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俞穴为什么经络图找不到
⑴ 胰俞穴在人体哪个位置
您好竖码仿:
胰俞穴是“胃管下俞”穴的别名模老。
在第八、九胸椎棘突余纤之间,旁开1.5寸。
主治:消渴、咽喉干燥、腹痛呕逆、肋间神经痛等。
斜刺,深0.3--0.5寸。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20分钟。
⑵ 糖尿病患者该怎么艾灸
糖尿病患者该怎么艾灸?
糖尿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如胡为特点的早余代谢性疾病,病患体内胰岛素的功能减退、作用不再。
从中医学角度来分析,糖尿病的成因是人的气血长期处于一种消耗量大于生产量的下降趋势,换种说法,就是人体长期处于透支的状态时,就会出现“阴虚”体质,长此以往,人体的脏腑中的血液会逐渐减少,气血也就会越来越差。当身体处于透支状态,身体机能又会把肌肉转化能量来消耗,导致身体的体力大不如从前,这也是使得糖尿病的各种病状出现。
如果你已经处于“气血”两虚的状态了,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可以通过艾灸来调理自己的身体,因为艾灸可以培补人体的正气,这样,调陆橡滚节血糖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艾灸不仅可以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还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功能,还可以显着改善症状、增强体质、明显提高免疫功能。
糖尿病取穴分为两部分,一是扶正的穴位,比如足三里穴,二是降糖的穴位。
一、胰俞穴
胰俞穴是经外奇穴,可以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的经验效穴。
配穴:
①、阳池穴:阳池穴可以清热通络、益阴增液、通调三焦。
②、三焦俞穴:三焦俞穴可以利水通淋、利水强腰、清热利湿。
③、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补益大穴,长期艾灸可以使气血双虚的糖尿病患者培补元气。
二、荥主身热
每条经络上的荥穴,对相应经络瘀堵引起的“热症”是有效的。
①、然谷穴:肾经上的荥穴。
②、液门穴:三焦经上的荥穴。
⑶ 胰俞穴的位置
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与举陪肝正迹蠢俞穴之间州如
⑷ 胰俞穴位置图
手头没有图片 但是胰俞的位置很好找,在第八胸椎旁开一寸半。肩胛下角平第七胸椎,在下一个就是了。四个手指是3寸,在正中线上一放,两边就是两个穴位所在。差谨橘这虚团个学位调节晌告血糖的效果还不错。
⑸ 胰俞穴的归经
经外奇巧野卜穴 。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定位在足太阳膀胱经第8胸椎孝穗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脊告。
⑹ 胰脏经脉的相关理论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腑中,胰脏始终是一个缺位,在经脉之中,也是一个空白;但胰脏做为一个实体,终究有它应有的位置及归属。2007年11月,发表在《中国医疗前沿》杂志上的《论胰脏及胰脏经脉》中对胰脏经脉是这样论述的:
“胰脏的经脉循行部位:根据胰脏在体内的位置与脊柱紧密相连的关系,其经脉起始部位当在后背脊骨之中,其循行的路线,则为沿督脉向两侧旁开半寸,也就相当于已发现上千年的华佗夹脊穴位置,与体前夹任脉而行的肾经路线前后相对。
胰脏经脉之气充盈在整个脊柱之内,经气分布到各个锥体,这就形成了各个锥桥裤御体间的腧穴点,从颈1椎至腰5椎,两侧共计四十八穴,其穴位名称暂时仍按颈1、颈2、胸1、胸2等等而定。向上的经气沿颈向巅顶部散布,向下的经气由骶椎向下肢散布,横向的经气由胸椎向肩、上肢部散布。”
多年来,人们运用各种针法或手法或拔罐或刮痧等技术,选取“华佗夹脊穴”做为奇穴治疗多种疾病,都有着很好的疗效,可是,“华佗夹脊穴”上下左右几十个穴位点,在治疗疾病时,到底用的哪一个或哪几个穴位点、还是全都用上了呢?大多数人没说清楚,“华佗夹脊穴”的哪个穴位点到底有什么主治作用更是少有人说,而且大多数人是说选取症状或压疼较明显的部位穴位治疗,照这样的说法,哪里是选取的“华佗夹脊穴”,纯粹是在运用“阿是穴”了。
例如:《包头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04期《穴位注射华佗夹脊穴治疗腰背痛180例》论述:“取华佗夹脊穴,腰痛取4穴,背痛取4穴,腰背痛取6穴。取穴时尽量选压痛明显部位的穴位。”
又如:《针灸临床杂志》1999年第03期《华佗夹脊穴在临床上的应用》论述:“病史:半月前因外伤至T5-8处疼痛,近日因工作劳累,渐觉痛由胸椎向前放射,逐渐加重。咳嗽、深呼吸、喷嚏疼痛加剧。查体:T5-8棘突及肋间隙有明显局部压痛及放射痛。X线片报告T5-8无异常。诊断:肋间神经痛。治疗:取T5-8夹脊穴,阳陵泉穴,”
