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人工耳蜗才能听见东西
‘壹’ 做了人工耳蜗就一定能听清楚吗
人工耳蜗是让患者能听见声音,它可使你的听力接近正常,听到说话,听到说话不等于能听懂,能否听懂还要看你的具体情况,比如你的言语基础、儿童语训情况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就好比说让一个重来没有接触过外语的人听外国人讲话,他能听见,但是肯定听不懂,因此,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由于患者通过人工耳蜗听到的声音可能与正常听觉有所不同,所以在植入人工耳蜗后,患者需要对人工耳蜗的声音有一个熟悉和学习的过程,逐渐听懂语言进而学会讲话。经过必要的训练熟悉过程后,大多数有言语基础的植入者开机后适应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听懂别人的讲话,并能参与日常对话。语前听损儿童在语言关键期内植入,通过语训成功后,也是可以听懂说话。
‘贰’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人工耳蜗,什么情况需要用助听器
我们知道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一般是都是耳聋患者才会使用的产品,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呢?
助听器是一种利用患者的残余听力,来放大外界的声音从而让听损患者听见声音的一种装置,而人工耳蜗则是跨过了残余听力,直接刺激我们的听神经让我们听见声音。
助听器是只需要戴上去即可的,戴在耳朵上面或者耳道里面,人工耳蜗就不一样了,人工耳蜗是需要通过手术植入的。
同时在价格方面也是有天差地别的,助听器价格一般是几千上万元,最贵的助听器也就3,4万元左右,而人工耳蜗便宜的也要十万,贵的十几二十万,甚至三十万元,然后人工耳蜗手术是要1万到2万元左右。
而现在的耳聋患者如果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无果的,想要听见声音的只能是用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来改善听力现状的,所以相比人工耳蜗的价格,助听器价格已经算是非常亲民的了。
助听器一般是听力检查后平均听损在35分贝以上的就需要佩戴助听器了,人工耳蜗则是在患者几乎没有残余听力或者已经没有残余听力的人去佩戴的,因为是刺激听神经的,因此是不需要残余听力了。
‘叁’ 人工耳蜗是怎么传声让人听到声音的
人工耳蜗一般包括体内的植入体,听力科学,和体外的言语处理器,头件三个部分。植入体包括微处理器和电极,是由医生经过手术植入患者耳内,为听神经提供电刺激。言语处理器属于体外部分,听力设备和校正,有体配式和耳背机两种,主要是将麦克风收集的声音按照一定的编码策略进行处理转换成电脉冲信号,前沿技术,针对每个患者要采用不同的策略调试合适的参数让患者听到最佳的声音。头件是利用线圈将处理器的信号传入植入体。
声音处理器
● 头件中的麦克风捕获外界环境的声音
● 将声音传入处理器中
● 处理器按照一定的编码策略将声音转换为数字信号
● 通过头件中的发射线圈将信号发送到植入体
● 头件和植入体通过磁铁而吸附
植入体
● 微处理器将收到的数字信息转换为电刺激电流信号
● 将刺激电流传到植入内耳的电极,不同位置的电极对应不同的声音频谱
● 电极将刺激电流传递给位于耳蜗内的听觉神经末梢
● 听觉神经将信号收集传达给大脑,产生听觉
人工耳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声音处理策略。它决定了声音在处理器中怎么被处理,又怎么传递到植入体的电极,在处理过程中有多少原声信息被保留或被丢失。
声音处理策略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对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效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肆’ 人工耳蜗有什么用
耳蜗对于极重度聋的孩子帮助还是很大的,至少能做到聋而不哑,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交流,以后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相信,做和不做耳蜗将会是两个不同的人生。也不是什么坏处,就是费用比较大,后期的配件也需要不少的支出
‘伍’ 人的耳朵听不见了,为什么佩戴电子耳蜗就能听见
因为电子耳蜗就是帮助人来听见声音的,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陆’ 人工耳蜗的原理是什么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2018年5月1日起,深圳市将人工耳蜗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有效期5年。属于国产材料的,按实际价格的90%支付;属于进口材料的,按实际价格的60%支付。最高支付金额不超过67500元。
人工 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
人工耳蜗
