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为什么把时间叫一小时

为什么把时间叫一小时

发布时间: 2022-09-15 02:17:18

A. 为什么一小时分60分钟 一分钟分60秒

因为这是为了使计算简便,是一种科学计算的需要

数字60有12个因子,即1、2、3、4、5、6、10、12、15、20、30和60,其中2、3和5是质数。由于拥有较多因子,六十进制的数可被较多数整除;换言之,可以分拆成多种不同的时间长度,例如一小时可以被看作2个30分钟、3个20分钟、4个15分钟等。60也是可同时被1至6整除的最小的数字。

古人的天文测量活动促进了几何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常需要等分角,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中学时候的尺规做图就是从这种古老的几何学流传下来的),当然他们要先解决等分的数量小的情况,从二,三,四,五。

开始,如果采用60进制,由于60是2,3,4,5,6的公倍数,可以等分这些角,而如果用100进制,三等分和六等分就不能实现。古人定角度为60进制的原因很朴素,就是为了测量和作图方便,做一个量角尺,就可以按照读数来把角等分成很多份。


(1)为什么把时间叫一小时扩展阅读:


六十进制的特点:

(1)与其他进位制不同,六十进制在一般运算和逻辑中并不常用,主要用于计算角度、地理坐标和时间。一小时相等于60分钟,而一分钟则为60秒。于是,“3:23:17”(三小时廿三分十七秒)即相当于 或 小时。当中的六十进制数字(即3、23和17)均以十进制数字写出。

(2)相类似的是角度,一个圆形被均分成360度,每一度有60角分,一角分等于60角秒。

(3)在农历中,有六十甲子的概念,以天干与地支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

B. 为什么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

原因如下:

要追溯到公元前约4000年到2000年前苏美尔人他们发明的60进制算法。六十进制也叫做六十分制。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传到了古巴比伦人的手中,古巴比伦人就利用这个60进制作为记录时间、角度、地理坐标的基数。至此沿用下来。

60进制:

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我们所习惯的印度-阿拉伯数字,就是一个以10为底的计数与演算系统。

例如,在234中的2代表200,25中的2代表20,而102中的2就代表2。在一个完整的进制系统中,必须要有代表“零”的符号,才能将可能缺项的位数补零。我们直式加减乘除,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位值系统上。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60进制

C. 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为什么一小时是60分钟为什么一分钟是60秒是谁把时间这样划分的

在应用公历中,由于发现世界时在各地的不统一性,于是,在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这种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径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 “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此,一百年来,世界各地仍沿用这种区时系统。 规定了区时系统,还存在一个问题:假如你由西向东周游世界,每跨越一个时区,就会把你的表向前拨一个小时,这样当你跨越24个时区回到原地后,你的表也刚好向前拨了24小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钟点了;相反,当你由东向西周游世界一圈后,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钟点。 为了避免这种“日期错乱”现象,国际上统一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当你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在你的计时系统中减去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一天。

D. 为什么时间是以60为单位一小时为什么一定要60呢

阳历是这么定的,原因的话,估计可能与60是很多个数的乘积有关吧

阳历

(Solar calendar)太阳历的简称,是和太阴历相对而言的。

制历的依据 阳历是以地球绕日运行一周,即一个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历法。一个回归年,相当于四季循环一周,同二十四节气完全一致。因此,阳历的制订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使阳历的历年尽可能地接近回归年。这样的阳历才能与四季和节气相符合。

制历的方法 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它的长度不是日的整数倍。为此,①使阳历的历年有两种长度,一是小于回归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一是大于回归年,定为366日,叫做闰年。②合理设置闰年,解决“几年一闰”的问题。一个回归年的零数为5时48分46秒,大约积累四年就将近一日,所“四年一闰”较为合理。这样的阳历历法,叫做儒略历。它是罗马皇帝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前100~前44年)在埃及天文学家协助下创立的。但4个回归年的零数积累在一起,为23时15分4秒,还不足一日,尚差44分56秒。因此,“四年一闰”,年限一久,历年与回归年就要逐渐产生差距,每400年就将相差三日。为此,每400年必须少闰三次。凡一般公元年数能用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但公元年数尾数二位为零者,如1600、1700、1800、1900、2000……等等,能用400整除时,才能定为闰年。这样每400年就可少闰三次,设置97个闰年。儒略历经过这样改革之后,就解决了“四年一闰”所带来的问题。经过这样改革的阳历历法,叫做格雷果里历,简称格里历。它是1582年罗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制订的。格里历也叫公历,是20世纪以来世界通用的历法。

