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坡低温时间更长
1. 冻土层的形成
(一)气候
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二)植被
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金凤花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凤毛菊属、葶苈属、桂竹香属、虎耳草属、点地梅属、银莲花属、金莲花属、红景天属等,一簇簇地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灌润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五颜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图黄绿衣、岩表黄绿衣等则着生于石块上面。
(三)地形、母质
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冻漠土分布区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锋、刃脊、第四纪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碛垅堤,宽谷,湖盆的湖积平原等。成土母质的差异较大,加拿大、西伯利亚地盾区是前寒武系基岩。其他地区有古生代各种灰岩、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红色钙质砂泥岩及近代泥砾和冲积物,残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冻土区普遍存在不同深度的永冻层。在湿冻土分布区,夏季,永冻层以上解冻,由于永冻层阻隔,融水渗透不深,致使永冻层以上土层水分呈过饱和状态,而形成活动层,活动层厚度为0.6米至4米,若永冻层倾斜,则形成泥流;冬季地表先冻,对下面未冻泥流产生压力,使泥流在地表薄弱处喷出而成泥喷泉,泥流积于地表成为沼泽,因其下渗较弱,泥流、泥喷泉又混和上下层物质,使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而在南缘永冻层处于较深部位,水分下渗较强处,剖面层次分化较好。
在干旱冻土分布区,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地面迅速增温,表土融化,水分蒸发;夜间表土冻结,下层的水汽向表面移动并凝结,增加了表土含水量,反复进行着融冻和湿干交替作用,促进了表土海绵状多孔结皮层的形成。此外,暖季,白天表土融化,夜间冻结,都是由于由地表开始逐渐向下增温或减温总是大致平行于地表水平层次变化着的,所以,在干旱的表土上,强烈的冻结作用往往形成表土的龟裂。
在极地冰沼土区,由于低温,蒸发量小,地势低平处排水不畅,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致使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处于嫌气条件下,虽然有机质形成数量不多,但在低温嫌气条件下分解缓慢,表层常有泥炭化或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矿物质也处于还原状态,铁、锰多被还原为低价状态,形成一个黑蓝灰色的潜育层,在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较少,土壤淋溶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盐和碳酸钙累积,致使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等。
2. 急求答案!!!一座山的日照时间,哪个部分时间更长
山顶
因为海拔高,所以接受日照时间长
你看珠穆朗玛峰日照时间大概16个小时
3. 逆温的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应结合逆温带来的有利之处进行讨论:逆温虽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根本,它只是一种气象学现象,对相关文献查询得知,“人造逆温”暂时没有实现的可能,现有的对逆温的有效利用是在规律出现逆温的地区进行相应的生产活动。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中国新疆梨谷地,逆温从10 月至翌年3 月,长达半年之久。1 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 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种植,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如中国的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的坝于都受逆温的影响增温,是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
举出两例如下:
其一:利用云南省哀牢山的规律性逆温现象提高紫胶的产量及品质。云南省哀牢山以西坝缘坡地尤其是阳坡,是植胶主要地段,在该区冬季容易生成地面逆温,因有一定厚度,故称作逆温层。由于有逆温存在,在海拔相对较高处( 指逆温层)内植胶,胶树冬期寒害轻微,可有效提高紫胶的产量及品质。但事实上在到了雨季(5 一10月即橡胶树生长季节) 逆温消失,温度恢复了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一般规律,加上云雨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因而在雨季,较高海拔丘陵山地的光热条件就比低海拔地段要差,胶树生长量不如低海拔地区。所以实际上采用的方法是根据综合的农业气象因子制定合理的种植区域,但这并不妨碍这是对逆温的有效利用。
