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了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
Ⅰ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等诸如此类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有的也明白大概是什么意思,却总是觉得用不上,虽然非常想用,但不知道从何下手。
人们总觉得,如果把“大道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人生将多么圆满。但实际上能将大道理切实去践行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 ,行为准则如果想起到作用,有两种途径,一是外界将这套“大道理”强加于人,长时间的训练以形成习惯,二是通过自我规范约束,按“大道理”行动。第一种途径不太现实,只有军队差不多符合这种强制性,但军人还是少数。第二种途径首先需要明白“大道理”并绝对认同,其次要有非常强的自律来执行。这就要谈到另外两种原因了。
其二 ,明白“大道理”并深刻认同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获得类似机会的经历,就会怀疑时刻准备着的效用,觉得性价比太低,而不准备又难以获得额外的机会,如此形成循环。所以如何跳出既有思维定式变得重要,这就可能需要多多和外界交流,从别人的经历学习等。
其三 ,明白“大道理”并严格要求自己去执行则更难。懒惰是人的天性,严格自律是违反常态的,这就让人觉得痛苦,比如“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但在没有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多休息少学习少劳累,因为这是符合天性的。
所以我们常有听过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人生非戏,我们都没有上帝视角,用现在的眼光对过去的行为加以评判是毫无意义的。希望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在当下,体会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Ⅱ 为什么有的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学会接受孤独,你才能够过得更好。”
“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够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啊。”
“不就是一个渣男吗?有必要为了他而舍弃整个森林吗?”
“可我这一生,听过无数的大道理,却仍然无法变成他们所期望的、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是,我们所听过大部分道理,都是以方法为中心,而不是以所遇到的问题为中心来表达。
过度看重方法中心论的人,就好像一个丢了钱包的醉汉,但他不去他丢失钱包的地方寻找,反而在路灯下寻找钱包,他的理由是:“路灯下光线好。”
part.1
在我看来,许多大道理就像一个刚刚建好的毛胚房,这个毛胚房无法给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你居住,但是你可以看着它,以此来满足你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幻想。
大道理常常告诉你一种方法,让你知道在遇到某种问题时,应该用哪一种方法来应对,它强调问题的相似性以及应对方法,从而导致对一类相似的问题使用千篇一律应对方式,忽略了在解决问题时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失恋了。于是你到知乎上提问:“如何才能够快速的从失恋中恢复过来。”
有人告诉你,“这世上可以治愈一切的良药是时间。”也有人告诉你,“新欢是摆脱旧痛最快的一种方法。”还有人告诉你,“提升自己,当你变得优秀时ta就会后悔放弃了你。”
这些方法对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对。但是却不一定适合你,这些方法都是从回答者的自身经历所归纳出来的,他们可能使用这一种方法成功的从失恋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但每个人所经历的分手过程都是不尽相同的。
part.2
在这也可以看到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即一味强调他人所给出的建议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对于自身问题的特殊性的忽略,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以及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失去创造力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它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不再相信你自己感觉,而将他人的建议作为一种信念去实行。
当我们试图解决问题时,合理的方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是当我们把方法看作唯一中心时,就会忽略一点,“是因为什么才会创造出这个方法。”
方法其存在的前提,是为了帮助我们合理的达到目的,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挑选怎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果只注重方法,我们就容易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遇到某一问题--将这个问题归类于某一标签--知道大道理对这一标签所提出的方法--使用大道理所提出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是似机械化的,只知道按照所谓的道理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愿意思考,只期望能够有一个人能够指给你一条明路,你只需要按照他所说的方法去做就足够了。
不可否认,有时候他人所提出的方法,对你确实是有效的,成功的帮助你摆脱了困境,但如果无用呢。于是你就到知乎上提问“为什么听过这么多大道理,我却仍然无法过好这一生。”
part.3
对于生活而言,大多数事情都不是由一个因素所决定的,事件也永远是充满不可确定性的,现实不会因为你使用了大道理中所提出的方法,而使你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却不一定知道我们为什么应该这么做。
例如“学会接受孤独”这一观点或者说方法,很多人会告诉你,你应该怎样怎样去做,这样做的好处有什么什么。但是却很少有人问过你,你为什么要去接受孤独。
你说:“我想要学会接受孤独,是因为我想要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也许你是因为看到了许多言论,他们告诉你,孤独的人往往会很优秀。但是我们忽略的一件事是,除了孤独之外,还有其它的很多特质也会使一个人看起来很优秀,孤独只是他所凸显的一种特质。
