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何姓徐为什么不好
⑴ 男姓徐女姓何结合好吗
人的厅迅姓名,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结合主要看人品,品质银返好的人,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影响锋伏饥,那是差不到那里去的。
⑵ 徐氏人与何姓人婚配合适,徐氏的人口数量,尽量长一些
提起徐氏人与何姓人婚配合适,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徐氏的人口数量,尽量长一些,另外,还有人想问我姓徐,去看了一下家谱,发现自己属于徐氏东海堂。老祖宗叫徐翰公,谁知道这个徐翰公是何方人士,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何姓和徐姓加在一起组合的名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徐氏的人口数量,尽量长一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徐氏人与何姓人婚配合适
1、徐氏人与何姓人婚配合适:徐氏的人口数量,尽量长一些
年2月19日…根据来自年的数据库证实,徐姓人口在全国姓氏人的排名是第11位,大约万人口。但是这只是一个大概数字。
2、我姓徐,去看了一下家谱,发现自己属于徐氏东海堂。老祖宗叫徐翰公,谁知道这个徐翰公是何方人士
徐氏郡望主要有十: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濮阳、东阳、长城,于潜、新丰、瑕丘,东海是发祥之地。以后,又分支为东海堂、五桂堂、五凤堂等百个堂号。
东海堂也分出了太多的支系,江浙沪湘赣等太多了
3、徐氏人与何姓人婚配合适:何姓和徐姓加在一起组合的名字
我觉得徐和何都是姓式比较多,在古文中徐徐的意思和冉冉差不多,可以用冉代替徐,何冉离。冉即若离
冉是副词,慢慢地的意思,例如太阳冉冉升上来,
即:接近。离:离开
可译为太阳冉冉升起,看似遥远,但离的又很近
4、徐氏人与何姓人婚配合适:徐氏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
5、徐氏人与何姓人婚配合适:求完整何姓来历
何姓来历: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其后裔韩武子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
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何姓和徐姓加在一起组合的名字
何姓一族的历史发展演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何姓族人分布广泛、流徙频繁,历史上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内,人才辈出,为中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也使得宗族了巨大发展,以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指河为姓是在何姓族群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观点。
至今在我国南方各省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何姓华人中,支持采信指河为姓的大有人在,就连世界何氏总会的《世界何氏会歌》歌词,也采用指河易姓来于韩。
6、徐氏人与何姓人谈汪婚配合适:徐氏士字辈的人有哪些
徐士杭徐士翌徐士贤徐士超徐士荣徐士浩徐士盟徐士亚徐士斌徐士淼徐士宜徐士滨徐士佳徐士麒徐士滨徐士鹏徐士星徐士磊徐士野徐士淋
7、徐氏人与何姓人婚配合适:求:徐氏祖谱和辈分排列方法???
以上就是与徐氏的人口数量,尽量长一些含盯仔相关内容,是关于徐氏的人口数量,尽量长一些的分享。看完则瞎徐氏人与何姓人婚配合适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⑶ 徐何艺宸名字好不好
尊姓大名:徐何艺宸,各字笔画10、7、21、10。
徐何 天格:17(金)
艺 人格:28(金)
宸 地格:31(木)
总格:48(金) 外格:20(水)
【徐】10画,字意:一生清雅荣贵,多才巧智,中年成功隆昌,晚年劳神。(金)
【何】7画,字意:字库中没有此字的姓名学解释。(木)
【艺】21画,字意:有才能理智,温和贤能,中年吉祥,晚年隆昌,出国之字。(木)
【宸】10画,字意:一生清雅荣贵,温和贤能,中年成功隆昌,环境良好。(金)
姓名综合得分:71分★天格17数理含义:(坚操):突破万难的刚柔兼备数。(吉)
含义:权威刚强,有已无人,以至与人不和, 如善于避开此短处,则为大吉。意志坚定, 具突破万难的气节是其最大的优点。如过于无理任性,恐反成失败,如果立志勇往向前, 必成功而建大业。若陷过刚而变固执,必招厄患,切要警戒。 妇女有此数者易流于男性如果能涵养女德,存心温和, 福禄自然随之。但先天条件弱的妇女,反要用此数为妥。
★人格28数理含义:(阔水浮萍)豪气生离的行踪无定数。(凶)
含义:堪称遭难运,有一种英雄气概,多于波澜起伏,但难逃非难诽谤,时或厄难袭来,而致伤,或丧失配偶, 相克子孙,也可能有自幼别亲者,总之大都有祸乱,争论不和、逆难、刑罚等,灾祸相接,终生劳苦。 妇女有此数者多陷于为孤寡独身、难成家或家庭不幸的运格。
★地格31数理含义:(春日花开):智勇德智,可离清福。(吉)
含义:智仁勇俱备,意志坚固,千挫不挠,脚步踏实,能成就大业的运格,可率众人博得名誉,繁荣富贵幸福,属温柔平静,运势强大的首领运。
★总格48数理含义:(古松鹤)德智兼备的出身清贵数。(吉)
含义:才望谋略齐备,内含坚刚,为功利荣达的吉数,宜为人的顾问,威望洋洋,乃师数也。
★外格20数理含义:(屋下藏金):非业破运的空虚数。(凶)
含义;物将坏之象。具有短命非业的诱导,所谓大凶之运一不生不得平安,灾祸频临,为如意,陷于逆境。或导至病弱,短命,非业,破灭,不能支持一家者。或幼时别亲, 而陷困苦或者叹子女的不幸。或者男女丧失其配。
三才配置[金金木],对人命的诱导和影响:
虽得成功发展,但易生灾,争论不和。(凶)
总论:竞争心特别激烈,靠魄力才干一时成功者有之,但大都陷入内外不和,易流为问题少年的类型,应多容忍,等待发展时机。慎防外伤或与人斗殴及法律纠纷。
事业:事业运不佳,顶多只有一时成功,而陷入苦难操劳,请多忍耐,以劳力换取生活是最平安的。
家庭:家庭不睦枯握,夫妻失和,有分离或缘尽之兆。应多忍让以保和气。
婚姻:男娶懦弱寡和之妻,婚后争吵不安;女嫁顽固不堪之夫,婚后难得安祥。
子女:女孩较多,难聪明但独立心强,且有缘薄之兆及外伤之灵意。
财运:财运不佳,应多节俭,且注重于精神方面的修养。切勿有与身份不相应之念头。
健康:易患呼吸系统、神经衰弱、脚疾、外伤等病症。培卜
【基础运】(人格-地格)金 木 外安内争,若不慎则垮台,易得神经衰弱、肺病等疾。 凶
【成功运】(天格-人没中庆格)金 金 过刚偏狭诱发不和,夫妻争端致泣于不幸者有之。 凶
【社交运】(人格-外格)金 水 为人风流应留心色难,缺乏牺牲精神。对外好欢,内有空虚,好吹牛,终为失败。 凶
附加信息:
※人格数暗示的性格:顽固如砺石,刚毅木讷,富于持久力。爱打抱不平。若善加修养,必能光明磊落。有如黄钟,击之则响。此数不适应女人,有强顽之嫌。
※人格数为28者,为人欠谦虚,易染病,易遭谤,事业上亦难有建树。
⑷ 姓徐这个姓氏好不好这个姓氏有什么名人
嘿嘿,握弊姓氏没有什么好不好的之说,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的机会,人一出生姓氏已确定。只有姓氏随父或随母姓氏和迹之选择。徐家历史上和其他姓氏一样,人才辈出,数不段棚族胜数。三国时期徐茂公 徐晃;近代的大画家徐悲鸿, 大元帅徐向前------
⑸ 你们身边,姓徐的人品怎么样,差吗
这大概算偏见吧。不太可能从一个人的姓氏、出生地、星座等出生便具有的固有属性来推断一个人的品格,后者是会随着经历发生变化的。
看一个人人品的方法:
1、看他的朋友圈。如果他的朋友都是积极上进的人,那么他也差不了,反之这个人是不靠谱的。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
2、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如果一个人说到做到,说明这个人很有诚信,反之不值得信任交往。
3、如果是男女交往,可以看他对前任的态度。如果经常说前任不好的人,说明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不负责的人,这种人还是离他远一些。因为分手是俩个人的责任,而不是单方面的责任,彼此都有错误。
4、要看他做事的结果,不要听他说什么。因为语言有时是会撒谎的,而行动特别是结果就是他的目的。目的好的,说明原因也坏不了的。
⑹ 我家宝宝2014年11朋28日04时55分出生,父姓徐,母姓何,请大师起名
出生时间:公历2014年11月28日4时55分 农历时间:二〇一四年十月初七日寅时 生辰八字:甲午年 乙亥月 癸卯日 甲寅时 五行: 木火 木水 水木 木木 本命属水,五行缺土缺金,八字水木一气,木的力量已经超过全局力量的一半,八字喜火。 推荐名字:徐俪珍(木火火)五行相生。 名字三才五格高分,命理...搭配上乘。
⑺ 徐 这个姓氏好不好
徐这个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怎么不好?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毕败让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徐姓源流详介: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手局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鸟)、凤 (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枯蠢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就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
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为少昊后代的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
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 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
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着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
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着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着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过二百。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有关徐偃王的记载,最早出于战国后期的《尸子》与《荀子》二书。
《尸子》久佚,引自他书,有徐偃王记载二条,分别为:“徐偃王有筋(古筋字)而无骨”,“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人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荀子·非相》篇将他与仲尼、周公、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尧、舜同列,但没说明理由,只说到:“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或作焉字)。”
《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西汉初年,《淮南子·人间训》秉持《韩非子》记载为: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
