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为什么长时间不出壳
㈠ 蚯蚓长时间离开土为什么会死
蚯蚓是喜欢黑暗的动物,而且全身被刚毛和粘液是用来进行呼吸作用的!
如果离开土壤蚯蚓体表过于干燥无粘液经行呼吸作用,自然不能够存活!
蚯蚓喜潮没有肺,全靠皮肤来呼吸.
平时土壤松又软,颗粒之间有空隙,
蚯蚓生活在土里,呼气吸气不费力.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 在它的身体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等方面必然会对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首先,头部因穴居生活而退化,虽然在身体的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 在口前叶膨胀时能摄取食物,当它缩细变尖时又能挤压泥土和挖掘洞穴,但因终年在地下生活,并不依靠视觉来寻觅食物,所以在口前叶上不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睛而只有能感受光线强弱或具有视觉的一些细胞。
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也就是说它是依靠刚毛来活动的。利用刚毛,它能把身体支撑在洞穴里,或在地面上蜿蜒前进或后退。
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的体节组成的,在每个体节与体节之间的背中央有一个小孔,叫背孔。这个小孔和身体里边相通,所以它的体腔液可以从这个小孔里射出来,利用这种液体湿润身体,以增加它在土穴中的滑润, 减少与粗糙砂土颗粒的摩擦,并防止体表的干燥。此外,体表的湿润还与蚯蚓的呼吸密切相关, 因为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主要是通过湿润的表皮来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感觉器官也因为穴居生活而不发达, 只有在皮肤上能感受触觉的小突起,在口腔内能辨别食物的感觉细胞,以及主要分布在身体前端和背面的感光细胞,这种感光细胞仅能用来辨别光线的强弱,并无视觉的功能。
㈡ 蚯蚓如何养殖
1、下种
将腐熟好的饲料调节好湿度后,沿着桑园开挖好的沟槽平铺10 cm,然后均匀放入含卵块及幼叫的蚯蚓种,上而再放5 cm的饲料。养殖密度可控制在2-2. 5 kg/m2或1-1. 5万条/m2,原则上前期密度可稍大,后期密度可逐渐缩小。
2、遮阴与防护网
蚓种放好后,沟上先覆盖一层塑料防蚊网,再放塑料薄膜,泡沫板等防雨材料覆盖。既可防鼠、青蛙等危害又可防雨保湿。
3、温湿度的调节
蚯蚓的最佳养殖温度在20-27℃,和蚕儿对温度的要求一样。
冬季桑园采用加厚养殖床到40-50 cm,饵料上盖麦秸或稻草,也可把冬季桑树枯叶、剪下的桑枝条加厚平铺,再上盖塑料布保温保湿;冬季大棚、蚕室加温需注意火炉必须通烟管,
以防蛆叫煤气中毒,另外,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每天通风3一4次,每次30min。夏季结合通风每天浇1次水降温,一般情况一星期浇1次水即可。
4、勤除薄喂
除蚯蚓粪、取叫蚯蚓茧或倒翻饲育床,结合喂料每月2 -3次,每次厚度10 cm,力求粪料新鲜透气,降低因粪料堆积过厚除蚯蚓粪不及时对蚯蚓造成感病的几率,为蚯蚓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5、分期饲养
