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眼观万物 » 下雷雨云为什么有颜色

下雷雨云为什么有颜色

发布时间: 2022-04-22 05:33:35

A. 为什么天上的云会变黑色跟白色

因为云的颜色是云反射阳光造成的,同时,也同云的大小、厚薄、范围以及形成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云层有厚有薄,水汽丰富的云,透明度降低,呈现出黑色,而水汽稀薄的云,透明度较高,呈现出白色。

多云天气或者晴天的时候,天上有少量的云,阳光照亮了它们,云往往接近于白色。

夏天,在下雷雨前,大范围的雷雨云形成了,这种云往往是乌黑的,因为它很厚,阳光几乎透不过。

(1)下雷雨云为什么有颜色扩展阅读:

上有各种不同颜色的云,有的洁白如絮,有的是乌黑的一块,有的是灰蒙蒙一片,有的发出红色和紫色的光彩。当云比较厚的时候,阳光透不过,所以就显得很黑;稍薄一点,阳光能通过一部分,就显得灰色;如果很薄,大部分阳光都能通过,就显得白亮。

云的分类更多

各种云体的厚薄相差很大,厚的可达七、八公里,薄的只有几十米。有很厚的满布全天的层状云,孤立数处的积状云,最高最白的卷层云,个体小布满天空并且像鱼鳞一样的卷积云,呈波浪状连成一片或棋盘状交织的高积云。

色彩缤纷的原因更多

日出和日落时,光线是斜射过来的,空气中的水汽和杂质等使得短波被大量散射,红、橙等色的长波部分得以保留,所以显现出红、橙等色。当云层中存在冰晶时,光线还会产生衍射,就像棱镜分光一样。这时就会造成彩色光环。

B. 雷雨云为什么是灰色的

(一)雷雨云的宏观结构 雷雨云是对流云发展的成熟阶段,它往往是从积云发展起来的。发展完整的对流云,其生命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淡积云向浓积云发展。云的垂直尺度有较大的增长,云顶轮廓逐渐清楚,呈圆孤状或菜花形,云体耸立成塔状。这样的云我们在盛夏常常看到。在形成阶段中,云中全部为比较规则的上升气流,在云的中、上部为最大上升气流区。上升气流的垂直廓线呈抛物线型。在形成阶段,一般不会产生雷电。 成熟阶段:从浓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就伴随雷电活动和降水,这是成熟阶段的征象。在成熟阶段,云除了有规则的上升气流外,同时也有系统性的下沉气流。上升气流通常在云的移动方向的前部。往往在云的右前侧观测到最强的上升气流。上升气流一般在云的中、上部达到最大值,可以超过25—30米/秒(见图1)。 消散阶段:一阵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后,雷雨云就进入了消散阶段。这时,云中已为有规则的下沉气流所控制。云体逐渐崩溃,云上部很快演变成中、高云系,云底有时还有一些碎积云或碎层云。 图1 一块雷雨云的气流结构示意图 (二)雷雨云的微物理结构: 一块成熟的雷雨云,其顶部可以伸展到-40℃的高度(约l万米以上),而云底部的温度却在10℃以上。由于云体在垂直方向上跨过了这么宽的温度范围,因而云中水汽凝结物的相态就很不一样。在云中有水滴,过冷却水滴、雪晶、冰晶等(见图2)。我们把雷雨云按温度高低来分层,便可以看:在温度高于0℃的“暖层”的云中,全部是水滴(包括云滴),在温度0至-8℃的云层中,即有较多的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的水滴),也有一些雪晶、冰晶;在温度低于-20℃的云层中,由于过冷却水滴自然冻结的概率大为增加,云中冰晶的天然成冰核作用更为显着,故云中基本上都是雪晶和冰晶了。在成熟阶段的雷雨云中,发生着非常复杂的微物理过程,在云的“暖层”,有水滴之间由于大小不同而发生的重力碰撞,也有湍流碰撞和电、声碰撞过程。同时,有大水滴在气流作用下发生变形,破碎而产生“连锁反应”;还有由云的“冷层”中掉到“暖层”中来的大雪花、霰等的融化等。在温度0℃至-20℃的云层中,水汽由液态往固态转移十分活跃,冰、雪晶的粘连,大冰晶破碎等也很频繁。在低于-20℃的云层中,也还有冰晶之间的粘连和大冰晶的破碎过程发生。在雷雨云中发生的所有这些微物理过程,都可以导致云中水汽凝结物电学状态的改变,对于雷雨云的起电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图2 一块雷雨云的微物理结构示意图 (三)雷雨云起电机理 雷雨云起电的机理目前主要有四种理论: 水滴破裂效应:云中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同时被上升气流携带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这样正负两种电荷便在云层中被分离,这也就是造成90%的云层下部带负电的原因。 吸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或其它电离作用,大气中存在正负离子,又因为空间存在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在云的上下层分别积累,从而使雷雨云带电,又称感应起电。 水滴冻冰效应:水滴在结冰过程中会产生电荷,冰晶带正电荷,水带负电荷,当上升气流把冰晶上的水分带走时,就会导致电荷的分离,而使雷雨云带电。 温差起电效应:实验证明在冰块中存在着正离子(H+)和负离子(OH-),在温度发生变化时,离子发生扩散运动并相互分离。积雨云中的冰晶和雹粒在对流的碰撞和摩擦运动中会造成温度差异,并因温差起电,带电的离子又因重力和气候作用而分离扩散,最后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雷雨云起电可能是某一机理也可能是多种机理的效应而产生的。

