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物指南 » 地图上为什么找不到潼河

地图上为什么找不到潼河

发布时间: 2022-05-09 17:44:33

❶ 西安有哪几个区每个区都是从那条街道开始分的求详细地图

  1. 西安有新城、碑林、莲湖、灞桥、 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9个区。

  2. 新城区,面积31平方千米,人口64万。位于市中心东北,跨越城墙内外,因境内清朝满城(又称新城)得名,西安市三个老城区之一,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3. 碑林区,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83万。位于市中心南部,跨越城墙内外,因境内西安碑林得名,西安市三个老城区之一,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4. 莲湖区,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64万。位于市中心西北,跨越城墙内外,因境内莲湖公园得名,西安市三个老城区之一,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有8万回民在城墙内西南部聚居;

  5. 雁塔区,面积152平方千米,人口112万。位于市区南部,因境内大雁塔得名,是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会展中心所在地,区内高校林立、科技领先、人文荟萃、工商业发达,西安市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6. 未央区,面积262平方千米,人口61万。位于市区西北部,因境内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得名,是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遗址,西安浐灞生态区,欧亚经济论坛所在地;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西安新行政中心设立于此,为未来西安城市新中心。

  7. 灞桥区,面积322平方千米,人口55万。位于市区东部,因境内古灞桥遗址得名,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所在地;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8. 长安区,面积1583平方千米,人口103万。位于市区南部和西部,长安区北有西部大学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西部有周丰镐城遗址、昆明池遗址,南依秦岭有秦岭野生动物保护区、翠华山世界地质公园等。2002年撤销长安县,设置长安区,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政府驻韦曲街办。

  9. 阎良区,面积240平方千米,人口25万。位于市区以东北,距市中心60公里,因成语“闾阎良善”得名,是亚洲最大的航空城,境内有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10. 临潼区,面积898平方千米,人口67万。位于市区以东,因境内临河、潼河而得名,境内有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骊山、西安事变旧址。

❷ 临潼名字的由来

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

临潼区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

《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临潼区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避玉清昭应宫名,将唐时的昭应县改称临潼。临潼之称是因其城东、西有临、潼二河围绕而得名。


(2)地图上为什么找不到潼河扩展阅读:

临潼的地形地貌

临潼区地貌,按形态来分,山、川、台、塬俱全,属于构造地貌。就地貌基底构造而言,是渭河中断陷的一部分,又由于秦岭东西构造带和新华夏系(NNE)构造体系在区境内的主导控制作用。

所以地貌构造运动不但具有南北阶梯状断裂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东西断块隆升和沉降拗陷的特点,因此,除渭河中断陷盆地外,盆地内又产生了一系列次一级的断块与凹陷,形成大小不等、高低差异的隆起和拗陷,从而奠定了现代地貌轮廓基础。