蚯蚓饲养可分成种子群、繁殖群、生产群,薄饲勤翻,每月给料2次,每次给料厚度10 cm。分期饲养既有利于蛆叫的常规管理,又有利于蚯蚓的繁殖生长,防比病虫害的发生。
6、蚓叫茧及种叫的处理
蚯蚓经过20天的饲养后,经异体交配产下大量的蚓茧,此时可以把种蚓和蚓茧分离孵化,把分离出的蚓茧、粪料及蚓粪混合物堆成新的养殖堆,保持好温湿度。
蚓茧孵化50%时可在堆上而再覆上10 cm粪料,约经20天即可完全孵化,此时孵化堆中的密度很大,每1 m2可孵叫茧5-6万,应及时分堆处理,可分成2-3份并覆上新粪料饲喂,经过常规管理约经过40天左右即可全部长大。
把从种蚓中分离出的种叫重新搭配后放入新粪料饲喂,20天后即可再次繁殖处理。
7、适时采收
蚯蚓的采收时期:一般掌握在成叫环带明显,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时进行,夏季每月采收1次,春秋季节每1. 5月采收1次,采收后及时补料。
(2)蚯蚓为什么长时间不出壳扩展阅读:
蚯蚓对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等关键过程的影响,受蚯蚓生态类群、种群大小、植被、母岩、气候、时间尺度以及土地利用历史的综合控制。时间尺度的影响比较特别,如短期内蚯蚓的活动会提高碳的释放和氮的淋失。
但从长远看,蚯蚓活动及其产生的大量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质有保护作用,有利于碳、氮在土壤中的长期储存。同理,蚯蚓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也因地而异。在人为干扰很少的地方,蚯蚓入侵造成的破坏会小得多。对蚯蚓入侵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了解蚯蚓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机会。
㈢ 如何保存活蚯蚓
方法一、西瓜皮储存法
夏季人们最爱吃的水果,就是西瓜,尤其是切两半,用勺子挖着吃,剩余的西瓜皮,对钓鱼人来说,用来养殖蚯蚓,那是再好不过的器具。
先将蓬松干燥的土倒入西瓜皮,然后用筷子,戳些洞,再喷点水,让土壤比较湿润即可,千万别喷太多水。
然后蚯蚓倒进西瓜皮,为防止蚯蚓爬出来,土倒进去三分之二即可,只要土干了,喷点水,让土湿润一下即可。
将西瓜皮放置在阴凉处,西瓜皮没有腐败之前,蚯蚓放多久都没事,如果西瓜皮腐败了,蚯蚓连带着土壤一起换一个西瓜皮盛放就行,时间久了,蚯蚓会在西瓜皮里繁殖。
方法二、花盆储存法
家里有养花的,或者有花盆的,就可以在花盆里装八分满的土,然后将水一次性浇透,放置上一周左右,用筷子,戳些洞,然后将蚯蚓倒入花盆中。
此后,每周将花盆最浅层的土翻一下,喷点水就可以了,时间一长,蚯蚓会自我繁殖,省着点用,几乎都不用再花钱买了。
蚯蚓是雌雄同体,一生只交配一次,既终身繁育,只要不死不病,几乎每隔一天就会产一个卵,每个卵平均能孵化4~7条蚯蚓,至于能繁殖多少条蚯蚓,那就数不清楚了。
㈣ 蚯蚓的再生能力
蚯蚓和壁虎一样,身体中包含着生物器官--再生器官,这一种器官能使蚯蚓在被分解后再生,如果这个器官被破坏了,也许蚯蚓就不能够再生,蚯蚓被分解后,分泌出一种黄色的带有粘性的物质把伤口包裹起来,所以蚯蚓又能再活下去。如果没有发现到蚯蚓的再生器官司,蚯蚓的生存,灭亡到现在也还是会成为一个谜,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在进一步地观察和实验,因此我们做出了以下的假设。
假设:我们把蚯蚓分解成
1、把蚯蚓分成两段
2、把蚯蚓分成四段
3、把蚯蚓分成五段
会存活吗?
