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坦克为什么登场时间越来越早

坦克为什么登场时间越来越早

发布时间: 2022-09-01 23:48:45

1. 坦克是怎样出现的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俄国和奥地利就曾先后提出过一种履带式越野装甲车的设计方案,而真正将这些方案付诸现实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时英国新闻记者斯文顿正在前线采访,看到德军在阵地上筑起了许多碉堡,并在碉堡之间用带刺的铁丝网连接起来,配合疯狂扫射的机关枪形成双重屏障,使得进攻的英法联军屡屡受挫,无数战士倒在血泊之中。血腥的现实使斯文顿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他苦思冥想:难道就没有一种办法能够突破德军的封锁吗?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用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大力士”拖拉机。他想,能不能给动力十足的拖拉机再穿上一层钢铁制成的厚厚铠甲呢?这样也许就能直插德军的阵地而又能够避免本方士兵的伤亡。于是,斯文顿立即将他的设想报告给英国政府,建议将重型拖拉机改装成钢铁战车。他的建议马上得到了英国政府的采纳,很快这种攻防两用的新式武器便在英国的一家制造水桶的工厂中研制成功。1915年9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诞生了。英国政府意识到坦克是个神奇的秘密武器,为了保密就给它取名为“大水桶”,英文单词拼写为tank,译成汉语便是“坦克”。

2. 坦克为何会在一战中首次出现

因为坦克在一战中才研制出来,所以坦克会在一战中首次出现。

一战的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1915年,英国政府根据E.D.A.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出坦克样车。

1916年研制成功Ⅰ型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法国和德国共制造了近万辆坦克,主要有英国的Ⅳ型和Ⅴ型、法国的“圣沙蒙”和“雷诺”FT-17及德国的A7V等。

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是1914年,而坦克是在一战后的一年,也就是1915年研制出来的,所以坦克会在一战当中首次出现。

(2)坦克为什么登场时间越来越早扩展阅读:

坦克炮是坦克的主要武器,主要配备穿甲弹、破甲弹、杀伤爆破弹等弹种。辅助武器多为7.62毫米并列机枪、12.7毫米高射机枪。

火控系统由火控计算机、火炮双向稳定器、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和热像仪等组成。推进系统包括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行动装置和操纵装置。

防护系统包括车体和炮塔、特种防护装置和各种伪装设备。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无线电台、车内通话器、信号枪和信号弹。电气设备由发电机、蓄电池和各种照明器材、线路等组成。特种设备和装置包括潜渡装置、导航装置、扫雷装置及推土装置等。

3. 坦克是怎样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制造出自己的坦克并用于攻防作战。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制造了数千辆坦克,主要型号有英国的IV型、A型坦克,法国的“圣沙蒙”、“雷诺”坦克等。其中“雷诺”型坦克生产了3000多辆,因其作战可靠性较好,战后为其他国家所仿效。

早期这些坦克,全重7~28吨,火力较差,一般装有1~2门中小口径火炮和数挺机枪,有的只有几挺机枪。坦克最大时速仅6~13千米,最大行程也只有35~64千米。装甲厚度为5~30毫米,抵御早期火炮的袭击还可以。

坦克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作战方式,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时代到来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坦克,其中以轻型坦克为最多,也有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

这一时期的坦克型号主要有英国的“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十字军”巡洋坦克,法国的“雷诺”R-35轻型、“索马”S-35中型坦克,苏联的T-26轻型、T-28中型坦克,德国的PZKPFW-Ⅲ轻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它们比早期的坦克先进多了,一般战斗全重9~28吨,最大时速可达到20~43千米,最大装甲厚度为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德国的TIV型坦克达到75毫米,苏联的T-28型坦克装有76毫米炮,无论技本还是战术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集团大战作好了准备。

二战中的着名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使用大量坦克进行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出现了有几千辆坦克参加的坦克大战;在北非战场及诺曼底战役、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交战双方共生产了30多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火器的激烈对抗成为重要作战形式,坦克技术与性能得到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联的T-34中型、HC-2重型坦克,德国的“豹”式中型、“虎”式重型坦克,美国的M4中型坦克,英国的“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等。