隆起区域发育成黄土丘陵和台塬,凹陷区域成为河谷平原及山前洪积扇裙,由于渭河自西向东经区境中部蜿蜒穿过,骊山横岭又屹立于南,故区境内山川台塬俱全。

❸ 怀远,五河名字的由来

怀远县古为涂山氏国,四千年前,夏部落首领、治水英雄大禹,曾在这里娶妻生子,劈山导淮,召会诸侯,留下了“新婚三日而别,三过家门而不入”等佳话。经中国先秦史学会研究论证,怀远县涂山为“禹娶禹会和夏兴之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以涂山荆山为主体的“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怀远还有平阿山、大洪山、淮河、涡河、北淝河、芡河、荆山湖、四方湖、孔津湖、龙女湖、鳗鲡池等自然风光,有禹王宫、白乳泉、卞和洞、桓傅故里、遇春园、含美学堂古建筑群及古城垒、古墓葬、古战场遗址等人文景观。秀山丽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前来采风探古,曹丕、王粲、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梅尧臣、宋濂等留下了咏颂怀远的辞赋诗文。 从唐虞时代淮夷人聚族而居的涂山氏国,到南宋宝祐五年设怀远军,元至元二十八年改怀远军为怀远县,怀远县历史4000余年,县名沿用716年,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积淀,使怀远县有淮上明珠之美誉。历史沿革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宋史·地理志》释五河县名:“有浍潼沱漴淮五河,故名”。清人张佩芸有《五水咏》:“五水相连号五河,东潼西浍北沿沱,漴流春泛鱼苗长,淮浦秋生雁影多。”五河县自宋咸淳七年置县起,确有五道河,并有五河口。但至今时逾七百余年,陵谷变迁,沧桑多劫。清末《五河县志》即云:“河本有五,而今存其三”。 五河县五邑之水,淮为大,浍次之。 淮 河 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入皖南折而东,历颍属至怀远,又北折东转至蚌端口邵家大路入五河县境。经临淮关北折至大新,又东转北折至三岔,东转至张家小沟,复南折4公里始归故道。此处称北折嘴,又称虫八 蜡嘴,现称坝岔嘴,系误写演变而成。据考查此处淮河故道,在淮河南岸5公里开外,自清干隆末年,淮漫至张家小沟,冲刷沟旁良田,日加深广。后自三岔北徙,夺张家小沟之道而归正干,从而形成虫八 蜡嘴以北的大弓湾。再由安淮至小溪北折至五河,东流至东卡子出境入江苏界。淮河经五河境内89.2公里,曾有沫河口、淝河口、栏桥沟、三冲沟、张家沟、黄家沟、五河口、潼河口等处入淮口,每逢夏季,五河交汇,酿成水灾。民国10年、20年特大洪水,十淹其九。1954年大水,郜湖一带严重塌方,毛滩、新集两集镇塌入河中。十里程渡口又形成沙滩。但建国后,筑起淮北大堤,封住部份入淮口,兴建涵闸20余座,从此淮河变害为利。 浍 河发源于河南商丘,汇永城马长湖入皖,经宿州过固镇入五河县境。自固而东水面渐宽,水涨时几逾5公里,5倍于淮,而水退则仅容小舟。浍河经园宅集向东,由五河城南入淮。全长290公里,流经五河境内59公里。沿浍河两岸有谢家湖、阮家湖、香涧湖、小王湖、欧家湖、蔡家湖与浍河相连,水大汇为一体,水小湖为河汊。建国前因浍河常聚积大水,故又称浍河一段水域为香涧湖,建国后人工把浍河从西坝口改道北店子,与沱河汇入漴潼河。 沱 河 发源于河南虬龙沟,经宿州紫芦湖,东注灵璧,至濠城入本县北界。至胡集折南汇入沱湖,南与浍水蔡家湖相望。原两湖间筑有堤坝,沱自为沱,浍自为浍。沱湖东北为郭家嘴,东绕县治之北至北店子遂南折趋县治南,由东桥口入淮。干隆末年,浍河泛涨,冲坏堤坝,串入沱湖,遂夺沱河故道,冲陷两旁田庐而益加深广,至北店子复分流为二:一折东桥口入淮,而沱遂变为浍;一折凌家楼至十字冈而沱且入于潼。建国后堵死浍、沱于东桥口入淮处,使其同归漴潼新河,全长270公里,从此与淮河分流,而形成另一条水系。 潼 河发源于灵璧北25公里的潼山,东流入泗州界经丰山湖南下入本县界。在县治东10公里潼河口入淮。潼河在县东北一隅,入界且不及2.5公里。1951年起,经过一冬春,从五河北店至泗洪县候嘴挖成漴潼新河20公里,汇通沱、浍,经过峰山切岭,由窑河入洪泽湖。 漴 河 位于县治南1.5公里,其故道原与张家沟连接,经南山北过南湖入淮。全长约15公里。清干隆年间,推黄交涨,南山冲圮,河已淤平,水无所泄,遂由黄家沟以入淮。漴河逐渐变为良田,迥非昔日之形。漴河无迹迄今200余年。旧志云:“所谓五河,今仅存其三,盖漴河久失,浍又并沱,而沱又入潼,乃水势变化不一也。” 