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壹’ 为什么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你怎么看是否可行是教师思想认识缺乏突破还是根本就不行
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也是一种成长!
‘贰’ 把休息时间还给孩子
双减实施之前,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周刊》里的一番追问引发观众共鸣,很多学校,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除了上厕所不允许孩子们下楼,因为要考虑很多安全方面的因素。很长一段时间内保障学生的每天运动一小时,上下午大课间不得低于30分钟这个硬性规定落实了下来。双减政策后,又逢2022年疫情,出于“疫情管控”的原因,大课间随之缩水为只上下午大课间,上午大课间和每节课课间,午饭后时间都被老师们“刨地边”、“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给一点点蚕食了。学生们经常抱怨说,连上厕所喝水都是罪过。一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除了中午午休一小时外,学生们都窝在教室里上课,如同圈养在笼子里的困兽一般,失去了童年的乐趣,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儿时,我们的课间十分钟,铃声一打小伙伴们鱼贯而出,三三两两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弹弹珠。阳光下,微风里飘荡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活跃着学生们奔跑跳跃地身影,那坑坑洼洼地土院子,留下了儿时欢乐大课间的美好回忆。课余时间在田野里奔跑,放学后三五结伴去割草喂猪喂兔子,麦假、秋收假帮家人收麦子、晒麦子、刨花生、摘苹果等。那种回归田园释放天性的童年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而今,我们的偌大的校园里安安静静,崭新的塑胶跑道上空空荡荡,偶尔有来往的是零星几个上厕所的学生。为了确保校园安全,不少学校将学生圈养了起来,课间不允许出教学楼、走廊里不允许追逐打闹、教室里不允许大声喧哗……这些“文明的休息”规定让我们孩子失去课间活动的自由,失去了释放天性的机会。课后的来往穿梭于各种补习班之间,让孩子失去了周末假期休息时间。如何让孩子合理的管理休息时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及时下课,不占课间
2021年9月1日,教育部全面实施休息令,学校老师不可以限制学生的自由活动自由的权利,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里,减轻学生的压力,释放学生的天性,所以学校应该明令禁止老师拖堂,更不允许随意占用大课间,确保每个学生的大脑能够得到休息,增强下一节课地注意力。
下课后要提醒孩子抓紧时间上课所、喝水、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到了初中仍然有学生没有养成及时如厕的习惯,总是踏着上课铃或者上课铃响过之后才冲进教室,主要问题是时间管理意识不够强,所以有必要从初一开始就培养课间时间管理的意识,养成下课及时如厕、喝水、做好下节课课前准备的习惯。
2、益智活动,锻炼思维
允许学生自主发明各种益智游戏在课间共同玩耍,如在讲授《竹节人》一课时,孩子们可以自带材料自作竹节人,并可以互相组队打斗体味作者儿时的乐趣;物理课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以玩“我是大力士”的游戏,将两本书的书页一页一页叠放在一起,体验摩擦力的神奇力量。课间的休息可以成为课堂知识的有效活动补充,让学生在实践动手中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人生体验。
3、积极运动,放松身心
如果天气不允许可以跟一起玩课桌舞蹈,在局促的有限区域内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动起来,简单的从头到脚、从坐姿到站姿等多组反复动作,让学生有效的活动颈肩腰背等部位,消除疲劳感,精神焕发迎接下一节课。
天气允许可以更多的让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初中生喜欢新生的网络事物,可以让他们组队编排网络流行的“鬼步舞”、跟着刘畊宏一起跳《本草纲目》等健身操。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4、高效作业,保证睡眠
双减政策下,多数学学校纷纷抓住机会,把“5+2”课后托管变成名正言顺的晚自习,虽然老师不讲课,但是有大部分同学是不能在学校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导致孩子在8点托管结束后还要完成1.5小时左右的作业,真正休息的时间在10点30之后了,所以比国家规定的孩子每天休息9小时少了两个小时以上。研究表明:经常熬夜学习的学生在第二天更容易存在理解课堂知识困难,考生成绩偏低等学业问题。所以牺牲睡眠的学习只会让思维越来越迟钝。
在推行双减政策的同时,制定者也高瞻远瞩的提出了项目化学习、优化作业设置等相应的提高课堂效率的举措,目的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节约更多的时间来读书、休息。
5、家校联手,落实劳育
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84.53%的人认为,当前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内卷的社会造就了焦虑的家长,很多家长重视学习,认为劳动会耽误学习,学校里更是连轴转缺乏劳动教育的机会,社会更是淡漠孩子的劳动教育能力,所以现在的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都不强。
2020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增强人的责任心、感恩意识和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教授给学生劳动的技能,引导孩子在家庭中和家长一起实践,比如,学生学习了发酵知识后,鼓励他们回家在父母指导下,发酵面团蒸馒头、烤面包、做馅饼等面食制作,并于家长、同学、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不断地与家人一起从事家务劳动,增进了甜蜜亲子关系的幸福感,体味到劳动的成就感以及为家人付出的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应当把休息看做不仅是增进健康和体力,而且也是促进精神力量的一种手段。把休息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这些休息中,让孩子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开发发散的思维能力、培养团结互助的凝聚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等等都是在充实心灵力量、助长乐观情绪和振奋精神的富有生气的源泉。
2022年6月21日
‘叁’ 为何有人说把时间还给老师,把老师还给孩子
老师的本职工作本来就是教书育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天之骄子和祖国的栋梁之材。但是现在,老师的工作性质却变化了。
对于教育部提出的,将时间还给老师将老师还给孩子的说法,我认为应当付出于实践。学校应当减少一些对于老师工作总结和关于工作的心得以及听课备课及教案的数量,让老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为学生去服务,传道授业解惑,让老师这个职位能够真正的为学生去服务,教书育人做好自己最根本的工作。家长也应当理解老师的工作与学校积极配合让孩子成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
‘肆’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
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
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以为来自语文老师的自述: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
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
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
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有用到就点个关注吧!