到了《史记》共有两处,《秦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与穆同)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赵世家》则更详细:
“造父幸于周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后汉书·东夷传》:“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之后,是这样记述的:
穆王后得骥艰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在后世文献如《博物志》及各类徐氏家谱中有关徐偃王的记载:
偃王名诞,周昭王三十六年,徐母感瑞而有孕,足月后生下一卵,家人谓之不祥,遂弃于河边,有位姓独孤的老太太家养了条叫鹄苍的狗,将其叼回,放在床下,三天后因其污秽而被家人扔到水边,又被狗叼回。家人再想扔时,忽听中间有小儿的啼哭声,剖开一看,是个婴儿,形容端正,声气和绥。只是左手紧紧握住,直到七岁时方才伸开,手心中有特别的纹理,仿佛为“偃王”二字,因此,以之为号。这条狗后来将死时,化为黄龙,埋葬之所被徐国人称之为“狗垄”。由生卵我们可以联想到大业与契之母均是吞燕卵而有孕,徐偃王属东夷集团必定无疑,这又为徐氏出自赢姓添一佐证。
徐偃王17岁时,才艺过人,诗礼俱足,20岁时,文武兼备。继位后,广行仁义,去除刑争,“弛甲戈之被,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被服慈惠,视物如伤,以怀诸侯,诸侯贽生死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一次,徐偃王组织的开挖连接陈、蔡间的河渠时,挖出一副赤弓朱箭,众人以为祥瑞,献给徐偃王。当时因周天子穆王喜爱巡游四方,以致国政无人管理,诸侯多有怨言。
一次,周穆王向西巡狩至昆仑山下,见到西王母,乐而忘返。徐偃王在东部诸侯的拥戴下,率36国联军向周进军。周穆王得讯之后,乘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奔回京城,调兵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能回来得这么快,不忍生灵涂炭,民众遭殃,于是收兵弃国,躲进彭城 (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由于他很得民心,跟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因之就被叫作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打败徐偃王之后,因见他在当地很得民心,便不得不继续封其子宗于徐,但降为子爵,让他继续管理徐国。后来一说徐偃王死于山中,另一说到了今浙江衢州一带,老死于此。至今徐姓为衢州第一大姓,与此不无关系。后人还在衢州建有徐偃王庙,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专门为此写了《衢州徐偃王庙碑》:
徐与秦俱出柏翳,为赢姓国。于夏、殷、周女,咸有大功。秦处西便,专用武胜,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诸国既皆入秦为臣,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偾其国而沉其宗。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得八龙,骑之西 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四方诸侯之争辨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贽玉 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长驱而归。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驹王、章禹祖孙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夭于柏翳之绪,非偏有厚,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衢州故会稽大末也,民多姓徐氏,支县龙丘有偃王遗庙。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或曰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旌子弟,散之徐、扬二州间,即其居立先王庙,云开元初,徐姓二人相属为刺史,帅其邯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放字达夫,前碑所谓今户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视农,至于龙丘,有事于庙,思惟本原,曰:故制朴,下窄不足以揭虔,妥灵而又梁桶赤白(阝多)剥,不治图像之威(黑乙),昧就灭藩拔级夷,庭木秃缺,祈吐日慢,祥庆弗下,州之群支,不获荫庥,余惟遗绍而户其土,不即不图,以有资聚,罚其可辞,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卿咸序应,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谷果完实,民皆曰耿耿祉哉,其不可诬,乃相与请辞京师,而谗之于石。辞曰:
秦杰以颠,徐由逊绵,秦鬼以饥,徐有庙存,婉婉偃王,惟道之耽,以国易仁,为笑于顽,自初擅命,其实几姓,历短詈长,有不偿王,课其利害,孰与王当,姑篾之墟,太永之里,谁思王恩,立庙以祀,王之闻孙,世世多有,惟临兹邦,庙土实守,坚峤之后,达夫廊之,王殁万年,如始拊时,王孙多孝,世奉王庙,达夫之来,先慎诏教,尽惠庙民,不主于神,惟是达夫,知孝之元,太末之里,姑篾之城,庙事时修,仁孝振声,宜宠其人,以及后生,嗟嗟维王,虽古谁亢,王死于仁,彼以暴丧,文追作诔,刻示茫茫。