建国前,五水相连,水患频繁,建国后五河已形成两条水系:一是淮河水系,又称外河水(含北淝河);另一是漴潼河水系,亦称内河水(含浍河、沱河、潼河及石梁河)。内外分流,为排除水患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漴河考 “五河五道河,淮浍漴潼沱”。漴河是本县较小的一条河。在县治南1公里许,经南湖东流入淮。 南湖在现在的郜家湖,当年十分低洼,水大时一直漫到旧县治南。为了保护县城的安全,明初曾在漴河北岸筑有大坝,以御南湖之水。漴河水大时长约10余公里,水小时仅长几公里。置县前后,历经宋元明清几代,至康熙十一年(1654年),仍是一条浊流入淮的河道。在淮涨倒灌时,河湖泛滥成灾,至干隆四十四年(1779年)黄河决堤,挟带大量泥沙入淮,在县境游荡两年,漴河遂被淤平。南湖之水遂改由黄家沟入淮,从此漴河消失,本县嘉庆县志云:“今金冈山东有河沟一道,即古漴河”。 南湖之水虽由黄家沟入淮,但淮涨顶托黄家沟宣泄不出时,湖水遂即北溢,经金冈山东由云头坝进入化龙池,与城河汇合,绕城东趋入东河以入淮,漴河开始由东河北移。如遇五河口淮水顶托,则又向北由凌家渡至天井冈与潼河汇合以入淮。人们就将此段称为“北漴河”。沱浍水涨则由故军店(北店)与潼水汇合南趋东河,又径达回龙阁以入淮,人们又将此段称为“南漴河”,即五河口。这是南北漴河的由来。 东河一段,干隆四十五年以前,原为沱湖入淮处,故称沱河,后浍河故道被淤,浍水北转,冲开西坝进入沱河,浍沱交汇由此入淮,故又称浍河。嘉庆年间潼河水大,经常由此入淮,故又称潼河。其后南湖水北溢由护城河汇入东河,故又称漴河。清末、民国时期,地图上均标为浍河。实际则是名副其实的五河口。 1952年,治淮委员会做五河以下内外水分流工程时,把浍、沱、漴、潼纳入漴潼河水系,同淮河分流,直入洪泽湖,新开漴潼河即沿原漴潼河故道,故称为漴潼河。现五河水系进入稳定时期,古漴河的名字又以漴潼合称而保留下来。 浍河口考浍河原是淮河上的一大支流。《中都志》载:“在县治西南一里,至县南东流入淮。”并指出:“五河交会,皆通舟楫,为南北往来要冲之地。”后浍河北徙,因“水涨沙淤,徙于北浒”。而城南之浍注故道也已泯灭,旧迹难寻。浍河究竟何时北移,考诸旧志有三种说法。 一说嘉靖二十二年北徙。据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五河县志》记载:“浍河在县治南门外,至县南入于淮。旧在县治南1里,两岸陡峻。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水涨沙淤,徙于北浒。”按此说法,浍河是在嘉靖二十二年北徙。但据《明史·地理志》注:“旧五河县治在浍河南岸,嘉靖二十五年迁浍河北。”既然嘉靖二十五年迁县时浍河还没北徙,那嘉靖二十二年改道之说即成为问题。据查旧志灾异表,嘉靖二十二年没有发生大水,黄淮都没泛滥,“水涨沙淤”也不可能。再查康熙十一年《五河县志》舆地图,浍河仍画在县治之南,这可能是年代久远所产生的差错。嘉靖二十二年距康熙十一年已一百余年,其间水流变化,河道迁徙是难免的。嘉靖二十二年迁徙后又回归故道也是可能的。但考诸嘉靖二十二年北徙可能性较小,因此对这一说法,只能存疑。 一说干隆四十五年北徙。嘉庆六年(1801年)《五河县志》记述:“自黄水泛滥,浍之外口忽淤平三里许,水无所泄,遂从县西大小坝北入沱河,汇潼东逝,”这只讲“黄水泛滥”,没讲清是哪一次泛滥。但在图说中却有注明:“干隆四十五年黄水过境,城南淤塞,(浍)水由西坝口入沱。”查史料有“干隆四十四年黄水漫溢,次年尚未断流”的记载。这次黄水入淮,不仅淤平了浍河出口,淤平了漴河,还淤平了一些湖泊。但黄水泛滥发生在干隆四十四五年,而旧志记为四十五六年,可能是年误,出入不大。且至嘉庆六年仅22年,该是人们记忆犹新的事,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同时嘉庆县志还记述:“嘉庆元年在城殷实之家及众商民,公呈请挑浍河口,因居南湾者以为不利中止。”这也说明浍河口的淤平其时不远,否则亦无挑浍河口之议。因此,浍河北徙,当在干隆四十五年无疑。 一说浍河变迁“一在同治之初”。光绪《五河县志》记述:“(浍河)今于同治间北徙夺沱之故道,绕教场陡冈之北,至北渡口南逝,由东桥口渡以入淮。”又说:“夫浍之变迁,一在干隆之未,一在同治之初”。这又提出同治年间再一次北徙的问题。看来浍河是在五河城南城北游荡了。 如前所述河道的变迁是无定的。每发生一次大水都可能使河流改道,特别是黄泛期间更是如此。浍河在干隆年间北徙之后可能有些年份又回归故道。查同治五年五河暴雨三日夜,河水陡涨三丈。这样大水,浍水北流入沱是可能的。同治五年至光绪年间修志不到30年,这样河流改道的大事,一些耆老是完全能够记忆的。至民国年间城南仍有一道小河沟,浍水经常由此漫溢入淮。因此,同治之初浍河北徙之说亦是可能的。但大的改道,仍在干隆之末。[3]

