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为什么用大红大绿的颜色
① 木板年画的特点
汉族传统的木版年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多用大红大绿大黄,且以原色为主,少用复色,表现的场面热闹。内容上可以为喜庆吉祥,避邪厌胜二大类。由于木版年画印制方便,价格低廉,题材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所以广为中国老百姓欢迎,直至成为中国民间逢年过节,办理婚庆喜事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广普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② 《四时报喜》这幅年画上的多种植物代表哪些含义
《四时报喜》这幅年画上的多种植物代表含义:胖娃娃身边是桃、西瓜、葡萄、百合等四季瓜果,有长寿,多子多福,万代绵长,美满和睦的含义。娃娃身穿开裆裤,扎小辫,高兴的手掰西瓜,天真有趣。大红大绿,大块色对比强烈,形象传神,寓意四季喜庆常来。
其他画中植物含义:
1、菊花,不畏秋霜,品格高贵,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常与松树组成,象征益年延寿。
2、莲花,多与桂花,笙,和儿童组成图案。莲与连,桂与贵,笙与生同音,寓意连生贵子夫妻和睦。
3、牡丹,花开富贵,主要说的是牡丹花,百花之王的牡丹花最有富贵气象,象征圆满吉祥,生活富裕。
4、梅花,多有梅花喜鹊组成的图案,叫喜上眉梢,象征着春天来了,好事将临,喜气洋洋。
5、石榴,仙桃,佛手,寓意着多子多福,长寿吉祥。佛与福音近,象征着多福,石榴子象征着子孙繁多。
6、竹子,竹报平安,象征着平安健康,进出平安。
③ 年画的常用图案和象征意义以及张贴时的讲究
年画常用图案有:神仙与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传说。
年画的象征意义: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
张贴的讲究:贴在门上的年画包括门神、门童和美人条。贴在院门口大门上的武门神和文门神;贴在居室门上的以娃娃或美人为题材的门画,一为门童,一为美人条。
(3)年画为什么用大红大绿的颜色扩展阅读:
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④ 年画的用色特点
其特色则是画面的饱满和内容的红火。年画的画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与地面也被各种形象充实与填满。画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这与年的禁忌——禁哭有关。
画里的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全是完美无缺,这都是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吉祥。
为了努力表达这种渴求与热望,大量的吉祥图案(各种具有吉瑞喜庆含意的动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气祥云等等)便被一样样地添加在画面上 。
(4)年画为什么用大红大绿的颜色扩展阅读:
命名: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⑤ 简述民间木板年画的历史源流.
各地的木板年画工艺大同小异,基本采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枣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纸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颜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画,通常可用五版,最多的如朱仙镇年画,有用九版印制的;而桃花坞木版年画只用红黄绿蓝黑五种色彩。杨柳青年画则采用雕版印出轮廓线条,再以人工填色晕染;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先印线条,人工填彩完成后再套一次金线版;而晋南的木版年画喜欢以画上配诗,字画,也自有特色,很多木版年画还很注重反映当地的风俗民情,如桃花坞年画,传统题材还包括“姑苏万年桥” ,“玄妙观庙会”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备受群众喜爱。
传统的木版年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多用大红大绿大黄,且以原色为主,少用复色,表现的场面热闹。内容上可以为喜庆吉祥,避邪厌胜二大类。由于木版年画印制方便,价格低廉,题材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所以广为中国老百姓欢迎,直至成为中国民间逢年过节,办理婚庆喜事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广泛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中国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在门上画门画已形成风俗,含有“御凶”的意思,特别是在旧时农历新年,既说贴上一对门神,可以祈求平安吉祥,同时,也有装饰门板的作用。最早门神画的是“神荼”和“郁垒”,这是两个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的人物,传说他们会用苇萦抓鬼,捉到的鬼用桃弓射死喂虎,因此古代为了辟邪,就把“神荼”、“郁垒”和老虎画在大小门上。传说唐贞观间,李世民梦中以为宫中闹鬼,夜不能寝,大将秦款宝、尉迟恭就自愿镇守在宫门前,以防邪困扰乱,且为其壮胆,宫中果然得以安静。后来李世民为免其用守宫的辛劳,就命大画家吴道子为二人造像,张贴于宫门,这个习俗便沿用了下来。
