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物指南 » 为什么找不到建文帝

为什么找不到建文帝

发布时间: 2022-01-21 03:53:17

① 建文帝去哪儿了,为何朱棣一生搜寻也没结果

公元1402年,帝都应天被朱棣攻破,而在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继位,而朱棣继位之后一直没忘记寻找建文帝,那么建文帝究竟去哪了呢,我们先来看史书中的记载。说到这,不少人就说了,既然朱棣明知道建文帝已经死了,为何还要派人去寻找呢,这其实正是朱棣的帝王之术罢了,他当了皇帝,又放出了建文帝没有死的假消息,如果自己不去寻找,倒显得不合理了,于是就欲盖弥彰派人去找,倒也足以堵天下人的口舌了。

此外,从这些正史的记载中,我们便会发现,建文帝最终的结局是没有确切记载的,甚至还有些自相矛盾的记载,这是因为朱棣当了皇帝曾多次修改了《太祖实录》,这就导致建文帝的下落,最终成为了没有答案的谜。

②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呢

朱元璋,大明朝开国皇帝,其有一子,名为朱标,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立为太子,朱元璋打算在自己驾崩之后,将他打下的江山交给这位太子朱标。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以他的能力,接管明朝定是一位明君。

太子朱标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都得到了当时满朝文武的认可,他成为朱元璋的继承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可惜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意外,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打好的算盘一下子落了空,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后,朱元璋需要在四儿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之间做出选择,本来朱棣的能力很强,做皇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朱元璋却偏爱自己的嫡长孙朱允炆,因为他是朱标的儿子。

朱允炆不太可能去了海外

至于郑和下西洋是去海外找朱允炆,这一点不太实际。海外有多大?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漫无目的的航行,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当时的战乱不断,朱允炆能逃到哪去呢?他如果真的逃到了海外,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外国势力帮助他复国;一种是讨好朱棣,将朱允炆献上。结果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所以,朱允炆出逃海外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出逃也可能葬身鱼腹了。

朱允炆烧死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每个人都愿意活着,自尽何必烧毁宫殿呢?他如果出逃,出海的可能性不大,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偷渡,很可能葬身鱼腹。所以,朱允炆被姚广孝收留的可能最大,也只有这样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保住朱允炆一命。

③ 建文帝哪儿去了

明成祖依靠武力夺得了权力,可他却没有找到侄子朱允炆的尸首。

神奇传说

建文帝,名叫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但他实在没有当皇帝的命,不过短短四年,他就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篡夺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靖难之役”。这个短命皇帝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直到他不再是皇帝。但是,在大明王朝的广袤土地上,竟然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建文帝就这么消失在战火纷飞的南京城中。

他究竟是生是死?生,又在何方?死,又在何处?这可让他夺了皇位的叔叔一直放心不下,这皇位做得一辈子也不安稳。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有两个说法流传的最为广泛,最着名的一个是“出亡为僧,流落西南”说,也以这个说法最具传奇色彩,最为人所津津乐道。这种说法认为,燕王陈兵南京城外,建文帝想求和,但是燕王不答应,建文帝被逼得走投无路,就想自杀,但却被身边的人拦了下来。

有一个老太监王钺告诉他说:“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了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一听,急忙把箱子抬出来,打开一看,原来里面放了三张度牒,上面写好了三个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按照这封信的吩咐,建文帝和两个下人剃了头,换上了僧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的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也随着出了鬼门,就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白眉白须的老僧。

老僧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为何到此等候,僧人回答:“我叫王升,是神乐观的主持,昨天夜里梦见先帝,他本也是我佛门中人,叫我特别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乎是削发为僧,继承了朱元璋的祖业,也当了和尚,云游四方去了。

急坏了朱棣

建文帝失踪,可急坏了刚当上皇帝的朱棣。他在有生之年不断派郑和下西洋,据说就是为了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他还派胡濙在穷山僻壤、市井城镇之间搜寻了十多年,目的也是“隐查建文安在”。只要一日找不到建文帝,他就一日不能心安。偏偏由于建文帝行踪不明,加上当时的许多人对燕王夺位很不满,于是民间不断有假冒者出现,更让朱棣心神不宁。

比如在正统五年,广西思恩州的知府岑英出巡,半路上忽然有一个老僧拦住道路,毫不回避,一问之下,老僧回答说:“吾建文也。”岑英不辨真假,只好把他带往京城,上奏给朝廷。经过仔细的查证,这个人的真名叫杨行祥,后来被判有罪,处死了。朱棣派胡濙秘访民间16年,一直都没有消息,直到他死的前一年,有一天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忽听有人报胡濙回来了,便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中单独召见胡濙。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城后,确实是削发为僧了,但并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云游四方,而是躲在江苏吴县的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毫无复国的意愿了。