《竹书记年》记载,周厉王三年时淮夷又曾侵洛。这种态势直到周宣王年间,终于又爆发一场大战。《诗经·大雅·常武》篇就记载了这件事。周朝出征的将领有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伊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族,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致使“徐方绎骚”、“震‘晾徐方”、“濯征徐方”,结果导致“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徐方来庭”。战争的结果,是徐国彻底臣服于周王朝。
进入春秋之后,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纷纷并起,称雄争霸,征战不已,无暇南顾,而南方的楚国势力也刚刚开始兴起,尚未北上。处于这种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国,也趁时而起,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等,开始了自己的复兴道路,并不断与北面的齐、鲁等国,南面的楚国,以至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随着齐、楚两国的逐渐强大和互相争霸,徐国变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开始时,过度靠近齐国,引起楚国不满,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虽有北方齐、曹等国军队来救,但还是失败了。随着桓公去世后,齐国地位和国力的下降,徐国的政治态度逐步向楚国靠拢。这又引起了北方大国晋国的不满,但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大致相当,一时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接受了由楚国逃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帮助新兴的吴国训练军队,以牵制楚国。据《左传》成公七年 (前584年)条记载,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当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吴国人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每当此时,徐国都热情款待。一次,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国君殷勤招待,见到季札携带的佩剑,十分喜欢,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国君已死,季札到徐国君墓前祭扫后,将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人们不解,季札解释说:“我知道徐君喜欢我的剑,可因为我那时是出使上国,没能给他,但我已心许之,现在回来,人虽已故去,就挂在他墓前吧。”
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8年,以楚国为首,会盟诸侯于申,会上,楚国将徐子(即徐国国君)抓了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等国,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两年之后,徐仪楚朝聘楚国(传世有邻王义楚(金+瑞-王),向楚国输诚。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苟延残喘。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转过来依附齐国。第二年,徐国又与宋、邾、那等结为盟国,以抵抗吴国北侵。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徐国最终投向楚国,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敌人吴国。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灭国。
徐国灭亡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国为氏,以氏为荣。虽遭灭国之祸,然此心不改,直到数百年后的秦汉时期,又以氏为姓。
灭国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吴,其中着名的如徐承还当上了吴国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师从每上袭齐。一部分西迁和北迁,入今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其余相当部分南迁。开始时迁至余长,古名涂水,《读史方舆纪要》言“涂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县的滁河。之后,又有一部分入渡过长江,进入苏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内。这从当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与徐姓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区的杭州附近有余杭山,秦置余杭县,余与徐相通,前文已说过。湖州北有余不溪,溪上有余不亭,附近长兴有余干山,绍兴市南有会稽山,古称(涂土)山。湖北咸宁县有涂水,入江之处叫涂口,均可以为证。此外,在江浙一带还出土过若干青铜器,其中有几件可以明确考定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县也曾出土过三件青铜器,可以认定为(余+都-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