另一例:福建省高、中丘陵山坡地逆温效应对于果树种植的影响。试验对赤鲤村郭宅底果场高、中丘陵两个山坡定点定位的低温考察,运用相关统计分析研究冬季晴夜山坡地逆温效应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相对高差(ΔH)为281m 的山坡, 晴夜日最低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在相对坡位G 为0.725 处出现最大逆温, 对于ΔH 为113m 的山坡,晴夜日最低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在山坡中上部或山坡顶出现最大逆温。晴夜两组山坡坡下点温度最低,阴雨天两组山坡坡下点温度最高。东坡组测点高度174m、北坡组测点高度158m 以上的地方种植果树或开发果园, 遭受低温冻害的程度和机率相对小一些。在两组山坡的中上部地方建园, 因最低气温常出现最高, 低温持续时间短, 避冻效果最佳。东坡组相对坡位0.25 以下高度的山坡, 北坡组相对坡位0.41 以下高度的山坡, 逆温效应不明显, 冷空气排泄难, 在这些部位种植不耐寒的果树, 冻害几率大。所以应充分利用山区地形、小气候以及丘陵山坡坡面的逆暖带提高作物的种植上限高度, 开发种植忍耐低温能力不同的果树, 就我省常种植果能力差别, 选择不同山坡位进行科学种植, 坚持利用山区逆温暖带这一优势层, 合理进行立体农业布局, 对于冬季或早春冷空气突袭,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受冻, 安全过冬。建议果农开发果园前, 要事先请相关果树或气象专家们共同进行可行性论证,切莫因盲目开发种植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4. 为什么低温条件下食物贮藏期延长
食物变质多为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在低温条件下氧气氧化的速度降低,所以食物变质时间就会延长。只是时间延长足够时间也会变质。
5. 山沟,和平原融化雪的时候先会融化那边再融化哪一边这是为什么
每到春天的时候,季节性融雪将会补给河流、小溪以及地下水。这些冰封的“水库”存在的时间将直接影响着某些地区干旱季节饮水的供应,尤其是像在华盛顿洲那样的西部地区。
由于树木的覆盖阻挡了春日的阳光,按理说应该减缓了积雪融化的速度。但是近日一篇发表在《水资源》杂志中的研究声称,在一些地区,森林中的积雪比处于开阔地带的积雪融化的更快。虽然对于研究人员,甚至一些滑雪爱好者来说,早就知道了树林对于积雪存在时长的影响,但谁也说不清这些树木到底起了哪些作用。
“传统观点认为森林中的积雪存在的时间更长,因为有很多研究都是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中完成的。并且这个理论在寒冷的地方尤其适用。”毕业于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的苏珊.迪克尔森.兰格(Susan Dickerson-Lange)说道,他也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
为了确定一个无论是在寒冬还是暖冬都通用的模式,研究者们查阅了现存的所有关于森林对积雪影响的研究着作。在这些着作中,他们惊喜地发现树木的覆盖与融雪时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我们发现在一些冬日气温较高的地点,积雪在开阔地带存在的时间比在树底下的时间更久”迪克尔森.兰格(Dickerson-Lange)说道。在一些地区,这个时间差长达两周。
“我们对于这个发现感到非常惊喜,因为还有很多局部效应没有被考虑到这个关系中。”她说道。森林中更加迅速的融雪现象也与滑雪爱好者熟知的“树下雪软”现象无关——位于树干周围积雪通常由于树枝的遮挡能够保持得更加松软,利于滑行。
通过统计关于气温、降水以及风速的全球数据,这个研究团队的模型考虑了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来自太阳的能量以及太阳光线可能被树木阻挡或者覆盖。他们发现,树木是影响在温暖地区融雪速度的关键因素。
迪克尔森.兰格(Dickerson-Lange)认为,像科罗拉多州这种较寒冷的地区,森林中积雪较少受到太阳及风力的影响,所以积雪会保持的更久。但是在华盛顿或者加利福尼亚这样的海洋性气候中,空气自身就很温暖。
“对于那些在这个地区工作的人们而言,这是一个相当直观的发现,但是在这之前,没有人真正地拿出数据与模型来证明这个结论。”莫斯科的爱达荷大学水文学家蒂莫西.林克(Timothy.Link)说。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温度,并且释放辐射,例如树、油、人、太阳等。就像地球上的其他物体一样,树主要释放的是长波红外辐射,然而阳光中却包含着很多的短波辐射。
在那些温度接近水的熔点的地方,红外能能够加速冰雪的融化。像风或者山坡的坡度和陡度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积雪的存在时间。
“这项研究向传统理论发出了挑战,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融雪主要受短波辐射的影响。这种观点主要适用于更深层的雪以及更冷的环境。”林克(Links)说。“但是这项研究显示,在较温暖的环境下融雪速度主要受长波红外辐射的影响。”
尽管这个研究比较了有森林覆盖与没有森林覆盖的地区,但是很多其他关键因素也可以对积雪存在的时间产生影响。这个团队下一步将要分析的是稀疏的落叶林与茂密的森林在保存积雪上的作用。另外一个因素是山坡的朝向。在北半球南面的山坡日照时长更长,因此南面山坡的积雪比北面山坡的能保持更长时间。
“ 在北面山坡上阳光更少,树释放出的长波红外辐射将有更强的作用。”迪克尔森.兰格(Dickerson-Lange)说。
研究者们希望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森林管理的决策。这些森林被规划为保护水源,以及作为那些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或者用于防止火灾和寄生虫的扩散。
从长远看来,温室效应的预期影响之一是一年之中积雪的融化时间将提前几周。积雪融化的速度加快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源的减少。
6. 想要判断苹果花是否受冻,应该怎么判断呢