历史之谜

另又有人说,明英宗时发现了建文的行踪,这时他年纪已经很老了,英宗就把他接进宫中颐养天年,死后就以一般的仪式葬于西山。

关于建文帝下落的另一种说法是“闽宫自焚”说。这种说法见于很多的史料记载,正统的官修史书多采用此种说法。大概是说朱棣率兵打到宫门时,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建文帝和他的皇后马氏携手跳入火中自焚,他的妃嫔侍从也大都投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曾大肆搜查三日,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宫中未死的内侍都说建文帝已经自焚,并从火堆中找出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作为证据。燕王见到尸体,内心虽有怀疑,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在他即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之礼安葬了这具尸体。

但是,这种说法在正史的记载中前后矛盾,语焉不详,不能不让后人产生怀疑。就连明朝后来的皇帝也不能完全相信这种说法。史书记载朱棣以帝王之礼安葬了那具尸体,可是到底葬在何处,却又没有记载。被烧焦的尸体分不清男女,所以又有人说那具尸体其实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则外逃了。烧死在宫中的,到底是皇帝呢,还是皇后呢?谁也说不清楚。

后世的史官在编写《明史》时几乎为此吵得打破了头,也还是没有定论。如果建文帝真的烧死了,那朱棣又为什么几次三番的派人到处去找建文帝呢?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史实,因为当时燕王军队兵临城下,把紫禁城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过考察,南京城也并没有鬼门、御沟等逃路。

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尚武、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绝没有好下场,不如一死了之。朱棣也决不能让建文帝继续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登上帝位。但是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朱棣在发现那具烧焦的尸体时又假装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只是为了诛杀奸臣,辅佐建文帝。可是后来他又苦心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留下了一段历史疑案。

总而言之,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和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

④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朱棣搜遍世界也找不到他

建文帝到底去哪里了?我认为两种可能性最大:

①改名换姓,隐藏于民间

建文帝不知所踪的根源产生于朱棣打进南京以后,建文帝就神秘消失了,谁也再没有见到过这位皇帝。朱棣进入皇宫以后,太监们虽然说皇帝和皇后都被烧死了,还信誓旦旦的找出几具尸体,可是在那个没有DNA检测技术的年代,谁敢肯定这就是建文帝的尸骨?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闵帝》

毕竟在那样一种绝望的处境下,建文帝并非没有理由自杀。所以这件事无论怎么推测,其实无非就是两种结果:要么死了,要么跑到民间去躲藏起来了。不过要说建文帝躲到哪里去了,这个没法回答,也没有办法推测。

除非等将来研制出时光机了,这些历史谜团才有可能得到揭晓。另外再说一下,建文帝躲在民间,只要死守住自己的身份秘密,朱棣就算是找到死也不可能找到他。这里是有一个例子的,汉武帝晚年爆发的“巫蛊之祸”。

太子刘据因为遭到诬陷,最后起兵造反,最后被自己的父亲汉武帝打败。刘据逃出长安城,藏在一个距离长安三百里,潼关三十里的地方,一共藏了一个月。原本官兵一直没有找到他,后来还是因为他自己听说一位旧相识在湖县,于是派人去找这位旧相识,大概是想让这位旧相识收容他。

因为当时他藏在一个农民家中,这户农民非常贫困,也养不起他。结果这位旧相识因为害怕连累自己,就把他给告发了。刘据这才暴露自己的行踪,但刘据不愿受到官兵的侮辱,就自杀身亡了。建文帝面对自己这个叔叔,其心情多半也是一样的,他也知道如果投降朱棣,恐怕自己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

所以干脆自杀算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建文帝而言是最好的结果。

⑤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城破的时候就被烧死的;有说烧死的是替身,而建文帝朱允炆则从下水道逃走的;有说逃到贵州山区某个地方隐居的;也有说逃到海外去的,可能在南洋,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去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我说建文帝朱允炆可能逃到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去了。

后来为了避开朱元璋片板不能下海的海禁政策,也以寻找海外朱允炆的下落为名义进行大航海。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绝对性答案。更多的是历史遗留下建文帝出家云游四海浪迹江湖之说。

⑥ 朱棣拥有天下,为什么找不到落难的建文帝

其实我认为朱棣并不是找不到朱允炆,而是他本来就不愿意找,他打心眼里应该真的很希望朱允炆就这么消失了。因为我认为朱棣根本就不知道如果自己找到了这个侄儿,他该如何面对朱允炆。毕竟这个天下,他是从朱允炆手里夺过来的,而且非常值得玩味的是朱棣知道自己皇位来的不光明正大,所以他继位之后就极力的证明自己的皇位是正大光明得来的。

