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眼睛会有思维
㈠ 人思考时为什么眼睛会转
你是否有过为了不遗忘某些事情会不会总是准备一个封面漂亮,页数足够的新笔记本把它们一个个的记下来的习惯呢?我有,而且我的这种习惯非常严重。
从上学时期,只要有任何的新知识,你一定能从我的笔记本中找到蛛丝马迹,不知道是因为我的记性是一开始就不好,还是因为一直觉得自己记性不好,记性就真的不好,总之我开始不知不觉的很多事情都会遗忘,这也可以说是间接的导致了我比较喜欢历史但是还是在高中时选择了学习理科。
于是,每节课都能看到我会拿出不一样封皮的漂亮笔记本开始记笔记,并且为之买了各种各样颜色的笔,为了标记重点。随着老师讲课的过程,我拼命的跟进度和记笔记。
今天在看到《思考的整理学》一书中所说的在听演讲一直低头记笔记的一段文字时,我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脑海中更是回忆起了我当时的笔记本。当时的我看笔记本时,那满足感和成就感是非常强的,毕竟那时候字迹工整,还能把好多知识点都记在上面,就连当时考试的时候都完全可以不用书,只是把笔记拿出来看就可以复习了,毕竟我的笔记本上记的东西可比书上的多多了!
然而在该认真听的时候花时间记笔记,真的有用吗?
在看到《思考的整理学》书中所表达的观点时,我有了深刻的共鸣:当你对一件事有兴趣的时候,根本不用记笔记都可以记住很多,而当你在该认真听的时候一直花时间记笔记的话,很容易就会把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都忘记了,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笔记,如果长时间不翻看的话,就连笔记上的都会完全记不住了。
在了解了这一观点以后,再回头想一想之前上学时候记的笔记,各种颜色和样式的笔迹铺满了整整一个篇幅的笔记本,完全找不到重点不说,重新翻看笔记本,真的找不到太多不看笔记就能想起来的东西。
或许你会说,那只是时间长了记不住了,或者我在记笔记的时候没有注明重点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那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会忘记上学时代的某节课的某个老师因为想让你记住一个知识点而讲的小笑话吗?我想一定不会,因为你对那件事情感兴趣了,即使不记笔记也完全能记得住。
而如果你在老师引领你用这些小技巧加深记忆的时候你在花时间记笔记,那很有可能错过这个小技巧或者小笑话,从而连这个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点都会错过。
所以啊,在该听的时候就没必要记笔记了,毕竟如果没记笔记,你可能会忘记一些看似没有那么重要的东西,但一定会记住其中你感兴趣的一些方面,但如果你一直在拼命的跟进度记笔记,那你剩下的,就只是一个空壳子的笔记本,连感兴趣的地方都会错过!最后笔记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得不到重视,会残缺,会丢失,最终什么都没有留下。
尽管彩票和赌博游戏的获胜概率很小,却非常受到大众的欢迎。这说明人类并不总是使用纯粹的逻辑思维进行思考。
另外涉及主观判断的问题(你喜欢易烊千玺还是王俊凯)、未知信息过多(去法国的最佳航班是哪一班?)以及过于复杂而无法使用公式计算的问题(怎样才能升职?)。这些需要我们使用更灵活的思考策略。
我们会发现,善于思考的人不仅知道如何利用有效的思考策略,还知道应该如何规避无效的策略或者偏差误导。虽然并不能保证所有问题都得到正确的解决,但它们往往能让我们朝着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而进发。
懂得逆推
一些问题头绪太多,让我们不知从何下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从问题的重点开始逆推,谁说我们必须从起点开始解决问题呢?逆推是一种及其有效的解决策略。比如下图中迷宫可以从中央反推。
善于类比
如果一个新问题与你此前经历过的问题相类似,那么你或许可以利用以前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诀窍就在于找到问题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在新老问题之间进行类比。正是将DNA分子的形状类比于螺旋,才得以揭开基因密码。
详细拆分
把一个大问题拆分为若干小问题。大目标看起来更容易解决。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就是利用这种策略,把分机这个巨大课题拆分成了升力、动力、稳定性等小目标。
克服心理定式
心理定式是使用以往解决类似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倾向。不恰当的心理定式会导致判断错误。
打破功能固着
一个熟悉物体的功能在你的头脑中被过于强化,以至于你无法看到该物体的新功能。试想一下,双手长度不够直接把两条绳子系在一起,如何在不把绳子扯下来的情况下,把他们系在一起呢?