C. 为什么雷雨天的晚上云会变颜色

雷雨云

雷雨云由一大团翻腾、波动的水、冰晶和空气组成。当云团里的冰晶在强烈气流中上下翻滚时,水分会在冰晶的表面凝结成一层层冰,形成冰雹。这些被强烈气流反复撕扯、撞击的冰晶和水滴充满了静电。其中重量较轻、带正电的堆积在云层上方;较重、带负电的聚集在云层底部。至于地面则受云层底部大量负电的感应带正电。当正负两种电荷的差异极大时,就会以闪电的形式把能量释放出来。

D. 天空中的云朵为什么颜色会不一样

天空中的云,多数都是白里带灰的颜色,但是,有时也会有乌黑、红、紫等彩色的云。云的各种颜色是云反射阳光造成的,同时,也同云的大小、厚薄、范围以及形成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阴天的时候,云的范围很大,几乎或全部遮住了天空,阳光就很难透过,于是,云是灰暗色的。多云天气或者晴天的时候,天上有少量的云,阳光照亮了它们,云往往接近于白色。夏天,在下雷雨前,大范围的雷雨云形成了,这种云往往是乌黑的,因为它很厚,阳光几乎透不过。而早霞和晚霞,它的颜色常常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是斜射过来的,要穿过很厚的大气层,比较强的红、橙光就照在云朵上,使它变成了红、橙色。“云海”

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的高度低于山顶的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就如同是站在大海的边上,给人一种好像是大海波起峰拥、浪花飞溅、惊涛拍岸的感觉,所以人们就把这一现象为“云海”。在一天之中,尤以日出和日落时所形成的五彩斑斓的云海最为壮观。一般在比较的高的山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奇观。

E.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看起来颜色是银白色的

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
冰雹云中的闪电
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

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只不过闪电是转瞬即逝,而电极之间的火花却可以长时间存在。因为在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可以人为地维持很久,而雷雨云中的电荷经放电后很难马上补充。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闪电。 闪电的颜色以白色最为常见,也有红色和绿色的;形状以树枝状居多,也有珍珠状和火箭状的。
闪电是电弧放电,发出是白光,并包含大量紫外线,因而给人以紫色的感觉
其中光的颜色只是一部分,红色最主要来自空气中的某些气体在强光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有色气体
蓝白光是肉眼看到的不同波长的光,当云层运动激烈时,产生的火光--也就是闪电能量很大,它电离空气会产生波长短,能量高的紫光,反之,就是红光
黑色闪电
原来大气中由于太阳光、宇宙射线,云的电场、线状闪电和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天空中会产生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这种徽粒便聚集在一起,而且能像滚雪球那样愈滚愈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球状物。希望有所帮助

