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高考时间为什么
1. 1983年全国高考日期为什么改在7月15日
1983年全国高考日期改在7月15日是因为当时太热了所以延后举办。
1977年冬,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1979年,高考时间定为7月7日至9日,除1983年高考时间为7月15日至17日之外,一直到2002年,高考时间都固定在每年的7月7日至9日。
2001年11月,历史性的转折出现。当时,教育部正式宣布,从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由实行了多年的7月改成6月。
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时间推迟至2020年7月7日至8日。
高考报名相关条件说明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 1983年是哪几天高考的
都是在六月七八九号吧
3. 1977年到1983年高考具体日期!
每年7月7、8、9日。
2001年11月16日,教育部正式签发《教育部关于从2003年起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的通知》:
从1979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20多年来,高考时间的稳定,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3)1983年高考时间为什么扩展阅读:
1、1977年11月到12月期间,准备仓促,高考由各省,市,自治区命题并组织考试,分文理两类。1978年开始正式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各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这一阶段确立了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
2、成型阶段:1983--1987
这个阶段是以外语成绩100%计入总分为开端,这体现了外语地位的上升,当然,这与当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1985年在广东省首先试行的标准化考试,对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的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更是全面的提升了高考命题水平。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大胆实践,为今后高考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调整阶段:1988--1993
经过十年的摸索,高考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于是,以上海为首带动全国进入高考全面调整的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是1988年上海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以及1989年在全国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1988年,上海设置高考会考与会考后高考,并开始单独命题,作为全国统考的“上海卷”。
会考后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由招生高校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任选一门,形成3+1的模式。后来,到1992年高考结束后,新的高考模式大体确立,也就是所谓的3+2模式。
此模式是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分文理两组设置高考科目:文科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政治,历史;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
4、稳定阶段:1994--1998
这段时期是高考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原来,在第3阶段末期,原国家教委提出:会考后的高考,在改革科目设置的同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将相应改革:在考察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察能力;在择优前提下,调整试题难易度;
实现考试的标准化,以逐步做到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这使得这一阶段的试题区分度增大,试题难度越来越大,然后,随着“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出现,高考需要新一轮改革。
5、新课程改革:1999-2003
这一阶段的改革是一次全面的高考改革,开始的标志是1999年教育部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的设置方案”,其中“3”是指语数外这3门必考科目,“X”的选择比较多,“X”是指由高校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文综(史地政),理综(物化生),文理综(史地政物化生)中选择一门或几门。
由于X的可选择性,“全国高考一张卷”的历史格局被彻底打破,1999年广东率先进行“3+X”科目改革。(99年广东参加高考的孩子感觉很心塞那,你们是实验的),教育部决定于200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3+X”高考改革。进入2002年,北京市全部科目实行自主命题,以此为开端,下一阶段要来了。
2000年1月北京,安徽试行了春季招生考试,也就是“二次高考”改革,所用试卷也就是所谓的“春招卷”,后来上海也开始进行春季招生,这是高考全国高考的一个巨变的机会,如今(到2015年春季)只有上海还在继续探索春季招生,上海能否带动全国,打破“一考定终生”,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6、开放阶段:2004--2006
教育部于2004年2月份决定进一步扩大分省单独命题的范围,在部分省市实行全部科目或部分科目的自主命题,2004年新增的单独命题的省份有: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再加上往年的北京,上海,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自己命制的4套试卷,这一年全国共有15套的高考试卷。
2005年新增山东,江西,安徽,2006年新增四川,陕西,自主命题的省市逐步增加,于是全国高考呈现明显的开放趋势。
4. 1983年高考是几月几号
1983年高考时间是:7月15日、7月16日、7月17日。
5. 83年高考成绩公布时间
83年高考成绩
高考成绩仍然采用成绩通知单投递(考生免付投递费)、网上查询(免费)等多种方式;录取信息查询则以招考热线网站查询、招生学校网站或声讯电话查询、录取通知书投递的方式进行。
6. 为什么1983年高考的人这么少
因为大学招得少,所以高中也招得少。
那时候三月份实行预考制度,预考未过线的,直接毕业,不能参加高考,我记得我们学校文理科7个班,大约450人左右,参加高考的不到200人,这是其一。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地区初高中在1981年实行二年改三年制,就如我们湖南大部分农村学校,高中1983年二年制毕业后,1984年断档,没有高中毕业班,1984年参加高考的,是1983年二年制没考上大学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继续读第三年参加高考。
录取率
上世纪高考录取率就3%到5%(包括中专),考大学就是一种奢望,80%人对考大学是没有信心。初中升高中录取率30%,高考预选录取率30%,就是说70%的人就没有正式参加高考的资格。
在从预选后的考生中录取不足20%。中专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本,全国录取18到28万(报考中专),现在研究生全国招50到60万。
一个乡镇能考几个大学生,就是破天荒的胜利,过去考上大学就会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人们把大学生看得很神圣,就是人中之王,天才的象征。
7. 1983年高考是几月几号
从1979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20多年来,高考时间的稳定,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8. 1983年为什么两次高考
我是1983年高考的,那年并没有两次高考。但是,那几年的高考前都有个预考,大约要淘汰一半的人,因为全国统一高考改卷压力大,所以都要通过预考减少高考人数。另外有一点很特别的,就是1983年高考的时间是7月15、16、17日三天,跟以往的7月7、8、9日不一样,我跟很多人说了,大家都不相信,有人还笑话我是补考才考上大学的。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绝不会弄错的。
9. 1983年高考时间安排表
7月15日,16日,17日一共3天
15日上午语文,下午地理。
16日上午数学,下午政治。
17日上午历史,下午外语。
1983年,全国统考时间调整为7月15—17日。当年高考共有167万人报考,共录取39万人。
198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心部分或国防科工委体系所属的某些院校,按必定份额实施面向农村或农场、草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职业定向招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面引进了前苏联的五级计分法,标准化考试曾被冷落。1981年至1985年,教育部研究后,确定广东省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的试验。
经过广东省1985年至1988年的试验,原国家教委1989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规划》。
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是指根据统一、规范的标准,对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测试目的、命题、施测、评分、计分、分数解释等都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从而严格控制了误差的考试。
1990年的《人民日报》对当年开始广泛推行的标准化考试进行了报道,称“这是我国自隋唐以来,考试方法和阅卷手段的一个重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