阳历原来是古代埃及人制订的,后来传入欧洲,最初规定单月为大月,每月31天;双月为小月,每月天。但这与回归年多出将近一日,遂把二月减去一日,改为29天。凯撒死后,其侄奥古斯都即位,他生于小月八月,为显皇威,遂把8月改为大月。这样一年又多出一天,于是又把二月减去一天,成为28天,其他有些月份也做了相应的变动。这样的阳历历法,叫做奥古斯都历。这种历法,搞乱了历月制度。

阳历的评价 阳历的历年与回归年十分接近,与季节和节气吻合,便于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所以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但由于奥古斯都搞乱了阳历的历月制度,而且格里历本身也并不十分完美,所以对阳历正在探索改革中。针对格里历的不足,联合国提出从下个世纪开始,将实行新的《世界历》。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其他也是由习惯变为规则,都是按自然变化演变而成。

E. 一小时等于几分钟

1时(h)=60分(min)

换算:一天=1440分钟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一刻=15分钟,一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 人类日常生活的时间度量一般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的,例如一天中的时刻,如早晨8点就是一天中的第八个小时。

(5)为什么把时间叫一小时扩展阅读:

1s=10^3ms(毫秒)=10^6μs(微秒)=10^9ns(纳秒)=10^12ps(皮秒)=10^15fs(飞秒)=10^18as(阿秒)=10^21zm(仄秒)=10^24ym(幺秒)

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人们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而“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把一天平均分成24份,每份仍用“时”来表示。这时的“一时”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只相当于过去(汉朝以后)“一时”或“一个时辰”的一半,所指的时间缩短了。接着,人们又把一小时分成60等份,每份的时间叫1分,把1分又分成60等份,每份的时间叫1秒。这样,时、分、秒就确定下来了。

F. 一个钟头是多长时间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

一个钟头为一个小时。

钟头,方言词汇,相当于普通话的小时。作为日常口语,广泛用于北方方言及吴语区。

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

举例:冰心:“我的周身好疼呀,最后四个钟头的挣扎,真不容易。”

(6)为什么把时间叫一小时扩展阅读: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计时,把一昼夜分为12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这些对应于今天的24小时。

按这个计时法,半夜的11点到1点为子时,1点到3点为丑时,其余以此类推。古人的一个时辰,也就是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大时”,新的时间一个钟头叫“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G. 为什么规定一小时=六十分,一分=六十秒呢

因为在机械钟表发明的时候,表盘只有也必须有12等份,这样下来,那秒和分就只好是12的倍数了,所以选择了60

以后申请了专利,12和60进制就随着机械表在全世界传开了

另外,世界上第一块表是中国的 苏颂(1020-1101), 发明的,不过不是机械表,是水运仪象台

有兴趣的请看资料:

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中国古代应有“五大发明”。在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之外,还有一项——钟表。这项发明的地点就在北宋都城开封,发明人名叫苏颂,鲜为人知。这是历史的疏忽,其实,他与奉献了《梦溪笔谈》的沈括一样是伟大的古代科学家。
10年前,在江诗·丹顿的一次古董钟表收藏家演讲会上,世界着名的钟表大师、香港钟表历史学家矫大羽先生语出惊人:世界上第一座具有擒纵系统的水运仪象台,出自中国人之手,他就是北宋宰相苏颂。矫大羽十分自豪地宣称: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抖落了时光留在上面的灰尘,智慧依旧熠熠生辉。重拾的骄傲依然是不能忘记的骄傲。
一、苏颂其人
对于一个人,是大名鼎鼎,还是鲜为人知,也许偶然,也许必然。如果水运仪象台像《梦溪笔谈》一样的传世,苏颂也许会明星耀眼。但那台大钟表在金兵的战火中消失了,人们对它的价值又认识不够。于是,苏颂和水运仪象台一道成了泥土里的珍珠。
苏颂(1020—1101),福建泉州人士,至今同安县还有他的旧居,且已成旅游景点。他年轻时就很聪慧,博学强记,参加乡试即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的一位同窗学友智力稍差而落榜,不免气馁,但在他的鼓励下从商下海,后来成了福建有名的船王。
苏颂文学修养颇佳,诗文富有灵气,若钻研下去,也会成就非凡。但人各有志,他喜欢科学研究,常对发明创造兴趣盎然。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在他的主持下,制成了水运仪象台,兼有观测天体坐标、演示天体运动和机械计时等3种功能。国际科学界高度评价这一发明创造,认为他很可能是后来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他还专门撰写了一本书《新仪象法要》,详细记载了水运仪象台的构造、用法和相关说明,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于是,也无形中证明了苏颂在世界钟表史上的始祖地位。
苏颂与文学家苏轼同朝为官,虽非兄弟,但在文学、医学方面有着共同爱好。史载熙宁六月二十一日,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苏颂刚从江西婺州卸任,到安徽亳州当太守路过杭州。因此在东坡处留住几日,畅叙友情,并与陈襄、孙奕、黄颢等一起游览石屋洞风光,还留下了几人共同的题名,今乃珍贵的文化遗迹了。
二、水运仪象台
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是一个大型的仪器与钟表合一的科技装置。其高度按宋时木矩尺计算是35尺6寸5分,将近12米,相当于现在的3层楼那么高,宽21尺。庞然大物也!全台是一座正方形上窄下广收分的木制建筑。用木板做台壁,板面画有飞鹤。台分3层,底层南向有两个门,靠北台壁设有木板长台,系操作场所,打水人运转水轮的地方。操作台前面有一组提水机械:由升水下轮、升水下壶、升水上轮、升水下壶、河车以及天河组成。转动河车把水由升水下轮(筒车)逐级提升灌入到天河(受水槽)中。在这组提水机械的东侧,有一组“铜壶滴漏”式的装置:在一个木架上设两个方水槽,高的是天池,低的是平水壶。平水壶有泄水管,使平水壶经常保持一定的水位。平水壶下边的出水口就可以保持恒定的水量。平水壶之西,有一座直径11尺的枢轮,它是全台机械结构的原动轮,由水来推动。那是一个由36个水斗和钩状拨子组成的水轮。枢轮顶部附设一组杠杆装置,相当于钟表里的“擒纵器”(俗称“卡子”)。它和公元17世纪欧洲的锚状擒纵器非常相似,具有基本相同的作用。
枢轮下面有退水壶,退水壶上有水管与升水下壶相通。这样周而复始,水流循环一周,泄水槽就又成为水源了。当枢轮水斗注满一斗的时候,它的重量使枢叉失去平衡。这时格叉又向下倾,枢叉向上仰起。枢轮的铁拨子拨开关舌,拉动了天衡,是天关向上开启。枢轮向下转动一斗,天关又随即下落。由于左右天锁的擒纵和抵拒作用,使枢轮只转动一个水斗。枢轮转动的速度是由漏壶的流量决定的,由一套擒纵器加以控制。搁下天文方面的功能不讲,单是计时方面,一天一夜的误差只有一秒,相当精确。
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中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只写出天轮和拨牙机轮各具有600个齿,余下的齿数都未写明。也许是为了技术机密吧?我想,当时这样大的仪器摆在都城里,不但方便报时,而且是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如能保存至今,那么苏颂的大名不会在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之下呢。
三、矫大羽其人
如果说苏颂是重新被认知的古代着名科学家,矫大羽则是让我们认识苏颂这位世界钟表之父的当代传奇钟表家。
1965年,19岁的矫大羽还是苏州开关厂的青年工人,他第一个设计制作了一枚毛主席像章,像章后刻有“大羽”字样。现在该像章已是收藏珍品,难以寻觅。1970年他手工制作了一块手表,又成了第一个“苏州制造”,并由此催生了苏州手表厂。1980年他携妻女移居香港,为了升级,他从手表商那里领回300万个零件,夫妻加上一个帮工终于组装成50万只手表,准时交给厂家。厂方非常吃惊,以为他们有一双神手!而且他从不名一文一下子拥有了60万元家资,更在香港传为奇人。创造的热情尤使他勤奋不已,从此,每年一块“慢功细活”的“陀飞轮”表在他手下诞生。从1990年到2004年,矫大羽共造出15只“陀飞轮”腕表。2003年12月31日,瑞士发给他专利证书,确认了“天仪飞轮”为世界第一发明。矫大羽也因此获得“陀飞轮”的雅号。瑞士同行这样称呼他,是因为“陀飞轮”是钟表工艺中最为精密的一个部件,是机械制造者最大的技术挑战,在钟表界享有很难逾越的尊崇地位。
从1991年起,矫大羽每年都赴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展,那是一个具有钟表界“ 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盛会,每年他都推出至少一款自己的新作品,每年参展他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你说是欲擒故纵也好,你说是敝帚自珍也罢,矫大羽的确与众不同,不管怎样,“只展不卖”已成为矫大羽最独特的LOGO(标志)。
2001年,矫大羽在赴巴塞尔钟表博览会时,得到中国钟表协会的大力支持,他在博览会上打出横幅,落落大方地在世界钟表王国里宣称是中国人发明了钟表。当时,虽然有人提出异议,但当他出示了有关研究资料后,对方哑口无言。因为,连瑞士钟表最权威的《百达翡丽》刊物也明确无误地承认是中国人发明了钟表。2002年,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为他拍摄了长达30分钟的专题,他再次侃侃而谈自己的这一观点。他说中国古代的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只能算计时器,只有苏颂在1090年制造的水运仪象台不但计时准确,而且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才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是钟表与计时器的根本区别。他还在英国着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一本书中找到一句话:“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6个世纪,比方和斐(与胡克同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先行7个半世纪。”
四、今天的骄傲
有人不无嘲讽地说:开封人常常沉醉在历史的骄傲里。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成就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历史的辉煌相比。个中原因多多,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其实,历史的骄傲不是资本,不是护着面子的脸谱。它应该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动力和是一种鞭策。从苏颂到矫大羽,发明创造总是体现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敢为人先的气概。假如重建一座仿宋水运仪象台,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者置于旅游景点中,再塑苏颂高大塑像一尊。我想,那嘀达嘀达的钟声一定更像一种叮咛,催人奋进!