❹ 五河有哪五条河淮河.浍河.从河.潼河.沱河!!

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 春秋为鲁国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之境,后属楚国。 秦为蕲、徐县地、属泗水郡。西汉置虹县,为虹县地(境内有虹县遗址),属沛郡。东汉为夏丘县,属下邳国。 三国时属魏。东晋在故虹县地置贡城戌。 南朝属宋、齐、梁等国。东魏复名虹县,又名降城。 北周时废。 隋为夏丘县,属下邳郡。唐初为夏丘属泗州;武德四年(621年)分置虹县于古虹城为虹县;六年废夏丘县;贞观八年(634年)移虹治于夏丘故城,改属泗州。 元和四年(809年)改属宿州。 北宋为虹县属淮南东路宿州。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置五河县因境内淮河、浍河、沱河、崇河、潼河交汇于五河口,故名,治五河口镇,属淮南东路淮安军。 元初属淮安路之临濠府,至元十七年改属淮南路泗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筑土城,洪武四年二月属临濠府;六年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改属凤阳府。 清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凤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五河改属泗州。 1912年直属安徽省,1914年隶属于淮泗道;1927年废道仍属安徽省 ,1932年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0年改第六区为第四区,五河属之。 1941年属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苏皖边区泗五灵凤县。 1949年1月30日改泗五灵凤县为五河县,属皖北行署江淮第二行政公署;4月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1952年4月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端口专区;1961年4月复属宿县专区, 1983年7月1日改属蚌端口市。

❺ 潼河在哪里

发源于安徽省灵璧县北大刘山南,东南流经冯庄、梁庙、高楼,至友谊沟口出灵璧县境;流经睢宁县、泗县,于江苏省泗洪县大口子注入安河。县内长13公里,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

❻ 陕西省潼河

有啊

就在潼关县港口镇潼关老县城边,穿城而过。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❼ “五河”包括哪几条河

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宋史·地理志》释五河县名:“有浍潼沱漴淮五河,故名”。清人张佩芸有《五水咏》:“五水相连号五河,东潼西浍北沿沱,漴流春泛鱼苗长,淮浦秋生雁影多。”五河县自宋咸淳七年置县起,确有五道河,并有五河口。但至今时逾七百余年,陵谷变迁,沧桑多劫。清末《五河县志》即云:“河本有五,而今存其三”。
五邑之水,淮为大,浍次之。

淮 河 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入皖南折而东,历颍属至怀远,又北折东转至蚌端口邵家大路入五河县境。经临淮关北折至大新,又东转北折至三岔,东转至张家小沟,复南折4公里始归故道。此处称北折嘴,又称虫八 蜡嘴,现称坝岔嘴,系误写演变而成。据考查此处淮河故道,在淮河南岸5公里开外,自清干隆末年,淮漫至张家小沟,冲刷沟旁良田,日加深广。后自三岔北徙,夺张家小沟之道而归正干,从而形成虫八 蜡嘴以北的大弓湾。再由安淮至小溪北折至五河,东流至东卡子出境入江苏界。淮河经五河境内89.2公里,曾有沫河口、淝河口、栏桥沟、三冲沟、张家沟、黄家沟、五河口、潼河口等处入淮口,每逢夏季,五河交汇,酿成水灾。民国10年、20年特大洪水,十淹其九。1954年大水,郜湖一带严重塌方,毛滩、新集两集镇塌入河中。十里程渡口又形成沙滩。但建国后,筑起淮北大堤,封住部份入淮口,兴建涵闸20余座,从此淮河变害为利。