总而言之,假如朱棣的大哥朱标要是活着的话,他是断断不敢造反的。但是朱允炆一继位就不一样了,他不仅仅年轻,而且还面慈心善,其实在他还没继位的时候,朱棣就经常对他不敬,但是也他也没向自己的爷爷朱元璋告状,否则估计朱棣都活不到自己造反那一天。

⑦ 明朝的建文帝到底下落如何,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呢

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发现皇宫一片火海,士兵灭了火之后,七手八脚地抬出了一具又一具的尸体。

朱棣傻眼了,这些尸体烧的面目全非,黑炭一般,是男是女都分辨不清,更别提辨别是不是朱允炆了!

朱棣坐立难安,愁眉不展,他担心朱允炆没死,或者逃走了,那就麻烦大了!

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子的,朱棣听闻朱允炆没死之后,先是大惊,而后又听见朱允炆命不久矣,这才长舒一口气,长叹一声:

“就让他自生自灭吧!

⑧ 建文帝去哪儿了

一直认为建文帝的下落伴随着六百多年前那场皇宫中的大火,已如灰飞烟灭,成为一桩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但是中国人出于对这位善良仁柔的合法皇帝的同情,都希望他没有死于那场大火之中,而且都希望能够找到他的下落,这一找便是六百年。
三年前,南京的明孝陵博物馆编辑出版了一本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争鸣集,毛佩琦教授给这本书题了一个极好的书名,叫作《天下说建文》,书中收入了有关建文帝下落的说法涉及了全国八个省份,有江苏说,浙江说,福建说,湖南说,四川说,贵州说,陕西说,青海说,而附录中更注录了云南,重庆,广东、广西,江西,甘肃,还有海外的传说。所以毛佩琦教授用“天下说建文”概括诸家之说,真是名符其实。如此众多的说法,虽然莫衷一是,却皆非空穴来风,或为由来已久的传说,或为有所依据的考证。这本书可以算作是对于建文帝下落研究的一次阶段性的整理。然而事隔三年,关于建文帝下落的新说又不断涌现出来,围绕着湖南永州新田、宁远交界大观堡考察而启动的建文帝隐迹九疑山说异军突起,成为目前较有影响的说法之一。
在荒山之中发现石堡群,这本已是一件令人困惑且感兴趣的事情,加之在那里发现的碑刻上面,居然有疑似与建文帝相关的内容,于是这便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在这些石堡中是不是埋藏着建文帝的踪迹?这些碑刻能否破解开那六百年的历史之谜呢?我曾经应邀去过大观堡,有幸结识了本书的作者之一,地方历史爱好者李治军。治军在湖南省文物工作队谢武经老师指导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锲而不舍地追寻建文帝踪迹,令我深为感动。能够发现与建文帝下落相关的碑刻,当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不过看到这些碑刻中的《缘化袈裟记》,不免有些遗憾,一些文字剥落,一些文字难以辨识,致使句读难通,文字费解。不过这本也不足为怪,建文帝为躲避成祖的追踪,他的行迹在当时必是十分隐密,而成祖夺位登极,已造建文自焚之说,则必不可公开找寻建文下落,不过派胡濙辈以访张三丰的名义捕风捉影,欲得其消息而自安。若以成祖的处境,反倒是找不到建文帝要更好些,找来一个正牌的皇帝杀之则为弑君,不杀则无从安置。一个不愿被找到,一个不愿真找到,六百年前的这场官司便成了如此的结果。我曾经看到过一些与建文帝下落相关的成果,有些是对于家谱记述有研究,有些基于民间的传说,都不曾像治军他们这样,能够找到碑刻实物,所以我说:宁远、新田说出世虽晚,终于有实物为证,当然应予重视。
我们在当地看到的另一块碑《乐善堂碑》,却令人备感兴奋,其文字中既有每年五月十六日致祭之规定,且有“致誓于二帝神位前”云云,颇有与建文帝相关之联系。建文为明朝开国第二位皇帝,故史书有二帝之称,此碑中有二帝,亦或可为建文帝之谓。其见于钱谦益《建文年谱序》:“二帝不应失天下,……谓二帝之不应失者,理也,非势也。二帝之所优者,德也,其所短者,才也,亦命也。”这大约可以算作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惟一一块疑似与建文帝相关的碑刻,始建于永乐初年。但是我以为,这块石碑所载内容虽或与建文帝相关,却显非建文帝踪迹之物证。因为其中所述,实为敬奉建文帝者所立,故我以为立其碑者或为建文之遗臣。
当应天城破的时刻,迎附燕师的官员不过二十四人,死节十余人,缒城而去的多达四百六十三人,这些人当中大约有一百多人后被逮杀,大多数则下落不明。据《明史》诸书所载,如庄浪之河西佣,往来夔州、重庆间之补锅匠,会稽二隐者等。其松杨叶希贤,即隐于湖广,居白龙寺,称雪庵和尚,好观楚辞,“登小舟,急棹滩中流,郎颂一面,辄投一页于水,投已辄哭,哭已又读,终卷乃已。”(《续藏书》卷七《雪庵和尚》)明朝史家焦弱侯作《玉堂丛语》,其忠节一卷记建文遗臣事:“永乐中,有一人居洞庭湖之滨。久而复有两人至,聚居一室,不轻出门户。风月之夕,则棹小舟,操酒榼,泛湖而饮。饮至醉,扣舷而歌,歌竟,相持大恸而归,人莫测也。居人时以钱米周之,或受或否。而一人病革,呼其邻曰:‘欲告汝以姓名,恐为汝累;不言,汝终见疑,奈何?’其人固请,乃曰:‘我建文朝某编修也,幸葬我湖旁山下。’居人收葬之。其二人后不知所在。”当年于“靖难”中被俘的大理寺丞彭与明,释后弃官出亡,几年后回京师家中,已穷馁憔悴而不能识。家人故旧问之,饮泣而不答,次日复了去,不知所终。事见张萱《西园闻见录》。此类记述,不胜枚举。因知建文遗臣之流落江湖者甚多,且隐于山林野寺,或为僧人,以蔽其身份者。关于建文遗臣之下落,初有郑僖《忠贤奇秘录》,后有《致身录》。昔人多以《致身录》为伪书,而近年樊树志先生有文质疑此说,以为其书所述未必皆伪,盖建文出亡事迹,非空穴来风之说,更遑论其遗臣之踪迹,或有以其遗臣之踪迹误为建文帝其人,亦不足怪也。然今于赛武当石鼓寨所得一烧残之象牙笏板,明制:“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即翰林侍读侍讲学士,六部员外郎,大理寺丞皆五品者,且建文朝升文官秩,遗臣持象牙笏者不足怪,而于此山野中得此笏板,似可为建文遗臣曾经至此之佐证。
由此而观之,永州宁远、新田山中之大官(观)堡,或为当年建文遗臣隐居之所,亦未可知。但我以为,若以目前所发现之材料,即认定建文帝曾经出亡于此,则尚显不足,仍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发掘补证。

