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看到黄绿色光为什么
❶ 为什么在夜晚睡觉黑暗的环境下,我闭上眼睛后总是能看见密密麻麻星星点点的光斑,绿的红的,这是正常的
1. 我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大概在5到7岁之间。每当闭上眼睛,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我会看到点点星光,它们的颜色有绿色、红色等。
2. 这种现象有点像老式黑白电视机没有信号时屏幕上的雪花点,但带有颜色,通常是黄色、绿色和红色混合在一起。这些光点似乎有着规律的排列。
3. 当我眨眼或者集中注意力时,这些光点的排列会变化,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个菱形里面嵌套着其他形状,比如正方形或者三角形,这些图形都排列得非常整齐。
4. 更神奇的是,我还能改变这些光点的颜色,变成绿色、蓝色或黄色。每次切换颜色之前,我都需要眨眼或者聚焦眼球。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我小时候躺在床上试图入睡的时候。
5. 当时我对这种现象感到非常好奇,甚至担心自己是不是生病了。但我从未向别人提起过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我可以清楚地记得这些经历,并且我可以肯定这是真实的。
6. 随着成长,我周围的环境有了路灯或其它光源,我再也没有在睡觉时体验过那种完全黑暗的环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如今看不到了,或者是因为我近视的缘故。
❷ 眼睛看绿色光特别不清楚!
视物模糊的原因很多。l、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浑浊,角膜变性,晶体浑浊,玻璃体浑浊等。 2、部分玻璃体浑浊、炎症性玻璃体浑浊或出血、网脱早期。3、伴有暗点者可见黄斑部出血、黄斑部脱离、中浆、球后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部疤痕、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近视性变性、黄斑部变性等。
视物模糊的原因很多。l、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浑浊,角膜变性,晶体浑浊,玻璃体浑浊等。 2、部分玻璃体浑浊、炎症性玻璃体浑浊或出血、网脱早期。3、伴有暗点者可见黄斑部出血、黄斑部脱离、中浆、球后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部疤痕、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近视性变性、黄斑部变性等。
❸ 为什么人眼对绿色最敏感
因为正常视力的人眼对波长约为555nm的电磁波最为敏感,这种电磁波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人眼可以看见的光的范围受大气层影响。大气层对于大部分的电磁辐射来讲都是不透明的,只有可见光波段和其他少数如无线电通讯波段等例外。
(3)眼睛看到黄绿色光为什么扩展阅读:
据科学研究表明,眼睛的性能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事实上,人眼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灵巧、维妙传神的光学系统,是人类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漫长进化的一个结果。
宇宙天体发出的电磁波,包括了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波长的很宽范围。但地球大气层仅留下两个“天窗”,一个是波长在0.39~0.76μm 的光学窗口(或称可见光窗口),另一个是波长在1mm~10m左右的射电窗口。
而太阳,除了发出可见光之外,其它波段的电磁辐射则基本上被地球大气全部吸收。既然它们不能“参与”照明,那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眼也就没有必要再为它们“设置”感光细胞了。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人眼能够感受的所谓的“可见光”是在这样的一个波段(390nm~760nm),而不是其它波段。
❹ 为什么有人看颜色不同比如绿色的会看成黄色,什么原因还有治么
人眼中的锥状细胞和棒状细胞都能感受颜色,一般人眼中有三种不同的锥状细胞:第一种主要感受红色,它的最敏感点在565纳米左右;第二种主要感受绿色,它的最敏感点在535纳米左右;第三种主要感受蓝色,其最敏感点在420纳米左右.杆状细胞只有一种,它的最敏感的颜色波长在蓝色和绿色之间.
事实上,某个场景的光在视网膜上细胞产生的信号并不是完全被百分之百等于人对这个场景的感受.人的大脑会对这些信号处理,并分析比较周围的信号.例如,一张用绿色滤镜拍的白宫照片——白宫的形象事实上是绿色的.但是因为人大脑对白宫的固有印象,加上周围环境的的绿色色调,人脑的会把绿色的障碍剔除——很多时候依然把白宫感受成白色.
