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间为什么那么准
Ⅰ 清明时节雨纷纷到底有多准
不是的.清明节下雨,老人说,这意味着今年一年的好年成. 每年清明节前后,经常是阴雨绵绵的天气,所以古唐诗人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清明时节天气总是雨纷纷呢? 其一因为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其二是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其三,清明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 每年的清明节都在四月五日前后,而我国每到四月就开始盛行来自海洋的夏季风,这将会带来大量的雨水,给农民的春耕生产带来方便,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将会在大江南北徘徊,所以又有“春雨绵绵”的说法.尽管如此,但并不意味着每年的清明节就一定会下雨.有些地区还经常报道清明祭祖扫墓时引发山火的新闻.由此可见,不是每年都“清明时节雨纷纷”。
Ⅱ 古来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传统节气真的很准吗
大部分地方都是很准确的,这是春夏之交的时候,寒冷的空气与热带的气流互相作用产生的来回交替变化的结果的,根据地方不同有一定的时间差别的。
Ⅲ 为什么清明节是按公历算的
清明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并不是每年都固定在4月5日。
至于为什么清明节不计阴历,是因为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而清明则是在阳历中一般都在4月4至6月之间,却不能以确定的阴历日期为准。
其实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老祖先流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看作中华民族自有的阳历,因为它和国外使用的阳历都是以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计算和划分的,自然区别不象阴历与阳历间这样大。
Ⅳ 清明时节雨纷纷到底有多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节气,这句流传千年朗朗上口的诗便又出来刷存在感了。这个最深入人心的清明天气标签到底有多准?在哪里最准?
01南方多数“雨纷纷” 偶尔“雨哗哗”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踏青扫墓的节日,它还是个节气。从节气上来说,一般清明节气在4月5日-4月19日前后,正是4月中上旬。
为了验证清明时节雨纷纷到底有多准,数据帝扒出了1961-2016年期间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在清明节气期间的降雨数据。在每年的清明节气这15天里,把当天降雨量达到0.1毫米或以上的日子作为一个雨日,来看看南方在清明节气期间的雨日概率。
Ⅳ 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古人算计的这么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古人算计的这么准呢?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
清明前受北半球太阳照射增加,气温升高,太平洋暖风带着水蒸气攻城略地。西比利亚冷风就退啦,清明前后,江南一带就变啦,冷风死守自己的占地,暖风就飞到他们头上,越高的地方越冷,暖风吹到高出,大量的水蒸气就变成小水滴,越积越大,越下越大啦,这就雨。
Ⅵ 清明节为什么是公历四月四号或五号
清明节是基本都是固定在每年的4月5号,清明节是传统的节气之一,计算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的,春分点每过15天就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在4月5日的时间比较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的,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2018年的清明节是4月5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清明时间为什么那么准扩展阅读: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Ⅶ “清明时节雨纷纷”总是很灵验,这里有何科学根据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是唐代诗人杜牧写下的千古名句,这句诗在大家的心目中早已不是一句小学生必背的诗句,更是成了清明期间深入人心的 " 天气标签 "。老天爷似乎也很给杜牧面子,几乎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雨纷纷”,这点我们广东人深有体会。
三是清明节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比平时多,这种水汽到晚上就容易凝结降成毛毛细雨。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所以南方人总能真切感受到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的意境。
Ⅷ 为什么中国古代节气能推测的这么准
“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部分,其实说的并非太阳的运行情况,而是‘物候’状况。由于物候因冷暖变化而变化,总是与太阳周年运动有关,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而推算出来的。”陈老师告诉记者,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我们聪明的古人才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但当你划开手机上的万年历提醒或者微博、微信公众号,可能会发现,各方对每年节气时间的说法并不统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台里会接到市民咨询,某个节气到底是哪一天哪个时刻?”这是由于天体运行的不确定性,不同年份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刻会有区别。
“紫金山天文台历法的计算模型每年都会进行更新,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都会稍有变化。地球运动会受到月亮的影响,同时地球运动的轨道本身也是一个很复杂、不断变化的系统。”历算室的陈老师表示,也正因此,一些印刷单位根据老的年历“推算”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往往并不准确,不仅造成民众的困惑,也影响了历书本身的严肃和准确性。不过,这种情况,有望在明年得到改变。
陈老师向记者透露,紫金山天文台今年已经把编制完成的《农历编算与颁行》一书上报到到国家标准委员会,今年9月已报批通过。无意外的话,明年国家标准委应能向社会公开发布,届时,节气的准确时间就将有据可依。“书中把推算节气的方法,如计算模型和精度要求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公众通过书中的内容同样能了解到天文历算是如何进行科学推算的,二十四节气的时刻自然也以此为准,就不会再出现把节气时间搞乱的问题了。”陈老师解释道。
一期一会的节气,映刻每一日的美与妙,不曾辜负。匆匆过客,且驻足去触摸,诗意生活完全可能。
Ⅸ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为何会那么准确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发明,也可说是发现。说的那么准,那是有地域限制的,不是在地球内所有地都准,在我国,是在中原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就特灵验准确一些。因为我国古人多生活在这一区域,二十四节气制定也是依此地物候为主而论。二十四节气源于古代中国,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是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这24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古人很早就重视观察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并依其运行特点而创制了阴阳历。夏朝时使用的夏历,就是阴阳历并用了。阴历是以月亮运行规律来制定的,阳历是以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我国夏朝之前,就有人以土圭测日影,发现了“夏至至长,冬至至短”,“春分秋分,日亱平分”。
所以,最先是先确定了“二分二至”,再得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然后推而广之,而逐步制定完善成二十四节气,一月一节一气。到了汉代有《太初历》才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也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有很大关系,可以依此而指寻农耕。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运行规律特点而总结创制出来的,反映了四季寒暑冷热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今天还在使用,我们应好好传承。
Ⅹ 古代的24节气为什么会这么准
24节气精确是因为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精确划分的。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我国一直重视农业发展,毕竟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如果长时间人民食不果腹,必将带来一场反抗,一次起义,君王也深知此理,故而一直重视农耕,康熙帝当初就在清宫别苑中留有一亩薄田,亲自耕种,激励农民对农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