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二十多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工耳蜗进展很快,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人工耳蜗是目前运用最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人工耳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00 意大利Volta 发现电刺激正常耳可以产生听觉。1957 法国Djourno和Eyries首次将电极植入一全聋病人的耳蜗内,使该病人感知环境声获得音感。60至70 年代,欧美等国的科学家也成功地通过电刺激使耳聋病人恢复听觉。通过人和 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电刺激诱发出的听觉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 动态范围窄, 响度增长陡峭及时阈音调识别差等。1972 美国House-3M单通道人工耳蜗成为第一代商品化装置。从1972年至80年代中期共有1000多名使用者。1982 澳大利亚Nucleus 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耳蜗公司是澳大利的Cochlear, 奥地利的Med El 和美国的AB公司。至2010年初,全世界有十几万聋人使用了人工耳蜗,其中半数以上是儿童。多道人工耳蜗植入在我国开展已经开始于1995年,这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随着人工耳蜗植入工作的开展,病例数量的增加,适应症范围的扩大,一些特殊适应症的耳聋病例的人工耳蜗植入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证实,使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症进一步扩大。例如:术前完全没有残余听力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内耳畸形和耳蜗骨化病例的人工耳蜗植入;合并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小龄耳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高龄耳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人类获得正常的语言不仅需要正常的听力,还需要听觉语言中枢的正常发育,这就是为什么成人语前聋患者即使植入了人工耳蜗,他们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却不能听懂语言及讲话。研究表明人类的听觉语言中枢在5岁左右就发育完成,成人语前聋患者,他们在语言发育前就发生了耳聋,失去了听觉语言中枢正常发育的机会,他们的听觉语言中枢失去了可塑性,因此这些患者即使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他们仅仅能够听到声音,无法获得正常的语言。对于语前聋患者的最佳植入年龄是5岁之前。对于成人语后聋患者,他们的耳聋原因可能是突发性耳聋、药物性耳聋或先天性内耳畸形基础上的遗传性迟发性耳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等。这些成年耳聋患者在耳聋之前,他们曾经有正常的听力,并且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其听觉语言中枢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因此称这些耳聋患者为成人语后聋患者。成人语后聋患者是最佳的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之一,这类耳聋患者听觉语言中枢在耳聋之前得到了正常的发育,他们在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后,重新获得了听力,能够唤起他们过去对语言的记忆,因此这类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语言能力。对于成人语后聋患者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耳聋后尽早植入人工耳蜗,会很快唤起他们过去对语言的记忆,获得更好的语言效果。如果耳聋时间很长,患者对过去语言的记忆会淡忘,导致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下降。目前老年耳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耳聋患者多数为语后聋患者,他们耳聋的原因除上述原因外,更多的是由于老年性的渐进性的 听力减退,直至使用助听器无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更多的受到社会、家庭的关注。恢复老年人的听觉语言能力,能增进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使老年人获得自信,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耳聋患者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能够获得很好听力语言效果。事实上这项工作在美国和欧洲早已开展,例如在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医院人工耳蜗中心,相当一部分人工耳蜗植入者是老年耳聋患者,这些老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例如没有植入人工耳蜗前,他们不敢开车,而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他们能独自开车去往超市、医院等。