二战时期坦克的性能

二战中的坦克普遍采用装有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毫米和88~122毫米,主要弹药是榴弹、尖头或钝头穿甲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破甲能力大为提高,对于坦克对抗和轰击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尤为适宜。这一时期的坦克发动机的功率多为260~525千瓦,最大速度2~6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00~300千米,可深入敌方纵深作战,对于扩大战果、全面控制战场局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所有坦克均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车体造型设计上有了较大改进,特别注重将车体前部易受攻击的部位设计成使炮弹容易滑脱的斜面甲板。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的大量使用,使战场成为新型坦克的试验场,坦克性能得到迅速检验和改进提高。大战后期的坦克在机动性能、火力配置、防护能力诸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成为陆地突击作战的主宰武器。

最早的无人坦克

最早的无人坦克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1943~1945年,德军曾在少数重型坦克营装备有BIV无线电操纵爆破坦克,支持“虎”Ⅱ式战斗坦克。这种坦克内无乘员,最大装甲厚度为150毫米,车长仅有335米,车宽也只有1.8米,车高1.25米,车重3.6吨。用无线电遥控操纵,车辆也用履带行走,可以逾越较浅窄的堑壕和爬越铁丝网等障碍物,用来爆破碉堡、排雷和破坏普通坦克炮火所不及的野战工事,支援地面突击部队的进攻。这种坦克前甲板上携带450千克炸药,驾驶到爆破地点,借遥控装置从车上抛下炸药后驶回,然后由定时引信或无线电信号引爆。无线电操纵的距离可达2千米。这种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中曾得到应用,但效果较差,并不像德国人想象得那样厉害,而且操纵装置复杂,易受战场其他无线电信号干扰,影响遥控定位的准确度,所以战后不再研制生产。

空投坦克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设计师克里斯蒂想制造一种装有翅膀和推进式螺旋桨的坦克飞机,但没成功,因为坦克和飞机结台之后降低了这两种兵器的作战效能。

1935年,苏联发展了一种T-27型袖珍坦克,用飞机运输,然后用降落伞空投到局部战场上,对敌突然实施强火力攻击,取得意外成功。它比坦克飞机实用得多,特别是直升机用于战争后,这种吊装式坦克可以随时起吊运往别处再度作战,使坦克成为机动性极强的重型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降落伞空投或用直升机吊运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进行“蛙跳”式作战已成为陆地战的重要战术形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中都广泛使用这一战术,屡建战功。

坦克上的火炮

坦克炮是一种安装在坦克上的加农炮,分线膛炮和滑膛炮两种,多用于直瞄射击,弹道平直,具有方向射界大、发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穿甲威力强和火力机动性好等特点。

坦克炮大都采用旋转式炮塔,既可保护乘员免受敌火力损伤,又可使火炮360°环射。坦克炮仰角一般仅有20°~30°。此外,受坦克车内空间的限制,坦克炮所带的炮弹一般为40~50发左右,装弹最多的英国“挑战者”坦克,也仅为62发,这是它不及榴弹炮或迫击炮的地方。坦克炮主要任务是反坦克,以在1000~2000米近距离格斗为主,远距离则由各种反坦克导弹去完成。坦克炮射击时坦克可以停止前进,也可以进行行进间射击。

从坦克投入战争以来,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57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85毫米,目前最大为125毫米。在滑膛式坦克炮中,口径最大的是苏联T-72、T-80等主战坦克,均采用125毫米滑膛炮。在线膛式坦克炮中,目前口径最大的是英国“挑战者”号装备的120毫米线膛炮,改进前的美国MI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均采用105毫米线膛炮。

不断发展的坦克家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对60年代装备的坦克作了改进,出现了美国的M60A3、联邦德国的“豹”IA4、英国的“酋长”改进型、法国的AMX-30B2等。这些坦克主要改进了弹药和火控系统。

同时,各国还研制生产了一批性能优越的新型坦克。最为典型的有苏联的T-72、T-72M、T-72M1、T-80和T-90,美国的M1、M1A1和M1A2,德国的“豹”Ⅱ,英国的“挑战者”,法国的“勒克莱尔”,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74式、90式。这些主战坦克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它们代表了当今世界主战坦克的最高发展水平。

在对坦克进行改进时,苏军强调坦克的火力,坦克火炮口径最大,外形低矮,重量比较轻。美国、德国则更加注重火力、机动、防护的综合性能,重视火控性能的发展,讲求行进间射击和首发命中,发动机功率比较大,较早采用复合装甲。这些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挑战者”坦克达62吨,是当前世界上最重的一种坦克。

