,但是划了新的学区之后,对口中学里有好几家普中。加上听说未来中考录取率会降低,所以现在比较紧张,想试一下推优进重点中学或者至少是普中实验班。


喜悦妈妈:


学校:一流二类

年级:老大三年级,老二大班


校内学习:作业正常,偶尔多一点,一般来说需要的时间也不多。


课外学习安排:


周一:校内篮球+英语线上课

周三:校内美术

周六:游泳+数学线上


关于鸡娃,还真常常有亲戚朋友来问,大概觉得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清华硕士毕业,就会有很多经验。但我俩是真不鸡,大概也是因为我们这孩子也不耐鸡。


我遇到过很鸡娃的父母,有时候大家聊天觉得还真不是一路人。他们基本就是全程陪伴,父母一方或者轮流,甚至还有老人,陪课啊,找老师啊,小班教学啊,学很多课外班。我觉得我真做不到,既然我做不到,我也不希望老是去要求孩子。


而且,有些鸡娃的方式我觉得确实也有点过了,比如我们家隔壁,一次睡到半夜,听到妈妈也砸花瓶,叮呤咣啷教育孩子。还有我们同事,以前从山东考上名校的,他们当时特别苦,所以对孩子要求也高,刚上小学,感觉就没11点之前睡觉的,还要同步什么美国的小学教育,学法语,钢琴小提琴马术一堆。


我能理解他的心情,要说孩子,确实很厉害,是个学霸,但真的对孩子未来发展好吗?这个我也说不好,但我是不希望这样。


要说我们唯一对孩子的要求,可能就是 阅读 ,还好目前老大非常热爱阅读,带着老二也有这个氛围,这一点我俩很欣慰。


栩然妈妈:


学校:一流一类

年级:二年级


校内学习:不多,孩子在学校全部完成。


课外学习安排:


周一:围棋+英语

周二:数学+语文

周三:网球+英语

周四:语文

周五:书法

周六:小提琴+数学


除了这个安排,一般睡前会打卡阅读,周四周五会让他有随机的作文练习。


我个人是觉得孩子是一定要督促的,好学校的名额就那么多,不努力怎么争取。也许我那就是传说中的“鸡娃”妈妈吧。但不要觉得孩子就累,坚持本身就是人生必备的一种品质,现在孩子不体会,也许长大了会更辛苦。而且我坚信努力是会有收获的,当孩子通过努力获得了应有的成绩,他自己也会有成就感。



海淀教育跟大家想得一样也不一样


其实大家可以发现,海淀教育跟大家想得 一样,也不一样。


一样的是,传说中的鸡娃,攒班、培优、各种课程安排,都是存在的。


但这并不是海淀教育的全部。


每个地方每个地区都会有鸡娃和不鸡娃的家长,海淀区也不例外。


就像上面几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情况,也有各自对教育看法,没有统一的标准。


所以,我一直都说, 鸡娃这件事本身没有错,但不能把“鸡娃”作为一个统一的目标去追求,更不能把鸡娃作为一种价值观去宣扬。 要看到,即使身在海淀这样被贴上鸡娃标签的地方,也并不是人人都在践行这一条教育之路。我们父母的,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规划和学习方法。



为什么海淀会被打上“鸡娃”标签


为什么大家心里总觉得海淀就是“鸡娃”的代名词,这其实是 跟海淀本身的教育情况有关的。


在海淀,有几所非常优秀的中学,人称 六小强。 六小强有多厉害呢,人大附一所中学,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都在100+。


好学校谁不想孩子去啊。但六小强是面向全北京市考试的,只有少量名额划片,所以对海淀孩子来说,竞争就更大了。


除此之外,海淀跟西城、东城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学校间的差距太大,如果没能上六小强及六小强的民办校,那剩下的学校,可能就不如人意了。


一边是对好学校的向往,一边是对差学校的恐惧,才造成了海淀的部分家长成为标准的鸡娃父母。



比起“鸡娃”,海淀教育这几点才值得学习


但事实上,“鸡娃”不应该成为海淀教育的标签,相反我在这20位海淀妈妈身上,找到很多 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教育观点。

1 重视教育

不管是我采访的鸡娃妈妈还是佛系妈妈,基本上都有共同点,非常 重视教育。


这其实不难理解。


除了上一代就住这里的老海淀人,中关村附近就是最早一批新海淀人的聚居地。他们通常是全国各地考到北京来的985、211毕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了教育带来的红利。


所以教育,在这样的家庭一定是最受重视的。从上面我写出来的几段采访就能看出,即使是佛系家庭,也没有真正的放养,虽然有些家庭并没有把学科拔尖的目标放在第一位,但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成长还是有要求的。


