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的长短为什么不一样
㈠ 汉代以前的简牍与简牍书是怎样的
先秦记录文字的材料从甲骨、青铜到石头,不断更替变化,后来又出现了简牍。其实,在纸发明以前,古代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则是简牍。
简牍,是对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统称。用竹片写的书叫做“简策”,而用木版写的书叫做“版牍”。
据考古实物发现及古书记载,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
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做“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做“署”,这是信封的起源。
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黏土,盖上阴文印章,在黏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黏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
简牍因制形不同,用途不同,称呼甚多,但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竹简在西北出土较少,也许是因为西北天气干旱,不适宜竹子生长。而南方气温湿润,竹材丰实,因此竹简的出土主要在南方,如1999年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多达10万枚。
版牍多用松木。《太平御览》卷606扬雄《答刘歆书》写道:“铅擿松椠。”松椠就是松木制成的木牍。其次还有青扦、毛白杨、水柳和柽柳。这些木类,色白质轻,易于吸墨,可随地取材,自然被广泛用作书写材料。竹木要进行加工,才能进行书写。首先片解竹、木成条状,然后进行刮削,使其平整划一,棱角分明,书写的一面要求光滑、平整。后来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一书中对竹木制作方法已有描述: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牍,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竹简较木牍的加工要繁琐,因竹有节,内空,简条的宽度受竹简粗细的限制。用于书写,必须经过杀青阶段,杀青就是去青皮,用火烘烤,高温处理可防虫蛀,写字不渗晕。由于在烘烤中,竹面会有水珠浸出,故谓“汗青”,又称“杀青”。由于竹简杀青之后,才能正式书写,故后世多称书籍定稿为“杀青”。简牍在经过以上刮削、磨平、杀青后,就可以正式书写了。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A、削。A、削既是整治竹木简牍的工具也是书写的工具。
书写简牍时,A与笔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战国、秦汉时期,A与笔常常连用,并且以此形容朝廷中掌管文书的官吏。
简牍上的文字一般用笔墨书写,A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对写错文字的修改方法,主要是削改,即用A削去表面一层错误之处而再写。
简牍文字的字体,也有多种。先秦时期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如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均以隶书书写。汉代沿用隶书,汉简上的字体也多为隶书。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简牍上书写的行数与字数,各有不同。通常只书写一行在简牍的正面,有时也有两行或正反两面都书写。
在敦煌发现的简牍中,有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急就章》一书,每简书写一章,共63字。它们是棱柱形木简,三面有字,每面一行21字。另一简有两行字,一行32字,一行31字。长沙出土的竹简,每简长度大致相同,每简有两字至20字不等。
就出土的实物考察,简牍年代起于战国时期,下迄魏晋,简牍作为这一时期的书写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包括私人信件、公事往来、文书、历谱及送葬的遣策、通行证、契约文书、名籍、账册、诏书等。
简牍中记载的许多古代书籍,对于校勘、考订提供了最好校本,还能补缺一些早已遗失的古代书籍,丰富文化宝藏,是我国古代的珍贵遗产。比如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经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兵书《六韬》、《尉缭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以及《管子》、《晏子春秋》、《墨子》;甘肃省武威汉墓出土的简牍医书等。
简牍的编连是古籍加工技术,有的先编后写,有的先写后编。甘肃武威磨咀子出土的《仪礼》,凡编绳所过之处都空格不写,更为明显的是乙本《仪礼》第三十四简,在简未穿绳地方,还余一个字,为了避开编绳,就在穿绳之下补了一个“为”字。这说明这些简牍是先编后写的。敦煌出土的《永元兵物册》上面的字有些被编绳盖住,是先写后编的。
编连工作开始,先把一枚一枚的简牍收齐,然后根据内容,决定编多少枚简,再根据简牍的长短,决定编几道编绳,编绳一般一至多道不等。编连的材料主要是丝绦、麻绳及皮条。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谈《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是指孔子学习用功很勤,编连的绳子都被他翻断三次,至于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孔子学识渊博,这确实并不夸张。
把简牍按册、按篇编连以后,还得加上简牍的顺序编号。例如,甘肃武威出土的《仪礼》简,每支简下面都有编号。编号就相当于现在一本书的页码。编连好的简牍被捆成一捆或折成页形,每册简相对,如现今的书籍的册页形式。捆扎的方式以横捆居多,其次是竖捆,十字形捆扎。
简牍文件的封存,以一名为“封面”的木片捆扎于文件之上,以封泥敷于书绳,再施以封印,然后发送。受文者的名字及文件内容摘要,通常写在封面上。封面上封印之处,则刻一方形凹沟,贮以封泥,名为“印齿”。
封面只能用于一个单独的文件,数种文件同时发送,则封以布质或丝质的书。各种颜色的书囊表示不同的发送方式,红色与白色是急件,绿色是诰谕,黑色是普通文件。书囊多为方形、无缝,文件从中央开口处放入。袋的两端折转,盖在中央封口上,捆上书绳,敷上封泥,再盖上印章。
一枚简牍称为“简”,通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则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了才称之为“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做“篇”。“册”表示一种文件较小的形体单位,“篇”则表示较长的内容单位,一“篇”可能含有数“册”。此外,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从简牍开始,古代的书籍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形制,这对我国书籍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如:后世书籍一直沿袭的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的文字书写顺序;现今仍使用的一些书籍单位、称谓、术语等,以及版面上的“行格”形式,都可远溯至此。
㈡ 什么是竹简竹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竹简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衫陵中竹制的叫简牍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郑枯称牍,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或丛戚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秦汉、三国,最晚至西晋。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商代时已有竹简。《左传》和《国语》中春秋时人的言论经常提及“简策”。但现代考古所能发现的竹简最早只到战国时期,而且大多是楚国的竹简,例如郭店楚简、慈利楚简、上博简、清华简等。
简牍在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使用甚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2)竹简的长短为什么不一样扩展阅读:
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
杀青后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书写。
加工后的竹片有篾黄和篾青两面,一般于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乙种《日书》。
㈢ 为什么古代的竹简书不厚而现代的书很厚
我网络了下相关资料,竹简长度不一,一般竹简长宽高一般为长25.5厘米、竹简厚度为1—2厘米、宽4—6厘米,取中间厚宽1.5厘米、宽5厘米。一个竹简立体为25.5×1.5×5=1912.5立方厘米。说竹简上文字是《云梦秦简》最多达49字,一般在30字左右皮罩扒。
假如古代一车相闷者当于现在普通双人床的长宽200×150,再加个厚度40厘米。一车的立体是1200000立方厘米。假如严丝合缝的放竹简顶多也就627.45个竹简,取整628个竹简,一个竹简文字一般为30个,一车书等于18840个字。学富五车等于94200个字。
又查10万字书大约多大?按照印刷上的字号,以5号为例(相当于现在的字大小,)。按照32开纸计算,每行大约35个字左右,65--70行字,一个页面就是238个字,算下来就是42个页面。一张纸又2个页面,共计用21张32开纸。