再如:《中国针灸》2004年第S1期《提捏华佗夹脊穴为主治疗感冒52例》论述:“治疗方法2.1风寒型 让病人伏卧于治疗床上,尽量放松,医者站在患者的左侧,在病人的背部涂匀滑石粉,从能部开始向上提捏至大椎穴,一般反复做十几次即可,然后用手指腹压肺俞、脆俞、肾俞(每穴点压10次),完毕后用TDP灯照风池、风府穴20分钟。”
还有如:《湖北中医杂志》2007年第02期《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观察》述说:“治疗方法治疗组:取穴:华佗夹脊穴(第3胸椎至第5腰椎)。操作:穴位常规消毒,”
又如:《河南中医》2003年第12期《火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背痛61例》论述:“治疗方敏岩法2 .1取穴:根据病痛位置,对应取华佗夹脊4~6次。”
根据以上诸多文章所论述的取穴方法可以明显的看出,不管是什么针法或手法在选取“华佗夹脊穴”治疗时,都是在以疼痛区域取的穴,这不就是根据“以疼为俞”理论取用的 “阿是穴”吗。
五绝指针疗法在治疗糖尿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研究过程中,确定了所谓的“华佗夹脊穴”,就是中医学的经络空白——胰脏经脉,这也才是真正的“奇经八脉”的“奇经”;并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出了每个穴位点都有着独到的治疗疾病作用,根据我们的研究认识,现将胰经腧穴的命名和主治作用介绍如下:
一、胰经腧穴的命名
关于腧穴的命名,实际上就是给诸多穴位点明确一个专有的名称而已,至于为什么叫这个或那个名字说起来并不重要,但是,为什么确定了这个名称,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胰经腧穴的定名主要根据以下几种规律:
1、根据该穴位的主治作用而定名;如:腰4椎为“升阳”穴,胸12椎为“和中”穴。
2、根据相邻穴位的名称属性而定名;如:胸7椎与督脉的至阳穴相平相近,定为“九天”穴。
3、根据相邻穴位所属的脏腑功能而定名;如:胸10椎与膀胱经的胆俞穴相平相近,定为“中正”穴。
二、胰经腧穴的定位
颈1椎定为闭关穴;颈2椎定为锁喉穴;颈3椎定为醒脑穴;颈4椎定为明目穴;颈5椎定为利咽穴;颈6椎定纯裤为清风穴;颈7椎定为定喘穴;胸1椎定为安阳穴;胸2椎定为气路穴;胸3椎定为相府穴;胸4椎定为热结穴;胸5椎定为神明穴;胸6椎定为作强穴;胸7椎定为九天穴;胸8椎定为津泉穴;胸9椎定为上将穴;胸10椎定为中正穴;胸11椎定为清营穴;胸12椎定为和中穴;腰1椎定为温精穴;腰2椎定为固精穴;腰3椎定为壮阳穴;腰4椎定为升阳穴;腰5椎定为髎巅穴。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1、穴位名称:(颈1椎)闭关
【作用】:清心开窍,通利机关,疏风清热,聪耳明目。
【主治】:鼻塞,头痛,咽痛,目赤肿痛,颈项强痛,肩痛不举,头晕,目眩,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2、穴位名称:(颈2椎)锁喉
【作用】: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开阖关窍,润肺生津。
【主治】:咳痰,气喘,胸疼,鼻塞,咽干,嘶哑,喉鸣,梅核气,颈筋不舒,落枕,肩疼,肢体不遂。
3、穴位名称:(颈3椎)醒脑
【作用】:熄风止痉,镇惊安神,开窍醒脑,清肺宁心。
【主治】:头晕头痛,耳聋耳鸣,两眼昏花,颈项强直,肩臂沉疼,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嗜睡。
4、穴位名称:(颈4椎)明目
【作用】:疏风通络,驱风散热,明目养神,开窍醒脑。
【主治】:眉棱骨疼,视物不清,迎风流泪,颈肩疼痛,后背沉紧,上肢不抬,手指麻木,活动障碍。
5、穴位名称:(颈5椎)利咽
【作用】:疏风清热,养阴生津,调理筋脉,滑利关节。
【主治】:咽喉肿痛,咽干口渴,头晕目眩,颈项僵硬,落枕,肩臂疼麻。
6、穴位名称:(颈6椎)清风
【作用】:熄风止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聪耳明目。
【主治】:畏寒怕冷,迎风流泪,视物模糊,口干鼻燥,头痛头晕,肩臂酸疼,肢体麻木。
7、穴位名称:(颈7椎)定喘穴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自汗盗汗,畏寒怕冷,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咳喘,胸闷气短,惊悸,肩臂疼痛。
8、穴位名称:(胸1椎)安阳
【作用】:宣肺解表,镇惊安神,疏调筋骨。
【主治】:发热,咳嗽,头痛,鼻塞,脊强,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
9、穴位名称:(胸2椎)气路
【作用】:宣肺解表,熄风止痉,疏风清热。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10、穴位名称:(胸3椎)相府
【作用】:祛风退热,宁心镇痉,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气喘,毛发脱落,脊背强痛。
11、穴位名称:(胸4椎)热结