所以别被“鸡娃”带偏,也别被“佛系”迷惑。


不管用哪种方法,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家庭责任。

2 要求自己多过要求孩子

在我采访的这些海淀妈妈里, 栩然妈妈是最典型的鸡娃妈妈。


但她绝对不是只对孩子要求的妈妈。


我知道,每次栩然上课,她都是提前预习一遍,预估哪些地方孩子可能学起来有难度,然后找不同的方法来帮孩子解决。为了栩然有好的英语环境,她会自己学习口语课程,然后准备跟随时随地跟栩然对话。


其他的妈妈虽然没有在陪伴学习上下这么多的功夫,但是基本上他们都认同,自己本身就是说孩子的榜样,所以他们自己会长期保持学习,认真对待工作,让孩子从自己身上感受到进步的力量。

3 重视阅读

虽然我只跟20位妈妈聊了天,但是不约而同的,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里,都会有 阅读 这件事。


阅读这件事其实是老生常谈,我也非常希望暖暖能有一个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过最近一件事让我有更深刻的感受。最近我在陪暖暖上语文课,语文老师的知识面以及对各种典籍的累积量非常的丰富,把一堂给孩子讲的语文课,变成了暖暖、我、暖姥姥都听得出神的演讲。当我去真的拜访这位老师的时候发现,他本人比在课堂上更有趣。


所以阅读这件事,不仅仅是有用,更重要的,是会让生活和人生变得更趣,更丰富,更有厚度。


所以我在见完这位老师之后,又赶紧回家补了2大箱书。

4 时间规划的能力

在采访这20位妈妈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孩子课后怎么安排。


让我非常惊讶的,是他们几乎每个人都给了一张非常详尽的时间表,已经如果有变动的plan B。


因为篇幅的原因,上面我并没有写完整,如果大家有需要,我下次再单独列一篇给大家展示一下,也向他们请教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


不得不说, 时间管理对于有学生的家庭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且实用的能力。 说实话,我给暖暖的时间规划是没有那么细致的,所以我也打算跟海淀的妈妈们学习一下。



其实在跟这20位妈妈聊完之后,我一直在想,真正的海淀教育是什么?


在这几天里,我一直没有想到一个标准答案。


但就在我梳理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可能真正的海淀教育其实是 打破标签的教育。


虽然我只采访了20个人,远远不能代表海淀的全部。


但我在这20个人里,得到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教育本身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也没有哪一个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比起我们,暖暖这一代孩子生活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对未来的选择性也更大、更自由。


看到学习和教育本身的能量,也许才是海淀教育最厉害的地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暖暖妈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博士班在读。

当妈后,更关注科学 育儿 ,亲子教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

教育类畅销书作家,着有《高效能养育》。

公众号:暖暖妈爱分享

Ⅱ 多阅读可以让娃更聪明,父母怎样培养娃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看书

教孩子阅读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充实的教育过程。无论你是在家教育你的孩子,还是只是想让孩子赢在学习的起跑线上,你都可以开始在家教孩子阅读。有了正确的读物和策略,你的孩子很快就能阅读了。

当你的孩子在你身边时,每天你应该至少花十分钟阅读,这样他们就会看到你独自享受阅读的乐趣。如果你不是一个重度的书迷,可以找一些轻松的读物来读:一本杂志、烹饪书甚至漫画书都可以。很快他们就会对自己的阅读感兴趣,仅仅因为他们看到你也在阅读。

让孩子参与阅读。如果你读的是儿童读物,告诉他们你在读什么。

Ⅲ 《老皮克和小皮克的故事》的读后感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部分时候,你会看到很多像我一样的穷人,但是我想说的是:我穷,并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我根本就无法选择你所在的圈子和环节。同样,你会看到很多有钱人,他们显得那样的毫不费力,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努力。

1.先说两个故事

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

“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美国废除黑奴前,美国南方种植园的白人奴隶主特别喜欢榜出一个黑人模范,说他辛苦工作,任劳任怨,所以每个月可以多获得一些粮食和报酬。

而对于那些吃不上饭,对奴隶主不满的人则批评他们工作不认真,没法养活自己的家人是因为自己册搏工作不够努力。

这两个故事,前一个傻,后一个坏。“为何不取消对穷人的补贴和福利以激励他们上进”这一问题就兼有前者的傻劲和后者的坏劲。

它不仅把穷人之所以穷完全归结于穷人不努力不上进,是活该,而且认为只要取消了对穷人的补贴,穷人就会上进努力工作,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为之提高。

我想,他们大概是把自己当成奴隶主了。

2.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喜欢标榜自己的痛苦。比如说早上七点钟起床去上班,晚上十点才回家,比如说为了考研笔记做了整整一抽屉,一大早去图书馆占座,把真题集一页页翻过去,唰,唰。

可是他们困了可以靠在办公椅上休息一会,饿了可以去学校食堂吃一顿再回来工作,在温度适宜的空调房里,书桌里,电脑前,做着和书籍有关的事情。

这就叫努力,这就叫痛苦了吗?

