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前一天晚上为什么要放烟花
① 结婚前一晚上12:00为什么要放鞭炮
12:00其实是结婚那一天的开始,表明喜气连连,要冲喜.意味着家中会过得红红火火
② 中国人结婚为什么要放鞭炮结婚放鞭炮的起源是什么
众所周知,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别称也叫“炮仗”、“爆仗”。鞭炮的起源很早,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超过2000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吉利与欢愉。然而,如果我们追溯鞭炮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最先燃放鞭炮的本意并非是为了喜庆。
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鞭炮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鞭炮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③ 去迎亲放什么炮迎亲出来放什么炮 结婚新人表示不懂
结婚当天
1、早晨6点放3根大炮、贴喜字、贴对联(头天晚上准备好也行)
2、婚车、车队、摄像车集合
3、每车红包、糖一包、烟一盒。
4、接亲车辆出发前放炮
5、电话通知女方接亲车已出发
6、接亲车辆出发人员安排(接亲代表带开门钱)
7、接亲车到女方家放3根报信炮(临走时征求女方意见是否能放炮)
8、接亲车队回男方家开始放炮
9、安排接亲代表、介绍人、女方送亲人员休息
安排 1桌8个盘(点心、水果、烟、花生、瓜子、糖、茶水等)招待
10、新娘换衣服
11、典礼认亲摄像摄影留念
12、送亲朋到饭店,新郎、新娘乘婚车到饭店
四、饭店
1、饭店负责人及放炮人员带烟、酒上午10点左右到饭店
2、饭店负责人饭前每桌摆酒、烟、饮料、花生、瓜子、糖 1盘
3、饭店负责人把花生、瓜子、糖1盘给饭店服务员
4、放炮负责人在饭店门口摆放鞭炮
5、新人车到放炮
6、客人每桌10人安排
7、安排送亲人员到包间
8、司仪讲话
9、家长、新人感谢来宾
10、开饭
11、每桌发放红纸1张
12、敬酒陪客1人
五、放炮次数及数量
1、结婚前1天晚上12点放3根大炮、
2、结婚正日子早晨6点放3根大炮
3、迎亲汽车出发前放炮。15根大炮、5串1000响鞭炮
4、到女方家放3根报信炮 3串鞭炮
5、接亲回家放20个大炮6串鞭炮
6、到饭店门口放2根礼炮10串鞭炮、20个二踢脚
六、附加说明
结婚前一天新娘和新郎不见面,喜字贴到窗户、柜子、箱子等地方,女方陪嫁的东西上都要贴。陪嫁品中要有被子、枕套、被套、牙刷牙缸等生活品,还要有新娘从里到外的红色衣服,准备一个红色皮箱,这里面要放好陪嫁礼单和压箱底钱。
结婚当天,新娘做头要早,换婚纱之后不能下床,脚不能沾地,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经挤门(准备挤门红包)进门后把捧花送到新娘面前,说好话设法让她接下捧花。当新娘接过捧花之后,新郎要开始找鞋。
穿好鞋,新娘和新郎要认亲,这个时候,新郎要叫爸妈,要给新郎改口费。如果新娘有弟妹也要改口,新郎给改口费。然后,弟妹为新娘新郎戴上胸花,伴娘伴郎互戴胸花。然后,和亲戚们照相,新娘的脚不能踩地,脚底下铺上红手绢。下楼的时候,新娘的脚也不能沾地,被新郎抱着或背着上花车。
走在路上的时候,伴娘要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手绢,在路上碰见接亲的队伍花车等时要抢在对方前扔出手绢。
到了男方家,新郎也要将新娘抱上楼去。新娘换衣服之后(注明:穿来的婚纱、鞋子必须换掉,鞋子以后也不能穿了),要开箱。开箱之人为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别忘了要红包哦,开箱包可是很大的。开完箱后,要将陪嫁之品宣读出来,并摆出压箱底钱。这个时候,婆婆公公要将压箱底钱翻倍再放入箱中锁起来。随后就是跟女方家一样的认亲、改口了。
去饭店的路上,伴娘依旧要把手绢准备好。到了饭店,如果有另外一家也在举办婚礼,那伴娘就要先下车,将带有顶针的红手绢塞到对方新娘的手里。一定要抢先,顶住对方喜气!望采纳。
④ 中国人为什么在红白喜事上都放鞭炮
中国人讲究红白喜事。红喜事,中国人女到男家落户,相当于进了一个人,以后还要生孩子,肯定是喜事,放鞭炮庆贺一下。白喜事,家里老人寿终正寝,也是一件喜事,放鞭炮可以理解。但比红喜事的鞭炮要小很多。另外家里大人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就不是喜事了,不放鞭炮。虽然都放,但意义不同啊!结婚放代表吉利、喜庆;死人放代表对死人的一种尊敬,好让他们安好。