【作用】:养心安神,熄风止痉,清热通络,宽胸理气。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胸闷,风火牙痛。
12、穴位名称:(胸5椎)神明
【作用】:养心安神,熄风止痉,清热通络,理气止痛。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咳嗽,失眠,健忘,梦遗,盗汗,脊背强痛。
13、穴位名称:(胸6椎)作强
【作用】:清热解毒,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腰痛,骨病,脊背强痛。
14、穴位名称:(胸7椎)九天
【作用】:清热利湿,健脾养胰,宽胸降逆,调气补虚。
【主治】:胃脘痛,呃逆,嗳气,便血,咳嗽,气喘,咽干口渴,骨蒸盗汗,胸胁胀痛,背痛。
15、穴位名称:(胸8椎)津泉
【作用】:止痉熄风,健脾和胃,养胰生津,清热利水。
【主治】:腰背疼痛,多食善饥,后心沉紧,头昏脑胀,视物模糊,肌肉酸楚,四肢无力,懒言少语,胸腹燥热,咽干口渴。
16、穴位名称:(胸9椎)上将
【作用】:疏肝理气,止痉熄风,养血明目,健脾养胰。
【主治】:胁肋疼痛,黄疸,脊背痛,胃痛,视物模糊,口干舌燥。
17、穴位名称:(胸10椎)中正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主治】:黄疸,呕吐,口苦,腹胀满,胁痛,潮热,腰脊强痛。
18、穴位名称:(胸11椎)清营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养胰生津,益气和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胀,泄泻,痢疾,水肿,口苦,咽干,嘶哑。
19、穴位名称:(胸12椎)和中
【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健脾和胃,滋阴生津。
【主治】:肩胛疼痛,腰脊强痛,腹痛,胸腹满闷,饮食无味,小便黄赤,便秘。
20、穴位名称:(腰1椎)温精
【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胀,肠鸣,泄泻,腰腿疼痛,膝关节疼。
21、穴位名称:(腰2椎)固精
【作用】:强壮腰膝,固精止带,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中风偏瘫,腰腿疼痛,骨病。
22、穴位名称:(腰3椎)壮阳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消肿利水,固精止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23、穴位名称:(腰4椎)升阳
【作用】:壮阳补肾,调经通络,通肠利腑,渗水利湿。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痛,腿疼,关节不利,下肢痿痹,脚后跟疼。
24、穴位名称:(腰5椎)髎巅
【作用】:强腰补肾,温经通络,通调水道,舒筋活血。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或不利,腰腿疼痛,下肢麻木。
附:胰俞穴和胰岛穴
穴位名称:胰俞 (补入经穴)
【定位】:在背部,第八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利胆,活血化淤,养胰健脾,调和肠胃。
【主治】: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干,大便不调,多饮多尿,消食,盗汗遗精,肢体无力,肌肉酸楚。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胰岛(补入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清热利湿,养胰生津,通利肠道,滋阴助阳。
【主治】:口干舌燥,多饮多尿,视物模糊,肢体消瘦,脊背沉痛,腰膝酸软,皮肤粗糙,面黄肌瘦。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说明:本文所论穴位的主治作用,是五绝指针疗法临床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否适宜其它技术的有效治疗,有待考证。
⑺ 不花钱也能降血糖,常敲打哪些穴位区,血糖降得平稳
人的年纪大了,各种疾病就会逐渐的显现出来,很多老年人都有血糖高的问题。血糖高的人在平时要注意饮食,不能吃糖分含量高的水果,也不要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
有高血糖的人群每天都需要检测自己的血糖情况,有任何的异常都需要马上吃降血糖的药物。平时可以多敲打降血糖的穴位,有很多穴位都是可以降血糖的。
以上就是可以降低血糖的穴位,旁宴备如果找不到这些穴位的话,可以咨询医生,或者是购买一张人体穴位图。敲打穴位不同于针灸,所以稍微的有一点偏差问题都不是很大。
⑻ 人体穴位胰俞在那个部位
你好:胰俞又称胃脘下俞,位于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⑼ 每天按4大穴道3分钟,糖尿病就有改善!