21张42页的书也就是算一本小书了,市面少很少见到42页厚的书吧。
简单说:竹简一卷,确实燃昌不大,但是,再大,拿着看,就太重太累了
不大,但是,内容更少
㈣ 汉代竹简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古代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
竹简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制作过程
现代: 裁、煮、烘,切竹,刮青、书写、钻孔、编。
古代: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竹简的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蔽兄,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者枣纸普及之
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书法价值
竹简是研究战国楚文字和西汉初年书法的重要资料。先秦时代,文字从应
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 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宏嫌袭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竹简的字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见于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经》、《汉简》、 《古文四声韵》所载“古文”之所本;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古文篆书
”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类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竹法俊朗,疏密得宜,对研究中国书法史有很重要价值。
简册,“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秦木牍和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发展 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战国的竹简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
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是近年在中国书法界兴起了一支流派(又称“竹法”)。这是一种仿效秦汉竹简和帛书的“古隶”体式,即效仿先秦、两汉时代在竹片、木片和丝织物上的古文字的书法,即以独特的国画颜料配制古朴赭黄色,以板刷在生宣纸上刷出类似竹竖条,字体就写在这赭色“竹简”条上,别有一番古雅特色,适应了现代审美装饰情趣。 对色彩变化瞬息之间的精确把握,使书法获得了“随类赋彩”之妙。这种书法呈现出活泼,具有生机的形象。“”这一书法艺术于图与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谐。使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驰骋在色彩和图案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里。
1.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
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2.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五千枚。
3.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简不仅在古代文化史、书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印刷术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简牍的形式,即为卷轴
装的前身,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广泛使用。现代竹简更多的是收藏和家居
4.2001年 湖北楚天绿采用激光雕刻在优质楠竹材料上雕刻,字体隽永清晰,笔峰刚劲而富神韵 其竹简笔筒,竹简名片座更是将竹简工艺向家居装饰做得很好。
5.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
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象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竹简渊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拓展生活,共享闲适与激越!
介绍
当人类社会出现文字的同时,书籍也就出现了。当时的书籍形式和现代的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这样定义书籍的概念,即将人们的经验和事件用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于一定的物体上,以便于保存、传播,那么,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书籍了。另外,在树叶和树皮上也可以刻写文字。 《旧唐书》上就记载:"天竺国书于贝多树叶以记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叶经。另外,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称为一种早期的书籍。 除了甲骨、青铜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记载文字的材料还很多,如陶器、砖瓦、兽皮等,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放射过灿烂的光辉。然而,更接近于今天书籍形式的,是从竹简开始继而出现了书写于织物上的缣帛。
书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说明简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战国以前的简续实物,今天还未有发现,在周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用简读传递命令及公文的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着书立说的主要形式。这时关于使用竹简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读"易",致使"韦编三绝",说明由于反复的阅读,致使编系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
竹木简
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竹木简是古代用竹简和木简写成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竹子和木头都是常见而易得的东西,古代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在上面写字着书。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每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多少不一,最多的有40多字,最少的只有一二字,一般写20多字。
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竹木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3尺,最短的只有5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书了。编连竹木简多用麻绳,也有的用丝绳(称“丝编”)或皮绳(称“韦编”)。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现在的“册”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很像一根根简用绳子编连起来的样子。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指的就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商代的甲骨文中,
也有这样形状的字“〓”,即“册”字。可见,竹木籍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了。约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所以帛书不及竹木普遍。东汉时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籍,纸既轻便又易于书写,价格也比较便宜,于是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和帛书。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汉简,系汉代木简和竹简的总称。 汉代的简牍分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平时用于书写记录的竹简。除了平时所说所见的抄录文献的之外还有一种简牍的数量也极多,就是遣策。遣策野叫告地书,都是在墓葬中的,也就是古人死后到阴间的“介绍信”,一般记载了墓主的生卒年月、生前的官职爵位,墓中的随葬品数量、种类、馈赠之人,还有寄托了死者家属的愿望,即希望阴间的管理者能给他一个相当于他在世时的官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