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晚上为什么要蒸灯
Ⅰ 元宵节农村蒸灯怎么蒸的
蒸灯第一次听过这样的美食。
安徽省汉族节日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除了家家户户悬挂各式花灯之外,还有蒸灯、龙灯和过河灯,到处呈现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蒸灯的习俗,抗战前很普遍,
做法
通常用麦面和黄豆面和在一起,揉成面团,捏成窝窝,蒸熟即成。晚上点灯时,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即可点亮。
细节
和好了面,面团,分成12份,每块和月饼差不多大小,然后做成类似现在的蛋挞一样的形状,里面凹,四周凸出,按照不同的月份,在它边上捏出角,几月份就会捏出几个角,中间放一粒黄豆,等时候差不多了,放到锅里,上笼蒸起来。
大约一、二十分钟左右,熟了,把火熄了,锅端下来,放到屋中间
打开锅盖时,一年的天气情况都会出现了:有的灯里面会聚集了很多水,有的里面是干的,有的灯里可能只有一点水迹,
水很多的那个灯,预示着这个月份多雨,没有水的灯呢,说明这个月不会下雨,有可能还会干旱。呵呵,比现在的天气预报准确多了。
找个好看的灯,倒上豆油,插上一根棉花芯,点着,放到灯笼里,出去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玩,才是这一天最重头的戏。
Ⅱ 为什么元宵节要蒸面灯
这就是个习俗,可能有个故事跟这个有关联,祝你好运!
Ⅲ 元宵节面灯的来历是什么
蒸面灯是我们这里过元宵节最重要的节目,就像过年包饺子一样必不可少。据说以前的老人们都是根据这个来安排春种秋收的。
蒸好的灯出锅,首先要看一下哪个灯碗里存的水多。因为蒸的时间长,水蒸汽就会变成水存在灯碗里。可老人们却说这是有讲究的:龙灯里存的水多,表示今年雨水多;反之,则说明今年要干旱。最好是不多不少,风调雨顺。
12个碗灯中哪个月份的灯碗里水多,就说明那个月下雨要多,没水的灯就说明那个月要干旱。
做法
1、黄豆面与面粉1:3混合,放适量精盐和水,水少放,和的面要比馒头硬很多。揉匀,一定充分揉匀,醒发半2小时左右。
2、像蒸馒头一样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形状可以自由发挥,比如小鸟、刺猬、香炉等等,但一定要留灯肚子,后面会往里面倒一点花生油。
3、 其中最经典的是捏褶,通常要捏12个月的褶,每个月代表一个褶,有8个褶就代表8月。捏好一年的12个月,寓意整年吉祥如意,健康平安。
4、上蒸屉蒸熟,大火开后转中火,再蒸25分钟,因为是黄豆面,所以关火之后再焖一会儿。这里还有个有趣的预言,据说,蒸出来之后看灯肚子,代表哪个月份灯里剩余的水份多,说明今年的这个月份雨水大。
5、蒸好了拿出来,用牙签缠上一点棉花,插在面灯中间当作灯芯(注意棉花一定要从头包到尾,这样点燃的时间会更持久。),然后顺着牙签倒一点花生油,别太多。点燃时间长一些,让面灯充分吸收些食物油,煸炒时会更好吃。
6、点燃它们吧!然后可以跟可爱的小朋友们一起许愿啦。
7、等点燃之后,油也充分吸收了,没吸收的油可以倒走。此时就可以把灯切成薄片,锅里放葱姜蒜煸香,倒入面灯片炒香,2分钟后倒入水煮开,就可以吃团圆吉祥的面灯了。
Ⅳ 元宵节屋里点灯的寓意 元宵节点灯的由来简介
导读:正月十五是元宵,元宵节的习俗活动特别多,也特别热闹,最常见的元宵习俗都与花灯相关,比如观灯,闹花灯,耍龙灯,点灯等等,那么你知道元宵节屋里点灯的寓意是什么吗?元宵节屋里为什么要点灯呢?以下是我对元宵节点灯的由来简介,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元宵节屋里点灯的寓意
1、驱邪化灾:正月十五虽然月色正好,但也是在黑暗之中过节,所以人们大多都会在大门口点上两盏灯笼,寓意着驱散黑暗、驱散黑暗中的灾邪,以达到驱邪化煞的的目的,是一种非常吉祥的做法。所以正月十五点灯笼往往寓意着驱邪化灾。
2、祈福平安:正月十五大多悬挂的灯笼都是红灯笼,一方面是因为红色的灯笼看上去十分亮眼,另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是非常吉利喜庆的颜色,在正月十五悬挂的时候往往有着祈福平安、祈福顺心如意等等含义,所以正月十五挂灯笼也寓意着祈福平安。
