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为什么时间有点混乱
A. 司马迁为什么将汉武帝本纪写得乱象丛生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名刘彻。景帝四年(前153)被封为胶东王。七年(前150)太子刘荣被废,被立为太子。景帝十六年(前141)刘启逝世,刘彻继位皇帝。他一生雄才大略,被人称之为盛世之主。他驱匈奴、平百越、征服大宛,开拓了汉朝的疆域版图;开创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从制度上结束了行政官员由贵族和官宦子弟世袭的制度;施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势力,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制,使此后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基本定型;派遣官员通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制定历法,更加精确地掌握了一年四时日月运行的规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统治集团的认识,奠定了此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然而,汉武帝这些所作所为以及所取得的功绩,《史记·孝武本纪》中几乎是没有记载,有些即便是有记载,也是一笔带过,重点写他如何问神占卜,这不免让人感觉此篇记载颇为怪异。
在《史记·孝武本纪》,我们看到的汉武帝,主要记载是这样一些事情:封禅泰山、热衷于祥瑞、信奉鬼神、大兴土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巡游天下。
封禅泰山
黄帝曾经登临过泰山,后帝舜专门祭祀过泰山。此后在盛世之年或者认为自己有功绩的帝王都会祭祀泰山,把封禅当做是国家的大典。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在泰山下梁父山上开场祭地,报地之功。简言之就是封禅泰山或者封禅。这件事秦始皇干过,汉武帝要进行封禅也算不了什么,可是,他在正式即位的第一年就提出来封禅之事,是否暗喻着他就是一个好大喜功之人?元狩元年(前122),济北王以为武帝将要举行封禅大典,向他献出了泰山及其周围的城邑,武帝接受了。这说明,武帝是时时想着这件事情的。元鼎四年,汉武帝得到了一只宝鼎,公孙卿说这是祥瑞,能和黄帝一样成为神仙,汉武帝大加赞赏,并封他为郎官。他因此积极建议汉武帝封禅,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终于完成了封禅大典,并把这一年改元为“元封”。此后,汉武帝规定每五年就举行一次封禅大典,在这期间,他还多次巡游、祭祀泰山。
封禅是国家大典,记录下来完全应该。但是,首次封禅国家所处的形势、筹备封禅的官员、封禅礼仪当中武帝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司马迁一概没写,只用一句“有主管官员记录在案”把封禅“礼仪”做了一个交代。
热衷于祥瑞
古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治理国家有方,无不将一些比较特殊的事物称之为祥瑞,就是上天发出的吉祥征兆,汉武帝也不例外。皇家园囿里有白鹿,汉武帝将鹿皮制成货币。郊祀的时候猎获了一头独角兽,有人就说这是一头麒麟。元鼎四年(前113),有一个叫锦的汾阴巫师得到了一只鼎,有人说这是伏羲氏所造,汉武帝就亲自护送回甘泉宫。路上又亲自射死了一只?(音:pao,麋鹿),很多人就借机阿谀奉承,说这是和黄帝一样即将要见到神仙,并建议封禅泰山。元封二年(前109),甘泉宫里长出了灵芝,汉武帝因此大赦天下。
世上有一些祥瑞并不是什么坏事情,以此来说明天下会更好也可以理解,但是,汉武帝把这事却做得有点儿过头,他在位期间多次改元,其中有一个纪元称之为“元狩”(前122——117),就是因为郊祀时得到了独角兽。还有那个“元封”年号,也是得到了宝鼎以后,很多方士官员鼓噪说是天大的祥瑞,借封禅泰山之机改元而得。
怪异的是,这些年份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说《资治通鉴》里就有很多记载,《史记·孝武本纪》里除了这些记载,剩下的基本都是寻仙祭神。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典范,被称之为“史圣”的人这样来写,难道不是一件怪象吗?