在敦煌石窟中已经有发现木刻《金刚经》,其中有木版印制的佛像,这是最早的木版画,《五代会要·经籍》记载“后唐长兴三年,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这可能就标志着雕版印刷术被广泛使用了,在当时,雕版印刷确有许多好处,《朱子语类》 论语写道:“我只是一个印版印将去,千部万部虽多,只是一个印版。”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主要也只用来印刷佛经和少量的书藉,被民间利用得最好的就是印制年画之类的民俗用品了。所以,到北宋年间,就出现了彩版年画。《东京梦华录》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东京梦华录》记载这种事,说明这是一种新生事物。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最早雕板,是出土于北宋巨鹿城址的二片雕版。其中一片长方形长59.1厘米,宽15.3厘米,枣木质,作一面容端雅的女像,身穿宽大对襟长衣,双手交叉合掌上仰。衣上有变形团龙纹饰 ,中间系一花结,右侧有对称细长飘带两条,头戴花朵形饰物,雕版刀法纯熟,线条遒劲有力,经鉴定为是北宋时的雕版原件,也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年画雕版之一。木版年画到了明代已是相当普及了,风格上继承了来元版画的遗型,并且形成了这一形式的独特表现手法:多用图案纹样,形式庄重,刀法雄健,粗扩,黑白对比强烈,色彩明快。清代康熙以后,中国民间雕版年画创作进入了极为繁荣的时期,并形成了各种流派,其中最着名的有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县的杨家端口年画,河南的朱仙镇年画,河北的武强年画,山西的晋南年画,陕西的扶风年画、风翔年画,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安徽阜阳年画,福建的泉州年画,漳州年画,广东佛山年画,湖南辰州年画等,几乎各省都形成了代表该省份地方文化艺术特征的年画创作中心。
⑥ 木板年画在文化内涵
历史地看,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最初主要应用于佛教经书插图的制作上。渐渐地,民间木版印制的纸马开始流行。《东京梦华录》与《武林旧事》都记载着当时的开封已有了专事销售此类版画的纸马铺。这表明至迟在宋代,逢到岁时,以木版印刷的神灵乞求平安的习俗即已出现。但是,更完备的张贴年画的风俗及其文化体系并未形成。也就是说雕版印刷———从刻版到印刷的技术早已成熟,却一直耐心地等待着大规模的张贴年画的风俗姗姗到来。这一风俗的真正形成应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这五彩缤纷的风习得以普及到九州广大的乡野。尽管,明确的“年画”一词最早出现于道光年间的《乡言解颐》一书,但张贴年画的风俗在康乾年间已是定不可移。一旦大众有了这样的民俗需要,具有巨大复制能力的木版印刷的年画便扬帆启程,并得以迅猛的发展。南北各个年画产地几乎是同时崛起,并齐头进入了辉煌期。就其本质而言,木版年画不是单纯的艺术。在民间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种风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与载体。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年心理便注入其间。年画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绘画了。
人文的价值
首先进入年俗并成为一种雏形的木版年画的是作为神灵崇拜的纸马。已知宋代的纸马有“钟馗、财马、回头鹿马”等数种。这里边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有人认为宋代画家刘松年那幅失传的《新年接喜》、苏汉臣的《开泰图》和李嵩的《岁朝图》这些节令画就是一种准年画,而且有一种祈福的含意。其实这种在过年时拿出来挂一挂的吉祥瑞庆的图画在史籍中记载得很多。虽然它还不是木版印刷品,更不是广大民间过年时使用的风俗用品,但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等到这些祈福的愿望真正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
面对年画,人们可以直观地看自己心中的想象。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人际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画上。其中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端口、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山西临汾地区甚至有一种把金钱作为敬祀对象的纸马,更别提民间无处不在的财神了。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不管年画中有多么真切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但它所展示的却是普通大众理想主义的形象世界。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就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希冀;为年助兴就是为生活助兴。还有哪一种民间艺术能够如此充分地展示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的规范,谁也不能违抗。年画的张贴时间(比如灶王、财神、门神、各种纸马等都有各自的张贴时间)、地点(大门、影壁、房门、仓房、炕围、窗旁、水缸、钱柜、舱门、车厢、马厩、猪圈、牛棚等)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而在不同地域,生活环境不同,年画的需求不同,也就自然会产生出不同体裁的年画来。