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磁盘旋转半圈的时间称为什么

磁盘旋转半圈的时间称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0-08 18:48:42

Ⅰ 平均旋转延迟怎么算

旋转延迟用磁盘旋转一周所需时间的一半来表示。

例如转速为5400转/分,则它的平均旋转延迟为60/5400*0.5=0.0056s=5.6ms

硬盘参数的几个计算公式如下:

1、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2、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

硬盘转速为6000R/MIN,所以得出盘面转一圈的时间为:60S*1000/6000=10MS,

所以平均等待时间为:10MS/2=5MS。所以,平均访问时间=5MS+5MS=10MS。

(1)磁盘旋转半圈的时间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平均寻道时间与平均旋转延迟之和称为平均存取时间。 最后才开始数据的读取。读取一个扇区的时间约为零点几个毫秒,相对平均存取时间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决定一个硬盘读写速度的是它的平均存取时间。

通过简单的加法,就可以得出:7200转的硬盘,平均存取时间约为10+4.17=14.17毫秒;5400转的硬盘,平均存取时间约为 10+5.56=15.56毫秒。

Ⅱ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哪些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1、
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
数据传输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
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硬盘参数指标,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无疑对选购是有帮助的 7、
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对于噪音,以前厂商们并不在意,但从2000年开始,出于市场的需要(比如OEM厂商希望生产更安静的电脑以增加卖点)厂商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硬盘的工作噪音,ATA-5规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动声学(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盘都支持AAM功能。硬盘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主轴马达与音圈马达,降噪也是从这两点入手(盘片的增多也会增加噪音,但这没有办法)。除了AAM外,厂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厂商介绍中已经讲到,在此就不多说了。至于热量,其实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标准,并声称硬盘的表现是他们预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没有问题。这一点倒的是不用担心,不过关键在于硬盘是机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高热会提高机箱的整体温度,也许硬盘本身没事,但可能周围的配件却经受不了,别的不说,如果是两个高热的硬盘安装得很紧密,那么它还能承受近乎于双倍的热量吗?所以硬盘的热量仍需厂商们注意。

Ⅲ 硬盘如何实现信息的存储

一块小小的硬盘,储存的信息几乎可以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的总和,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硬盘在我们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但他的储存方法和原理,却不是每人都了解的。

想象一架飞机以离地面1毫米的高度飞行,每25秒绕地球一圈,还能覆盖每一寸表面。

再将其缩小成手掌大小,你就会得到和现代硬盘差不多的东西,它所包含的信息比你们当地图书馆还要多。

那么它是如何在这么小的空间 储存这么多的信息呢?

多亏了一代又一代工程师,材料科学家,还有量子物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这个拥有不可思议的能量, 无比精确的小工具才能在你手掌中旋转。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infoVision,更多精彩科普动画等着你!

Ⅳ 硬盘7200转和5400转是什么意思

7200转硬盘和5400转硬盘是指硬盘的转速每分钟转多少次。

区别:

1、家用硬盘,主要有三种转移,5400转、5900转和7200转。转速越高,速度越快。目前家用硬盘最快的就是7200转。

2、二者的区别,表面上看是转速不同,实际上是硬盘的性能不同,速度不同。7200转的硬盘,在随机写入方面尤其比5400有优势,装系统,启动软件,都比5400的明显快。

3、但连续传输上二者区别不大。也就是大量拷贝高清电影时,区别不是很明显。

(4)磁盘旋转半圈的时间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

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是转/每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硬盘的主轴马达带动盘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使磁头飘浮在盘片上方。要将所要存取资料的扇区带到磁头下方,转速越快,则等待时间也就越短。因此转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几种高转速硬盘也是台式机用户的首选;而对于笔记本用户则是4200rpm、5400rpm为主,虽然已经有公司发布了10000rpm的笔记本硬盘,但在市场中还较为少见。

服务器用户对硬盘性能要求最高,服务器中使用的SCSI硬盘转速基本都采用10000rpm,甚至还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产品很多。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但随着硬盘转速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温度升高、电机主轴磨损加大、工作噪音增大等负面影响。

物理结构:

1、磁头

磁头是硬盘中最昂贵的部件,也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环。传统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硬盘的读、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为此,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了硬盘设计上的局限。