主战坦克乘员一般为3~4人。武器配备,一般采用105~125毫米滑膛或线膛炮。主战坦克火炮口径最大的是苏联的T~72坦克,能够达到125毫米。采用的炮弹种类有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等,初速一般为730~1800米/秒。初速最高的也是苏联的T~72坦克,发射穿甲弹时可以达到1800米/秒。这些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火炮的直射距离一般在2100米以内,弹药基数为39~60发。它们的越野速度为35~55千米/小时,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6~72千米/小时。其中德国的“豹”Ⅱ和美国的MI坦克速度最快,可以达到72千米/小时。

现代坦克

现在的坦克,钢壳更厚了。有些坦克炮塔前面的装甲厚达250毫米以上。有些坦克还采用象夹心饼干似的多层复合装甲。这种装甲的里、外层是钢或其他金属,中间是陶瓷一类的非金属材料,使它抗穿透能力提高了好几倍。

此外,使坦克的身材变矮些,也是一种提高防护能力的有效办法。所以世界各国制造的坦克,个头一代比一代矮。现在世界上最矮的坦克是瑞典的S型坦克,身高只有1.9米。

在加强火力方面,现代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从85毫米到125毫米,有的甚至达到152毫米。这样,它的火力就越来越猛,威力也相应增大了。

这些大口径的坦克炮,能够发射各种高效能的穿甲弹和破甲弹,有的还能发射反坦克导弹,所以坦克炮是用来打敌方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型的坦克上都装备了现代化的人控系统,包括电子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机、红外夜视仪、自动装弹机等等,能使坦克无论在云雾天或黑夜里,或行驶在陡坡沟壕中,都能很快地捕捉目标进行射击,在几秒至十几秒钟的时间内将目标摧毁。火力和准确性都大为提高。

现代坦克每小时能跑四五十千米,有时甚至达八九十千米。即使在土质松软的沙地上,它也能像走平地一样驰骋自如,每小时跑三四十千米。

现代坦克的机动灵活性好,还表现在加速性能方面。即它从静止起动到加速为32千米/小时,只需要六七秒钟,这是相当灵巧和快速的。这样,当导弹或炮弹向它袭来时,它或是作蛇形运动,或是突然加速前进,从而使导弹或炮弹扑空,避免挨打。

当然,坦克自身也有弱点,其一是顶盖和车底的装甲薄,容易被击穿。其二是坦克的内脏虚弱,这也是一个容易被击中的部位。坦克的肚子甲装了不少炮弹、燃料和其他易燃、易爆的物品,坦克的尾部还装有发动机。一旦中弹,就会引起燃烧和爆炸。其三是铁脚板——履带比较脆弱。如果履带被炸断了,坦克就会瘫痪在地,寸步难行,干等着挨打。

坦克虽然有这些不足之处,但和它的特长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从坦克在现代地面战争中所取得的战绩和它发挥的突出作用来看,它无愧于“活动的钢铁碉堡”的称号。

未来的隐形坦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陆军战车制造部门,一直秘密进行隐形坦克技术的研究。尽管隐形坦克要到2000年以后才可能部署,但美国陆军和工业界在隐形坦克技术的研制与试验方面已经获得进展。曾经研制出的一种由高强度S-2型玻璃纤维加热固性聚酯树脂压成的复合材料,已于1989年6月用它制成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这种材料对光波和雷达波反射比金属弱,可制成最佳隐形结构外形,能减弱坦克的热辐射信号,并使车内噪声降低5~10分贝。坦克的隐形技术之一是降低坦克红外辐射。主要措施行采用热损耗较小的发动机在燃油中加人添加剂,使排气的红外频谱大部分处于大气窗口之外;改进通风和冷却系统,降低坦克温度等等。二是在坦克表面涂敷迷彩或挂伪装网。迷彩有的兼有吸波作用,可降低坦克的目视发现概率,还可减弱坦克的红外辐射。三是降低坦克噪声。如M1A1坦克采用噪声较小的燃气轮发动机,坦克结构设计引入隔音、消音技术等。