此中包含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分丰富的文化记忆。因此,这些内容也是本次中国木版年画普查的重点之一。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广大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所涉及的历史、宗教、神话、传说、小说、生产、建筑、风光、戏曲、自然、游戏、节庆和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在农耕时代,戏曲艺术的魅力不小于今天的电影电视,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出多不胜数,各地的戏曲年画所表现的又多是自己的地方戏,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此外,究竟还有多少小说与传说被搬到木版年画上?单说《白蛇传》和《天河配》,就被各个产地、各个时期以各种形式———单幅、多幅、成套的条屏以及连环画一遍又一遍地描绘过。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质,记录下大量的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是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杨柳青的木版年画《一人一性,百鸟百音》,表达着农民对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种宽容的心态,由此让我们了解到民间对美好的人际关系的追求。还有一幅《猪羊一刀菜》,描绘屠夫宰杀一头大猪后,小猪崽们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去告状,玉皇大帝劝告小猪崽们要宽心,因为“猪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给人们的‘一刀菜’罢了”。农民正是用这种诙谐的方式来化解掉世间的弱肉强食带来的不平。这诙谐是不是也含着一种嘲讽与无奈?如此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何止这两幅,它们大量地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布在田野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其中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在杨柳青、桃花坞、杨家端口、小教场、武强等产地都曾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问世。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细节非常逼真。在照相术尚未流行之时,这些木版年画成了当时社会的琳琅满目的写真。在这个层面上,其他哪一种民间美术能够与之相比?
数百年的木版年画的历史究竟创造了多少画面,无人能做出回答。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上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更别提各种人为的损坏与销毁。但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农耕时代中国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木版年画的人文价值可以说既是深不见底,又是浩无际涯。
艺术的价值
木版年画另一个巨大的价值是艺术价值。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段纷繁,审美含量极高,自成一个十分独特的审美系统。这里分做三方面,即特定性、乡土性和地域性加以论述:
首先,木版年画艺术的特性,来自于年俗的特定要求。为了满足殷实与丰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则是画面的饱满和内容的红火。年画的画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与地面也被各种形象充实与填满。画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这与年的禁忌———禁哭有关。画里的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全是完美无缺,这都是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吉祥。为了努力表达这种渴求与热望,大量的吉祥图案(各种具有吉瑞喜庆含意的动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气祥云等等)便被一样样地添加在画面上。艺人们不怕这些蜂拥而至的吉祥物彼此无关,因为这种一再被强化的吉庆才是人们对年的愿望。艺人的高明则是把这些密集的形象用装饰手法和谐而优美地组合在一起。于是欢乐、祥瑞、红火、繁盛、饱满和装饰性是年画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年画美。
渲染着这种年画特征的是木版年画的色彩。年画大多是套版印刷。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所以颜色必须既简练又有表现力。木版年画为了顺应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鲜明热烈;在各种颜色中以火热的大红为主,用得也最多。因为大红是年文化的主色。在色彩关系方面,多采用对比色,比如民间口诀说“红配绿,一块肉;黄配紫,不会死”(天津)。“红间黄,喜煞娘;红重紫,臭其屎”(山东)。这些经验都说明木版年画的色彩基调是相互对比而非谐调,以达到彼此强调的作用,使画面强烈又明快。年画的颜色多用植物和矿物原料直接制成原色,很少用调和色。为了使这简单的几种原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艺人采取色彩相互交错的方式,使得整个画面花花绿绿,斑驳响亮,简洁又丰富,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这正是木版年画独有的色彩语言。