㈡ 孩子为什么会有镜像思维
(一)大脑魔镜: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是一种具有特别能力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使高级哺乳动物像照镜子一样在头脑里通过内部模仿而即刻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镜像神经元是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等科学家在上个世纪末首先在猴脑上发现的,随后,美国科学家通过对一批癫痫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在人脑中也证实了镜像神经元的广泛存在,并且更进一步发现人类脑部的镜像神经元比猴子所拥有的更加敏锐,更富有弹性,进化程度也更高。科研人员把这样一种具有特殊“魔力”的神经元,称作“脑中之脑”和“大脑魔镜”。
在2008年诺贝尔奖颁奖前期,瑞典第一大报《每日新闻》科技专栏作家卡林·伯杰斯预测,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会颁发给意大利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等,以表彰他们在猴子和人身上发现“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尽管最后的结果不是这样,许多科学家还是坚信,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理解人类早期智慧的形成和复杂的社会能力的进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终有一天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镜像神经元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维拉扬纳尔·S·拉马钱德拉(Viayanur ·S·Ramachandran)甚至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见“人们为何喜欢模仿”,(美)戴维·多布斯(David· Dobbs),《环球科学》2006年第9期第31页)
镜像神经元研究在基础教育上有广泛的运用价值,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的科学支柱,引发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全新理解和全面创新。
(二)镜像神经元对人类传承智慧、发展教育的巨大价值:“孔子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是人类传承智慧和进行教育的生物学基础,因此,我们倾向于把它称作“孔子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把人类几万年前“文化爆炸”和几万年来文化进化的成果,压缩成具有内在化模仿(模拟)机制的特定的文化编码(如同电脑里的内存“芯片”),储存于人的神经细胞里,使人不须“推理”,可以在瞬间辨认和领悟所观察对象的行为动作的潜在意义。它不是推导式的、推理式的,而是顿悟式的、直觉式的。这是大自然进化中创造出的伟大智慧,这种智慧直接“安放”在人的大脑细胞中,直接促成了人类成为万物之首,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特殊眷顾吗?
镜像神经元使早期人类获得了一种高级能力——掌握间接经验的能力,用不着事事都去直接试误来获得经验;“间接经验”可以通过“看见”来传递,而不需要依赖“直接经验”,不需要每次都亲身体验。就像“火中取栗”一样,如果没有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每一个猴子都要被火中的栗子烫一下后才长了记性;而有了镜像神经元,猴子们看见同伴的经历,自己就能明白该怎样做,正如西方谚语所说:“monkey see, monkey do”(猴子看见了,它就会做)。
我们试问,教育是做什么的?教育的本质难道不正是传授间接经验吗?而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恰在于领悟和承受间接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镜像神经元其实就是镶嵌在人的大脑中的“教育神经元”(“孔子神经元”是“教育神经元”人格化、形象化的提法)!镜像神经元把教育作用变成了可以自动实现的神经—生理过程,变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超验机能”,这实在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不得不为人类的先天禀赋而骄傲自豪!
(三)“镜像革命”:由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而重新理解的教育基本原理
镜像神经元对于教育具有“广谱”的解读性,能够解释众多的教育现象;镜像神经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将促进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带来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镜像时代”。镜像神经元对基础教育的启发价值,涉及到了对教育基本原理的重新理解。
1、“所见即所思”——孩子们看见的,就是他们思维的
传统上,我们都把人的眼睛看做是“感官”,即感性器官;我们并不认为眼睛是“理性器官”,具有“理性分析”的能力。尽管我们口语里也说“眼睛是灵魂的窗口”,但这一般只是比喻,我们并不真正赋予眼睛以“心灵”、“智慧”、“思维”、“理性”等高级心理属性。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眼睛不仅仅是外界万千事物的“感受器”,而且由于它与镜像神经元的直接联系,而变成了一种“理性器官”;它本身具有判断和领悟的功能即理性能力,它在“看见”事物的同时就产生了对事物内在特性和深层关系的领悟。换话话说,人的视觉有思维能力。思维,从“看见”的瞬间就同时开始了;他所看见的,就是他所思维的,所以叫“所见即所思”。
着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人类有一种对本质的直接直觉能力,使“我们在一个个别事中一眼便‘看’出了我们正想理解的‘道理’,与此同时又直觉到它在其他事物中也必定如此。”(《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着,藤守尧译,四川人们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这种一眼看出本质的能力,不正是镜像神经元的特有能力吗?
由此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应该明白:孩子们的视觉和思考是在一起的,不是两件事,而是同一件事!感性识器官和理性认识器官是合一的。由镜像神经元带来的“镜像革命”,其实是孩子眼睛里的革命!