但是我们却很容易本末倒置的认为,是孤独衍生了他其他的特质而使他显得优秀,而不是,他的所有特质中孤独最为突出,没有其它特质的衬托,孤独也可以被叫做孤僻。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孤独而去孤独,也许终其一生,你都不会得到你想要的那种孤独。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那些宣扬孤独的人,在他们不孤独之前,就已经很优秀了,但正是这种优秀,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浪费在无用社交上,所以他们显得孤独。
part.4
我想即使告诉了你这些,你也无法过好这一生,甚至你都不会过的比以前好一些,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够过好这一生。
我没有办法告诉你答案,我只能说:“放弃以方法为中心,热爱问题本身。”是我目前正在做的,这让我过的比以前好了一些。
放弃以方法为中心,这会是一个让你产生恐惧的做法。你会想,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怎么做才是对的。
我想首先,你必须放弃这种观念,“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
part.5
我们的“对错”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我曾在前两个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于我两个月都没有写过一篇回答。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样去写出一篇对的文章,怎样才能够写出一篇高赞的回答。
我发现长的文章通常都是高赞,我以为我获得了一个秘籍,只要把文章写长,我就可以写出对的文章了,但我一直没有开始动笔,因为我想着,写一篇长文章肯定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直到我发现,即使我有了一整天的时间,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阻碍着我,因为实际上,我并不喜欢写很长的文字。
也因为,在最初,我写回答的目的是为了说出我的看法,而不是为了写出赞多等于对的回答。
所以,什么是对的。
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你就选择只想去做对的事情,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这个“对”而做。同时也意味着,你选择逃避可能的错而产生的恐惧。
恐惧将会是你怯懦不前的一大障碍,你害怕每一个不确定的事物,最后依旧被不确定性牢牢禁锢。
你力求每一次都做的对,却在一开始就做错了。
“那怎样才能够过好这一生?”
“抱歉我无法给出你人生的答案。”
Ⅲ 看了那么多道理,懂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啥
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的人在教训别人,和别人讲道理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就会发现,他们好像也并没有把自己经营的多好。这主要还是因为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把那些人生道理和自己脑海中的想法给落实到行动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2.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自律,有规划
我们如果想要摆脱这一种光听道理,没有行动的状态就一定要保持一个自律,有规划的生活方式。因为努力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可以每一天都只完成一点,但是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够放弃,这样慢慢的去坚持就会形成一种自律的生活习惯。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这种习惯的养成而变得越来越好。
Ⅳ 佳句赏析““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最近很火,来说说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吧。我认为“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一般有三个原因:
第三,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很多人是,知的部分都做到了,但是行一直都没有做到,甚至是内心对知的部分,其实也是有抵触的,虽然知道了,但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愿意去接受。这种应该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了,很多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说不做。还有些人心里分明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但由于从小的偏见或其他原因,就是打心底里有所抵触,无法把行动落到实处,最后导致了“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时,不妨对照一下,到底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
Ⅳ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后会无期》的确称得上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简简单单的几个小故事串起来,却道出了人生的许多道理。电影中王珞丹饰演的诈骗团伙女骗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剧组宣传的时候把这句话凝练成了“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并且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广泛的共鸣。是啊,有多少人不怀疑道理的作用、不反感道理的说教呢?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过好了这一生呢?
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依我看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因为我们听过的道理“不够真”。我们的确听过许多道理,但其中有多少道理是对的,有多少道理是错的呢?如果我们听闻的道理大多数都是错的,如果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错误的信念,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就算是配置了顶级硬件的电脑,如果所装的软件差的一塌糊涂,那么电脑慢得要命啦,中毒啦,死机啦之类的现象不是很正常吗?它运行起来怎么可能流畅自如得心应手呢?