信封鬼神
汉武帝当皇帝的第六年,窦太后去世,限制他的人没有了。第三年(前133),汉武帝就求得一位神君,并把她供在宫中,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亳县人薄谬忌上书说,天下最为尊贵的神是泰一神,汉武帝信了,命令太祝(掌管祭祀的官员)在长安东南郊立了泰一神祠并经常祭祀。后来又有人说,古代的天子祭祀三一之神,即:天一神、地一神、泰一神,汉武帝也信了,又命令太祝祭祀。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冥羊神、马行神、地长神、武夷山神、阴阳使者神,汉武帝无不一一采纳。除了这些神,汉武帝还建立了黄帝、夏商周三朝的祭祠,同时还建立了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等主八神的庙宇,即八主祠。
古人信封鬼神,每当重大事件以及节日、忌日都要举行祭祀仪式,这很正常。然而,古代大多数人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即祭祀敬奉而不招惹,因而所有的人尤其是帝王都会祭祀占卜。不过,这种事情一旦成为常态,作为记载历史大事的史书来说,一般是没有必要记载的,除非这个祭祀活动对于某项重大活动有影响,否则根本不记。但《史记·孝武本纪》例外,不但多有记载,而且一反常态,不但每事必记,而且非常详细。这不得不让人多想一想。还有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很多“有名的神祠,天子路过时就祭祀,离开后就算了。”也会让人感觉有点儿怪怪的意味。
大兴土木
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要修建明堂,只是因为他和奶奶窦太后在治国指导思想上有冲突,而窦太后又掌握着实权而作罢。后来,这个明堂还修到了泰山脚下。再就是前面所说的神庙人祠,再加上为了招引神仙修建的楼台高阁,汉武帝虽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修建阿房宫,但是在对外大量用兵的情况下再这样大兴土木,的确是国家很大的负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能够让汉武帝到来,各郡国都修筑道路,修缮宫殿观台和名山神祠,大兴土木之风刮遍全国。
问题在于,一向尊崇孔子,“为尊者讳”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用“曲笔”?或者说,在《史记》这种“一字千金”的史学着作中为什么这些事一点儿也不吝啬笔墨?还有,这些祠庙为什么多在求仙过程中修建?这种让人疑惑不解问题也算是一种怪象吧!
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有一个叫李少君的人,隐瞒了自己的出生、年龄和经历,自称七十多岁了,能驱使鬼物,使人长生不老,汉武帝把他视为仙人,按照他的说法到海上寻求神仙,并干起用丹砂炼黄金之事。过了一段时间,李少君死了,汉武帝却认为他成仙了,还命令一个官吏学习他的仙术,这样一来,燕齐一代沿海地区的方士就有更多的人纷纷前来谈论神仙之事。齐人少翁自称能招引鬼神,据说还让汉武帝见到了非常宠爱的死去的王夫人的相貌,就封了这个少翁为文成将军,并给了他丰厚的待遇。后来这个少翁法术不灵又弄虚作假,汉武帝就悄悄地把他杀了。按理说这事情该明白了吧,不,事情还早着呐!
据说承露仙人掌中的露水合着玉石粉末,经常饮用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就建造了承露仙人盘。
杀了那个少翁以后,汉武帝又后悔了,有人向他推荐自称是少翁学生的栾大,在检验了一番之后,就对他充分地信任,后来还封了他一个五利将军,此后名号更是逐步增加。后来,这个栾大竟然被封为乐通侯。汉武帝除了给这位栾大无数的赏赐,还把卫长公主嫁给了他,栾大的尊贵之名震惊天下。后来这个栾大的法术也不灵验,武帝就把这个“五利将军”杀了。元鼎六年(前111)冬天,公孙卿说是在河南缑氏城上看到了仙人的脚印,汉武帝就亲自前去查看。元封二年,武帝借祭祀泰山之机巡游东海,公孙卿说看到了一个神仙的大脚印,群臣中也有人说看见一位老人牵着狗,说是想要见天子。汉武帝还真的相信了,于是给方士派了驿车,并秘密派出了数以千计的人寻找神仙。
这个公孙卿活的时间比那两个方士少翁、栾大时间长,不知是他接受了前两位的经验教训还是真的比前两位聪明,他在初见汉武帝时就做了很好的铺垫,说:“不是神仙有求于皇帝,而是皇帝有求于神仙。求神仙,如果不把时间稍稍放宽一些,神仙是不会来的。
写这些事情不奇怪,奇怪的是《史记》的一些评论性描写。如:巫师说中了汉武帝病会好,汉武帝就设置祭器礼敬神君。在这件事情之后却有这样一段话:“其实,神君所说的话一般世俗人都知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可是天子却暗暗高兴。这些事都是秘密的,世上无人知晓。”接受了少翁的教训以后,汉武帝对待方士变得谨慎了一些。在接见栾大时,汉武帝要检验一下他的方术,栾大就表演斗棋,那些棋子就在棋盘上乱撞。《史记》中写到:“皇上不知道其实那只是用磁石棋子和带磁钢棒搞的骗人的把戏。”这些也都是很奇怪的现象。
巡游天下
汉武帝巡游天下十分的多,封禅、建立神庙、给古代的帝王建祭祠、都会借机巡游天下。以至于到了中后期,几乎每年都会走出去。当然,他的巡游另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借机会寻找神仙。以至于有一年天旱,汉武帝只好以祈求降雨的名义出巡。《史记》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时候,天子已经没有出巡的正当名义了。”我们禁不住会想,汉武帝的出巡,除了寻找神仙,难道就没有干过其他事情吗?或者说,究竟是为了寻找神仙而出游,还是巡游天下顺便寻找神仙?