中医上认为,治疗糖尿病有“四大穴道”,它们分别是胰俞穴、鱼际穴、内庭穴和太溪穴。
方法: 在每天晚上9点,按揉双侧鱼际穴大约3分钟,之后再按揉两侧胰俞穴大约2分钟,最后按揉内庭、太溪穴各3分钟。配合降血糖的药,坚持3个月,糖尿病就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
胰俞穴 位置:脊柱旁开四指,肩胛骨下角下面约两指的地方。 功效:可有效 *** 胰岛素分泌。 胰俞是经外奇穴,而它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经橘歼验效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上,经常按揉此穴位能够有效地 *** 胰岛素分泌。
鱼际哪伍悔穴 位置:大拇指第二节后面,连接手腕和拇指第二节的骨中点处,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 功效:缓解多口渴的症状。 鱼际则是肺经的荥穴,按揉它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太溪在五行中属水,肺为金,按揉太溪就是“金生水,金水互生”,而且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补肾阴其实就意味李正着补肺阴。中医里面讲,“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是人体上面水的源头,而且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就是肺要调节、疏通好全身的水液代谢。如果肺阴不足了,而且有外来的燥邪入身,这样就在人体内形成了恶性循环,自然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就失常了。当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个脏腑器官时,虽然喝的水多,但是吸收不了那么多,所以人仍然会觉得口干舌燥。
内庭穴 位置: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功效:抑制食欲,可抑制糖尿病的多食症状。 庭则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它具有非常好的善祛热邪功效。可以抑制多食的症状。
⑽ 胰俞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拼音
- 4 代号
- 5 胃脘下俞的别名
- 6 出处
- 7 胰俞穴的定位
- 8 胰俞取穴方法
- 9 胰俞穴穴位解剖
- 9.1 层次解剖
- 9.2 穴区神经、血管
- 10 胰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 11 胰俞穴主治病证
- 12 胰俞穴的配伍
- 13 刺灸法
- 13.1 刺法
- 13.2 灸法
- 14 文献摘要
- 15 胰俞研究进展
- 15.1 对胰岛素的双向调整作用
- 15.2 改善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
- 16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胰俞
1 拼音
yí shù
2 概述
胰俞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胃管下俞(胃脘下俞)[1]。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版)。
胃脘下俞为经外奇穴名(wèiwǎnxiàshùEXB3)[2][3]。又称胃管下俞、胃下俞、胰俞,膵俞。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呕吐,咽喉干燥,腹痛呕逆,肋间神经痛等。
3 拼音
wèiwǎnxiàshù
4 代号
EXB3
5 胃脘下俞的别名
胃管下俞(《备急千金要方》)
胃下俞(《千金翼方》)
胰俞(《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版))
膵俞(《中国针灸学》)
6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胃管下俞……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间寸。
7 胰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伏凯胃脘下册厅或俞穴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4]。
胃脘下俞穴在脊柱区,横平第八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3]。
胃脘下俞穴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5]。
经外奇州伍穴——胃宛下俞的位置
经外奇穴——胃宛下俞的位置
8 胰俞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横平第8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6]。
9 胰俞穴穴位解剖
胃脘下俞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最长肌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4]。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肋间后动脉分布[4]。
10 胰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胃脘下俞穴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11 胰俞穴主治病证
胃脘下俞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呕吐,咽喉干燥,腹痛呕逆,肋间神经痛等。
胃脘下俞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4]。
脾胃病:胃痛,腹痛,呕吐[6]。
其他病:胸胁痛,消渴,喉干[6]。
胃脘下俞主治主治消渴、咽喉干燥、腹痛呕逆、肋间神经痛等[7]。
12 胰俞穴的配伍
胃脘下俞配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治糖尿病[6]。
胃脘下俞配中脘、足三里、内关,治呕吐[6]。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斜刺0.3~0.5寸[4]。
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沿肋间传至前胸部[6]。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7]。
注意:胃脘下俞穴深部是胸膜和肺脏,针刺时不可直刺过深[6]。
13.2 灸法
可灸[4][6][7]。
14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壮。
15 胰俞研究进展
15.1 对胰岛素的双向调整作用
针刺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等穴对胰岛素有良好双向调整作用,可加强胰岛素对糖原的合成代谢及氧化酵解和被组织利用的功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