F. 为什么雷电会有颜色

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气象专家还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冬打雷在中国很少见,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 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正电荷,那么,正、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若正、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闪电的颜色以白色最为常见,也有红色和绿色的;形状以树枝状居多,也有珍珠状和火箭状的。 闪电是电弧放电,发出是白光,并包含大量紫外线,因而给人以紫色的感觉 其中光的颜色只是一部分,红色最主要来自空气中的某些气体在强光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有色气体 蓝白光是肉眼看到的不同波长的光,当云层运动激烈时,产生的火光--也就是闪电能量很大,它电离空气会产生波长短,能量高的紫光,反之,就是红光 黑色闪电 原来大气中由于太阳光、宇宙射线,云的电场、线状闪电和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天空中会产生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这种徽粒便聚集在一起,而且能像滚雪球那样愈滚愈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球状物。 闪电是当云层运动激烈时,产生的火光,它电离空气会产生波长不同的光,波长短.能量高的趋近紫光,反之,就是红光. 南飞雁 2008-08-16 06:18 检举

G. 闪电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还会有颜色

闪电的过程

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

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只不过闪电是转瞬即逝,而电极之间的火花却可以长时间存在。因为在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可以人为地维持很久,而雷雨云中的电荷经放电后很难马上补充。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闪电。

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闪电的结构

被人们研究得比较详细的是线状闪电,我们就以它为例来讲述闪电的结构。闪电是大气中脉冲式的放电现象。一次闪电由多次放电脉冲组成,这些脉冲之间的间歇时间都很短,只有百分之几秒。脉冲一个接着一个,后面的脉冲就沿着第一个脉冲的通道行进。现在已经研究清楚,每一个放电脉冲都由一个“先导”和一个‘回击”构成。第一个放电脉冲在爆发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阶梯先导”放电过程:在强电场的推动下,云中的自由电荷很快地向地面移动。在运动过程中,电子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致使空气轻度电离并发出微光。第一次放电脉冲的先导是逐级向下传播的,象一条发光的舌头。开头,这光舌只有十几米长,经过千分之几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光舌便消失;然后就在这同一条通道上,又出现一条较长的光舌(约30米长),转瞬之间它又消失;接着再出现更长的光舌……光舌采取“蚕食”方式步步向地面逼近。经过多次放电—消失的过程之后,光舌终于到达地面。因为这第一个放电脉冲的先导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从云中向地面传播的,所以叫做“阶梯先导”。在光舌行进的通道上,空气已被强烈地电离,它的导电能力大为增加。空气连续电离的过程只发生在一条很狭窄的通道中,所以电流强度很大。

当第一个先导即阶梯先导到达地面后,立即从地面经过已经高度电离了的空气通道向云中流去大量的电荷。这股电流是如此之强,以至空气通道被烧得白炽耀眼,出现一条弯弯曲曲的细长光柱。这个阶段叫做“回击”阶段,也叫“主放电”阶段。阶梯先导加上第一次回击,就构成了第一次脉冲放电的全过程,其持续时间只有百分之一秒。

第一个脉冲放电过程结束之后,只隔一段极其短暂的时间(百分之四秒),又发生第二次脉冲放电过程。第二个脉冲也是从先导开始,到回击结束。但由于经第一个脉冲放电后,“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所以第二个脉冲的先导就不再逐级向下,而是从云中直接到达地面。这种先导叫做“直窜先导”。直窜先导到达地面后,约经过千分之几秒的时间,就发生第二次回击,而结束第二个脉冲放电过程。紧接着再发生第三个、第四个….。直窜先导和回击,完成多次脉冲放电过程。由于每一次脉冲放电都要大量地消耗雷雨云中累积的电荷,因而以后的主放电过程就愈来愈弱,直到雷雨云中的电荷储备消耗殆尽,脉冲放电方能停止,从而结束一次闪电过程。

闪电的成因

雷暴时的大气电场与晴天时有明显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雷雨云中有电荷的累积并形成雷雨云的极性,由此产生闪电而造成大气电场的巨大变化。但是雷雨云的电是怎么来的呢?