木版年画艺术的乡土性,是它价值之所在。这种在田野中诞生、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艺术,淳朴真率,乐观诙谐。艺人们在农忙时耕作,农闲时作画。他们身在天高地远的穷乡僻壤,与朝廷里的文字狱全然无关。整个中国木版年画史上,没有一幅年画由于抨击时弊而招来麻烦。它们是农民的自娱自乐,嬉笑怒骂,一任自由。于是画面上的人情物态,都是充分的农民的性格形态。农民作画没有多少理性的技术,除去一代代口传心授而积累下来的程式化的经验,便是各自的天性与自生自灭的才华。虽然他们笔下的形象时而简率,时而稚拙,却有一种朴直的、天真的、极其生动和一任天然的乡土美感。这种乡土美包含一种情感的自由与自然。
同时,这种农民们的艺术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最高超的表现手法便是谐音的图像。在农耕时代,农民识字有限或者干脆是文盲,他们巧妙地利用与字同音的形象,将美好的词句可视地展现出来。谐音的图像分两种。一种为一个形象与一两个字的谐音(如鸡的形象与“吉”字;蝙蝠的形象与“福”字;打开外皮而露出许多籽儿的石榴形象与“多子”等);另一种为两三个形象的组合与一句成语的谐音(如一匹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的组合与成语“马上封侯”的谐音;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的组合与成语“喜上眉梢”的谐音;莲花和金鱼的组合与成语“连年有余”的谐音等)。谐音的文字与成语都是兆征幸福的吉祥词语,所以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图像又被称之为吉祥图案。奇妙的是,组合在一起的谐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来是相互无关的,但在这里却意趣横生地组成并呈现出人们心中的向往。农民真是聪明之极,他们巧妙地绕开不识字的缺憾,通过这些谐音的形象,让人去猜画中的寓意(成语)。而这成语人人皆知,谁都能通过画中的图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成语找到。这样,一方面提高画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观赏者在猜解画中的题旨时获得了欣赏的快感。同时,谐音形象本身的内涵也被奇妙地扩充了。
木版年画中的吉祥图像,除去谐音的,还有另一类不谐音的。不谐音的吉祥图像大多来自于历史典故,具有象征与寓意的性质。比如蟠桃象征长寿,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情义长在,鲤鱼跃龙门表示一种平步青云和飞黄腾达等等。在年画中,这些大量的谐音与不谐音的图像与各种年画的画面相互搭配,组成一片浓烈丰盈、富丽华美又富于浪漫色彩的景象。这种奇特的绘画氛围与境界,只有在年画中才能见到。
另一个能够体现木版年画艺术非凡价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画几乎覆盖整个中国。除去青海、内蒙、宁夏、新疆和吉林之外,几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画产地。由于中国地域多元,民族多样,文化姿质有别,风俗各具特异,木版年画———从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制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而呈现出绚丽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画如杨家端口与武强之粗犷豪放,南方年画如桃花坞与佛山之细腻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细处瞧,单是北方各个产地的画风也相去甚远。比如山东杨家端口、高密和河北武强置身于林莽与乡野之间,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农民的气质最为醇厚;河南朱仙镇地处中原腹地,雕版历史可上溯两宋,至今带着中古时代的典雅与大气;天津杨柳青地处京畿,为了顺应都市大户人家的审美要求,崇尚精雅与华美。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的职业画家如钱慧安等介入其间,当地作坊又冒出高桐轩等一些丹青高手,木版年画出现一种主动靠近都市文人性质绘画的倾向,同时在构图和技法上又吸收外来的营养,故而手工彩绘日臻其妙,妆金饰银,华贵富丽,达到了另一种极致。这些北方木版年画产地虽然同属北方的乡间美术,彼此又都是独树一帜。
再进一步看,皆以北方农民气质为其特色的杨家端口与武强年画,艺术个性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杨家端口的文化背景是齐鲁文化,雄强、阳刚、浑厚和乐观;武强的文化背景是燕赵文化,带着苍劲和辛辣的味道,在清末时期它曾引入过都市流行的“讽画”,冒出过许多揶揄、讥讽甚至怪异的图画来,将这块燕赵大地人们的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杨家端口所没有的。
