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东西为什么比南北长
① 地球上为什么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远远大于南半球的
地球上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东南西北四个半球,无论哪个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而其中,北半球陆地面积远远大于南半球陆地面积。
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7.5%,南半球陆地面积只有北半球的近似一半,作为一个星球陆海分布、在南北半球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实在是耐人寻味的,一个球体的均衡旋转、海陆分布理应是均衡的,可为什么偏偏就出现了极不一致性呢?难道仅仅是上天的偶然安排吗?或者说是上天特别青睐北半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原来就是太阳引力特别眷顾北半球的结果,也正是这一太阳引力的特别关照成就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它才是成就了世界山脉高峰喜马拉雅山真正的幕后推手。正像地球对月球正面(朝地球面)的引潮力形成月球正面山脉既长又多,且山峰高大,与背向地球的月面有天壤之别一样,这理应由于地球对其万有引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如果地球旋转自转轴倾角是零度,那么太阳对地球引力垂直线就应该是赤道,由于地球自转轴是倾斜的,那么太阳引力必然是随着自转轴倾角变化而变化。地球自转轴为什么是倾斜的呢?而不能是零度呢?事实上这是宇宙天体引力平衡的结果,是天体引力重心连线垂直线最短的表现,地球在太阳系运动中主要受到2个力的支配,第一是太阳引力(主导力)、第二是遥远银河系引力,地球在这两大天体之间的时候、既受到太阳拉向太阳强大引力、又受到银河系背向太阳拉力,由于地球与太阳可能不在一个平面上、地球在太阳的略下方,于是太阳引力对地球有一个向上拉力、于是地球自转轴就向太阳倾斜了23.5度,同时银河系对地球南半球南极另一个相反力,地球自转轴倾角就这样达到了平衡,于是也就出现了太阳对地球引力垂直线从赤道零度向南北移动23,5度的变化,从而 也就形成了太阳对地球引力的时空变化。
② 为什么地球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
你这样理解,你速度够快的话,一直往西走,太阳永远就会不落,时间也停留在某一时刻。那你身后的东方和你前方的西方就好比是走过的时间和没有到的时间。走过的时间就是早,没到的时间就是晚。因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所以极东极西有一天的时间差。事实上是因为人们都以太阳东升西落作为一天的参考,而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东方先走完东升西落这一过程,所以比西边吋间早。
③ 为什么地球自转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在6亿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在4亿年前,一年有约400天,2.8亿年前为390天。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长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于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径的可能变化、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质分布的改变等也会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上述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天文观测资料的分析中得到证实,其中从周期为近十年乃至数十年不等的所谓"十年尺度"的变化和周期为2~7年的所谓"年际变化",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十年尺度变化的幅度可以达到约±3毫秒,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间的耦合作用。年际变化的幅度为0.2~0.3毫秒,相当于十年尺度变化幅度的十分之一。这种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可能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然而引起这种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处于进一步的探索阶段。此外,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还包括几天到数月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幅度约为±1毫秒。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④ 地球为什么自西向东转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公转方向决定的,如果站在北极的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绕太阳公转,按照牛顿的惯性定理,一切物质都应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如果地球公转的时候不自转,远日点和近日点速度之比为该点到太阳质心的半径之比,为了维持圆周运动,简单说来,按照离心力公式(离心力计算公式=质量*速度平方/半径)那么远日点和近日点需要的向心加速度(离心力)之比就是半径比的1次方,而万有引力提供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半径比的2次方的倒数,因而万有引力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公转方式,那么远日点必然希望减速,近日点希望加速来平衡万有引力的不足,所以就会产生一个顺时针的旋转(从北极上空看)。
对比九大行星的自转周期可以发现,距离太阳越近、体积越小的行星自转周期就越慢(基本上是这样,金星因为是逆向自转所以并没有比较的基础),也可以大致的印证这种说法。
当然,天体自转方向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除了太阳之外,其他行星的引力,小行星撞击等都会影响行星自转的方向,但总的来讲,太阳的作用还是主要的,比如着名的金星,但金星的自转非常慢(同为约243天),由于对金星自转方向的观测历史有限,目前还不能完全下定论是否其正在减速。
但这种非常慢的自转和少见的自转方式是否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种自转是由于某种特殊情况造成的呢?
另外,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如果地球赤道膨胀,地球将会加速自转,而要减速则必须收缩半径,那么冰河时期,大量的水变成冰集中在两极附近,使得海平面下降,相当于地球赤道半径变小,那么地球应当减速自转,但是只要地球仍然公转(即没有落入太阳),不考虑大型小行星撞击的话,是不太可能停止自转的。
至于匀速自转的原因,我想基于上面的讨论也可以看出,由于地表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自然就不可能产生真正匀速的自转了(除非是完美的匀质固态球体)。
⑤ 中国历史中的南北朝和东西晋等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以南北东西来分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西晋承袭中原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5)地球东西为什么比南北长扩展阅读:
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
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
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⑥ 地球南北距离比东西距离要长
南北的极半径:是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大约3950英里(6356.9
公里)。
东西的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3963英里(6378.5
公里)。
所以东西比南北长。
⑦ 地球的演变和中国朝代的更替
150亿年前宇宙的诞生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此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地球系统的运动及运动带来的形貌变迁、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历史。
夏朝 ( 约公元前2070~1600年 ) 商朝 ( 约公元前1600~1046年 ) 周朝 ( 约公元前1046~249年 )
春秋 ( 公元前770~476年 ) 战国 ( 公元前475~221年 ) 秦朝 ( 公元前221~207年 )
汉朝 (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 三国 ( 公元220~280年 ) 晋朝 ( 公元265~420年 )
十六国 ( 公元304~439年 ) 南北朝 ( 公元420~589年 ) 隋朝 ( 公元581~618年 )
唐朝 ( 公元618~907年 ) 五代十国 ( 公元907~960年 ) 宋朝 ( 公元960~1279年 )
辽朝 ( 公元907~1125年 ) 金朝 ( 公元1115~1234年 ) 元朝 ( 公元1271~1368年 )
明朝 ( 公元1368~1644年 ) 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