太原富士康的流水线员工忙的时候每个小时要加工900个产品,平均每个产品的加工时间不能超过4秒,整整十个小时的上班时间里,每一秒钟都必须站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做着机械又重复的工作。

很多员工承认,“感觉像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然而他们不会离开,因为他们知道,富士康就是流水线工厂中的麦肯锡,离开了这里,他们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单位了。几十米之隔的富士康保安常常羡慕地看着他们,表示自己也想去做工人,但因为犯错太多,只能来做保安。

2012年,一个普通的富士康工人如果一天只工作10个小时,那么他的工资是“令人羡慕”的1800元。所以他们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超过60个小时。

大同黑煤窑的工人的工资就稍微要行圆高一点。每天6点天没亮就要下去拉煤,一直拉到晚上没办法工作了为止。

从地下七八百米的地档姿塌方把几十斤重的煤运上来,一名工人每天可以得到一百元左右的报酬,大致等于什么事都不用做的实习生每天的报酬。

除了工作环境艰苦,工人们还要面对矿难塌方,老板拖欠工资,自己身体扛不住等风险。即使如此,在被问到是否辛苦时,从四川农村来的陈姓工人还是这样说:

“这里比在家乡要好上10倍,这儿干一年,比得上在家乡干6年”

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夏尔巴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提供向导服务。他们为登山者背负行李辎重,遇到危险的难以翻越的障碍搭人墙让雇主通过。

这样他们每年可以赚取4000美元的工资。为了这换算成人民币4万元不到的收入,许多夏尔巴人都死在了登顶珠峰服务的路上。

“我的朋友和兄弟都死了,事实上最后能活下来都靠运气。”夏尔巴人巴桑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唯一赚钱的方法。”

那么,当你吹着空调,坐着地铁,上过大学,用过电脑,在城市里做着还算体面的工作时,面对着这些为了基本的生存挣扎的底层人民又有什么立场说“应该取消穷人的福利来激励他们上进呢?”

你要知道,他们中的不少人,别说识字,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而你甚至可以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

有的人可能每天都和中央领导一起去吃打卤面,有的人可能和正厅级干部说一句话就能回去吹上半年。

这就叫阶层,代表着受到的教育,接触到的信息,能触及的圈子完全不同。而以上三点,是影响赚钱的最大因素。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为了体验底层美国人民的生活,选择了六个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

为了确保她能真实体验当地底层人民生活,每到一处她隐瞒自己身份,断绝和过去朋友来往,全靠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

不过她还是给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必须要有一部自己的车子,否则太不方便了。在美国养车成本真比国内便宜太多,这个有车族一样可以是穷人。

在这些地区,一个没有学历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一般时薪是6~7美元,一天八小时工作下来,也就是50美元,一个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

但是如果想离工作地点近一点的话,往往房租就得占到600美元以上,这对一个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负担太重了。

所以她不得不到离工作地点几十公里的地方租房,但这样养车的成本,还有吃便宜且没有营养的快餐,一个月还得400~500美元买食物和汽油。然后,然后就所剩无几了。

在一个陌生城市最开始找工作的几天会更难,因为还没找到稳定的住处,不得不去旅馆过渡几天,这几天的住宿会很快把1000美元积累耗光,等找到工作,拿到第一笔薪水,钱得赶紧支付房租。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但是结局都一样:

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困局:

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是的,换了六份工作,不管多么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未来,在沃尔玛也不行。一个可笑的事实是,她们这些在沃尔玛做服务的人,买不起在沃尔玛做促销的商品。

这就是阶层。

当你看到一个贫寒子弟在北京辛苦打拼,最后终于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拿到20万每年的税前薪水,却因为要还全家人为了供他上大学借的债,照顾卧病在床的老父亲而不得不依然每天省吃俭用。而另一个富人子弟仅仅通过出租家里的房子就年入20万时。

当你发现马化腾的父亲是盐田港公司上市董事,97年的时候开着奔驰给马化腾做账。柳传志的父亲是人民银行,国贸委高层。王石岳父是广东省副省长时。

你会感到这就是阶层。

3.原先英国人也认为贫穷是因为懒惰,是种罪孽,比如《贫困法》要求接受救济的穷人必须在贫民工厂(Poor House)干活,工作条件比普通工厂恶劣得多、获得的薪酬也低得多。

目的就是刺激这些穷人走出去自食其力。一位英国教授回忆,他小时候家边有个贫民工厂,有些老人谈之色变、甚至不要走近那里,看到那房子就魂不附体。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意进去。

后来经济危机一来,许多被大家公认勤劳节俭的“体面”家庭也破产,流离失所,和之前那些贫困的人没什么两样。

终于他们意识到,贫穷不是一种懒惰,不是罪孽。贫穷是一种不幸,需要救助。

一是因为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其实和底层的距离并不遥远。他们往往有着收入不算高但还算体面的工作,辛辛苦苦攒了十多年钱,终于还清了房贷,车贷,成功从一个底层后代变成了一个中产阶级,转而自信心爆棚,喜欢指责世界上的穷人为何不努力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