各地年画由于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差别太大,历史与民俗的传统各不相同,年画的题材与体裁都自持独有的特点。杨家端口冬天寒冷,墙体很厚,年画中便有专门贴在窗口的“窗顶”与“窗旁”;杨柳青乡间多在屋内置一水缸,贮备饮用水,故有半印半绘的粗路货“缸鱼”一种,专门贴在水缸之上的墙壁上,每每打开缸盖,大红大绿的鱼影即入缸中晃晃荡荡,如游其中;河北一带农村喜好灯彩,故武强的“灯方”是年画中的主项;山西风沙大,故在橱柜与门首垂挂一种年画,叫“拂尘纸”,一为装饰,一为遮尘。对这些百别千差的画儿,将在本图集各卷中尽述。
各个产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自己的一整套制作经验和艺术与技术的特点,也创造出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经久不衰的典型的年画形象。比如,杨柳青年画的《连年有余》、绵竹滇水脚的《门神》、朱仙镇的《大馗头》、桃花坞的《一团和气》、杨家端口的《深山猛虎》、武强的《六子争头》等等。到了进入全球化的今天,这些风靡了数百年的艺术形象已经成了这些产地、乃至中国民间文化最耀眼、最迷人的符号了。
中国木版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在雕版方面。如前所述,木版年画肇始于唐宋以来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经卷与图书,大规模制作年画的产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后。刻印图书属于典籍文化,印刷年画属于民间文化。前者多在都市,后者皆在乡间。从大的方面比较,刻印图书受文人审美的影响,崇尚典雅精致、含蓄和诗意;印制年画受大众审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鲜明强烈,热情洋溢。于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审美,完全是两种语言。许多年画产地的刻版刀法纯熟,刻技高超,称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线条追求简练流畅,刀随情走,极其生动,富于张力;印出画来,版味十足。如果将明清时期徽派和金陵派经典的书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来,与杨柳青、朱仙镇、武强、杨家端口的年画古版比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两个审美世界。木版年画为中国雕版印刷史的贡献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一笔巨大的遗产。由于漫长而纵向的历史变迁,多元而横向的地域背景,独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蕴,还有一代代才情并茂的艺人的创造,使年画发展成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高峰。峰顶之上,几近云天,灿烂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因此说: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
⑦ 木板年画
各地的木板年画工艺大同小异,基本采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枣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纸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颜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画,通常可用五版,最多的如朱仙镇年画,有用九版印制的;而桃花坞木版年画只用红黄绿蓝黑五种色彩。杨柳青年画则采用雕版印出轮廓线条,再以人工填色晕染;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先印线条,人工填彩完成后再套一次金线版;而晋南的木版年画喜欢以画上配诗,字画,也自有特色,很多木版年画还很注重反映当地的风俗民情,如桃花坞年画,传统题材还包括“姑苏万年桥”,“玄妙观庙会”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备受群众喜爱。 传统的木版年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多用大红大绿大黄,且以原色为主,少用复色,表现的场面热闹。内容上可以为喜庆吉祥,避邪厌胜二大类。由于木版年画印制方便,价格低廉,题材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所以广为中国老百姓欢迎,直至成为中国民间逢年过节,办理婚庆喜事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广泛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⑧ 中国大红大绿的民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年画大红大绿的文化
它是我国绘画史上起源最早、寿命最长、普及最广的一个画种。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孕育于汉唐的闳阔文化,形成于宋代的繁华市井,成熟于清代的康乾盛世。它存活于我们的口口相传和传统节日春节中,存活于火热的炕头和红砖砌就的墙壁上。它是一部质朴的社会世俗生活长卷。 + h* N9 h3 l& z) T
4 y6 F: A. V- V# }
' X% D5 t- h3 i1 t* g 小时候,每到新年,家里都要把墙上的旧年画除下,贴上新年画,简陋的房间顿时变得光鲜起来,在蒸馒头、煮饺子的热气氤氲中,那浓浓的年味儿也扑面而来。
( W) F3 w4 s% E6 ~5 Q 过年贴年画,是我国传统习俗。清代李光庭所着《乡言解颐》,将“帚舍之后,便贴年画”,归为“新年十事”之一,这也是最早出现“年画”一词。而实际上,年画根植华夏大地已2000 多年,只是不同时代称呼不同而已,比如宋代称“纸画儿”,明代宫中则叫“画贴”。但无论哪一时期的年画,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喜庆热闹的颜色。 - n, F' [& _3 P# J1 |1 Y) c7 `