3、燃灯表佛:正月十五点灯笼最初寓意着燃灯表佛,因为这种习俗起源于佛教。在东汉时期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所以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都会点灯来祭拜佛像,以达到燃灯表佛的目的,但如今人们已经鲜少燃灯表佛了,而元宵节点灯笼大多也就是指驱邪祈福的含义。
元宵节点灯的由来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点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还有在潮汕等岭南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点灯,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则要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挂上灯笼,以昭告乡里加重添了丁,接受来自乡亲的祝贺。广州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厨房“点灶灯”,直点到元宵夜。
因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对于家族兴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喜事。古时,生男孩有着添丁一说,而“丁”与“灯” 在许多方言中谐音。因此,元宵夜点灯、吊灯的习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Ⅳ 蒸面灯的来历
源于东北的满族元宵旧俗,过去人们在元宵节除制作彩灯外还会蒸面灯。蒸面灯是将黄豆面捏成油灯状,上端有灯碗,灯身略细,底脚与灯碗口径一致,与古代陶豆相同。因一年十二个月便制成十二个,每个灯碗的口沿处还捏出十二个不同数目的小锯齿。捏成后放入锅里蒸熟,揭锅时依每个月灯碗的干湿、水多少来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旱涝。而灯取出晾凉变硬后,倒入酥油或麻籽油用棉芯点燃,哪个月份的灯芯较亮,表示当月有喜庆的事。
蒸灯是鲁皖地区节日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悬挂各式花灯之外,还有蒸灯、龙灯和过河灯,到处呈现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
Ⅵ 为什么元宵节要蒸面灯
元宵节蒸面灯
蒸面灯是我们这里过元宵节最重要的节目,就像过年包饺子一样必不可少。每到元宵节的下午,各家各户都在忙着蒸灯。 龙灯是必须要蒸的,因为龙掌管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把一团面反复揉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条,(长短粗细可根据面的多少而定。)就做成了龙的身子。粗的是龙头细的是龙尾。把龙身平放在面板上,用剪刀在上面剪出整齐均匀的面刺,就做成了龙的鳞。选油亮饱满的花椒种子摁在龙头的两侧,就成了龙的眼睛。龙头上还要选取枝杈均匀的埽篾装饰出龙角,用剪刀小心地剪开龙嘴,再放上瓜子大小的一点红纸,就是龙的舌头,舌头上要放一枚硬币,象征着财源滚滚来,最后把长龙盘起来,中间做一个小巧精致的面碗,已备蒸熟后装油插灯捻用。这样,一盏龙灯就做成了。 最普遍的是碗状的面灯,当然要比普通家用的大碗精致得多,碗口处还要捏上各式的花边。这种灯一般要做12个,代表一年有12个月。每个灯的侧面都要捏上小面撮,一月的灯捏一个,二月的捏两个。依次类推,直至捏完12个。