总体而言,虽然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其中的大多数其实都“不是真的”,而是似是而非的,甚至是谬误的。
其二、因为我们听过的道理“不够大”。我们的确听过许多道理,但其中有多少是“大道理”,有多少是“小道理”呢?我知道,人们本能地反感大道理,尤其是在他们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相信也有人认为我的文章里充满了大道理,有很强的说教味道,读起来没那么轻松,不如小故事或段子来得有趣。但我坚持认为,探寻事物的本质更重要,用最精炼最直接的文字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更重要。
我喜欢有事说事,有理讲理,不喜欢那种“先虚构出一些没名没姓的人物说是作者的亲戚朋友同事客户或是作者听说过的同样没名没姓的某某某某、再虚构出一些能够当作论据证明文章论点的狗血故事强安在那些人物身上、还非要说那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那些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的文风。动不动就我的一个朋友A怎么怎么样了朋友B如何如何了,公司一个新人C怎么怎么样了另一个旧人D如何如何了,哦,就您能耐,所有奇葩和异士都让您给遇上啦?编得这么假您不心虚吗?虚构,当然可以,但不能用虚构的东西冒充真实案例呀,不能拍出一本虚构的小说却非要说那是社会实录或是真实传记呀,对不对?许多道理本身很简单,既然是讲给成年人听的,那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直接讲出来好了,何必绕个弯子忽悠人呢?为了凑字数吗?
对我们的生活而言,“要听妈妈的话”或“犯我中华者,其远必诛”之类的小道理,是远远没法跟“你要尽量与厉害的人合作”或“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这类大道理来得有用的。所谓的高境界高格局,其实就是用那些真实的正确的人生大道理搭建而成的思维框架和行为框架,在那种高度和那种维度下,万事万物呈现出另一番样貌,目标、意义、因果和路径都更加清晰可见。一个从一生的角度、全人类的角度、整个地球的角度、整个宇宙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人,跟一个浑浑噩噩的、狭隘的人看到的景象必然大相径庭。前者很可能会心甘情愿将千亿家产捐出去做公益,后者却很可能会为了占一百块钱的便宜而费尽心机,不惜浪费时间,不惜丢人现眼,不惜损伤情谊;前者很可能会为了世界和平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后者却可能会因为一句话而大打出手,致人死地。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其中的大多数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些小道理、小窍门而已,不是什么大道理,它们充其量只是术不是道,只能当作战术不能当作战略。
其三、因为我们真正听懂并且听进去的道理其实并不多。虽然我们的确听了许多道理,但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以及注意力的缺乏,再加上自我常常排斥那些与自己的原有认知和习惯相悖的信念,我们其实只是听过许多道理,而非真正听懂或听进去了许多道理。
其四、因为我们健忘。有些道理我们虽然听过但并未记住,有些虽然记住了但并未践行,还有些虽然践行过但还是忘了。我们的确听过许多道理,其中的确有些是真实的正确的,我们也的确听懂了听进去了,我们甚至在听闻那些道理的时刻和其后一段时间内备受鼓舞、充满幸福,进而践行了那些道理,而且可能效果还不错。然而,后来,它们中的许多还是渐渐地被我们遗忘了,至于那些从来没有践行过的,忘得就更快更彻底了。
那么,解决之道是什么呢?四个字,对症下药。
针对“不够真”和“不够大”的问题,要控制输入数量,提升输入质量,要持续筛选、清理和精简,多阅读经典书籍,多关注和接近智者。
针对听不懂的问题,要通过有意识的大量阅读、写作和交流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针对听不进去的问题,要有意识地通过减少信息源、制定和完成挑战计划、科学饮食、科学睡眠、科学健身、冥想等诸多行动提高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
针对健忘的问题,要把那些经过我们层层筛选过的真实的正确的有用的道理用笔记下来,并且不断优化表述的方式,作为自己的生活原则,并且要带在身边,每天至少看一遍,最好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最好把它们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并且要真诚地、持续地、执拗地、有意识地践行它们,直到你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立刻记起它们并且依据它们做出明确的坚定的选择。当然,知错必改应当成为你的重要原则之一,如果你筛选出来的道理最终被事实或逻辑证明并非真理,你必须立刻改正。
相信我,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有充足的理由保证你可以过好这一生。
Ⅵ 为什么明白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问题出在哪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给别人讲很多大道理,却发现自己过得一团糟,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这种感觉是很多人都存在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三、道理虽然存在,却赶不上生活的变化。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所懂得的道理,虽然有时候能够运用在生活里,但是有些道理即使提前知道,这也赶不上生活的千变万化。而且人在面对真正的困难时,表现出来理性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是手忙脚乱的,也就顾不上自己所懂得的道理。等到回头醒悟过来时,都是为时已晚,无法挽回。
所以不妨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让那些道理你自己的生活远一点,生活本来就已经十分艰难了,就不要让自己的心里有更多的压力,顺其自然或许会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