其实一场天灾,一场人祸或者一场大病就能让他们上演“一夜之间中产变访民”的闹剧。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既没有很快重新聚集起财富的能力,周围也没有真的可以无私帮助自己的中产朋友。

自己有的只有一双勤劳的手,以及不断辛苦劳动攒下的点点积蓄。

现在这些积蓄没了,于是中产梦碎,一夜之间中产变访民。这时他们才像英国人一样意识到,贫穷离他们这些“伪中产”并不遥远。

所以啊,救助穷人不但是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是救助我们自己。

况且,真把无产者逼急了。听说过这句话吗?

“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4.以上是文章,以下是一些吐槽:

中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兴起了一股屠戮底层人民的风气。

“你弱你有理”,“我为什么不给你点赞”,“我为什么不帮助你”“我为什么不借给你钱”“我为什么对你见死不救”,“你不过是圈子弱,家里穷,智商低”,“我为什么不和穷人交往”,“又穷又丑的男人肯定花心”,“穷人一定也人品坏”

这些文章大行其道,每天每夜都在揭露或真或假的所谓“穷人原罪”,先是把底层人民的心态充分解构,然后明确指出不要和底层人民来往。

最近又冒出来“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这样的论调,开始诛底层人民的心。

于是那些起早贪黑,为了生存努力挣扎的底层人民就这样被他们打入了懒惰,贪婪,不值得帮助,没有智商没有情商活该灭亡的无间地狱,仿佛把他们打到底层还不够,还要踩上千万只脚才罢休。

这些人我就想问问你们,你们觉得自己姓赵吗?

如果不是。

灰烬与尘埃又为什么要互相憎恨呢?

残酷的世界:你没穷过你不懂!

这不是鸡汤,也不是砒霜。

只是从纷繁复杂的现状中,抓住背后的暗潮涌动,分析我们将面对的未来:

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

1、你的下一代将被迫逃离家乡?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后人以此为典故,归纳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马太效应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当“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话题在网上大热时,以各省人口流动的大数据为依据,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

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

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够生存。

残酷吗?不,因为这是年轻劳动力自己用脚(投票)投出的结果。

大都市拥有优质的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

这些优质资源吸引着无数优秀的年轻人,而优秀的年轻人将推动大都市的繁荣发展,从而让大都市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形成了一个优势迭代的良性循环,这就是马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

而由人口迁徙引申出来的推论,则更加触目惊心:

你还能在这些选择(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

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

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文中所谓的“无比幸福”其实“无比残酷”。

因为大都市在攫取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在用高额的房价和户籍制度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挤到繁华都市的边缘,将他们赶到逼仄的地下室,脏乱的出租房,直到他们梦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滚回家乡,然后他们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离家乡。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2、越有钱收入增长越快!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汤玛斯·皮克提认为,当今的资本回报率已经大于经济的增长率,这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集。

也就是说,越有钱收入增长越快!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点。

最近30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是高收入群体(政企管理者、金融从业者、IT从业者)的收入增长更快。

投资财富的积累犹如滚雪球,同样的速度下,雪球越大体积增长越快。

当王健林“先赚它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刷屏时,你有没有算过:王健林身家2600亿,一个亿只占他总资产的0.04%,对他而言真的只是一个小目标啊!

而对于没有家产且年收入十万的年轻人而言,一个亿的小目标也不算太难,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3、寒门再难出贵子

1980年,一个农民家的孩子踏进了北大的校门,邻里乡亲都以他为荣。

可他到了北京之后才发现:

自己没读过课外书,跟不上同学的聊天话题;

穿衣搭配非常土,女生找他扛包打水,理由居然是为了让自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

做个自我介绍,也被当众嘲笑,说他普通话讲得像日语;

除了插秧是能手,他一样都拿不出手。

就是这样一名农家子弟,他创办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机构,他入选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业领袖”,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门出贵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书写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

可是,如果俞敏洪再晚生几年会怎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

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

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

农家子弟的名额都被谁占了?

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于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

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得出了一个让全社会哗然的结论:

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寒门再难出贵子,精英扎堆进名校,这是马太效应的又一次胜利。

为什么80年代是农家子弟的黄金年代?因为高考是1977年才恢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太效应日趋明显。

4、绝望的底层,高喊读书无用

前几天,有读者转给我一篇“半城”的文章,标题是《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在此之前,我早已在朋友圈刷到了这篇文章,因为标题实在太刺眼,而刺心的是,它反映的难道不就是现实吗?

作者余秀兰借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

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认同比例最高,于是作者用了这样的小标题来描述底层人民对待教育的态度——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作者的结论对吗?