实验方法
我们对蚯蚓的再生能力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又对蚯蚓的再生能力进行了新的实验。我们带着工具兴奋地来到了一条小沟里抓起了蚯蚓。
我们取来5条蚯蚓,把实验工具准备齐全,做了以下实验:
1、我们取了5个塑料盒子,盒里装了占盒子70%的土壤,土壤湿度大约为80%,然后把5条蚯蚓分别放进了5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按A-B的编号分别放置。
2、把挖来的那5条肥健的蚯蚓按下列方法进行切割:A切除蚯蚓的头尾两端的两体节(口除外)B切除蚯蚓前端的六个体节(切掉了口、咽、食管、咽上神经节和咽下神经节等重要器官)C切除蚯蚓的后端的六个体节(切掉肛门和小部分肠)D切除蚯蚓的后端三分之一(切掉肛门及头部一部分肠)E把蚯蚓从中间切成两段(对比前后段的再生情况)
3、把5条蚯蚓用手术刀切割好后,放入相应的塑料铁盒子里,再放入一些较有水分的土壤,盖上盖子,再把盒子放到黑暗的地方去。
4、放于阴暗的地方去,然后每两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蚯蚓伤口处切割的变化情况,注意保持土壤的湿度。
观察结果
把蚯蚓截成二三断,有的蚯蚓伤口已经基本愈合,但有些蚯蚓还是没有愈合,3月21日与3月22日两天都没有观察,不过3月23日观察时发现蚯蚓已大量死亡,个别活着的蚯蚓伤口只有基本愈合,有的已经完全愈合。实验虽然有的不太成功,得出了以下初步的结论:1、蚯蚓具有较强的伤口愈合能力,2、滤纸不够湿润蚯蚓体表,不能保持湿润,引起呼吸困难而死了。3、个别蚯蚓比较瘦弱、抵抗力较差,4、培养皿里没有清纯,细菌感染蚯蚓伤口。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进行实验改进。
实验过程和结论
首先来到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里抓了两只蚯蚓把它放在木板上,然后从家里拿出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在蚯蚓的中间切割下去,蚯蚓被我们割成两半,蚯蚓在木板上翻滚着,有时还会流出一些粘液,这些粘液对蚯蚓的伤口做了止血、回生的作用。蚯蚓在放出粘液的同时身体还会不断地收缩,最后包成一层壳。我拿来一个铁盒子,差不多20厘米长的铁盒子,把蚯蚓放在盒子里,盒子里泥土的湿度为80%,然后把盒子放到潮湿、疏松、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接着把第二只放到木板上,用手术刀反蚯蚓截成四段,也是像刚才那样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也放出粘液修复破损的身体,最后把蚯蚓放入8厘米高的盒子当中,最后我列出了表格:
切割段数 活的段数 活的百分比
2
2
100%
4
2
50%
5
2
40%
结论 :1、蚯蚓具有很强的伤口愈合能力。2、蚯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结构较为简单的器官切掉后就可以再长出。而结构较为复杂的器官切掉后,就很难再长出。例如:心脏、砂囊、生殖器官等重要器官切掉后,那蚯蚓就不能再存活了。
经过了多次实验之后,觉得蚯蚓的再生能力非常强,而我们人体的这一种基因却处于睡眠的状态。相信再过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科学研究如果成功,人体的残缺肢体也可以重新地长出来。这将会大大地造福人类,造福世界。世界上也就不会有任何一个残疾人,我们的生活也将会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
㈤ 蚯蚓是怎么长出来的,一堆土里没蚯蚓,怎么过久了会有呢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动物。在自然环境下,一般春季到秋末都能繁殖。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及北方人工保温条件下,可一年四季繁殖。蚯蚓交配后生产卵茧。蚯蚓交配时以头部迎面互相接近,在环带前后的腹面充分接触。
蚯蚓产卵
交配后一般经1一12天生产卵茧,卵茧也称卵包。生产卵茧不是从体内生出,而是先由环带的分泌腺,分泌粘液包围性孔和生殖带,形成粘膜管。然后生殖带的微小细胞,分泌乳白色的粘液于卵茧内,叫卵茧蛋白。这种蛋白是供应产在茧内卵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卵茧产出时呈rǔ白色,在空气中逐渐变成浅绿色、橙色、肉红色,最后变成较深的棕褐色。卵茧形成时间为从50秒至5分钟。卵茧的形状及大小,根据蚯蚓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通常有椭圆形、卵圆形、球形、麦粒形。大小有如黄豆、小豆、麦粒,甚至如小米一样,直径为2—7.5毫米。