也就是说,雷雨云中有哪些物理过程导致了它的起电?为什么雷雨云中能够累积那么多的电荷并形成有规律的分布?本节将要回答这些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雷雨云形成的宏观过程以及雷雨云中发生的微物理过程,与云的起电有密切联系。科学家们对雷雨云的起电机制及电荷有规律的分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实验,积累了许多资料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论点至今也还有争论。归纳起来,云的起电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种:

A.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

大气中总是存在着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水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带正电,内层与外层的电位差约高0.25伏特。为了平衡这个电位差,水滴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样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被上升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B.冷云的电荷积累

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

a. 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

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呈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由于经常有过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出潜热,故它的温度一般要比冰晶来得高。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离子(OH-或OH+),离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由于霰粒与冰晶接触部分存在着温差,高温端的自由离子必然要多于低温端,因而离子必然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离子迁移时,较轻的带正电的氢离子速度较快,而带负电的较重的氢氧离子(OH-)则较慢。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就出现了冷端H+离子过剩的现象,造成了高温端为负,低温端为正的电极化。当冰晶与霰粒接触后又分离时,温度较高的霰粒就带上负电,而温度较低的冰晶则带正电。在重力和上升气流的作用下,较轻的带正电的冰晶集中到云的上部,较重的带负电的霞粒则停留在云的下部,因而造成了冷云的上部带正电而下部带负电。
b. 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

在云层中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仍不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马上就会冻结成冰粒。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的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释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来得高。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正电,内部带负电。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小冰屑,随气流飞到云的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停留在云的中、下部。
c. 水滴因含有稀薄的盐分而起电

除了上述冷云的两种起电机制外,还有人提出了由于大气中的水滴含有稀薄的盐分而产生的起电机制。当云滴冻结时,冰的晶格中可以容纳负的氯离子(Cl-),却排斥正的钠离子(Na+)。因此,水滴已冻结的部分就带负电,而未冻结的外表面则带正电(水滴冻结时,是从里向外进行的)。由水滴冻结而成的霰粒在下落过程中,摔掉表面还来不及冻结的水分,形成许多带正电的小云滴,而已冻结的核心部分则带负电。由于重力和气流的分选作用,带正电的小滴被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霰粒则停留在云的中、下部。

d.暖云的电荷积累

上面讲了一些冷云起电的主要机制。在热带地区,有一些云整个云体都位于0℃以上区域,因而只含有水滴而没有固态水粒子。这种云叫做暖云或“水云”。暖云也会出现雷电现象。在中纬度地区的雷暴云,云体位于0℃等温线以下的部分,就是云的暖区。在云的暖区里也有起电过程发生。

在雷雨云的发展过程中,上述各种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分别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起电机制还是由于水滴冻结造成的。大量观测事实表明,只有当云顶呈现纤维状丝缕结构时,云才发展成雷雨云。飞机观测也发现,雷雨云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为主的大量云粒子,而且大量电荷的累积即雷雨云迅猛的起电机制,必须依靠霰粒生长过程中的碰撞、撞冻和摩擦等才能发生。

奇形怪状的闪电

闪电的形状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有线状(或枝状)闪电和片状闪电,球状闪电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闪电形状。如果仔细区分,还可以划分出带状闪电、联珠状闪电和火箭状闪电等形状。线状闪电或枝状闪电是人们经常看见的一种闪电形状。它有耀眼的光芒和很细的光线。整个闪电好象横向或向下悬挂的枝杈纵横的树枝,又象地图上支流很多的河流。

线状闪电与其它放电不同的地方是它有特别大的电流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万安培,在少数情况下可达20万安培。这么大的电流强度。可以毁坏和摇动大树,有时还能伤人。当它接触到建筑物的时候,常常造成“雷击”而引起火灾。线状闪电多数是云对地的放电。

片状闪电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闪电形状。它看起来好象是在云面上有一片闪光。这种闪电可能是云后面看不见的火花放电的回光,或者是云内闪电被云滴遮挡而造成的漫射光,也可能是出现在云上部的一种丛集的或闪烁状的独立放电现象。片状闪电经常是在云的强度已经减弱,降水趋于停止时出现的。它是一种较弱的放电现象,多数是云中放电。