对,虽然情理难容,但却在意料之中,不信我论证给你看:

论据之一:家里越穷,读书的代价越高。

2014年《经济学人》的一项报告指出:包括书本费用在内,高中三年的学费动辄数千美元——这往往超过了贫困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

论据之二: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2014年,瑞典隆德大学的薄家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

2012年复旦大学新招收的农村学生占比为10.36%,同济大学占比18.98%,天津大学28.14%,吉林大学32.27%,西北师范大学59.85%,南昌大学43.68%,喀什大学(原喀什师范学院)56.98%。

就像《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的那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难以被逆转。

论据之三:学校越差,越难找到好工作。

当社会的教育起点越来越高,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时,好工作的门槛也必然越来越高。

毕业生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人才市场中所有竞争同一岗位的人,所以对于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已不再是笑话。

另一方面,无论寒门学子为上大学背了多少债,付出了多少代价,企业顶多只会表示遗憾,仅此而已。

对于底层人民而言,教育的高成本,低收益,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绝望。

5、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

当“读书无用”的声音在底层日益高涨时,社会中上层却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疯狂。

今年上半年,一篇名为《北京的无奈: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长的朋友圈疯狂转发。

当主流媒体炮轰课外班是培养应试教育的机器时,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辅导班的课程:

语文由北大的老师上课,孩子读的是《大学》和《春秋》,但很多内容讲的其实是历史,而且是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与外国历史横向对比,带有文化和哲学的启蒙。

英语则是新东方的名师上课,孩子从自然拼读开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讲英语故事。

数学则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就足以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了就会有乐趣。

作者称儿子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八点课外班下课,赶回家还要写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看课外书,一般是儿童读物,一周读完一本,一个月读完一套,内容包括科技、历史、地理等等。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家长很残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么苦,说好的快乐教育呢?可更残酷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点要睡觉,但他经常会比这个睡得晚,孩子才七岁啊!真的很担心,每次都对他说你不想学了课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总是不愿意,他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够赢了老爸,要有他会他老爸不会的内容。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积累。更耐人寻味的是:龟兔赛跑,如果兔子拼命向前跑,会怎么样?

答案依然是马太效应。

6、社会越发达,阶层越固化

《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纪录片,它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从7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一直到他们的56岁。

这项历时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7岁本该是个天真烂漫的年纪,但不同阶层孩子已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上流社会:John和Andrew就已经养成了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的习惯,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会上顶级的私立高中,然后读牛津大学,再然后进入政坛。

中产阶层:男孩会拥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女孩则想着长大嫁人生子。

底层社会: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而贫民窟出生的Paul,甚至把“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愿望。

49年之后,他们已是56岁。

上流社会:John成为了企业家并致力于慈善事业,Andrew成为了律所合伙人,他们的孩子继续接受着精英教育。

中产阶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是中产,也会有个别滑落到了社会的底层。

底层社会:Paul成为了泥瓦工,Symon则成为了司机,他们生了一大堆儿女,儿女中的大部分人继续在底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在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弯道超车,一夜暴富都成为可能,但社会一旦进入到发达又稳定的阶段,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将变得日趋明显。

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

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上层社会的人脉、财富、精英意识、教育资源等等,父传子,子传孙。

而社会中下层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了所谓的“快乐教育”后,构成了新一代的社会中下层。但不管怎样,发达社会至少能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

这是社会稳定的另一种形态。

7、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荣获2016年的雨果奖。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小说的最高奖项,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可《北京折叠》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隐喻:

顶层操控规则,中层高节奏工作,而底层的穷人,将连被剥削的价值都不再会有。

当底层人民对着邻里乡亲高喊读书无用时,阿尔法狗已经战胜了李世石,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正悄无声息地到来。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换人”是必然的趋势,当一批又一批“自动XX机”进入各行各业之后,社会对蓝领的需求将大幅降低。到了那一天,那些放弃教育的底层人民,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这是政府要考虑的问题。

而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更关心的问题是:这个社会还有打破阶层的可能吗?

有,当然有!

即便是在阶层高度固化的英国社会,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现了一个人,他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成功晋升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个农夫的儿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

十四分之一,从概率上来算,约为7%。

无独有偶,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在《爆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行为的93%是可以预测的,而剩下的那7%无法预测的人则改变了世界。

书中没有给出7%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但至少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世界上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人,他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他能够挣脱时代对他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人被称为英雄。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着作权人所有,转载仅供参考,如涉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小编处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Ⅳ 火遍海淀妈妈圈的“337朗读法”,我实践了半年之后来交作业

文 | 米粒妈

在海淀这个卧虎藏龙的地方,米粒妈一直觉得自己平平无奇

我一边给你们分享孩子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一边又不断去牛娃妈妈那里取经。

鸡娃方法千万种,最重要的是,大家能找到跟自家娃最契合的那一套。

周围牛娃的学习方法,我很少直接分享给你们,因为我不知道对普娃适不适用。

比如教辅,90分的孩子和100分的孩子肯定不能用一样的学习资料。

所以, 每次跟牛娃妈妈取经回来,我都会把好的经验和方法在米粒身上试行一段时间。

不好坚持、性价比低、太费妈……这些在我这里通通pass

有一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被周围的海淀妈妈不断安利,虽然看起来没那么厉害,我也会尝试让米粒坚持一段时间。

比如今天盯闭我要说的,就是 米粒坚持了大半年之后,我俩都觉得“真香”的神奇存在——大声诵读。

为什么要大声诵读?默读不行吗?