㈥ 如何养殖蚯蚓
蚯蚓养殖,养殖方法有坑养,箱养和盆养三种。坑养是在地上或在地下,用砖砌成深35厘米左右的长方形或方形的砖坑进行养殖,箱养是采用40×20×30(厘米)的小木箱养殖,盆养是利用各种大小的木盆或陶土盆养殖。
下面仅将室外常用的床式养殖法简介如下:蚯蚓养殖床要选择空气流通的露天场地,养殖床3×1×0.5(米),全部用砖砌成,砖缝之间用细沙堵塞,为了做到冬暖夏凉,养殖床一半在地下,一半高出地面。养殖床先铺上10厘米厚的土,土上再铺5厘米厚的浸泡了水分的稻草,然后放入2克左右的种蚯蚓约1200-1600条,定时投铒。让其自然生长,繁殖,一般经三个月的饲养,蚯蚓的数量和重量可增加10倍。
蚯蚓常用的饲料有垃圾、牛粪、猪粪、羊粪、兔粪、鸡粪以及杂草、树叶、木屑等。投草前应将草料和粪便分层堆置,一层粪便、一层草地铺上去,每层厚度约6-7厘米左右,每铺3-5层浇一次水,以堆底出水为止,当堆料一次发酵后,再将内外上下彻底翻转,大约十多天后,堆料呈现咖啡色,达到了熟化,细碎、无杂的目的,而且没有酸臭味,不含有气体。
蚯蚓吃的饲料,要定点分批投喂,不宜堆积过多,一般以表面吃光为准,当发现养殖床内的饲料变黑变细时,就要另外添加饲料,若能撒入少量麦麸,或玉米粉,将更有利于蚯蚓的繁殖发育。
蚯蚓善湿怕干,养殖床要保持潮湿,又不能积水,适宜生长的地温为15-30℃,湿度应控制在30-40%为宜。
蚯蚓养殖要注意防逃和防害,蚯蚓的防害有蛇、鼠、蛙、蚂蝗和蚂蚁,一般养殖床上方应加上细铁沙网作的棚盖。
蚯蚓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否则会影响蚯蚓的生长。清除粪便可用“防锈洁”,在蚓粪和旧饲料堆旁,堆上新饲料,利用蚯蚓灵敏的嗅觉,只要40小时,蚯蚓就会全部跑到新饲料中去。清除出来的粪,卵混合物,另外堆集别处,上盖湿稻草遮光保湿,通常约20天蚯蚓就可孵化出壳,此时可用先酵好的优质饲料诱集,然后转入养殖床内饲养。
以上内容和建议,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蚯蚓方面的更多信息,请在本网“农业科技”上方的“关键字”栏中输入“蚯蚓”进行搜索即可。
㈦ 蚯蚓的成长时间
生长周期为平均3个月,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长到10厘米左右大概要半年。
蚯蚓是喜温动物,野生蚓在久旱、严冬及高温季节会钻入生土层潜伏休眠。人工养蚓,要调节好温度,使蚯蚓全年都能生长繁殖。红蚯蚓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必须异体交配。
运动方式为蠕动收缩。几个体节成为一组,一组内纵肌收缩,环肌舒张,体节则缩短,同时体腔内压力增高,刚毛伸出以附着。而相邻的体节组环肌收缩,纵肌舒张,体节延长,体腔内压力降低,缩回刚毛。每个体节组与相邻的体节组交替收缩纵肌与环肌,使身体呈波浪状蠕动前进。蚯蚓每收缩一次可前进2-3cm,收缩方向可以反转,因此可做倒退运动。
体腔发达,同时还被发达的隔膜分割成按节排列的体腔室。隔膜上有小孔及括约肌,以控制体腔液由一个体节流入另一个体节。体壁肌肉收缩时,隔膜肌可以调节体腔内的压力,协助体节的延伸。身体背中线节间沟处有背孔一个,排出的体腔液可使体表湿润。体腔中还包含有体腔细胞、蛋白质及悬浮的其他颗粒。
㈧ 蚯蚓和蜗牛的3个相同点和不同点
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
不同点:蚯蚓没有壳,蜗牛肚里有牙齿,蚯蚓和环节动物。
㈨ 蚯蚓为什么没有壳
试题答案: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没有骨骼,蚯蚓的运动就是依靠纵、环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而完成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固定不动,接着身体前端的刚毛固定不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而前进.因此,蚯蚓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蚯蚓的体内没有骨骼.故答案为: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