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闻发生后第一时间到场
A. 新闻媒体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发现突发事件的
首先我觉得新闻媒体他是无处不在的,他们平时活跃在我们的身边,当有什么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会赶到现场,其次的话就是通过他们一些自己的渠道,比如说在一些公安局或者是一些场所蹲点,当他们要出任务的时候,他们会紧随其后去现场报道。
B. 什么叫第一时间
第一时间并不是具体的时间,而应该是出行过程的合理时间。
媒体使用“第一时间”这一概念,比如某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是刑事案件,警察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某处发生重大事故,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也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等。但是第一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就不得而知。
12月4日《现代快报》报道上海瑞虹路一家个人经营的怡泉浴室锅炉发生爆炸,造成11人死亡,3人受伤的消息。其中两次使用了“第一时间”这一概念:“爆炸发生后,公安交巡警 第一时间对瑞虹路、临平路等路段进行管制……”;“在事故救援的同时,公安部门已 第一时间对浴室有关人员进行控制……”
我理解媒体的用意,无非是说有关人员动作迅速,赶的及时,体现了政府工作的高效率。但是第一时间毕竟的有个时间,比如警方承诺,一般在市区接警后5分钟内到达,在郊区接警后10分钟内到达。在这时间以内到达的,我以为可以说是第一时间,否则就是第N时间了。
前几天看的一则电视报道,说的是湖南某村抓了一位疑似小偷的人,从凌晨两点多就报警,虽报警数次,但直到早上七点多,警察才来。可那位疑似小偷的男人已被村民活活打死。虽然打人者受到了处罚,但对第一时间没出警的警方却未见有下文。
第一时间并不是具体的时间,而应该是出行过程的合理时间,只有在保证电话的畅通和及时接听的条件下,再加上交通工具行驶的时间,才能算是第一时间。在派出所门口发生的事情,10分钟到达,不能算是第一时间;在国外发生的事情,隔日赶到,也不能说不是第一时间。读者和观众大都懂加减法,只要知道几点发生的事情,在什么地方,有关人员何时到达,大家心里自然知道是否是第一时间。
其实说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往往并不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否则还不如直接用几时几分赶到,或是在事发后多少分钟赶到现场更为直观。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媒体给了一些部门一点面子,或是帮其掩饰迟到的尴尬。
现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各种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都不差,在值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只要提高责任心,对职权范围内发生问题的处理,一定能及时赶到,无需羞羞答答的用第一时间来掩饰。
C. 政府人员面对记者采访时应注意什么
应对媒体需要哪些策略和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两句话,“事前热,事后冷”。所谓事前热,是指事前敏感,发布在前,沟通在前。所谓事后冷,就是指遇到媒体炒作要冷处理,主动和媒体沟通,不要立足于争是非,而是要注意降温,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具体包括六种应对方法。
1.新闻议程:用议程计划来主动引导记者。媒体在传播中的显性功能是通过“议程设置”实现的。它的提出者伯纳德•科恩就认为:“在多数的时间,报界在告诉人民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也就是说: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简单报道什么,直接影响受众。故此,媒体自己可以对报道取向进行“把关”。这样,政府应对媒体,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政府引导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者说,把媒体议程变为政府议程的一部分。因此,应对媒体的首要方略,就是设置“政府新闻议程”。社会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指出: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整个社会如何在社会稳定和个人自由之间取得平衡,为达到社会性的和谐与稳定,社会必须有“控制”机制。由此可见,就本质而言,“政府新闻议程”可以说是生活控制的一种方式。
关于“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应该包括下面几点:(l)“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内容应为执政者所要向公众说明的、需要引起公众关注的政策、公共信息、影响公众生活的政府行为、决策等。(2)“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必须通过大众媒体才能实现,没有大众传媒这一传播渠道,“政府新闻议程设置”不可能实现,只能是局限于政府内部运作的“政府议程”,无法达到主导舆论、影响民意的目的。(3)“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必须遵循大众传播规律和新闻规律,从而使其区别于政府行政机关内部运作的日常“政府议程”。(4)有效的“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应该是以下三者的有机结合:政府要说明的(政策议程)、媒体感兴趣的(媒体议程)、公众关心的(公共议程)。
政府要通过新闻议程设置,将政府的政策和工作“设置”成为公众乐于关注的焦点,使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相结合,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的相关的讨论议题,最终实现合力效应,达到主导舆论、引导舆论、影响舆论,形成有利于政府执政、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具体做法就是,每年或者定期组织新闻议程的规划设计。比如,一个政府、一个部门,新闻发言人全年要发布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树立什么样的政府或者部门形象;哪些政策可能需要事前预案;如何定期和媒体进行沟通联谊等等。
2.新闻发布:把信息主动“喂”给记者。近年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运而生。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新闻发言人的任务就是围绕重大政策、突发公共事件、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发布会,发布信息,解读政策,透明决策,引导舆论,起到沟通大众、服务大局的作用。通过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正确、有效、及时地借助媒体实施议程设置,已经成为加强政府执政能力的突破点。新闻发布实践最大的效果就是:政府声音在前,引领记者舆论,彻底改变了过去记者舆论在前,政府被动弥补在后,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状况,真正使记者围着政府转。做好新闻发布,要求政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不可能公开全部的信息,那就尽可能尽早地公开那些能够公布的信息。