而MR磁头,即磁阻磁头,采用的是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MR磁头不能进行写操作),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即所谓的感应写、磁阻读。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得到最好的读/写性能。

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去感应信号幅度,因而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而且由于读取的信号幅度与磁道宽度无关,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了盘片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200MB,而使用传统的磁头只能达到每平方英寸20MB,这也是MR磁头被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

MR磁头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采用多层结构和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制作的GMR磁头(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渐开始普及。

2、磁道

当磁盘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为它们仅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

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为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

一张1.44MB的3.5英寸软盘,一面有80个磁道,而硬盘上的磁道密度则远远大于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万个磁道。磁道的磁化方式一般由磁头迅速切换正负极改变磁道所代表的0和1。

3、扇区

磁盘上的每个磁道被等分为若干个弧段,这些弧段便是磁盘的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放512个字节的信息,磁盘驱动器在向磁盘读取和写入数据时,要以扇区为单位。1.44MB3.5英寸的软盘,每个磁道分为18个扇区。

4、柱面

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构成,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磁道,并从外缘的“0”开始编号,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圆柱,称之为磁盘的柱面。磁盘的柱面数与一个盘单面上的磁道数是相等的。

无论是双盘面还是单盘面,由于每个盘面都只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磁头,因此,盘面数等于总的磁头数。所谓硬盘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头)、Sector(扇区),只要知道了硬盘的CHS的数目,即可确定硬盘的容量,硬盘的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512B。

Ⅳ 请简要的介绍一下硬盘的各种技术指标

硬盘的性能指标及相关应用技术
(平均)寻道时间:磁盘的磁头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是影响硬盘传输速率的重要参数。
磁盘读取数据过程:硬盘接受到读取指令,磁头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目标磁道位置,其中经过一个寻道时间,然后从目标磁盘上找到要读取的数据,其中经过一个等待时间,即硬盘在读取时间时的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刘挺 06:06 01-10-23
IDE硬盘:把硬盘控制卡建在硬盘电路板上的硬盘。(IDE=Integrated Disk Electronics)
ATA作为IDE接口的标准。
SCSI硬盘可以说是IDE硬盘的一种。
主板对磁盘的容量支持瓶颈为8.4GB、137GB。

硬盘的一些性能指标
1.主轴转速
硬盘的主轴转速是决定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同时也是区别硬盘档次的重要标志。目前7200rpm的硬盘是主流产品,SCSI硬盘的主轴转速已经高达15000rpm,当然其价格让普通用户难以
接受。
2.寻道时间
该指标是指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寻道时间则为磁头移动到正中间的磁道需要的时间。注意它与平均访问时间的差别。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越小性能则越高。现在使用的硬盘平均寻道时间当在10ms以下。
3.单碟容量
因为标准硬盘的盘片数是有限的,靠增加盘片来扩充容量是有限度的。只有提高每张盘片的容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大容量硬盘采用GMR巨阻型磁头,磁盘的记录密度大大提高,硬盘的单碟容量也相应提高了。
4.潜伏期
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其单位为毫秒(ms)。平均潜伏期就是盘片转半圈的时间。
5.硬盘表面温度
该指标表示硬盘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的情况。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稳定的数据读、写性能。
6.道至道时间
该指标表示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7.高速缓存
指硬盘内部的高速存储器。大容量硬盘的高速缓存一般为512KB~2MB,2MB缓存是目前IDE硬盘的主流。
8.全程访问时间
该指标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ms)。而平均访问时间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
9.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
该指标名称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它是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容量)。注意Mb/s或Mbps与MB/s含义的不同,前者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转换成MB/s(兆字节/秒),就必须将Mbps数据除以8(一字节8位数)。例如某硬盘给出的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为131Mbps,但如果按MB/s计算就只有16.37MB/s。
10.连续无故障时间(MTBF)
该指标是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为小时。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小时以上。
11.外部数据传输率
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它是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在广告或硬盘特性表中常以数据接口速率代替,单位为MB/s。目前主流的硬盘已经全部
采用UltraDMA/66/100技术,外部数据传输率可达66MB/s或100MB/s。