7 q# @" U" } k) J) c. A 桃花坞年画影响日本浮世绘
+ p. I P S0 ]; m T( t; Z
0 G) h1 ]9 f9 i 桃红配草绿,猩红对佛青(与蓝原色相近),金黄间之,年画总是渲染着大红大绿的颜色,一眼望去,满登登的欢庆喜乐顿时扑面而来。 5 ~8 J3 e2 t6 M1 s. J/ E7 d
关于年画的颜色,鲁迅先生在《狗·猫·鼠》中曾有提及:“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其中,“花纸”指的就是年画,“红衫绿裤”便是对年画的颜色的符号式概括。 f. F9 s8 @; z7 W2 p+ W }
这些在今天看起来很“俗气”的颜色,实际上具有相当严谨的审美规则。创作年画时,使用色彩需谨慎,所谓“红间黄,秋叶堕;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其色彩搭配规则自成体系,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衣着习惯。
& p2 e+ X- S* P% ]' o4 s ? 在年画中,还可窥见当时的审美趋向。旧时年画艺人经口口相传总结出一套“画诀”,比如画美人时,“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手,要笑千万莫张口”,这不仅是当时的美人标准,还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女子行为举止的要求。
- _$ W+ V3 \( n. g d; j1 e 此外,“双眉入鬓,两目精神,动作平稳,方是贵人”,“口斜胸凸,头低仰视,齿露眉错,必是细作”,而且,“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
. d) U9 ` b+ J9 W" E 年画的美学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文化,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日本的浮世绘。桃花坞年画最着名的是风景画及仕女图,而浮世绘中最为人称道的也是这两个方面。尤其在仕女图方面,二者更加相映成趣。浮世绘中的艺妓与桃花坞年画中的宫女,姿态一致,大都低颈含胸,柳肩纤弱,眉目低垂,轻愁淡淡。
$ f# o [& Z0 @- f9 s
! A5 L9 P: K& i6 m 门神,从神界下凡到民间
; B/ h5 V% Y* \0 T, p9 z* w # }% l% H8 Z4 s
年画虽然在如今已呈式微之势,但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对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教授萧放进行采访时,他也提到了这一点。萧放先生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民艺,他认为年画是中国式的吉祥寓意模式,题材内容表达了普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所有祈愿——吉祥平安、福禄寿喜、多子多福等,另外年画还具有文化研究价值。
7 K+ {% Y- c* d3 a/ I 门神、灶君是最早出现的年画形式,于远古滥觞,于汉代定型,含有祭门求安、驱邪避秽的心理。从深层意义上讲,也与古人修建层层院门、城门、山门等建筑意图密切相关,均是封闭、稳定、抵御的意思。 - t) r( U9 m' N7 G. b% E2 O
门神有武门神和文门神。武门神贴于门外,最早步入门神的“星光大道”的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荼和郁垒,“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3 _+ O/ _" r4 n3 M 据萧放介绍,商代“天子五祀”、周代“天子七祀”,也包括对门神的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门神开始争先涌现。从神界人物钟馗等,到现实人物中的秦琼、尉迟恭、岳飞、赵云等,也加入门神行列,壮大了门神队伍。在我国某些地区,还有人将新四军和八路军尊为门神。
, f* [* P4 r H+ s) s' M1 C& u
: ^/ l" x w$ Y2 I# I & Z/ X' J0 P _' H& v
Z$ _5 \' S# y: P: D1 u" U% S 从年画中复活的世间万象
/ Z0 S% ]! x% y$ ~ ( m& | G2 V- y" K1 m" n$ T
年画题材,包罗万象,世间一切,皆可入画。透过年画,我们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目睹当年的社会场景和文化生活状况。
1 s# y3 j" j# h7 g 在宋代的“纸画儿”中,我们可见北宋初年民间生活多姿多彩,酒肆坊间人来人往;在元初、清初的耕织图中,百姓从事农耕生产、养蚕织布、收获庄稼的场景跃然眼前。我们还能看到700多年前的货郎推着小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叫卖声似乎就在耳畔回荡;两名女子正在演出一幕杂剧,其碎玉之音呼之欲出;200多年前的杂技艺人表演踩绳之戏,观众掌声雷动;苏州万年桥上官员拱手相贺,桥下龙舟、商船往来,两岸酒肆欢声不断…… / r# j/ z: \5 C7 v
年画中也有悲苦的人生际遇和不谐的社会脉动。《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反映了上海开端口后,女工上班、****增多、外国巡捕欺压中国百姓的社会现状。《新出三十二行得利图》则刻画了旧上海社会下层卖唱、剃头、相面、卖报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如今,其中的很多行业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班驳年画中的惊鸿一瞥。