在未来的坦克作战性能方面,机动性、装甲防护能力、火力强度固然仍作为坦克的重要指标,但隐形能力对于坦克的自我保护和隐蔽近敌作战,已成为各个国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现代机器人坦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开展了机器人坦克的研究。1983年美国陆军公布的《装甲战车科学技术规划》,将战车机器人列入发展规划。

军用机器人车辆可以用6个轮子,也可以采用履带作为运动装置。这种车辆的行驶有的是采用遥控设备来驾驶车辆,有的是把辖区内的地形图输入电脑。车辆上的摄像机随时把所在地地点地形拍摄下来送入电脑,电脑把摄下来的地形与记忆的地形进行比较判断,给出控制指令,使车辆沿要求的道路行驶。车上装有能自动发射的武器系统。若是只想使入侵者丧失战斗力,就用高音喇叭,通过强烈刺耳的噪声使入侵者精神失常,若是想消灭入侵之敌,就可通过枪榴弹、机枪、导弹等将敌人杀死。这种机器人坦克可以完成战场爆破、克服障碍、排雷等特殊任务,特别是在核战、化学战、生物战的条件下,能连续进行战斗。机器人坦克还能自动发现井跟踪目标,在靠近目标时精确瞄准、射击并将目标歼灭。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动用了由田纳西州遥控技术公司提供的18台机器人来清理战场,这种机器人装有多重履带,可适应各种地形,能爬45°的斜坡,能在狭窄的走廊内进行作业,能够清除炸弹、地雷和排除哑弹。由此可见,现代机器人坦克已经进入实战应用领域。

4. 坦克未来的发展趋势

坦克是没有什么发展希望的了,或许以后装甲部队还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也必须走集成化、信息化、混装化的道路,也就是必须和其他武器装备一起使用,比如坦克和装甲车每次出去执行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足够的情报支援。
所以必须有侦察机配合其出击,而且必须做到对所要前往的地形非常熟悉,因为坦克装甲车的视界很狭小,如果在森林、城市里、大街上,往往会成为对方反坦克武器的攻击目标。而且现在的坦克虽然设计的越来越先进,而且身材越来越低矮,这样可以保证其被击中的概率降低,但是相对而言依然比较庞大。
再说了,现在的战场上谁能够完全靠装甲冲击获得胜利呢?就算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的M1A2SEP坦克一路冲杀,一口气杀到了巴格达城下,甚至还大摇大摆地在大白天都进入巴格达市区执行侦察人物。
对伊拉克人的士气打击也是非常大的,但那也是在获得了足够的侦察情报以后,而且还有足够的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才做到的。
看着美国M1坦克冲杀在伊拉克战场上,好象所向披靡的样子,就因为对方的坦克就多么先进,多么不可战胜,没有无敌的武器,也没有无敌的人,智者无敌耳。
虽然很多人都说,坦克的未来不是一片漆黑,而是大有发展的希望,毕竟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能够为这个大家伙安装上先进的翅膀,飞越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一定能够有更加辉煌的明天!但是我却很想给这些兄弟泼点冷水了!
科技再发展,也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配合,才能够让先进的武器设备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效能来。坦克也是一样,其实现代战争中对坦克的制肘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在装甲和反装甲的对抗中,装甲一方早就跟不上反装甲一方的发展了,现在的装甲技术无非就是被动的躲,和还没有经过多少实战检验,还不知道实战中能不能完全保证安全的主动防御系统。
因为就算是在以色列这样一个一直都笼罩在战火中的国家,这个军队一直都在经历实战考验的国家,他们的武器装备随时都能够拿出来进行实战检验,坦克更是如此。
面对对方设置的反坦克地雷、路边炸弹,依然是防不胜防,屡屡出现坦克被炸翻,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现在能够收拾坦克的武器太多了。