米粒认字和自主阅读比较早,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孩子,语文肯定不成问题。

我也曾经这么天真地以为,不过现实却啪啪打脸

都上中年级了,米粒阅读还会出现丢字落字、看串行的情况。阅读理解也经常抓不到重点,对文章深层理解远远不够。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 在米粒自主阅读的起步阶段,我过于乐观,凯猛裂没有介入太多。

换句话说,当时米粒因为识字量大,可以自己读书,不需要我了,我就想当然地以为修成正果,老母亲可以功成身退了

但米粒读书大部分时间都是默读,很少大声读出来。

这就导致,他看书不仔细,甚至看串行,我都没有发觉,而他就自顾自地看,反正不影响上下文理解,对他就没影响。

上小学一二年级,我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那时候语文基本是拼音、字词句、书写等等。

到三年级,我终于发现了米粒在阅读上丢三落四的毛病,而且我带他学一些小古文,进展一直不太顺。

我跟米粒强调了很多遍,认真认真再认真,我坚定地认为这就是态度问题。

后来跟周围几个海淀学霸妈妈聊天,她们都强烈建议让米粒 每天抽出15-20分钟大声诵读,读语文课文也行,读课外读物也行,读古诗词也行。

大声诵读的好处,肉眼可见

去年,我开始跟米粒一起制定计划,每天早上我会督促他早点起床,然后大声诵读15分钟古诗文(后来诵读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

好处肉眼可见

1、大声诵读出来,专注力能得到保证,丢字落字我听得到,他自己也能察觉到,就会及时更正;

2、背古诗文、背课文不费劲了,其实孩子记忆力都非常好,大声读,熟读成诵,就是这样自然而然;

3、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能明显感觉到语感更好了;

4、间接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比如早起、专注、预习课文。

大声诵读这件事,米粒妈觉知羡得可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对小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诵读过程中会有不少生字,可以提前查好,标注好,有助于识字,也能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过程中,把文章/古诗文读流畅。

包括断句、标点,很多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在这些方面还一脸懵,米粒妈一个同事家的娃,上一年级,经常无视标点,该断的时候不断,不该断的时候乱断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练习,这些问题都会有很大改善。

中高年级的孩子,每天诵读好处更多。

诵读古诗文、文言文,可以增强语感,多读自然就背下来了。

优秀散文、作品,可以通过大声诵读,感受语言魅力,还能间接积累好词好句,好的描写。

很多孩子上了中高年级,学习一紧张,就挤占了语文预习的时间,其实不知道读什么,咱们就大声读语文课文,坚持下来也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每天什么时间读?读些什么内容?

其实学校里一般都有晨读时间,但是好多孩子滥竽充数,不认真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大声诵读,能唤起孩子一天的精气神,更能养成早睡早起的 健康 作息习惯。

当然这也需要咱们家长的坚持,虽然不需要父母带着读,但毕竟要叫早,前期要督促,还要纠正坐姿。

米粒一开始是坐着读,后来我发现他经常读着读着屁股就扭到椅子外面去了,或者一只手拿书另一只手不安分地抓耳挠腮。

后来我干脆让他站起来举着书读,这一站,我发现连声音都比之前更加打开了

诵读三个月之后,米粒已经形成了习惯, 我又给他加了每晚英文诵读15分钟。

目前来看,无论从发音、语调还是连贯性上,进步都非常大,语感增强了,在语法方面要下的功夫也省了一大半。

关于诵读, 海淀妈妈中流传着一个非常经典、实操性非常强的“337阅读法” ——

3:三种体裁(古诗词、文言文、现当代散文)

3:每种体裁,各选3篇文章

7:每周7天,连续朗读固定的3种体裁文章

那孩子可以读些什么呢?