燃放鞭炮的习俗主要是驱邪,那么无论是红白喜事,人们为了图吉利都燃放鞭炮,喜庆的鞭炮往往是多多益善,好日子喜庆火爆步步高升,丧事的鞭炮通常是象征性地三声炮响(追魂炮),过桥、路口燃放鞭炮好像是驱邪辟恶、鸣锣开道一般。年龄大的老人去世称为喜丧,中国人讲究丧事喜办,是为了向在世的人们表示逝去的人在世时是受欢迎的。
⑤ 婚礼上放鞭炮是什么意思
婚礼上放鞭炮同春节放炮一样,是为了驱逐邪佞。 在以前,男婚女嫁是不放鞭炮的,只是后来有两家姑娘争一女婿才引起的。 传说有一位姓王的人家给公子娶亲。东方欲晓,王家院里灯火辉煌,亮如白昼。公子身着红袍,满面春风。王家老幼及街临四舍都等待着新娘子到来哩!卯时,端盘提壶的忙客就叫开了: “新娘子到了,快来看啦。”随着喊声,王家父老和“月老”都已出门相迎,欢声、笑声、夸赞声接连不断,优美动听的唢呐声更是响撤云宵。新娘子在一片拥挤声中,羞答答地进了院子。 就在准备给新郎新娘拜天地时,管家突然慌里慌张地跑进来,对王家老爷说: “外边又抬来一乘大轿,在门前赖着不走,说是同我家公子来结拜夫妻的。”王家老爷听后,感到很惊讶,便差人去找“月老”。“月老”听后,也感到莫名其妙,很是迷惑不解。心想:“自己说了一门亲事,怎么来了两抬轿呢? ”“月老”认为奇怪,两位新娘子长得一模一样,像对孪生姐妹。回答的问话也完全一致,丝毫不差。“月老”没法,只好求王家暂停新郎新娘拜天地,带着新郎新娘前去县衙评判。 县太爷便在大街上升了堂,两位新娘子各不相让,互相争辩,说自己是真的,对方是假的,是妖精变的,弄得县太爷一时也晕了头。停了片刻,县太爷有了主意:“我在这儿竖根两丈高的柱子,谁若先爬上去,就让谁和王家公子结为夫妻;谁若爬不上去,就将其赶出去。”随着一声令下,先到的那位新娘子旋风似地爬了上去,后者则急得在地上嚎哭不止,怎么也爬不上去。此时,只听“辟叭、咯”几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雷子声,接着几支带响的弓箭也一起向柱子顶上的新娘子射去,众人亲眼看到,一缕青烟,直上云宵,摔下来的是一具狐狸的尸体。原来,这位先到的“新娘子”是一只狐狸变的。 后来,人们才明白,县太爷为证实究竟谁是凡人,谁是妖精,才用了让两位新娘子爬上两丈高的柱子的良计。事实上,一般女子要爬两丈高的柱子,是很难做到的。既然其中的一个能轻而易举地爬上柱子的顶端,县太爷果断判定其人就是妖精变的,便随即命差人发箭捉妖。也就从那以后,人们在结婚时,总要先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图个吉利。这种象征吉利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
⑥ 结婚头一天为啥放鞭炮
有驱邪的意思,,大喜的日子里,不能有邪恶的东西存在,,就要去一去邪祟。。。和过年燃放鞭炮一个意思,。
⑦ 结婚前一晚上12:00为什么要放鞭炮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4
⑧ 结婚要放烟花吗
结婚可以放烟花的,因为烟花很美,可以一种喜庆的气氛。
众所周知,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别称也叫“炮仗”、“爆仗”。鞭炮的起源很早,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超过2000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吉利与欢愉。然而,如果我们追溯鞭炮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最先燃放鞭炮的本意并非是为了喜庆。
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鞭炮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鞭炮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现代,燃放鞭炮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结婚嫁娶、进学升迁、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都已养成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的习俗。
当然放烟花对于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所以适量放烟花就好,保护环境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