浍 河
发源于河南商丘,汇永城马长湖入皖,经宿州过固镇入五河县境。自固而东水面渐宽,水涨时几逾5公里,5倍于淮,而水退则仅容小舟。浍河经园宅集向东,由五河城南入淮。全长290公里,流经五河境内59公里。沿浍河两岸有谢家湖、阮家湖、香涧湖、小王湖、欧家湖、蔡家湖与浍河相连,水大汇为一体,水小湖为河汊。建国前因浍河常聚积大水,故又称浍河一段水域为香涧湖,建国后人工把浍河从西坝口改道北店子,与沱河汇入漴潼河。

沱 河

发源于河南虬龙沟,经宿州紫芦湖,东注灵璧,至濠城入本县北界。至胡集折南汇入沱湖,南与浍水蔡家湖相望。原两湖间筑有堤坝,沱自为沱,浍自为浍。沱湖东北为郭家嘴,东绕县治之北至北店子遂南折趋县治南,由东桥口入淮。干隆末年,浍河泛涨,冲坏堤坝,串入沱湖,遂夺沱河故道,冲陷两旁田庐而益加深广,至北店子复分流为二:一折东桥口入淮,而沱遂变为浍;一折凌家楼至十字冈而沱且入于潼。建国后堵死浍、沱于东桥口入淮处,使其同归漴潼新河,全长270公里,从此与淮河分流,而形成另一条水系。

潼 河
发源于灵璧北25公里的潼山,东流入泗州界经丰山湖南下入本县界。在县治东10公里潼河口入淮。潼河在县东北一隅,入界且不及2.5公里。1951年起,经过一冬春,从五河北店至泗洪县候嘴挖成漴潼新河20公里,汇通沱、浍,经过峰山切岭,由窑河入洪泽湖。

漴 河

位于县治南1.5公里,其故道原与张家沟连接,经南山北过南湖入淮。全长约15公里。清干隆年间,推黄交涨,南山冲圮,河已淤平,水无所泄,遂由黄家沟以入淮。漴河逐渐变为良田,迥非昔日之形。漴河无迹迄今200余年。旧志云:“所谓五河,今仅存其三,盖漴河久失,浍又并沱,而沱又入潼,乃水势变化不一也。”
建国前,五水相连,水患频繁,建国后五河已形成两条水系:一是淮河水系,又称外河水(含北淝河);另一是漴潼河水系,亦称内河水(含浍河、沱河、潼河及石梁河)。内外分流,为排除水患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漴河考

“五河五道河,淮浍漴潼沱”。漴河是本县较小的一条河。在县治南1公里许,经南湖东流入淮。
南湖在现在的郜家湖,当年十分低洼,水大时一直漫到旧县治南。为了保护县城的安全,明初曾在漴河北岸筑有大坝,以御南湖之水。漴河水大时长约10余公里,水小时仅长几公里。置县前后,历经宋元明清几代,至康熙十一年(1654年),仍是一条浊流入淮的河道。在淮涨倒灌时,河湖泛滥成灾,至干隆四十四年(1779年)黄河决堤,挟带大量泥沙入淮,在县境游荡两年,漴河遂被淤平。南湖之水遂改由黄家沟入淮,从此漴河消失,本县嘉庆县志云:“今金冈山东有河沟一道,即古漴河”。
南湖之水虽由黄家沟入淮,但淮涨顶托黄家沟宣泄不出时,湖水遂即北溢,经金冈山东由云头坝进入化龙池,与城河汇合,绕城东趋入东河以入淮,漴河开始由东河北移。如遇五河口淮水顶托,则又向北由凌家渡至天井冈与潼河汇合以入淮。人们就将此段称为“北漴河”。沱浍水涨则由故军店(北店)与潼水汇合南趋东河,又径达回龙阁以入淮,人们又将此段称为“南漴河”,即五河口。这是南北漴河的由来。
东河一段,干隆四十五年以前,原为沱湖入淮处,故称沱河,后浍河故道被淤,浍水北转,冲开西坝进入沱河,浍沱交汇由此入淮,故又称浍河。嘉庆年间潼河水大,经常由此入淮,故又称潼河。其后南湖水北溢由护城河汇入东河,故又称漴河。清末、民国时期,地图上均标为浍河。实际则是名副其实的五河口。
1952年,治淮委员会做五河以下内外水分流工程时,把浍、沱、漴、潼纳入漴潼河水系,同淮河分流,直入洪泽湖,新开漴潼河即沿原漴潼河故道,故称为漴潼河。现五河水系进入稳定时期,古漴河的名字又以漴潼合称而保留下来。