5. 坦克是怎么发明的

一次世界大战初,在英国,一个名叫坦克的工业家发明了一种武器。它是一个能活动的
装甲堡垒,不怕机枪的扫射,并能越堑过沟,冲破敌人障碍,在掩护步兵冲锋的同时,还能
向敌人发射火力,因而人们把这种武器,称为“机枪破坏器”。
但是,这种武器刚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受权威人士的重视,很多将军对它的能力和作用
估计过低,陆军大臣干脆把它叫做:“一个美妙的机械化玩具”。
坦克见自己的发明受到冷落,他并不气馁,继续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机动灵活,但因资
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这件事被当时的海军大臣邱吉尔知道后,暗地里为它筹集资金,提供武器方面的资料,
不久,便生产出一个新模型。以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到1916年8月,才制造出4
8辆“机枪破坏器”,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武器用坦克的名字来命名。在此期间,德军在依普
尔战役中首先使用了毒气弹,再加上以前在列日要寒使用的穿甲榴弹,在战场大量杀伤协约
国士兵。无奈之中,英军司令海格将军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准备把这种新型武器运用到战场
上。这样,坦克才第一次使用在战斗中。
但是,这批坦克还处于试验阶段,从未参加过战斗,就连驾驶人员也是临时从汽车驾驶
员中抽调来的。因而,在首次战斗中,只有18辆坦克开到战场,其中能参加战斗的,大约
不到10辆。
可当这十辆怪物隆隆地驶向德军阵地时,德军吓得惊惶失措,急忙用枪射击。
“当、当、当!”机枪子弹在坦克外表撞出阵阵火花,而坦克仍然隆隆前行,吓得德军
纷纷逃跑。
这时,一辆坦克爬进了一个村庄,面对这庞大的钢铁怪物,德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离据
点,就这样,一个村庄就被这辆一坦克占领了。
还有一辆无意之中,闯进一条堑壕,吓得德军无处可逃,三百多名德军乖乖地做了俘虏。
这次胜利,使那些对坦克不以为然的将军们大吃一惊,更使英国士兵受到莫大的鼓舞,
从此,人们对这种能攻善守的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不久人们便发现,这种武器造价太高,速度极慢,况且无法越过泥沼地,太受客观条
件的限制。因而,在战略中显得价值不大。
1917年冬,因为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德军
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线战场。他们调集大量的兵力,涌向西线。
为了争取主动,英军司令海格决定在法国北部发起一次战役。在讨论这次战役的部署
时,总参谋部的富勒上校主张,用坦克来突破敌军的防线。
这个决定,引出了许多将领的议论:“坦克机动性太差,必须有干燥结实的场地作保
证,我们无法把战场固定在一个特写的场地内?”
有的说:“德军阵地的堑壕有4米多宽,坦克无法越过?”还有的说:“几百辆坦克一
齐冲向敌阵,老远敌人就会知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的不可开交。只见富勒上校微笑着走向地图,胸有成竹地说:
“诸位议论的很有道理,这些情况,我们早已考虑在内。诸位请看!”富勒说着,就用
手向法国北部康布雷镇一指,兴奋地对大家又说道:“该镇的南面和西面,是一片被小溪和
狭堤割裂的结实土地,这里大约有10公里的旷野,可以为坦克提供一个理想的作战场所。
敌人在此驻有6个师的人马,正好用坦克来对付他们!”
大家沉思一阵,纷纷点头称是。
富勒上校继续说道:“至于堑壕和保密问题,我们再想其它办法。”
军事会议终于作出决定,在康布雷战役中,使用大批坦克来突破德军的防线。
11月19日,300多辆坦克悄悄地隐蔽在紧靠英国防线的大森林里。为了隐蔽起
见,每辆坦克上面,涂满了彩色的斑纹,并用树枝杂草伪装起来。
次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英军就派出大量的飞机在空中不停地嗡嗡作响,以掩盖即
将出动的坦克的隆隆声。20分钟后,300多辆坦克同时轰鸣起来,沿着夜间用线标出的
车道,向敌军阵地冲去。
首先出现在这些坦克前面的,是有刺铁丝的障碍物。这些坦克毫不迟疑,隆隆地碾了过
去。
紧接着就是一道宽达数米的堑壕,是德军专门来对付坦克的。
英国早有准备。只见每辆坦克上都有士兵将一捆捆柴草投入堑壕,顷刻之间,就将堑壕
填满,虽有少数倾覆进去但大多数终闯了过来,向德军猛冲过去。
德军一下乱了方寸,胡乱地向坦克开炮,基本上没有命中,紧接着就疯狂用机枪扫射,
但毫无作用。
德军无计可施,只得拼命后撤,无数士兵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投降,还有跑的慢的,
成了坦克履带的牺牲品。英军步兵随后涌来,毫无阻挡地追击德军,不久,便渗入德军阵地
6公里之多,俘虏7500多名德军。
这次大规模的坦克冲击所取得的效果,不仅德军意料不到,就连英军官兵也喜出望外,
这使他们用很小的代价,夺取了德军阵地,赢得康布雷战役的胜利。
从此,坦克成了历次常规战争的重要进攻武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攻坚力量。