⑨ 明朝的锦衣卫这么厉害,为什么找不到失踪的建文帝

建文帝在宫中,当时宫中起火了,大火烧完之后无法辨认尸身,因此燕王朱棣不相信建文帝已经死了,于是派锦衣卫继续找建文帝,不过却一直都找不到,因为建文帝有可能真的死在了宫里,也有可能远渡重洋离开了明朝,还有可能被锦衣卫找到并且杀掉了,真相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改变这个局面的人是朱允炆,因为朱棣当时就是悬在朱允炆头上达摩克里斯之剑,于是朱允炆决心改变解决朱棣,于是他下令让将军率兵马去虏朱棣的家眷,但是这位受令的将军却没有去执行,反而出了城门就导向了朱棣,反攻朱允炆。

就这样朱允炆的皇帝生涯直接结束,没有任何可以喘气的余地。但由于朱棣实在找不到朱允炆的尸身,所以他觉得朱允炆一定躲在暗处,试图起兵谋反,因此一直派锦衣卫四处寻找朱允炆。

热点内容
光遇为什么想加好友却找不到人 发布:2024-09-20 09:07:34 浏览:550
为什么天天一个时间醒 发布:2024-09-20 08:54:48 浏览:712
回族供奉女人和驴是为什么 发布:2024-09-20 08:36:48 浏览:662
小米手机为什么开不了wifi 发布:2024-09-20 08:23:01 浏览:522
手机时间为什么老变慢 发布:2024-09-20 08:22:57 浏览:120
登着快手为什么收不到微信消息 发布:2024-09-20 08:22:22 浏览:172
苹果手表蜂窝版为什么连不了手机 发布:2024-09-20 08:19:56 浏览:601
小米5一发热就卡为什么 发布:2024-09-20 08:16:04 浏览:793
为什么保存的py文件打不开了 发布:2024-09-20 08:03:31 浏览:638
超市里的桃子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4-09-20 08:01:41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