说起汉武帝,人们往往会把他和秦始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秦皇汉武。看《史记》也会发现,汉武帝上面所干的那些事情,都是秦始皇干过的,所以两人的本纪中颇多相似之处。但是,秦始皇除??保?崧啦晃ぃ?ㄆ搅???骋晃淖帧⒍攘亢獾茸魑?凸?ㄒ餐??邢晗傅募窃兀?夥矫婧何浔炯屠锶醇?坏剑?训啦皇且恢止忠煜窒舐穑?/p>
有一部电视剧,说汉武帝强行要来司马迁给他做的本纪来看,看后说所写的这事是都有。这种事不是演义就是一种美好愿望,汉武帝如果真看到这个本纪,不马上杀了他也算是能忍了。有一种说法是,任安参与太子刘据起兵讨伐江充,兵败判死。在狱中任安希望司马迁相救,司马迁写了一封回书,这就是司马迁另一着名的文章《报任安书》。任安被处斩以后,狱吏在搜查遗物时发现了这封书信。因信中有他所以蒙受奇耻大辱还顽强地活了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着述,汉武帝勃然大怒,于是将史记手稿付之一炬。这倒比较符合汉武帝的行事风格。
在《报任安书》当中,司马迁认为自己所受宫刑是人生最大的屈辱,已经不能和一般的平常人相并列在一起的,是和秦国的景监,汉文帝时期的赵谈这些太监差不多,为天下贤士看不起。而他的受刑,又是缘于为李陵说情,这种“因言获罪”的事情又是文人官员永远都想不通的,何况司马迁自认为与李陵并没有私益,完全是出于公心。汉武帝虽然是“明主”,却根本不明白这点,以为这是借机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将他下狱。贰师将军李广利是谁?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兄弟,李夫人是汉武帝当时最宠幸的妃子,为了让李夫人高兴,武帝要提拔李广利。出征匈奴,李广利是主帅,没有功劳,人家一样被封侯,看你有什么脾气!
司马迁觉得自己虽然怀有一颗“拳拳忠心”,却有口难辩,又被加上“诬上(皇帝)”的罪名,而汉武帝最终还真的听从了审理官吏的意见,判处司马迁死刑。死刑可以有两种办法顶罪,一是花钱赎命,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家里没有钱,为了《史记》的完成,只能接受这种最屈辱的刑法。
到了这儿,我们应该明白汉武帝在司马迁眼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明主”了!或许还能明白《孝武本纪》里的怪象。
B. 《史记》中为啥会有三个部分记载失真的案例
司马迁在《自序》中写道: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存稿两套,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但对照检视,缺少十篇,有录无书。据《汉书》注中张晏说散逸的十篇为:《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录》《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但后人亦增补一些。
司马迁是严谨的史学家,不乱编故事,荦荦大端者比较可信。那是怎么获得相对真实的素材呢?一是使用确实史料。如编撰《秦始皇本纪》,主要使用秦国政府的纪录、奏事章和石刻等材料。二是他父亲司马谈留下的历史素材。三是实地采风和考证。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开始壮游,先到江淮(江苏和安徽北部),又到江西庐山,再到楚国故地、齐鲁地区,最后到河南,采风和实地考察。在朝廷做郎中后,又随汉武帝踏遍陕西、甘肃、巴蜀、西垂和西南,为写《史记》增添了详实素材。
即使《史记》中好像文学故事的事件,也有其真实的基础。比如,司马迁写项羽乌江自刎,描写细腻,生动形象,但不是凭空想象。为何这样说呢?杨敞官至丞相,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恽是是杨敞的中子,曾封平通侯。司马迁把《史记》副本留在杨敞家中,可见交往密切,相互信任。而杨家父子会把先辈参与垓下之战的情况讲给司马迁。项羽战败于垓下,冲出重围,一支汉军骑兵紧追不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拔剑自刎。当时有五位骑兵在场,各得其遗体一部分,刘邦按照事先的承诺,封他们为列侯。这五位骑兵,有一个叫杨喜的,他的第五代孙子就是杨敞。家族的荣耀和不平凡历程,是杨家人不能忘记的,其事迹代代相传。
但由于诸多原因,《史记》也有失真之处,其原因比较复杂,比如缺少确实史料、笔误以及主观价值偏好影响,等等。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史记》每一篇中都不免有点假,但每一篇也都有一部分真。它像陈年的古董一样,修补和锈蚀是不免的,但原物的神态却也始终古意盎然,流动在每一部分里。
三、秦昭襄王尊宠范雎,称之是寡人叔父,但最终还是处死了范雎,而不是《史记》所称的范雎病退,寿终正寝。