球状闪电虽说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闪电形状,却最引人注目。它象一团火球,有时还象一朵发光的盛开着的“绣球”菊花。它约有人头那么大,偶尔也有直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球状闪电有时候在空中慢慢地转游,有时候又完全不动地悬在空中。它有时候发出白光,有时候又发出象流星一样的粉红色光。球状闪电“喜欢”钻洞,有时候,它可以从烟囱、窗户、门缝钻进屋内,在房子里转一圈后又溜走。球状闪电有时发出“咝咝”的声音,然后一声闷响而消失;有时又只发出微弱的噼啪声而不知不觉地消失。球状闪电消失以后,在空气中可能留下一些有臭味的气烟,有点象臭氧的味道。球状闪电的生命史不长,大约为几秒钟到几分钟。

带状闪电。它由连续数次的放电组成,在各次闪电之间,闪电路径因受风的影响而发生移动,使得各次单独闪电互相靠近,形成一条带状。带的宽度约为10米。这种闪电如果击中房屋,可以立即引起大面积燃烧。

联珠状闪电看起来好象一条在云幕上滑行或者穿出云层而投向地面的发光点的联线,也象闪光的珍珠项链。有人认为联珠状闪电似乎是从线状闪电到球状闪电的过渡形式。联珠状闪电往往紧跟在线状闪电之后接踵而至,几乎没有时间间隔。

火箭状闪电比其它各种闪电放电慢得多,它需要l—1.5秒钟时间才能放电完毕。可以用肉眼很容易地跟踪观测它的活动。

人们凭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测到闪电的各种形状。不过,要仔细观测闪电,最好采用照相的方法。高速摄影机既可以记录下闪电的形状,还可以观测到闪电的发展过程。使用某些特种照相机(如移动式照相机),还可以研究闪电的结构。 闪电的颜色以白色最为常见,也有红色和绿色的;形状以树枝状居多,也有珍珠状和火箭状的。
闪电是电弧放电,发出是白光,并包含大量紫外线,因而给人以紫色的感觉
其中光的颜色只是一部分,红色最主要来自空气中的某些气体在强光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有色气体
蓝白光是肉眼看到的不同波长的光,当云层运动激烈时,产生的火光--也就是闪电能量很大,它电离空气会产生波长短,能量高的紫光,反之,就是红光
黑色闪电
原来大气中由于太阳光、宇宙射线,云的电场、线状闪电和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天空中会产生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这种徽粒便聚集在一起,而且能像滚雪球那样愈滚愈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球状物。