3.新闻预案:把周密的解释留给记者。公共政策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政策出台是最敏感的,也是媒体最热衷寻找的新闻来源。但是,同样一个政策,放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话语、不同的地方之下,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反映。如果不作出周密的具有针对性的解释、补充,好的公共政策会被误解、甚至被歪曲。当误解的情绪一旦与媒体的某一敏感神经相触碰而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媒体自己也失去了加以控制的力量。事后的解释、澄清、更正,不管是媒体,还是地方部门,都是苍白无力的。事前的预备、功课、方案,才是最主动的,最有力度的。
4.突发事件:把通稿在第一时间让记者分享。2005年1月26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如果不能迅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就无法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突发事件历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是记者竞相追逐的大餐。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未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真相,也未必能在第一时间作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报道。政府与其为媒体的把握能力惴惴不安,不如抢占第一时间。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主管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到场,同有关部门一道搜集信息,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媒体提供有关背景资料,接受记者采访,做好记者采访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彻底改变出事后政府回避、不提供新闻素材,记者采编后又围追堵截的被动做法。越是公开地把事情讲透了、讲开了,老百姓就越好理解;政府越是隐瞒,媒体就越是觉得有问题,越是要挖掘“内幕”,就会形成典型的“捂而不住,公而不开”。
5.横向沟通:把换位思维传递给记者。对于地方来说,媒体的构成是相对复杂的。有中央和部省属媒体的驻在机构,有自身管辖的媒体。可以说,这个结构是扁平化的,不是金字塔形的;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面对这样的格局,单靠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地方政府必须通过横向的联系方式,借助地区新闻单位联席会议、通气会等形式,定期向媒体通报中心工作,交流感情,加强共识;定期开展新闻业务交流,互通有无,促使媒体换位思维,理解地方、部门开展工作的难处和实际情况,以此打破行政隶属的界限,用横向的互动、协调的手段,来形成媒体的合力。
6.批评见面:把不同声音展示给记者。如果舆论监督是采取直接上报纸、上电视的方式,那么公正的做法应该是给双方当事人公平的说话机会。应当鼓励记者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应兰推广一种“批评稿与当事人见面”的做法,要求批评性报道刊发之前也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这种方法,有利于编审的把关,因为记者在采访中,难免会陷入采访对象的情境,先入为主。当然,是否刊发,并不以当事人的意见来取舍,只是以此达到兼听则明的目的,杜绝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
来源:合川党校《新视界》
更详细的解读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14/11/3865073_69229122.shtml
D. 记者是怎么样第一时间发现社会上发生的那些奇葩新闻并及时予以报道的(简单介绍一下流程)
新闻记者都是为政府机构服务的,企业新闻,广告新闻都是要付钱的。还有线人报料新闻奖励,挖掘一些比较敏感性话题新闻标题。
E. 发生杀人案中国媒体总是第一时间报道吗
领导压制领导, 肯定是之后才能说出来的,就是我们中国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很多人说现在最坏的不是犯人而是警察,你有同感么!
F. 国外每次发生大事件央视记者为什么可以第一时间赶到
央视记者在世界各地都是有记者站的。采访当地的新闻。一发生大事肯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G. 新闻中经常出现的“第一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
新闻中常出现的“第一时间”,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时刻,指的是发生新闻事件后,有关单位和部分采取措施的时间。
对新闻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和职能机关来说,能在问题发生之后采取积极的措施,也是“第一时间”不断发展的结果。
H. 新闻报道里说的“第一时间”是什么意思啊
快采访,快整理,快制作,快传播
要求新闻敏感性(发现新闻点)高,采访能够的精确迅速,制作与发布上的环节简化。时效性的要求,用古语套用“倚马可待”。
I. 什么是安全生产第一时间 是事故发生后的1小时还是2小时或者是其他准确时间,报纸或电视报道XX领导第一时间
第一时间没有具体时间限制,是指在得知灾情后既是上报加以应对,不推卸责任错失最佳时机。
这里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七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第七十一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指的第一时间就是说知道事故发生后的极短的时间段。
(9)为什么新闻发生后第一时间到场扩展阅读:
安全生产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七条
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第八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安全生产规划,并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衔接。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9)为什么新闻发生后第一时间到场扩展阅读来源:安全生产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