硬盘应用的一些技术
1.Drive-TIP技术
Drive-TIP是英文Drive Temperature Indicator Processor的缩写,中文含义是硬盘温度监测仪。该技术是一项旨在提高硬盘可靠性和使用性能的技
术。它通过温度感应器来监测并报告驱动器温度是否明显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阈值,一旦明显超温,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关闭驱动器来降低温度。这对于空间有限的笔记本专用硬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2.Ultra ATA/66/100技术
此技术把ATA接口的最高传输速率提升到了66MB/s和100MB/s,在提高传输速率的同时,Ultra ATA/66/100还通过改进信号的时钟边沿特性并使用CRC循环冗余纠错技术,保证了在高速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Ultra ATA/6/100向后兼容
Ultra ATA/33,IDE接口同样为40线,但使用的电缆为80芯,比原来的IDE电缆增加了40根地线,这种设计可以降低相邻信号线之间的串扰。如果支持Ultra ATA/66接口的硬盘接在了40芯的老式电缆上,硬盘自动能以Ultra ATA/33模式工作。为了使用UltraATA/66/100接口,硬盘、主板和操作系统都必须提供相应的支持。
3.Load/Unload技术
适合笔记本电脑硬盘使用,因为笔记本电脑硬盘在工作时,磁头在盘片表面飞行,与盘片距离仅为约十万分之一英寸(比灰尘或指纹还要小)。光滑的磁盘表面和日趋降低的飞行高度增加了读写头和磁面碰撞的几率,也使硬盘的损坏几率随之而增加。而Load/Unload技术可使硬盘磁头在不工作时停泊在磁盘外面的专用槽中,大大降低了磁头与磁面的碰撞几率,从而延长硬盘的使用寿命。
4.SPS技术
SPS是英文Shock Protection System的缩写。硬盘非常怕震动,不管电源是否已经启动,只要硬盘受到了撞击或震动,或多或少总有数据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如果处于运转状态的硬盘受到震动或撞击,所造成的"伤害"会更大。SPS这种
技术可以把硬盘因冲击而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5.ABLE技术
ABLE是英文Adaptive Battery Life Extender的缩写,该技术一般也用于笔记本硬盘之中,它的优点是可以使笔记本电脑硬盘的耗电量降低大约20%,从而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使用户不必被电池使用时间问题困扰。
6.IEEE1394技术
IEEE1394又称为Firewire(火线)或P1394技术,它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现有的IEEE 1394标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传输速率,将来会达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为硬盘、
DVD、CD-ROM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接口。IEEE1394将来有望取代现有的SCSI总线和IDE接口。
7.S.M.A.R.T技术
该技术的英文全称是Self-Monitoring Analysis&&Reporting Technology,中文含义是自动监测分析报告技术。这项技术指标使得硬盘可以监测和分析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性能,并将其显示出来。用户可以随时了解硬盘的运行状况,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采取适当措施,确保硬盘中的数据不受损失。采用这种技术以后,硬盘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8.GMR技术
该技术的英文全称是Giant Magnetoresistive,中文含义是巨磁阻磁头。GMR技术的磁头与MR磁头一样,是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随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取盘片上的数据,但是GMR磁头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比MR磁头更为敏感,相同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更大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可以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MR磁头能够达到的盘片密度为3Gbit-5Gbit/in2(千兆位每平方英寸),而GMR磁头可以达到10Gbit-40Gbit/in2以上。
9.DPS技术
DPS是英文Data Protection System的缩写,适合Quantum品牌Enhanced IDE接口且支持S.M.A.R.T.规格的硬盘,它可以让用户确定自己的硬盘是否真正发生了问题。用户可以在Quantum的网站上下载qdps.exe软件,如果觉得硬盘似乎有问
题时,就可以用软盘开机,执行qdps.exe,以测试一下硬盘到底有没有问题。
10.OAW技术
该技术是英文Optically Assisted Winchester的缩写,它的中文含义是光学辅助温氏技术。它把传统的磁读写头和低强度激光束结合在一起,激光束通过光纤进入磁头,再通过一个微电机驱动的镜子反射到磁盘表面,从而实现磁头的精确定位。OAW技术能够在1英寸宽的范围内写入105000个以上的磁道,硬盘单碟容量可达36GB以上。
11、SB技术
SB是英文Shock Block的缩写,是Maxtor硬盘所采用的一种技术。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在于尽量降低读写磁头弹离盘片的可能性,如果读写磁头没有弹离盘片,就不会有盘片被读写磁头敲击而产生屑片的情况发生。
12、Ultra160/m
Ultra160/m是SCSI接口硬盘的高一级标准,它以Ultra3 SCSI为基础,传输速率高达160MB/s。