浍河口考
浍河原是淮河上的一大支流。《中都志》载:“在县治西南一里,至县南东流入淮。”并指出:“五河交会,皆通舟楫,为南北往来要冲之地。”后浍河北徙,因“水涨沙淤,徙于北浒”。而城南之浍注故道也已泯灭,旧迹难寻。浍河究竟何时北移,考诸旧志有三种说法。
一说嘉靖二十二年北徙。据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五河县志》记载:“浍河在县治南门外,至县南入于淮。旧在县治南1里,两岸陡峻。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水涨沙淤,徙于北浒。”按此说法,浍河是在嘉靖二十二年北徙。但据《明史·地理志》注:“旧五河县治在浍河南岸,嘉靖二十五年迁浍河北。”既然嘉靖二十五年迁县时浍河还没北徙,那嘉靖二十二年改道之说即成为问题。据查旧志灾异表,嘉靖二十二年没有发生大水,黄淮都没泛滥,“水涨沙淤”也不可能。再查康熙十一年《五河县志》舆地图,浍河仍画在县治之南,这可能是年代久远所产生的差错。嘉靖二十二年距康熙十一年已一百余年,其间水流变化,河道迁徙是难免的。嘉靖二十二年迁徙后又回归故道也是可能的。但考诸嘉靖二十二年北徙可能性较小,因此对这一说法,只能存疑。
一说干隆四十五年北徙。嘉庆六年(1801年)《五河县志》记述:“自黄水泛滥,浍之外口忽淤平三里许,水无所泄,遂从县西大小坝北入沱河,汇潼东逝,”这只讲“黄水泛滥”,没讲清是哪一次泛滥。但在图说中却有注明:“干隆四十五年黄水过境,城南淤塞,(浍)水由西坝口入沱。”查史料有“干隆四十四年黄水漫溢,次年尚未断流”的记载。这次黄水入淮,不仅淤平了浍河出口,淤平了漴河,还淤平了一些湖泊。但黄水泛滥发生在干隆四十四五年,而旧志记为四十五六年,可能是年误,出入不大。且至嘉庆六年仅22年,该是人们记忆犹新的事,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同时嘉庆县志还记述:“嘉庆元年在城殷实之家及众商民,公呈请挑浍河口,因居南湾者以为不利中止。”这也说明浍河口的淤平其时不远,否则亦无挑浍河口之议。因此,浍河北徙,当在干隆四十五年无疑。
一说浍河变迁“一在同治之初”。光绪《五河县志》记述:“(浍河)今于同治间北徙夺沱之故道,绕教场陡冈之北,至北渡口南逝,由东桥口渡以入淮。”又说:“夫浍之变迁,一在干隆之未,一在同治之初”。这又提出同治年间再一次北徙的问题。看来浍河是在五河城南城北游荡了。
如前所述河道的变迁是无定的。每发生一次大水都可能使河流改道,特别是黄泛期间更是如此。浍河在干隆年间北徙之后可能有些年份又回归故道。查同治五年五河暴雨三日夜,河水陡涨三丈。这样大水,浍水北流入沱是可能的。同治五年至光绪年间修志不到30年,这样河流改道的大事,一些耆老是完全能够记忆的。至民国年间城南仍有一道小河沟,浍水经常由此漫溢入淮。因此,同治之初浍河北徙之说亦是可能的。但大的改道,仍在干隆之末。

热点内容
为什么文件data不见了 发布:2025-01-17 21:51:32 浏览:571
郑强为什么让自己的孩子去西部上学 发布:2025-01-17 21:50:49 浏览:532
淘宝有的为什么不能差评呢 发布:2025-01-17 21:49:01 浏览:75
为什么手机网突然很卡 发布:2025-01-17 21:33:41 浏览:505
小米11为什么不能截长图截屏 发布:2025-01-17 21:33:30 浏览:294
做好的藕粉为什么是不一样的颜色 发布:2025-01-17 21:32:03 浏览:739
为什么微信收藏文件不完整 发布:2025-01-17 21:26:16 浏览:57
哈啰出行为什么找不到哈啰商城 发布:2025-01-17 21:21:41 浏览:722
为什么有些东西要刮码 发布:2025-01-17 21:15:49 浏览:833
为什么抖音卖的玉这么便宜的 发布:2025-01-17 21:07:39 浏览: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