我在迟暮的灯光下找了一个地方寻找,却不知道它已经转移到了这里。四月是大地回春,芳菲耗尽的时候。但天气多变,部分地区极端天气频发。低温冻害和冷泉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需要慎重处理。春天,苹果树开始打破休眠,器官抗寒能力急剧下降。苹果在晚春寒冷的时候容易受损。苹果树的芽、花和幼果是苹果树中最脆弱的组织,由于外界冷空气和冻伤的影响,特别容易脱落,进而使苹果产量大幅度下降。苹果树花芽期、花芽期、花期和幼果期的临界冻结温度范围分别为-4.0℃、-3.8℃~-2.8℃、-2.2℃~-1.7℃和-2.5℃~-1.1℃。这些地区的苹果树在低温下遭受冻害,低温天气出现的时间越长,冻害越严重。
比如黄荆的地肤子部分可以耐低温,但根系在18~23℃结冰。根形成层易受冻,其次是皮层,木质部抗寒性较强。根冷冻后,皮肤变成褐色,很容易与木质部分离。一般来说,粗根比细根抗寒性强,但由于地温低,靠近地面的粗跟比低根更容易受寒。新栽的幼树根系浅,容易结冰,大树抗寒。根发芽晚,冷冻后生长弱。花芽抗寒性低于叶芽,花量大时少量冻害不影响产量,所以一般年份花芽冻害程度和某品种产量的可靠性是该地该品种苹果发展的重要依据。苹果花芽冻结有几种表现,如严重干燥死亡、花序原基轻度冻结、枝叶生长,只要生长缓慢或畸形即可。在较轻的花序中,一些花原体被冷冻,一朵花可以开花,果实往往显示畸形。苹果的腋花芽比顶花芽抗寒性强,因此在冷栽培中要充分利用腋花芽。
7. 关于地理气候的问题!地理高手进!
热带:
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
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降水具有渐变性)。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降水具有突变性)。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和南部。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大陆中部和西岸。
亚热带
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日本和韩国南部。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在30~400 N(S)大陆西岸。
温带:
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日本北部等。
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的大陆内部。
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分布在40~600 N(S)大陆西岸。
参考资料:http://cnc.lobit.cn/eca/unvisity/zxxzt/gz/xf/dl/2.htm
极地寒带气候,特征是中年严寒,干旱,多风.例如两极.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降雨稀少,冬夏温差大,如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
地中海性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如地中海沿岸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温和湿润,温差小.如西欧.
温带沙漠气候,特点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热.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受季风影响,降水时间分布不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都属于这种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终日炎热,降水十分稀少,如撒哈拉沙漠地区和阿拉伯半岛.
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充沛,高温高湿.非洲中部和亚马孙河流域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气温\侯炎热,一年分干湿两季,干季高温干旱,湿季降水巨大,东南亚和印度属于此气候.
高原气候,日照强烈,降水稀少,温差大,我国西藏和埃塞俄比亚
8. 为什么高山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海拔高日照那么强烈而终年低温积雪不化
首先是雪山的海拔高度很高,而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是5000多米,温度当然很低很低了。其次,是雪的颜色。雪山上的雪基本是雪白的,就像一面反光镜,把大量的太阳光斗反射掉了,所以无论太阳光多猛烈,都是不起作用的。夏天的时候,即使太阳能把少量雪融化,高山上的低温又会重新把水变成雪。所以雪山是终年不化的。
9. 为什么低温贮藏时间长,微生物死亡率却下降了
低温贮藏时间长,微生物死亡率却下降。其原因是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任何微生物都有一定正常生长和繁殖的温度范围。温度越低,它们的活动能力也越弱。温度下降,酶活性随之下降,物质代谢减缓,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就随之减慢。
第二,各种生化反应的温度系数不同,降温破坏了原来的协调一致性,影响微生物的生活机能。降温时,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粘度增加,胶体吸水性下降,蛋白质分散度改变,还可能导致不可逆性蛋白质变性,从而破坏正常代谢。
第三,冷冻时介质中冰晶体的形成会促使细胞内原生质或胶体脱水,使溶质浓度增加促使蛋白质变性。同时冰晶体的形成还会使细胞遭受机械性破坏。冻结前,降温越快,微生物的死亡率越大。冻结时,缓冻将导致大量微生物死亡,而速冻则相反。低温贮藏时微生物一般随贮存期的增长而减少;但贮藏温度越低,减少量越少,有时甚至没减少。贮藏初期微生物减少量最大,其后死亡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