Ⅵ 什么硬盘比较好 买硬盘主要看什么参数

热门品牌: 希捷、西部数据、日立、三星、东芝等。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
1.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3.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
5、数据传输率(DTR,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
6、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
7、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

常见对硬盘认识的误区
1、转速与寻道时间:
现在不少人都认为硬盘转速越快寻道时间就越快,但这是最常见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寻道速度根本不决定于转速,因为两者的控制设备就不一样。转速是由主轴马达控制,寻道则由音圈马达控制。
2、转速与数据传输率:
在很多人的印象和厂商的宣传中,更高的转速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数据传输率,但这并不正确。持续数据传输率决定于很多指标,并不光只是转速。当然,有人会说转速更高,磁头单位时间划过的扇区就越多,不错,但前提是线密度一样。
3、真正的内部数据传输率:
随着硬盘知识的普及,又出现了新的误区——拿以Mbps为单位的最高内部DTR说事,厂商也投其所好,在产品资料中基本都公布了最大内部传输率,但多是以Mbps为单位。但是,它恰恰不能通过除8来换算成MBPS,因为这个数值是磁头处理二进制0/1信号(即bit)的纯理论性能,而磁头处理的信号很大部分并不是用户需要的数据(存入的数据都是经过编码的,包含许多辅助信息),因此不能以字节为单位。很多硬盘这一数值都是相当高的,如以前的富士通硬盘,指标很好,但实际性能却是另一码事。完全可以说,这个Mbps值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给人的是一种假象。
在硬盘中,真正重要的是内部持续DTR,它分为单磁道瞬间DTR与持续DTR两个指标,单磁道瞬间DTR的计算公式是“512字节×SPT×磁盘每秒所转圈数”或“512字节×SPT÷磁盘转一圈所用时间”,由于磁盘转一圈所用时间一般不能除尽,所以经常用前一种公式。持续DTR的计算公式则为“512字节×SPT×磁头数/总耗时”,其中“总耗时=(磁头数-1)×磁头切换时间+道间寻道时间+磁头数×磁盘转一圈的时间”。磁头切换时间一般在产品的用户手册中有标注,大约在1ms左右。单磁道瞬间DTR表明了硬盘实际上所能达到的最大内部DTR,持续DTR则体现了硬盘真正的数据传输能力。很遗憾的是,目前只有迈拓和IBM提供了内部持续DTR数据,其他厂商仍然用Mbps数值迷惑普通大众。但是,厂商心里是明白的,他们自己也不会混淆概念(只是没事偷着乐),在数据的说法上也是非常严谨,如果你哪天发现厂商公布的内部DTR使用了MB/s为单位,那么这很可能就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数据,而不要再用Mbps去除8了。
4、缓冲区容量与性能:
理论上讲,缓冲区越大,即使内部DTR不变,硬盘的性能也会更好,这就好比CPU中的缓存一样。不过,要做到缓冲区容量的增加并提高性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大容量缓冲区的数据安全性主要是指在突然断电的情况下,缓冲区中的待写数据将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方面笔记本电脑硬盘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有电池为后盾,笔记本电脑硬盘的缓冲区容量已经提升到了16MB。但对于台式机,这是个不小的考验。WD公司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主要方法是通过将数据暂时保存在最外圈暂存区(因为最外圈的写入速度最快),下次开机再写入原目的地址的方法来保证缓冲区中待写数据的安全,显然这需要特殊的管理机制,也是厂商的自由发挥了。