H. 时间单位是谁发明的,一小时,一分钟,一秒

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FONT>下载 (40.01 KB)
[转帖]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
2009-5-6 11:56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
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又如《隋书·律历志》记载北齐后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阳亏……至日食,乃于卯甲之间。”即说明日食在五至六点之间。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时辰或十二方位,为了记载的更详细准确,又把它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其后又把每个1/4等分,以强弱的名称区分为3等分,因此一时辰可细分为12个分单位,其中每个分单位等于现今的10分钟。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

例如《隋书·律历志》记载“见行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亏起正东”,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就是凌晨2点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间。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历月行在室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西北”,则预测月食发生时间是在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即晚间8点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间。

漏刻制
《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这段话是描述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漏刻,是古中国的水钟,以水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自周朝以来,历代都设有专职机构负责管理与开发,民间应用也相当普及,是古中国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时器。

漏刻的计时单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制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于对应一个昼夜升降的长度内分划为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就是1刻。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随水面升降,利用箭壶水位的等速变化,观测箭壶上箭尺显示的刻度来计量时间。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权衡型)。主要的发展顺序是单壶泄水型沉箭漏、单级受水型浮箭漏、二级补偿式浮箭漏、三级补偿式浮箭漏、秤漏、四级补偿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因漏刻制早就与夜间的更点制结合,古人把漏刻分昼漏和夜漏两种。因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间,昼夜漏都随节气的变化而有增损,所以全年不能仅以单一箭尺来测量时间。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为多,而使用箭尺数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确度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因此,漏刻计时制度主要在解决昼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与箭尺的更换问题。