6. 坦克的发展史

早期

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

坦克战斗全重7~28吨,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能装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

“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功率比重量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配备机枪及小口径火炮,多进行追击及长距离侦察任务,但装甲较步兵坦克弱得多。

中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令盟军坦克无法招架。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的魏特曼上尉驾驶虎式坦克击毁了英军25辆坦克、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通用载具。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越野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而且需要较大的车体保持内部良好的分隔,减少车员因燃油或弹药被火灾殉爆的机会。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见一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并且实施闪击战。

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而在着名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928辆坦克,苏军更是出动了5,128辆坦克投入战斗,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现代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着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越野和防护性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和越野性能和防护性能虽有显着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现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制的,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72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载有3—4名乘员。

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55毫米口径加农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

(6)坦克为什么登场时间越来越早扩展阅读:

坦克是一个复杂的战斗机器。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部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

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乘员,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T-62主战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

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7. 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是哪一年

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陷入了惨烈的堑壕战,战争成为了伤亡巨大的消耗战。为了打破
阵地战僵局,战争又一次迫使人类开发新的进攻性武器。
在斯文顿上校的倡议下,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组织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投入新式武器的秘
密研制工作。1915年,一种奇特的钢铁战车在英国福斯特工厂制造出来,它的代号称作“小游
民”。而英国海军则针对其可笑的外形开玩笑地叫它“水柜”,按照英文发音就是“TANK”。
世界第一辆坦克就这样诞生了。

1915年12月,第二辆坦克“大游民”制成。这种坦克成为了第一种投入使用的坦克,被
英国军队编号为MKⅠ。1916年9月15日,32辆秘密运抵战场的MKⅠ坦克在索姆河战役
激烈期间投入战斗。德军在这种陌生的“钢铁怪物”面前手足无措,任何枪弹攻击都失去了作用,
坦克首次作战达成了震撼性的效果,同时也意味着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到来。

1917年11月20日,英军在康布雷战役中将多达476辆的坦克集中部署在12千米宽
正面,发起了空前规模的进攻作战,一举突破了德军三道防线,获得了巨大胜利。

一战期间,英国、德国、法国还相继研制出多种坦克。如英国的塞犬,法国的施纳德、圣沙蒙、
雷诺,德国的A7V等。其中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首开旋转炮塔的先河,成为坦克发展史上
重要里程碑。

8. 坦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一,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时速达到了40千米/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人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也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乍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昀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一时期的坦克,特别是凹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从外观上看,坦克再不像蠢头蠢脑的“水柜”了——虽然它仍然叫“水柜”,而是有了比较看得过去的模样和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块头”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也将近10吨;第二是“拳头”硬了,普遍装有37~47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甲,并出现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第三是“身体”壮了,装甲厚度达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枪机枪很难穿透它,为了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第五是“耳朵”长了,安装了坦克电台;第六是“腿脚”快了,最大速度达到20~43千米/小时,并普遍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总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鸭”了,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

热点内容
为什么其他文件清理不了 发布:2025-02-12 09:02:23 浏览:376
为什么夏天男生容易脱发 发布:2025-02-12 08:16:48 浏览:757
为什么小米有那么多有锁机 发布:2025-02-12 08:16:40 浏览:702
嘴里为什么要放苹果 发布:2025-02-12 08:06:50 浏览:714
末影人为什么不可以看他的眼睛 发布:2025-02-12 08:06:45 浏览:784
非人学院得到表情后为什么找不到 发布:2025-02-12 07:46:17 浏览:638
为什么微信转账后对方没有提示 发布:2025-02-12 07:46:16 浏览:604
晚上二个小时醒一次为什么 发布:2025-02-12 07:37:55 浏览:601
奶水充足为什么孩子不长身体 发布:2025-02-12 07:34:37 浏览:232
孕期为什么不能吃寒性的东西 发布:2025-02-12 07:34:13 浏览: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