H. 雷电为什么有多种颜色

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书中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主要方式有: (1) 水汽含量不变,空气降温冷却; (2) 温度不变,增加水汽含量; (3) 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温度。 但对云的形成来说,降温过程是最主要的过程。而降温冷却过程中又以上升运动而引起的降温冷却作用最为普遍。 积雨云就是一种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所以白天地面温度升高较多,夏日这种升温更为明显,所以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在冻结高度(-10摄氏度),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形成云砧,是积雨云的显着特征。 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尤其是近几年来,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我们应当加强防雷意识,与气象部门积极合作,做好预防工作,将雷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灾出现的特点与以往有极大的不同,可以概括为:(1)受灾面大大扩大,从电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特点是与高新技术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防、邮电通信、计算机、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2)从二维空间入侵变为三维空间入侵。从闪电直击和过电压波沿线传输变为空间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三维空间入侵到任何角落,无空不入地造成灾害,因而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前面是指雷电的受灾行业面扩大了,这儿指雷电灾害的空间范围扩大了。例如二000年七月二十五日14点40分左右,一次闪电造成漕宝路桂菁路附近二家单位同时受到雷灾,而不是以往的一次闪电只是一个建筑物受损。(3)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了,它袭击的对象本身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并不太大,而由此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就难以估计。例如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凌晨2点,某寻呼台遭受雷击,导致该台中断寻呼数小时,其直接损失是有限的,但间接损失将大大超过直接损失。(4)产生上述特点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关键性的特点是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备上。雷电的本身并没有变,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变了。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各种生产和生活领域,微电子器件极端灵敏这一特点很容易受到无孔不入的LEMP的作用,造成微电子设备的失控或者损坏。 为此,当今时代的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复杂性大大增加了,雷电的防御已从直击雷防护到系统防护,我们必须站到历史时代的新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现代防雷技术,提高人类对雷灾防御的综合能力。 雷击是怎样造成灾害的? 雷电是夏季经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雷灾对自然资源和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构成巨大的威胁。那么雷电是怎样造成灾害的呢? 首先雷电产生灼热的高温。雷电发生时,强大的电流通过物体,在瞬间产生巨大热量。据分析,雷电流通道的温度可达6000℃ 10000℃,有时甚至更高,它足可以使金属熔化。如果雷电流通道遇易燃物质,可能引发火灾,如1989年6月至8月,锦西、秦皇岛、黄岛等油库先后遭雷击,导致多个油罐起火爆炸,损失惨重。其次是猛烈的冲击波:雷电使得雷电流通道附近的空气剧烈膨胀,并以超声波的速度向四周扩散,其外围相对冷的空气被强烈压缩,空气一胀一缩产生剧烈震动,这就是冲击波。受冲击波影响,雷电流通道及周围的环境类似于炸弹爆炸一样,破坏性很大。 此外还有雷电感应,雷电感应包括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会产生感应高电压。对于建筑物来说,如果遭到雷电感应,其内部的构架与接地不良的金属装置容易出现火花,这对存放易燃品的仓库来说是很危险的,它会引起爆炸。最后是间接雷击,这是指雷暴的云体与大地之间存在着高电压、强电流的一种物理过程。闪电时,瞬间强电流通过输电电缆、通信线路、电话线和金属管道等引入室内或由电磁感应造成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和工业控制系统的雷击事故。从近几年的雷击资料分析,这类事故发生率高,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凡有低压电器、微电子设备的地方,对间接雷击必须加以防备。 参考资料:上海凯泉泵业 回答者:公子姓肖 - 秀才 三级 6-9 22:33

I. 雷电是怎么产生的,风是怎么产生的,天空为什么是兰色的

雷电是怎样产生的
雷电是发生在雷雨云中的电学现象,并且,也只有雷雨云才可能造成雷电。因此,雷雨云的存在就成了雷电发生的先决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雷雨云在产生雷电的同时,还伴随着降水,雷雨云在气象学里叫积雨云。只有发展成熟并伸展得很高的积雨云才有雷电现象出现。
在发展成熟的积雨云里,正电荷集中在云的上部,负电荷集中在云的中下部,但在云的底部,还有一个范围不大的带正电荷的区域,这里上升气流有局部的极大值。云中电荷的产生和分布,与雷雨云形成的客观过程以及云中所发生的微物理过程有关。
在雷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了两种不同极性的电荷,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这电场的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闪电。
人们经常看见的闪电形状是线状闪电或枝状闪电,它有耀眼的光线。整个闪电象横向或向下悬挂的枝叉纵横的树枝,又象地图上支流很多的河流。线状闪电多数是云对地的放电,它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闪电。
风的形成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热量,但是由于地面每个部位受热的不均匀性,空气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样,于是,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冷空气冷却变重后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了风。在气象上,风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并用风向、风速(或风力)来表示。风向指风的来向,一般用16个方位或360度来表示。以360度表示时,由北起按顺时针方向量度。风速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空气的行程,常以米/秒、公里/小时、海里/小时来表示。1805年,英国人F.蒲福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几经修改后,得出了风力等级表。
天空为什么是兰色的
大气本身是无色的。天空的蓝色是大气分子、冰晶、水滴等和阳光共同创作的图景。
阳光进入大气时,波长较长的色光,如红光,透射力大,能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而波长短的紫、蓝、青色光,碰到大气分子、冰晶、水滴等时,就很容易发生散射现象。被散射了的紫、蓝、青色光布满天空,就使天空呈现出一片蔚蓝了。