米粒妈前面已经写了 “337阅读法” ,即三种体裁——古诗词、文言文、现当代散文。当然米粒又加了个英文诵读。

如果分年龄段来说:

学龄前,5岁就可以开始诵读了。 识字量大的孩子,鼓励他们自己诵读,识字量一般的孩子,一开始可以父母带着诵读,但一定要保证, 第一,孩子能对应书本上的字(可以帮助孩子在诵读中大量识字),第二,声音洪亮,能把声音释放出来。

学龄前的孩子可以读 《日有所诵》幼儿版,或《三字童谣》 ,都是一些经典童谣,孩子读起来亲切,朗朗上口。

小学一二年级孩子,识字量越来越大,培养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一方面可以继续读 《日有所诵》年级分册,或者《晨诵暮读》 (它题材更多样,而且所选文章都是适合朗读的)。

另外一方面,可以大声诵读 古诗词、简单的小古文 (那种节选的经典文言文,一般只有两三句,最多三五句。)

还有就是语文课本,以及《语文素养文库》里的文章,都非常经典,这些可以一直贯穿小学六年。

三四年级,古诗文可以加入咱们海淀四大神器之一的 小红书《中华古诗文诵读》

五六年级,加入 清华附中的紫皮三件套 ,有诗词,也有散文,非常全面。

英文,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水平去读 各种分级读物、初章、中章、高章、经典儿童读物, 一步步爬坡。

刚开始不要贪多,为什么我说每天15-20分钟就可以,如果你让娃诵读1个小时,估计第二天就得宣告计划失败。

计划是为了执行,不是为了挑战不可能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能把这一套海淀妈妈公认的非常接地气的学习方法、好习惯安利给大家,不管牛娃普娃,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实操起来

相信只要坚持,你一定会看到孩子的成长!

Ⅳ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生接触课外书籍及知识会更多吗

这个分情况,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在双减政策下,如果中小学生本身对阅读感兴趣,愿意积极自动去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新的知识,那么学生在双减后,作业负担减轻了,他就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接触学习课外知识;或者家长对于学生的培养很重视,即使学生并不会自动去看课外书,也会安排要求学生去看课外书,在这或举些情况下,中小学生才会接触课外书籍及知识会更多。

不少家长其实并不了解“双减政策”,那么相信在了解了双减政策后,家长们也能及时的调整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能在双减政策下更好的成长,不仅能使孩子接触课外书籍及知识更多,还能使孩子全方面发展。

Ⅵ 火爆抖音的“海淀小红书”,最终归宿是“积灰”-

文丨团妈

你买 “海淀小红书” 了吗?

如果你现在已经一脸茫然,非常抱歉地告诉你,你可能和团妈一样已经进入了一个家长鄙视链的底端。

“海淀小红书”据称是牛娃人手一份的大语文学习宝典,原名《中华古诗文诵读》(旧版名称叫《中华古诗文读本》),因为这一系列书的封皮都是红色的,被家长和学生们昵称 “小红书” 或者 “红宝书”

这套书把古代比较有名的诗文编纂成12册,按子、丑、寅、卯……十二地支命名排列, 有拼音注音,另配三册导读,第二版还有配套音频。

因网传这本书是北京东城区部分小学语文老师,给小学孩子用作内部资料,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且效果不错,因此被家长们慢慢传开,逐渐变成了“ 该书为北京某些小学指定用书,一个学期要求背完一本”“北京的孩子在地铁里背小红书” ……

最后这套红彤彤的《中华古诗文诵读》甚至被贴上了 “海淀妈妈鸡娃神器” 的标签, 与RAZ、高思导引、倾听者并成为“海淀四大神器”。

这套书的出版经历也让家长平添一些猜测。“小红书”第一版的出版时行纳雹间是1998年-2000年,仅仅面市2年就停止出版,直到21年后,才有了现在的第二版。这种“绝版”后终于再版的经历,似乎也让这套书,蒙上了一层“ 不买也许哪天又买不到了” 的不确定性,更让家长们更加为之追捧。

为什么偏偏是这套书会被冠以这么高的头衔?主要还是在它的 编辑团队

现在市面上的这套《中华古诗文诵读》实际是第二版,内容由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 选编,集齐了中国古诗文精粹,共收录了300余篇(则)古诗文,主要为《论语》《庄子》《荀子》《韩非子》《诗经》《尚书》等中国典籍中的名篇,或唐诗、宋词、元曲里,许多为人称道的名作。

译注、导读、译文分别 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的专家完成,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专业编辑团队把关出版。

在重视语文尤其是国学经典的大背景下,这套书确实非常值得认真阅读。

正因此,读背“小红书”,似乎开始成为了牛娃的一个新标志,背得越早、背得越多,就意味着将处于这条 “鄙视链”的高端

而抖音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博主在鼓吹着这套书到底有多绝,称其为“风靡海底和妈妈圈的学习古诗文的宝典”“被北大附小、史家小学列为必读书目”。

仿佛入手了这套书,就可以直接解锁孩子的古诗文学习能力,让团妈都开始心动了起来。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牛娃”呢?

这套“鸡娃神器”,定位是中小学生,但有些博主声称,幼儿园小朋友也可以接触。团妈看了下里面的内容,很想对这些博主说一句:“Excuse me?”

书,的确是好书,但真的不适合所有的孩子!