Ⅶ 磁盘存储器等待时间

平均等待时间和磁盘转速有关,它用磁盘旋转一周所需时间的一半来表示通常,采用平均等待时间来表示,平均等待时间为磁盘旋转半圈所需要的时间所以选B

Ⅷ 什么是磁盘存储器

磁盘存储器(magneticdiskstorage)以磁盘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它是利用磁记录技术在涂有磁记录介质的旋转圆盘上进行数据存储的辅助存储器。具有存储容量大、数据传输率高、存储数据可长期保存等特点。在计算机系统中,常用于存放操作系统、程序和数据,是主存储器的扩充。发展趋势是提高存储容量,提高数据传输率,减少存取时间,并力求轻、薄、短、小。磁盘存储器通常由磁盘、磁盘驱动器(或称磁盘机)和磁盘控制器构成。

Ⅸ 硬盘转速有多大意义

很显然,转速越快,
硬盘的存取速度也就越快。市面上常见的是7200转和5400转的,前者比后者大概快10%,有文章如下:
以下为引用部分:
目前,7200转的硬盘已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有些朋友买硬盘时非7200转的不买,以为7200转的就要比5400转的快1/3。但硬盘的数据读取速度真的跟转速成正比吗?
先来大致了解一下硬盘的结构。一个硬盘由很多盘片(platter)组成,每个盘片被若干个同心圆划分为很多个磁道(track),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几十个扇区(sector)。硬盘读取数据,就是以一个扇区为单位的,在FAT32模式下,每个扇区的容量为4KB。一个盘片的每一面都会有一个读写头(read—write
head),来读取相应盘面的内容。
搞清楚了硬盘的结构,再来了解一下硬盘读取数据的过程。
首先,读写头沿径向移动,移到要读取的扇区所在磁道的上方,这段时间称为寻道时间(seek
time)。读写头起始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同,寻道时间也不同,一般为2—30毫秒,平均约为10毫秒。
然后通过盘片的旋转,使得要读取的扇区转到读写头的下方,这段时间称为旋转延迟时间(rotational
latency
time)。7200(转/每分钟)的硬盘,每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60×1000÷7200=8.33毫秒,则平均旋转延迟时间为8.33÷2=4.17毫秒(平均情况下,需要旋转半圈)。按照同样的计算方法,一个5400(转/每分钟)的硬盘,平均旋转延迟时间为60×1000÷5400÷2=5.56毫秒。
平均寻道时间与平均旋转延迟时间之和称为平均存取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
最后才开始数据的读取。读取一个扇区的时间约为零点几个毫秒,相对平均存取时间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决定一个硬盘读写速度的是它的平均存取时间。
通过简单的加法,我们就可以得出:7200转的硬盘,平均存取时间约为10+4.17=14.2毫秒;5400转的硬盘,平均存取时间约为10+5.56=15.6毫秒。
两者相比,前者的速度只比后者提高了不到10%,离大家预想的1/3相距甚远。当然,以上只是理论上的计算,在具体使用环境下,可用相关测试软件进行测试,为防骗取稿费之嫌,在此就不深入讨论了。
以上为引用部分。
上面文章说的不错,虽然10%看起来并不多,但硬盘的速度是整个计算机的瓶颈,所以这10%还是很重要的,另外由于高速硬盘磨损得也厉害,所以制作工艺也相对高,还有个关键,就是7200转的缓存一般也都要大,所以总体实际使用感觉来看,速度应该相差能有30%以上,比如西数的绿盘和黑盘。
现在两者差价不大,买硬盘如果做启动盘一定尽量选择7200转的硬盘!!!
如果只是存储数据,或者做录像监控等,5400也可以,噪音和发热都要小

热点内容
微信昵称带星星符号为什么不让用 发布:2025-02-04 06:49:18 浏览:739
为什么苹果手机保质期过了 发布:2025-02-04 06:45:09 浏览:220
为什么暴雨鱼口不好 发布:2025-02-04 06:33:03 浏览:893
一个人对你不好为什么还要帮他 发布:2025-02-04 06:30:47 浏览:421
苹果xsmax照片为什么占内存 发布:2025-02-04 06:22:58 浏览:400
人为什么有九个眼睛 发布:2025-02-04 06:21:25 浏览:501
火车加飞机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5-02-04 06:15:51 浏览:188
苹果6为什么接电话黑屏 发布:2025-02-04 06:15:49 浏览:385
为什么程序升级后微信卡屏 发布:2025-02-04 05:48:47 浏览:659
为什么淘宝那么多假货没人问 发布:2025-02-04 05:41:35 浏览: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