J. 下雨天乌云密布,那么乌云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黑色的云

白云和乌云都是由小水滴组成的。
白云和乌云在“含水量”方面会有些差别,它可以被理解为整个云朵的含水量,也可以被理解为单个水滴的含水量。这两种理解都有一定根据。乌云能布满整个天空,白云却做不到。由此可见,就总趋势来说,乌云的含水量一般大于白云。但是,天空里的一丝云既可以是白云又可以是乌云,大片的云也有“白”、“乌”两种可能性,夏日巨大的白云团能在一瞬间变成翻滚的乌云团,这就不能用含水量来解释了。如果“含水量”是指“单个水滴的含水量”,那就准确了。

从云的形成过程来看,乌云如果不是从别处飘来的,那就必定是由白云变来的。白云则不同,它除了可以从别处飘来或是由乌云变来以外,还可以在万里晴空的背景上突然“创生”。我在研究太阳能问题期间曾非常留意天空中云情的变化,多次看到,蓝天背景能在我目不转睛的几分钟里由蓝色变成粉蓝色,再变成边缘模糊的淡淡的白云片以至变成有清晰边缘的白云朵。从未见过乌云能从蓝天背景上突然冒出来。我还注意到:白云变成乌云多半是在雨前,乌云变成白云多半是在雨后。对此类现象的解释是:夏日地表水在烈日下迅速蒸发,使空气湿度越来越大;高空的温度低于地表温度,因而水蒸气首先在高空到达饱和状态和过饱和状态;高空总会有一些灰尘,成为凝聚中心,使饱和蒸汽和过饱和蒸汽凝成细小的雾滴;雾滴足够密集时,就成为肉眼可见的白云;雾滴越来越大,白云就变成为乌云;乌云中的水滴继续变大,就变成雨滴;雨后空气的湿度变小,水蒸气重新回到不饱和的状态,乌云中的小水滴开始蒸发,体积越来越小,这样就使乌云变成白云;白云中的雾滴继续不断地蒸发,一旦全部汽化,白云就消失了,重新露出青天。

白云为何“白”?乌云为何“乌”?夏日白云团在一瞬间变成乌云团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在这种突变中,总水量基本上未变,太阳光的投射角也基本上未变,显眼的变化是“由白变乌”。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雷雨即将到来之时,这就表明“由白变乌”是水滴“由小变大”的结果。乌云并不是无亮度的“黑云”,而是有亮度的,并且其散射光实际上也还是白光,与白云的散射光在光谱方面没有差别,这是因为大水滴和小水滴对于可见光来说都是无色透明球透镜,散射光的颜色由入射光的颜色决定。一旦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利用“亮度”来对白云和乌云作定量的比较。

就单个水滴来说,散射光在特定方向上的通量与入射光的通量之比应当是一个常数,与水滴的大小无关。但就整个云团来说,散射光的总通量与入射光的总通量之比就不是常数了。单个水滴的散射截面正比于线度的平方,体积和质量正比于线度的立方。这就意味着:在云团总质量和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水滴的半径增大一倍,那么单个水滴的散射截面就应当扩大为原来的 4倍,而水滴总数则缩小为原来的 1/8,意味着总散射截面是原先的一半。由此可见,如果白云团中的水滴是属于微米级,乌云云团中的水滴是属于亚毫米级(即100微米),那么白云的亮度就应当是乌云的100倍。

热点内容
手机为什么信息收不到 发布:2025-01-20 16:25:37 浏览:364
这个月淘宝生意难做为什么 发布:2025-01-20 16:24:53 浏览:919
为什么中午脚冷晚上不冷 发布:2025-01-20 15:55:47 浏览:627
女生来大姨妈为什么感到累 发布:2025-01-20 15:44:27 浏览:88
苹果x接听电话为什么是免提 发布:2025-01-20 15:16:50 浏览:135
华为手机截屏为什么是黑色 发布:2025-01-20 15:16:48 浏览:75
小米11为什么摇晃会有声音 发布:2025-01-20 15:10:39 浏览:864
微信版本升级为什么被取消 发布:2025-01-20 15:03:14 浏览:655
女人老了为什么不能生孩子 发布:2025-01-20 15:02:27 浏览:629
手机为什么突然变成5g 发布:2025-01-20 14:58:48 浏览: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