“茄仔小红书”的篇目,是根据课本选材,但是 跨度很大 ,从小高年级,跨度到了初中、高中,而且文言文 生僻字多 ,虽然有注音、字词释义、注释、作者介绍,但依然无法掩盖它阅读起来枯燥和难度较高的问题。

有些内容,团妈看了后都不得不摇头,因为就算有拼音注解,读是没有问题, 但是想要读懂,并且能够理解背后的故事,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而且, 通篇都是文字,没有任何插画,很难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 特别是对于低龄的小朋友,能多翻两页都不错,想让孩子坚持阅读甚至背诵,团妈可以大胆断言,买来 “积灰”的可能性绝对更高 。

也就是说,这本书,并不只是简单地买给孩子背完就好了,它是需要家长进行消化吸收后,再引导孩子共同阅读,可以理解为, 这更像是一本给家长的工具书,帮助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果你指望孩子拿到书后就能认真阅读、全文背诵,那这本书最后的归属,多半就只能积灰,最多偶尔想起,可以拿来压泡面、垫桌角。

当作为家长的你被这套书种草的时候,应当考虑的是,你准备让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阅读?以什么样的方式,用多少时间来阅读?如果孩子很抗拒或者根本看不懂,作为家长该怎么办,档帆有没有能力讲解并以有趣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你希望通过这套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其实,很多家长被“小红书”种草,更多的还是因为 “海淀家长神器” 这个名号。

“海淀家长”这四个字,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标签,他们高知且自律,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舍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且乐于分享各类教育信息,可以说是鸡娃界的天花板。用上“海淀神器”,似乎无形中可以抹平那么一丢丢信息差,缓解焦虑。

但团妈想要说,北京海淀区有着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科技 大学等等着名高校,有着近400个研究所,海淀区的家长们的平均学历和人文素养本身就比较高,他们有能力将内容绘声绘色演绎给孩子,将 历史 故事融汇其中。

事实上,就算是海淀区的家长,也有很多表示,不仅是“小红书”太难了,很多网上疯传的各种“海淀妈妈”鸡娃宝典、鸡娃秘诀等等,都只适合极少数孩子。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需要量体裁衣,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网红教育产品。

其实当年“小红书”第一版出版的目的,就只是作为 青少年经典古文读本 ,希望能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前面团妈有提到,如果种草“小红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核心实际上是,我们 如何给孩子做文言文启蒙?

现在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就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整个小学阶段,大约会学习文言文12篇。大语文时代,对孩子的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言文阅读的确是需要家长重视长期培养的能力。

成都某小学语文张老师建议:“可以先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再根据孩子的学习反馈,适当调整学习进度,不要强制孩子背诵超出他能力的内容。”

不同的年龄段,有着特定的身心发育特点,设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会让家长更清楚每一步该怎么走。

比如,前期启蒙可以多给孩子听读比较有韵律感的内容,小朋友会觉得很有意思,非常有趣。 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也可以强化孩子对高频词的认知。 此时不要强求孩子理解内容或者强制背诵,大声读出来,就算达到效果。

“比较建议孩子在 三年级以前 主要是吟诵, 多感知韵律 ,感知古文的特点,大致理解意思就行了, 进入四年级 ,虽然还是以吟诵为主,但随着孩子积累的知识多了,语感起来了,就可以 慢慢学习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小古文,到了 五六年级 就可以 读比较复杂一些的古文 了。整体是一个 由浅入深 的过程。”张老师说。

在选择文言文阅读的内容时,可以参考校本内容,尽量选择 篇幅短小,带有故事性的内容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信心。为了加强理解和趣味性,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为故事内容画插画,或者角色扮演演绎出来。

再进一步,就可以让孩子尝试着去背诵一些经典内容,这个时候,还可以找一本合适的辅助资料,比如“小红书”其实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字词释义、故事背景、作者简介,当这些知识同步输入给孩子,也会更利于背诵和消化吸收。

但无论是如何启蒙,总归还是要尊重孩子的个人能力,牛娃也许5岁就能背诵“小红书”,而我们的孩子大概率还在看绘本,作为父母,我们大可不必被“别人家的娃”牵着鼻子走,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热点内容
为什么头发是红铜颜色 发布:2025-01-13 03:17:30 浏览:15
为什么孩子发烧时不能吃盐 发布:2025-01-13 03:10:45 浏览:544
为什么我找不到王者后台 发布:2025-01-13 02:58:43 浏览:138
人为什么眼睛看不到鬼 发布:2025-01-13 02:58:02 浏览:350
为什么蒙自这段时间直升飞机多 发布:2025-01-13 02:58:01 浏览:585
联想电脑为什么总配置更新 发布:2025-01-13 02:51:43 浏览:372
为什么那么多女人当外围女 发布:2025-01-13 02:51:07 浏览:477
为什么华为手机准有不明照片 发布:2025-01-13 02:45:22 浏览:482
为什么年轻的男生很穷 发布:2025-01-13 02:26:59 浏览:932
跑步机电脑为什么上不了网 发布:2025-01-13 02:21:55 浏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