‘伍’ 学生把几乎全部时间用来学习,对以后人生发展好吗
学生将自己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对以后的发展并不好。
只知道学习的话可能就会令这个人少一些特长上的优势,或者是兴趣上的优势,这样的话只要离开学校之后就很难填补自己空下来的时间,所以不要将自己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
‘陆’ 教育学论述题:结合素质教育,谈谈如何把时间还给孩子
你好~~~!关于“教育学论述题:结合素质教育,谈谈如何把时间还给孩子?”
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这些问题很多父母都非常关心,毕竟我们现在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嘛,对孩子的期望当然很高,可有时候你的教育方法不当,反而让期望变成失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未来成就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在这几句话也说不清楚。
简单提几点核心问题就行了;
1、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哪些话应该说,哪些绝对不对说。
2、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比如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孝敬心、感恩心等
3、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当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列出来那么多了,原来我也是和你一样,对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很迷茫,看别家孩子个个都比咱家聪明、乖巧听话,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后来实在没办法,就买一套家庭教育教程来学习,现在对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已经心里有数了,呵呵!
以上本人说的这三点,如果你还不明白,建议你还是要买一套家教教材来学习,因为教材里讲得非常清楚,哪些话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说、如何培养孩子性格等等,只要按照教程的一、二、三几个步骤去做就好了,如果自己摸搜索这些方法,20年都不一定能摸索出来。
最后祝你孩子越来越聪明可爱。
——你的朋友:gsfjywud
‘柒’ 着名教育学家魏书生在德育方面提出的每天“七个一分钟”是什么
1、每天在家至少做一分钟的家务。
2、每天至少写一分钟的日记。
3、每天至少唱一分钟的军歌。
4、每天至少练一分钟的踏步走。
5、每天至少一分钟的注意力训练。
6、每天读经典着作一分钟。
7、每天一分钟演讲。
(7)为什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扩展阅读
着名教育学家魏书生简介:
魏书生,男,汉族,1950年5月4日出生于中国河北省交河县。1968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着名教育改革家。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第十届辽宁省政协常委。
退休前曾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会长,台州书生中学校长。
‘捌’ 课堂教学,该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参与改革的实验者之一,我对自己的化学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收到了很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惑。下面笔者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存在哪些困惑”三个方面来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一、 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导性,笔者以前也是这样做的,但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一)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例如笔者所教的高三化学,知识点较多,以前每堂课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学生在下做笔记,一节课讲30多分钟,然后让学生看,甚至有时候满堂灌。 (二)课堂空间上,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几乎每堂课,我们都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成了“录音机”和“打字机”,机械的听和记,充其量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学生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三)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长久以来,并很可能在某些环境中持续下去,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教师所讲的就是标准答案,不去考虑学生的对于问题的不同做法或想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回答课本上或教师自己认为标准的答案,有时学生提出异议,不去解析或进行冷处理,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就可。(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在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毫无人格的尊严和思想的尊严,教师只把他们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往往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性格。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往往一个题型经过高三三轮复习做十几遍仍然不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期获得同仁们指正。(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 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具体做法如下:1、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教师也要参与进去,适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重点(根据课前的设计方案和目标),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例如理科中的一题多解,不要仅限于教师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方法,要广开言路,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己的作法,让其他同学评价,往往老师的讲解思维跳跃性大,学生不一定掌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无论是课堂人文气氛的营造,还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都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 2、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倾听。教师上课时的注意力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要面带微笑,和蔼亲切的,认真的听学生讲,听学生争论,听学生评价并适时的给与点拨和点评,但占时要少。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都不要轻易的打断学生。老实说,通过听,我发现学生真的多才多艺,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和很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听,我真的被他们思维的敏捷和睿智的回答所折服;通过听,学生进步提高的同时,我也在进步。3、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学生还是孩子,自然都愿意听好话,以前我在课堂上很少表扬学生,有时表扬了后面还要坠上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