蒸好的灯出锅了,首先要看一下哪个灯碗里存的水多。因为蒸的时间长,水蒸汽就会变成水存在灯碗里。可老人们却说这是有讲究的:龙灯里存的水多,表示今年雨水多;反之,则说明今年要干旱。最好是不多不少,风调雨顺嘛!12个碗灯中哪个月份的灯碗里水多,就说明那个月下雨要多。没水的灯就说明那个月要干旱。据说以前的老人们都是根据这个来安排春种秋收的。 如果家里有小孩子,一般都还要蒸一盏勺子灯。灯的形状就像一把勺子,勺子的把上还要捏一两只调皮可爱的小老鼠趴在那儿,等着点灯时偷喝油呢! 蒸好了灯,傍黑的时候就要点灯了。用火柴杆儿缠上一点棉花,插在灯碗里做灯捻子,往碗里倒上一些豆油,点上火,面灯就亮了起来。 在我们这里,元宵节的晚上,各家各户的大门口和家里的每间屋子都要点面灯。因为老人们说那灯光可以驱邪,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老人们一边点灯一边念叨着:照照眼,不害眼;照照头,不生疮;照照墙,蝎子不蜇香莲的娘。于是大家都争着抢着让灯光照着自己,都希望自己能让灯光照得“百毒不侵”。记得那时候,就连鸡圈、猪圈、狗窝等犄角旮旯都得端着灯照一遍,好像是让动物们也沾点光,感受到人间的幸福吉祥。 家里的灯点着了,孩子们都端着自己的面灯去大街上聚会。大家笑啊跑啊,可热闹啦!哪个孩子手里端的灯好看,大家就会夸他妈妈手巧,他也满脸的自豪。有调皮的孩子还会趁别人不注意,抢着咬一口别人手里的灯。因为蒸灯的面里要放盐和花椒粉,而且面要和得很劲道,所以面灯是很好吃的。大人还说,女孩子是不可以吃点着的灯的,吃了会长黑眼圈的。那时我有点不相信,所以那时我一直不敢吃。后来才明白那时老人们偏心男孩子,,故意那么说的。 孩子们在街上玩够了,家里的灯油也差不多熬完了。跟着妈妈查看一下面灯里的灯花结得是否好看,灯花结的好看,就预示着今年的幸福多。妈妈一高兴,可能还会让你吃一个面灯呢! 点完的面灯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切成薄片和面条一起煮着吃。但是龙灯一定要留到农历二月二才能吃。“二月二,龙抬头”,我们就可以吃上龙肉了!每到这天早上,用青菜炸汤,再把提前两天泡在凉水里已经变软的龙灯分成小块放在锅里煮,配上一把面条,这就是地道的龙须面了!吃这种面也是有讲究的: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吃龙头和龙腰的。吃了可以强身健体,不腰疼。不管这种说法是真是假,“龙肉”确实好吃,“龙汤”真的鲜美! 从小到大,蒸面灯,吃面灯,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成家以后,自己当家作主了,蒸的面灯可以随便吃了。于是乎,蒸灯的兴趣更浓了,其间的乐趣更多了……
Ⅶ 元宵节为啥要蒸十三个灯
这个灯是不是代表13亿人民啊。
Ⅷ 正月十五蒸灯有什么意义
蒸灯是皖北蒙城地区农历正月十五用面做成的一种面灯,也可食用的。蒸灯的习俗,抗战前很普遍,通常用麦面和黄豆面和在一起,揉成面团,捏成窝窝,蒸熟即成。晚上点灯时,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即可点亮。 所蒸面灯,都在元宵节晚上点燃。先点“属相灯”,人手一盏,相互祝福;再点带座的窝灯,分别放在门旁;草垛灯、仓龙灯、钱龙灯则分别放在牲畜圈、粮仓和钱柜上。这样,室内室外灯火通明。孩子们手捧生肖灯,乐得跑东跑西比高低;老年人端着窝灯,照遍里里外外,据说这样一照,就不会受蝎子蜇、虫子咬了。老奶奶还逐一查“灯花”,如果灯花大,就预兆棉花丰收。居丧守孝的人家不蒸灯,可由亲邻送灯,以表慰问之情
Ⅸ 为什正月十五蒸灯
面灯也叫面盏,是用面粉做的各种形式的灯盏,多流行于北方地区。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元宵节蒸灯就流传了下来,在屋内、庭院等处点燃面灯,里里外外亮亮堂堂,这一晚,大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孩子们欢欣雀跃,载歌载舞。面灯点过之后,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或者在锅里熥热,或者在火上烤热。如果是用豆面做的可以做菜,点面灯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时刻,而吃面灯又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