‘柒’ 做人工耳蜗,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大概
做人工耳蜗的好处:
人工耳蜗与助听器的声音放大机制不同,它是将外界的声音转变为电活动,通过电极刺激耳蜗内的螺旋神经节细胞,让神经节细胞兴奋放电,再由听神经传到大脑中枢,让人听到声音。
做人工耳蜗的坏处:
需要手术,术后有一定风险,可能有并发症。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伤口感染、皮瓣坏死、面瘫、脑膜炎和电极脱出。少数耳蜗内埋植电极者手术后有轻度的眩晕感,数日内多自行消失。
人工耳蜗产品总费用一般高达12万~24万元。
(7)为什么要用人工耳蜗才能听见东西扩展阅读:
人工耳蜗植入对老人的年龄没有硬性要求,国内最大植入年龄为91岁,国外最大植入年龄为93岁,只要身体状况良好,一般都可以接受手术,而且效果也不错。许多老年朋友通过人工耳蜗重回有声世界,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全身功能都会出现退化,一些老人会出现脑萎缩。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老年人植入人工耳蜗后的效果是非常确切的,尽管个别患者有脑萎缩,但也不影响植入效果。
‘捌’ 什么情况需要配人工耳蜗呢
人工耳蜗是目前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患者最好的治疗办法。人工耳蜗并不是把原来的耳蜗治好,而是绕开病变耳蜗,找到能够听见声音的方法。应该说所有重度和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的人,都可以做人工耳蜗植入。但是有个问题,人工耳蜗主要是起到耳蜗的功能,绕过耳蜗,所以感应神经性耳聋中,有一部分人是听觉神经的问题,如某种原因引起听神经断了,如听神经瘤手术后,还有一种疾病叫听神经病。如果听神经病本身病变在耳蜗的内毛细胞,这类的听神经病可以做人工耳蜗。但如果听神经病的患者,本身确确实实是神经引起的,因蜗后神经病变引起,就不适合做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的效果比较差。另外什么人能做人工耳蜗的问题,还有一个方面是有语前聋和语后聋的说法。所谓语前聋,即人从出生到做人工耳蜗前从来不会说话,在学会语言之前,就已经完全听不见了。语前聋的人也可以做人工耳蜗植入,但是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学习语言最佳的年龄是在比较小的时候,1-2岁、2-3岁,甚至六岁、十多岁都可以。试想一个人已经40-50岁,成年以后,他从来没有听见过声音,那时即使植入耳蜗,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辨别这种语言。所以对这类患者有一定意义,植入耳蜗以后,如身后汽车喇叭一打,可以回头,能知道有声音、有汽车过来,但是只能听到声音,不明白是不是汽车喇叭的声音。人过了语言发育时间后,说话很难学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前聋的成年人,不是说不能植入耳蜗,但是植入耳蜗后,学习语言的效果较差。语后聋没有这么严格,尽管是成年人,做耳蜗植入,因为患者已经会说话,即使年龄比较大,也完全可以做耳蜗植入,而且效果比较好。再一个就是年龄方面,小孩生下来耳聋,是先天性的感应神经性耳聋,这种情况应该说植入的年龄一般是一岁左右,就可以做人工耳蜗植入。当然如错过了,三岁、四岁、五岁是不是可以呢?也是可以的。但是植入晚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言语发育,即越早植入,患儿从小跟别的孩子一样听声音,有利于听觉中枢的发育,有利于尽早学会语言交流,主要是这种情况。从人工耳蜗植入是否适合来说,孩子肯定没问题,国内植入人工耳蜗,很多都是小孩。现在人年龄大了,老年人听不见怎么办呢?如果老年人听力非常差,配助听器后依然不能改善听力,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也可以做人工耳蜗植入,这种人属于语后聋,植入效果也不错。总的来说,人工耳蜗自发明以后,全世界已经有将近60万人植入了人工耳蜗,并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国内也差不多有6
‘玖’ 人工耳蜗的原理
