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冬至不一样时间
⑴ 每年的冬至为何不在同一天冬至是如何推算的
鼕至每年都是同一天吗:不是
鼕至每年的日期并不固定,但有一个固定的日期范围,在每年公历12月21或22或23日交节,每一年的具体日期要根据太阳达到黄经270°来决定,与往年相比或早一天或晚一天左右,以2020年鼕至日期为例,其时间在公历的12月21日,而2019年鼕至日期在12月22日,可见每年的鼕至并不在同一天。
鼕至的来历和风俗
1、鼕至来源于:时年八节、拜神祭祖
鼕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其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鼕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鼕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鼕至为“亚岁”或“小年”。
2、鼕至的风俗
鼕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鼕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着鼕至祭天祭祖的传统习俗,而且在这一天不同的地方将准备各种鼕至节日食物,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⑵ 冬至为什么不是固定日子
因为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部分,其实说的并非太阳的运行情况,而是“物候”状况。由于物候因冷暖变化而变化,总是与太阳周年运动有关,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而推算出来的。而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因此冬至节气按照阳历计算,而且这样节气的日期也相对要固定些。
冬至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还是我国传统重要的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因此每年的冬季都各地都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其日期并非是固定在某一天的,但通常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也就是说冬至的日期不是12月21,就是12月22日或23日。
如以2021年冬至日期为例,其时间在公历的12月21日,而2020年冬至日期在12月21日。
⑶ 冬至日是哪一天,每年都一样吗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从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相当于一个回归年,它的长度是365.2422日,小数的累积,以及闰年的设置,使的冬至日的日期有小的变动。
(3)为什么每年冬至不一样时间扩展阅读:
冬至,又有日短、日短至、日南至与冬节、冬至节、亚岁等称,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我国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
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
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⑷ 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冬至日不同
因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时候南半球是夏天。
北半球冬至日,南半球也是冬至日,只是季节不同而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但不能说南半球冬至日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正确的表述是:冬至日,北半球处于冬季,南半球处于夏季;夏至日,北半球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每年的12月21、22日或23日,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则出现极夜现象。地球上距南回归线越远的地方,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冬至日意味着人们要经历一年当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在那之后,白天将会慢慢变长。
⑸ 春风夏至秋分冬至为什年年不同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的时间每年都是不同的。原因是这些节气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的。
春秋分是太阳直射到赤道上的时刻,夏至日是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的时刻,冬至日是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的时刻。
节气出现的周期是回归年,大约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而我们计时系统是按照恒星年(365日6小时9分10秒)整日计算的,所以中间会有时间上的出入。
⑹ 为什么每年的冬至都会是22号......
冬至不一定都是22号。
冬至每年12月21或22或23日。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
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时为冬至点。
(6)为什么每年冬至不一样时间扩展阅读:
冬至习俗
北方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南方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冬至
⑺ 每年冬至都是同一天吗
不一定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从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相当于一个回归年,它的长度是365.2422日,小数的累积,以及闰年的设置,使的冬至日的日期有小的变动。
(7)为什么每年冬至不一样时间扩展阅读
冬至又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坊间流传“冬至一阳生”的说法(记述在《恪遵宪度抄本》等作品中)。其实严格来讲,“阳”有阴阳概念的阳与太阳的阳。冬至后,太阳高度回升,而非“阴阳”概念中的阳气回升。
冬至节气反映的是太阳光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偏移规律,冬至节气的到来标示着北半球各地这天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并非是阴阳概念中的阴气最盛的一天。“阴阳五行”属于“干支”范畴,“阴阳”的消长,是以“干支”为推算依据。冬至又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的白昼逐日增长。冬至反映的“阳”,是太阳的阳,而非“阴阳”概念的阳。
⑻ 每年冬至时间是固定的吗
每年冬至时间不是固定的,一般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但是也有公历12月21日的,每4年有一次是12月21日、其他三年是12月22日。
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节),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⑼ 为什么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每年的具体时间不同
春夏秋冬由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决定
‘二十四节气’乃是依据地球(绕行太阳而产生)的四季变化而订定。将春、夏、秋、冬四季之每一季均分为六个时段(亦即将一年均分24个时段),每一时段之始为一个‘节气’,由‘立春’始,至‘大寒’终,周而复始;每两个‘节气’间大约相距15天。‘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为四季之中点。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
⑽ 为什么每年冬至都是12月22日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这是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冬至计算方法:
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
(YD+C)-L
公式解读:
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
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举例说明:
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
=43-22=21
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需要说明的是:
无论按照平气法(1645年以前使用)还是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推算,冬至的具体交节时刻都是完全一样的。这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是仅有的一个。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 至 (节气):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