有人认为,史书和电视剧都表明范雎是病死的,而不是被处死的。认为范雎是病死的,主要是根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范雎最后主动将相位让给蔡泽,其让位的原因是由于蔡泽对他陈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的道理,并且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等人功成不知身退而遭祸的事例,劝说他“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迎候,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范雎听了这番话,就称:“善。吾闻欲而知不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故范雎主动向秦昭襄王提出:“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辩士,明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臣之见人甚众,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闻。”昭襄王经过与蔡泽谈话,很赏识蔡泽,拜为客卿,迎候因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雎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划,遂拜为秦相。
范雎即张禄。战国时魏人,他是秦国历史上智谋深远、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着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公元前266年范雎拜为丞相,封之于应城(今河南鲁山之东),故号为应侯。范雎当初想为魏国建立功业,早年家境贫寒,后随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为其所诬,受尽相国魏齐摧残,历经磨难后辗转入秦。范雎设法跻身于秦廷后,开始施展他的全部谋略和才干,辅佐秦昭襄王,因深得赏识和器重,出任秦相。他对秦国有巨大贡献,为秦统一天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张禄和范雎为何是同一人?范雎因家贫无法得见魏王,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魏昭王使须贾出使齐国,范雎随往,凭雄辩之才深得齐襄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谢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安平设法让范雎暗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发现范雎是难得之才,将他和郑平安带回秦国,范雎得以脱险。
C. 屠岸贾到底是在景公多少年的时候诛杀赵氏的为什么《史记》的记载非常矛盾
这个《史记》确实有点问题,它说是晋灭赵氏在公元前597年,而它又记载赵括(不是长平那个)在公元前588年为卿。我倾向于,晋灭赵氏在周定王二十一年,就是公元前586年。
D. 史记对历史的记载为何经常有矛盾之处
正是因为司马迁是严谨的史学家,才会出现些许矛盾,因为有一些事件,他自己研读了很多资料,但还是不能确定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就把几种情况都写出来,看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是待后人的继续考证
E. 《史记》中有许多很矛盾的地方,到底是司马迁的失误,还是他掩盖了事实呢
司马迁作为历史上着名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他笔下的《史记》的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史记》,在它的记载的很多历史事实却有很多矛盾与不实之处,这似乎与它的历史地位不相匹配,那么,这些矛盾到底是司马迁自己的失误还是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呢?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史记》中,会出现重大错误的原因,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严重,只是文人的纰漏和疏忽罢了。
F. 为什么司马迁会在史记里有这么严重的错误
当时的媒体没这么发达,古人写书没有标点,还有写文章的人有的本身也是断章取义。连朝鲜战争这么近的事都有人断章取义,何况司马迁离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夏商周时期几百年上千年了,所能找到的参考资料有限,这些参考资料本身很多就有漏洞,有错误,经过司马迁加工的过程又会有一定程度损耗。所以有很多错误很正常。比如有关白起列传里白起说秦军在长平之战伤亡过半,稍微有点军事知识的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还有有关吴起杀妻求将和杀三十多邻居的事,可信度都几乎为零。
G. 史记中的时间是否有误
没有。
《史记》是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H. 史记的记载为何有前后矛盾之处
史记记载上的矛盾之处,有一种解释就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许多文献流失,后来汉朝时又有人重新上交了一部分古书,说是先秦遗着,但是这些书中有一些就是伪造的,并非真本。所以作者在整理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不同版本的史料,他自己又无法取舍,只好将不同版本的都记载下来。这种说法是我在百家讲坛上看到的,但我忘了哪一期了。。。。当时好像说的是列传比本纪更可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