2 N1 \6 t) }7 U2 |3 ? [, R8 vbbs.ymzww.com
+ t9 \9 N# J5 J( z1 D# s 清朝后期,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年画题材开始与时政结合起来,甚至出现了针砭时弊的讽刺年画。可见,年画还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可补史籍记载之不足。 8 [% K# v, S, {, J. h
萧放认为,年画在某种程度上还承载了统治阶级“指鉴贤愚,发明治乱”之要旨,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宋代郡县治所就常悬挂耕织图类年画,使百姓从中学习农业知识。明嘉靖年间印制的《皇明一统地理之图》,是年画中最早贴挂于公共场所的中国地图,以便百姓了解祖国疆域。天津杨柳青曾有一幅《孝行图》,劝诫世人要守孝道。
) p B, @# q9 O5 x( R- W ' P E q9 K: x3 c! _# |
年画创造世界印刷史奇迹 ! ]) e- J; p6 F% _6 b$ g
W( d9 l% n) ]0 w% Y% X
年画繁荣了出版印刷业,创造了世界印刷史上的奇迹——历时长久,传播广泛,形式繁多,生产规模巨大,最先应用套印、水印等技术,对朝鲜、越南等国的印制行业产生了显着影响。这一点,是我采访中的意外收获。
6 ^9 ~( e& W4 C, I: a" u7 W 而且,在经过一番考察后,我还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历史上,在每一次出版业遭受致命打击后,当东山再起时,最先印刷的无一例外都是年画,这在书籍印刷领域非常罕见。
, R2 q- A, W. M9 M& C4 @ 北宋年间,今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的印刷中心。宋亡后,转移至距其45公里的朱仙镇,致使木版年画一脉相传。金代还曾在今山西临汾和平水开辟印刷坊肆,成为我国北方唯一的、历时最久(数百年)的出版印刷中心,我国人像版画“第一图”、最早的木刻年画实物《四美图》就是当时的产物。
+ ~0 O3 f% I* K7 l { 时光易逝,朝代变迁,《四美图》最终作为西夏文物被藏于黑水城一古塔内。清光绪年间,俄人柯兹洛夫从古塔内盗走《四美图》,保存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1915年,日本一学者见到此画后惊赞不已,当即撰文立说,14年后,又一位日本学者再次发表研究文献。国外对我们本土文化的极度重视和惊诧,引起了国人的注意,通过外交途径,这幅《四美图》终于自前苏联复制回来,珍藏在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 ; E: `2 }" q, w8 C4 f7 b
至于其他流失的年画,仍需不远万里到国外博物馆中才能一饱眼福。在对国内珍存年画的机构进行部分统计后,我发现,上海图书馆有3600多幅年画,为国内收藏木版年画最多的机构。但这些年画的旧主人也是一位外国人——法国传教士亨利·多雷,他当年在华时,收藏了这些年画,藏于徐家汇藏书楼。而年画重镇朱仙镇的当地藏品竟然不过百幅,但莫斯科博物馆却收藏朱仙镇古版年画118幅。至于杨柳青年画,现存于世的大概有2000~3000幅,不过国内只有 1000幅左右。
1 b. A) }; X4 i" D# W8 w& | 最令我遗憾的是,曾影响了日本浮世绘文化的桃花坞年画,其遗世珍品非常稀少,分别藏于日本神户市立美术馆、王舍城宝物馆及天理图书馆等,少数几张藏于私人手中。 1 i- g* i4 P* k0 ?
随着年画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从自身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年画,而不是因为外国人将其视为文化遗产,才正视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
⑨ 年画上色讲究什么
年画区别于传统的中国画(写意和工笔),国画讲究浓墨淡彩,色调雅致。
年画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属于俗文化!区别于官方、文人的气韵。颜色鲜艳,主题突出色彩丰富
(9)年画为什么用大红大绿的颜色扩展阅读:
年画配色也有讲究。在浓淡上,紫色最重,红绿黄也要重一点,桃红轻一点,淡墨最轻。这种配色法,叫“四重两轻”。
这种色彩搭配出来的年画,非常有节奏,明快又协调。这种搭配,使得桃花坞年画构图饱满,不闷不沉。行内有言“青间紫,不如死”,说青、紫色放在一起容易造成视觉上的沉闷感,让人感到画面压抑,不喜庆。
过去,印制年画的颜色都是买现成的,除了黑色。烟煤买回来,合上面浆,捣成糊,发酵沉淀,一个月以后就可以用。想用时,捣一块出来,开水一冲,马上能刷版。
现在印年画,都是墨汁。常用黑色、紫色、黄色、绿色、大红、桃红;深绿、淡黄、青莲或蓝、淡墨等。
⑩ 古代年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年画的造型简练而夸张,构图丰满朴实,布局对称、均衡、呼应,色彩鲜艳明快,大红大绿占显眼位置,其他色彩多为亮色,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年画的集中产地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端口、广东佛山、四川绵竹、河北武强、江苏南京和无锡、河南朱仙镇、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江西九江、浙江绍兴以及山西、陕西、甘肃等,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题材方面有赐福避邪的神像、美女娃娃、吉庆花鸟、小说戏曲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