人工耳蜗技术是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方法。人工耳蜗是根据耳蜗生理原理开发的一种电子仿生装置,是听力学、医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学、材料学、机械学相结合的跨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人工耳蜗可以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传入人体的耳蜗,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纤维,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轻度到中重度的听力损失,助听器可以有较好的补偿效果,而对于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人工耳蜗的植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
中文名
人工耳蜗技术
用途
治疗重度聋至全聋
属性
医学治疗技术
装置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又名:仿生耳、电子耳蜗、耳蜗植入),是一种植入式听觉辅助设备,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聪的病人(聋人)产生一定的声音知觉。与助听器等其它类型的听觉辅助设备不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声音,而是对位于耳蜗内、功能尚完好的听神经施加脉冲电刺激。大多数人工耳蜗设备由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组成。体外部分由麦克风、语音[1]处理器以及用于向植入部分发送指令的信号发射器组成。植入部分由信号接收及解码模块、刺激电极阵列组成。
发展历史
人工耳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00年以前。意大利科学家Alessandro Volta发明了电池,电压单位伏特(Vol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利用电池为研究工具证实了电激励可以直接激起人体的听、视、嗅和触觉感知。当他将一个50伏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贴近双耳时,它感觉到:“……当电路接通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头被震了一下,过了一会我开始听见一种声音,或者说是一种噪音,我无法确切描述:那是一种带着电火花的噼啪声,好像有什么粘稠的东西被煮沸了……这种可怕的感觉让我不敢再继续重复这个实验,因为我觉得对大脑的电击很危险……”在此后的150年里,没有出现关于听觉系统的电刺激效果的安全而系统的研究的相关报道,直至现代电子技术的出现。1937年,S.S.Stevens和他的同事运用真空管振荡器和放大器,证实了至少三个与“电声感知”有关的机制。第一个机制是“电动机械效应”,具体指电刺激使耳蜗中的纤毛细胞振动,从而使人在与电刺激相对应的声刺激信号的频率点上感觉到一个音调信息。第二个机制是鼓膜将电信号转换成声学信号,从而使人在2倍信号频率点上感觉到另一个音调信息。Stevens等人之所以能将第二个机制从第一个中分离出来是因为他们发现鼓膜破损或缺失的病人只能感觉到原始频率的音调信号。第三个机制与听觉神经的直接电兴奋有关,因为有一些病人称他们在正弦电激励信号中感到有类似噪声的声音,随着电流变化有着剧烈的响度增加,并且时常会引起面部神经兴奋。然而,最早证明听觉神经的电刺激效应的却是一组俄罗斯科学家,他们声称观察到了一个中耳和内耳耳聋的病人在电刺激下的听力感知。
在1957年,法国医生Djourno等人成功的运用电刺激使两个完全耳聋的患者产生了听力感知,他们的成功刺激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西岸一系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的深入研究。虽然早期研究的方法与现在的技术相比很原始,但是它们指出了许多关键问题和一些为了能成功实现听觉神经电刺激而必须考虑的限定条件。例如,他们发现,与原声听觉相比,听觉神经的电声听觉的动态范围小很多,且声音变化幅度剧烈,时域音调也仅限在几百赫兹范围。Bilger对这些早期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1972年第一台与单道人工耳蜗相配套的声音处理器问世,1977年奥地利人研制出世界第一个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系统,1978年澳大利亚人格雷姆.克拉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耳蜗。证明人类研究电刺激替代装置在整个人类世界的成功探索。 人工耳蜗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统计,全球现在约有3万多耳聋患者使用了人工耳蜗。
‘拾’ 人工耳蜗是怎样让听障者听到声音的
人工耳蜗的原理是绕过受损的耳蜗,用一根电极去直接刺激耳蜗内的神经纤维。人工耳蜗分为两部分:体内的植入体和体外的声音处理器。植入体包括一个刺激器和电极,通过一个微创手术(无需开颅)把植入体放入头皮下,把电极放入耳蜗内即可。手术一个月以后,佩戴上外部的声音处理器,就可以听见声音了。因为每个人的耳蜗发育形态各异,大小也完全不同。所以奥地利人工耳蜗可以根据耳蜗大小选择电极,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