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眼睛记者为什么要拍子
1.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课文原文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
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婉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从此,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的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双忧郁而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无数同龄的孩子也自愿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文具图书,把省下来零花钱积攒起来援助小伙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希望工程”开展十年后共收到捐款17。82亿元人民币。220。9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地区崛起了7549所希望小学。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
直到今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2.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资料
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当时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3.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代表了求知的欲望,同时也表示他们渴望读书却不能读书的现状,让我们同情并想给予帮助,所以成为了希望工程的代表图片。
作品人物原型苏明娟,女,汉族,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毕业于安徽大学。14岁时,成为最小的人民大会堂里的与会代表,会后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2003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2007年6月23日,成为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2017年12月15日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此次希望工程服务商标注册成功并授权使用,对维护“希望工程”的崇高声誉及加强希望工程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同时声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许可,31个省(市、区)及铁道“希望办”相关机构,将依法使用“希望工程”服务商标,开展符合“希望工程”宗旨的各项活动,其他组织或个人,未经许可授权,不得以“希望工程”名义从事各种形式的活动,否则将视为非法。
4. 关于《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今年42岁,母亲钟业珍今年41岁。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5. 有谁能用摄影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这张图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比如怎么构图 什么光圈
构图啊光圈啊这些技术参数只是一种现手法而已,就这个来说,构图也很传统,浅景深,大光圈。
纪实摄影的灵魂在情绪情感的传递上,结合这图说说:
1、主题:渴望读书。画面所有元素都是为了这个主题
2、主体:大眼睛。整幅图片的主体,再加上表情、眼神、姿态表现渴望读书。
3、对比:虚实对比,明暗对比,服务主体,深化主题
纪实摄影的关键:
1、主题:表现什么情绪、什么情感、什么精神、什么思想
2、观察力:最重要的技术,
3、表现力:这些场景和主题都到位了,然后是用什么技术表现出来
这就是摄影和影楼摄影的区别,一个重在主题,一个重在表现力.
6. 作者为什么要以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上的小女孩为背景来拍下这幅照片
你是指希望工程的那一幅吗,因为这个女生的眼神充满度知识的渴求,以此呼唤大家关注失学儿童,捐钱出力,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儿童上学问题
7.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记者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
1991年5月,7岁多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8.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读后感450字
1992年,记者解海龙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双闪亮的大眼睛,因为小女孩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感动了。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一张十分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这张照片上的苏明娟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
今天,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困苦;当我们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你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的生活中仍能自强自立的孩子们,他们是多么令人爱怜!如果,“大眼睛”苏明娟能感动我们,让希望工程深入人心,那我们也应该用我们的爱心、真诚与善良,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姐妹兄弟,给予它他们关爱与温暖,我们能够做到;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做到。但愿更多充满爱心的人关注希望工程,关注农村山区里渴望上学却无力上学的孩子,并且纷纷伸出援手。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更美好的人间。
9.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照片的写作资料
那女还叫苏明娟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今年42岁,母亲钟业珍今年41岁。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希望工程简介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实施以来,累计资助230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希望小学8000余所,培训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2300余名。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评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自1989年月10月启动以来,在中国青基会及其授权的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努力推动下,得到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施成果和综合效益,赢得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已成为我国最具社会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落实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适应希望工程自身完善的客观需要,并考虑到社会各界的意愿,中国青基会经过深入调查、广泛论证、慎重研究,决定从1999年起实行希望工程实施战略重点的转移,由过去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普遍救助,转到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希望小学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以教师培训、现代化教学设施配置等软件建设为主;希望工程不再直接接受救助失学儿童的捐款。对有意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捐款助学的人,将介绍其直接与贫困地区乡村小学联系,通过学校安排助学对象。
迈入新世纪的希望工程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捐建希望小学
捐资标准为20万元人民币和10万元人民币两种。捐赠20万元人民币,一般用于新建一所农村小学(地方政府将匹配一定资金);捐赠1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对一所农村小学的危旧校舍进行修缮。学校建成后,统一命名为希望小学,在校园内立一碑记,镌刻捐赠者捐资助学的功绩。中国青基会将与捐赠者签署“捐赠协议”,并与建校所在地省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及当地县级人民政府签署《资助建校协议书》,保证捐款及建校事宜的顺利落实。
2、捐助“希望之星奖励基金”
“希望之星”是从全国希望工程受助生中评选出来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约评选出500名。“希望之星奖励基金”以奖学金的方式帮助他们继续中学、大学学业,使这些优秀学生得以顺利成长。
捐赠标准:资金数额不限。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可按捐赠方意愿冠名设立专项基金。
资助标准:初中生每人每年600元人民币,资助3年;高中生每人每年800元人民币,资助3年;大学生每人每年1200元人民币,资助4-5年。
3、捐助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金
希望小学教师肩负着推动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希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金即是为全面提高希望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而设立的。
捐赠标准:资金数额不限。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可按捐赠方意愿冠名设立专项基金。
基金用途:资助3000元人民币,帮助一名希望小学教师到希望工程全国农科教基地(设在上海),接受为期15天左右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小学教育管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小学行政管理、农科教结合办学等。
4、捐建希望网校
为希望小学捐建希望网校,使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共享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捐赠标准:社会捐款1.5万元,同时由受助地方政府匹配0.5万元,可援建一个希望网校单点站,其中0.2万元用于希望网校管理工作经费; 社会捐款10万元,同时由受助地方政府匹配5万元,可援建一间希望网校多媒体教室,其中1.5万元用于希望网校管理工作经费;捐款多多益善,少少无拘,所有捐款统一进入“希望工程远程教育基金”。
10.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作者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作者:解海龙。
解海龙,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崇文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慈善总会烛光工程常务理事,北京印刷学院客座教授。
1991年,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其中有广为人所知的《大眼睛》),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解海龙的作品改变了中国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的命运。
“大眼睛”苏明娟考上了安徽大学,“大鼻涕”胡善辉当了兵,“小光头”张天义上了大学。
(10)渴望读书的眼睛记者为什么要拍子扩展阅读:
创作历程:
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
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从此,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的热心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获得成果:
2006年 "大眼睛"参加中国首次华辰2006秋季拍卖会拍出30.8万元人民币高价,在西藏援建一所希望小学,同时也为中国纪实摄影在艺术市场上正了名。
2007年 “大眼睛”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和高中美术课本。
2008年 被推荐为2008第29届奥运会火炬手 2008年 “大眼睛”入编荷赛出版的《回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