看来,我们对于“眼睛是灵魂的窗口”这句再熟悉不过的熟语的理解,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2、“所见即所悟”——孩子们的思维,首先是顿悟型的“母思维”
镜像神经元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视觉有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不是一般理解的“思维”,而是一种顿悟的思维,所以叫“所见即所悟”。
我们认为,人类应该有两种思维方式,即直观的、直觉的、顿悟的思维,和一般理解的那种抽象的、推理的、分析的思维。前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更为远古、更为基本、更为重要、更为有效的思维形式,我们把它称为“母思维”,它在人类几万年的进化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后一种思维方式,则是在抽象的文字符号出现以后形成,日渐逻辑化、规则化、技巧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将其称作“子思维”(也称“精致思维”),它在人类几千年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了人类理性判断的主导地位。
过去我们曾经把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种分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显示二者之间的真正差别——原生性思维与派生性思维的差别、“母”与“子”的差别。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不论是就整个人类的发展而言,还是就个体生命活动而言,第一,“母思维”和“子思维”是同时发挥作用的;第二,“母思维”是“子思维”的基础。
“母思维”之所以是“子思维”的基础,在于:第一,它为“子思维”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意象;第二,它为“子思维”提供思维动力源泉;第三,它为“子思维”提供快速印证的悟性;第四,它为“子思维”提供创新的能力。
3、“所见即所教”——在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藏着一位饱经沧桑的伟大的教育家
人的视觉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都是人对环境影响进行判断、思考、吸收和反馈的互动过程,都有主体的改变和结果形成,也就是说,都有教育意义。教育作用在孩子“看见”的瞬间就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所见即所教”。
镜像神经元原理说明,在每个孩子的眼里,都藏着一个活了至少5万年的大教育家!我们能肯定自己的说教比这个伟大的远古圣贤更有力量吗?
当孩子们看见(某种现象)的时候,教育作用已经“自动”地发生了,这属于无声无息的“首次教育”,此时教育他们的,就是那个进化了至少5万年的大教育家,而我们大人、老师在孩子们“看见”之后对他们的教育,已经“晚”了一步,属于“二次教育”。
如果“二次教育”与“首次教育”在性质上、方向上是统一、协调、互补的,那自然是好事;怕就怕二者是背离的、冲突的、矛盾的,如果这样,孩子的心灵世界就必然产生混乱、冲突或虚伪。经常的情况是,我们的“小教书匠”跟伟大的“历史教育家”在较劲、在吵架,让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
另外,在这里,顺便重新体会一下柏拉图的“教育回忆说”,也是饶有兴味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曾经引用苏格拉底的话说:“一切探询和学习都只能是回忆。心灵本身作为一种不朽的东西,已经是诞生过若干次了。”他自己还说:“它(指心灵)已经看到过存在于这个世界和位于这个世界之下的那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它认识它们当中的每一个。毫不奇怪,它能够将它曾经认识到的有关德行的一切和其他所有东西回忆起来;由于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相通的,由于心灵已经认识了所有事物,所以对它来说,把这一切吐露出来时不难的。”(见《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第9页)这些话,过去我们读起来,确实有点不知所云。但现在,有了镜像神经元这个视角,我们就可以理解柏拉图的伟大猜测: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种机能,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历史进化的文明成果,并且在需要的时候把它“回忆”起来。
4、“所见即所学”——每一个孩子无一例外,都是“无师自通”的学习天才
藏在孩子们眼睛里的教育家,并不是什么外在的神秘力量,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他们内在的潜能。这个饱经沧桑的“大教育家”,在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新生儿身上不断进化,演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学习者”。体现为整个族类合目的性的“教育”,在个体身上则变成了合规律性的“学习”。
镜像神经元使得每一个孩子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天生的学习者”。这就是说,在他们的身体内部,天然地具备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它一旦与外部事物相接触,就自动“启动”,变成学习机制。
我们成人,包括许多教师和专家,经常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在这方面,历史上最有名的当属洛克的“白板说”。洛克是英国近代经验论哲学家,他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心灵里一无所有,好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白板,一切观念都是生后印到心灵上的。洛克的“白板说”表明,他是一个极其缺乏历史感的人;他对历史进化的观念、文化积淀的观念,几乎是一无所知,这种无知恰如他所比喻的空空荡荡的“白板”。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持有洛克这种观念的人也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孩子的心灵本来只是一张“白纸”,需要成人“教”,从外面“输入”(“灌”)现成的知识,孩子才开始学习。
这些无知的偏见无法解释:为什么婴幼儿有那么惊人的学习能力?为什么在孩子身上会出现“无师自通”的现象?
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学习成长是预成与生成的统一、超验与经验的统一、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两个方面都不能否定。说孩子的学习有“预成”的方面、“超验”的方面、“历史因素”的方面,即是讲每一个孩子生而为人,都有生物遗传的天赋(例如镜像神经元的天赋),使得他们先天地具备学习的潜在条件、潜在机制;说孩子的学习又有“生成”的方面、“经验”的方面、“现实因素”的方面,即是讲他们的潜在的学习机制,要通过与外部事物(学习对象)的接触、结合,才能够唤醒、启动,变成现实的学习过程。
㈢ 为什么人在思考的时候,眼睛会不自觉的向上看
一、因为人在思考的过程当中,不希望有外界的事物打扰到自己,眼睛向上看就能够很好的避免与外界的其他事物接触,产生不必要的情绪。
最开始人体在表达的时候,其实并不会通过其他的方式传达,但是在有一个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之后,会有很多的人去模仿和学习这样的方式。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些人他是通过模仿别人在思考的时候眼睛向上,自己也开始学着这么做。当然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