在实用上,不同季节昼夜时刻的分界点是经过具体测量日出与日落时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没后二刻半乃昏”,以昏为入夜,旦是昼的开始。因此从昏至旦的刻数是夜漏刻数,百刻减夜漏刻数就是昼漏刻数,一般都以正午为起漏之时。例如在北纬36.5度地区,若1年用48支箭,则冬至时昼漏是四十刻。冬至之后,白昼渐长,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增损,并需每半个节气(约7.7日)换一次箭尺,直到夏至,这时昼漏是六十刻。夏至之后,白昼渐短,昼夜漏都随节气变化而损增,直到冬至。 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配合</SPAN>(隋代记载,百刻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4秒多)
</FONT>漏刻也是古中国重要的天文计时仪器,因此十二时制与漏刻制的结合是必然的事。然而十二时与百刻之数并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两者的配合较为困难。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见,改百刻为十二的倍数,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有实践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国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实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监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实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陈文帝天嘉年间(544年~560年代),实施一百零八制约有20年,但是时间都不长。

实践证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径不易行得通,只能从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调合方面寻求配合。在实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细分成较小的刻度,自汉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时制与百刻制调合的条件。

隋《大业历》(597年~618年)以来,十二时制与百刻制二者配合运用日益明显,每刻细分的数目必是12的倍数,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采用一刻是六十分。又因隋唐漏刻发展上已使用多级补偿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观条件。

两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昼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这是古法。”用法如隋《大业历》在二十四节气的日出日入时刻的记载,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p> 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希望对你有帮助。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
二十世世纪中叶,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发展了诸如光谱超精细结构、镁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离震荡场等实验及研究,使量子频率标准取代以天体运动为标准之天体时而成为计时标准。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此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秒定义可以以铯原子频率标准器来实现,其稳定度依据各标准器的制造方法、维护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铯频率标准器HP-5071稳定度约在10-12左右,法国LPTF实验室以绝对温标10-6度的铯原子喷泉制成的原子钟,稳定度约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转一周不是24小时,24小时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结果!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比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为一日计24小时”少一点。人类自己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故习惯于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称之为一日。
一日划分为24小时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时又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又分为60秒。这样一日就有24×60=86400秒。这些时、分、秒都成了时间单位。

I. 为什么把1小时定义成现在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

咱中国古时是按十二个时辰来划分一天的时长的.外国按24小时就按24小时吧.

J. 为什么时间计量词叫“小时”

小时是计量时间的名称,而且它还是一个土洋结合的实践的名称。你们会问小时为什么不叫大时呢?因为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人们是有自己的计量时间的方法的。以半夜11点到凌晨一点作为子时,凌晨1点到3点作为丑时??以此类推。现今的一天中的24个小时,在古人的观念中是以12个时辰来计量的,即二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把西洋钟表传入了中国:那是一大一小两只精致的自鸣钟,是以现代的小时计算时间的。因此,那时候的人就有了大时和小时的称谓和区分,即大时等于两个小时。至于现在流行的计量时间的名称都是叫做小时,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热点内容
苹果appstore搜不到软件是为什么 发布:2025-02-07 21:04:23 浏览:198
喉咙痛眼睛为什么会痛 发布:2025-02-07 21:02:54 浏览:931
我人很帅为什么就是找不到女朋友 发布:2025-02-07 20:48:00 浏览:68
眼睛为什么感觉粘糊糊的 发布:2025-02-07 20:20:56 浏览:937
侧边方形手机壳为什么只有苹果有 发布:2025-02-07 20:19:22 浏览:218
老婆生完孩子为什么性情大变 发布:2025-02-07 20:18:29 浏览:648
为什么通宵一晚上今早出来特别冷 发布:2025-02-07 20:18:24 浏览:868
光遇集结季先祖为什么现在找不到 发布:2025-02-07 20:18:22 浏览:497
小米手机移动数据为什么不能用 发布:2025-02-07 20:17:44 浏览:975
为什么孩子只要妈妈不要其他人 发布:2025-02-07 20:04:55 浏览: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