❺ 晚上闭上眼睛看到的那些五颜六色的闪动的东西是什么
光幻视(phosphene)亦称眼内闪光。是眼的网膜在受到机械刺激、电刺激等不适当的刺激瞬时所产生的光感觉。当用手指压迫眼球的巩膜部分时,就会在刺激部位的对角方向看见光环,这是众所周知的例子,也就是所说的压眼闪光(pressure phosphene)。此外,在黑暗中眼球急剧运动、前后压迫、快速调节或打喷嚏和打击眼球时也都会产生光幻视,但不是网膜感光层受到直接的机械刺激,很多情况下可把光幻视作为网膜机械性伸长和血液循环变化而产生的次级过程来说明。
❻ 我们日常所看到的黄光 有可能是纯黄光 也有可能是红光+绿光
人的眼睛只能感觉到电磁波谱中很窄的一段,这段就是可见光。可见光中不同的频率引起人的不同颜色感觉(红色770~620 nm、橙色620~600nm、黄色600~580 nm、绿色580~490 nm、蓝色490~450 nm、紫色450~400nm),因此物体的颜色是由射入人眼的光波频率(或波长)决定的。自然界的物体有丰富的色彩,而形成各种颜色的成因却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下面只从两方面粗略地给以介绍。
1、发光体的颜色
发光物体即光源,光源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热辐射光源,另一类是非热辐射光源。
1.1热辐射光源的颜色
热辐射光源的发射光谱都是连续光谱,而光谱中各种色光成分的组成与发光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光谱中高频率部分(可见光中的蓝、紫色光以及紫外线)越多,温度越低,光谱中低频率部分(可见光中的红、橙色光以及红外线)越多;因此热辐射光源的颜色与温度有对应关系。恒星发光就是热辐射,天文学上就按照颜色把恒星分为青、白、黄、红4个等级。炼钢炉里铁水的温度,以前就是老工人根据经验靠眼睛观察颜色来判断的,现在可采用光电比色议等精密仪器,但原理仍然相同。
1.2非热辐射光源的颜色
如在辐射过程中物质内部发生化学变化(如燃烧)的叫化学发光;用外来的光或任何其他辐射不断地或预先地照射物质而使之发光的过程叫光致发光(如荧光、磷光);由电场作用引起的辐射过程叫场致发光(如电弧放电、火花放电、辉光放电);通过电子轰击也可以引起固体(如某些矿物)产生辐射这叫阴极发光。这些非热辐射光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跟物质内分子、原子、电子的能级跃迁有关。所以非热辐射光源的颜色就由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子能量(或光的频率)决定。下面只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致发光和场致发光颜色的成因。
(1)光致发光的颜色
如将含金属的盐类放入火焰中,会产生激发态的金属原子,根据玻尔原子理论,当激发态的金属原子回到基态时,因为不同的原子有不同的能级排列,所以不同的金属盐类辐射的光子能量不同也就是颜色不同,这就是烟火的各种颜色配方的由来。
还有些物质被激发后再荧光放射,发射出某一特殊的颜色,这是因为物体吸收能量后电子被激发至高能级,物质再以放热和发光(荧光)的形式将能量释出而回到基态所致。例如荧光漆在蓝光照射时,呈现出红色,是因为荧光漆吸收了高能量的蓝光后先放出部分能量,再放出低能量的红色荧光回到基态所造成。
(2)场致发光的颜色
霓红灯、钠汽灯、水银灯、日光灯,都是利用放电(即电子撞击)来激发气体原子,实现原子跃迁发光的。霓虹灯充入不同的气体,而每种气体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所以不同的气体原子跃迁发光的频率各异,从而颜色也就不同。地球南北极的极光现象,是由于太阳黑子产生的太阳风吹向地球,其中一些高能量的粒子(如电子、质子等)在地磁场的作用下以螺旋路径进入南北极,在南北极上空与大气中的氧、氮分子碰撞,氧、氮分裂为原子,并被激发而发光,因此极光现象可视为自然界的霓虹灯。但是像日光灯和马路上的水银灯,这类灯光伴有相当强的紫光及紫外线,因此在灯管壁上涂一层荧光粉,荧光粉可以吸收紫外线而放出较底能量的可见光。不同的荧光粉由不同的原子组成,从而有不同的能级排列,所以涂了不同荧光粉的灯管还会产生不同的颜色。
2、非发光体的颜色
它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入射光的频率成分有关。当光射到物体上时,某波长的能量与物质内原子的振动能或电子发生跃迁所需的能量相同时,光就易被吸收,其他波长的光就不易被吸收。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决定了物体各自的颜色。吸收光辐射或光能是物质的一般属性。下面具体分析白光照射物体的情况。白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其中一部分光被物体散射或反射(对于透明物体还有一部分透过物体),另一部分光则被物体吸收。所以人们看到的是物体的反射光颜色、散射光颜色、透射光颜色。
2.1反射光的颜色
是指物体表面层对光的直接反射而形成的颜色,这些反射光遵守反射定律。
(1)当光与物质本身没有其他作用即没被吸收全部直接反射时,表面色一般为白色。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就是由于不同的光源发射的光波频率成分不同且该光被直接反射入人眼而造成的。
(2)复色光(白光)照射时,物体有多种色彩,而使用单色光照射物体,则只能呈现一种颜色或黑色。因为物体表面(特别是一些颜料)在反射过程中有强烈的选择吸收作用,因而表面色为某种特定的颜色。譬如,叶子的绿色是因为叶绿素将白光中的红光和蓝光吸收进行光合作用,而反射出剩余的绿光。染料这种有机化合物在可见光谱区及近紫外和近红外区有明显的吸收特征。染料在阳光照射下,除反射跟它相同的色光以外,还反射一些它的近邻色光。例如黄染料除了反射黄光,还反射一些它的近邻色光橙光和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蓝染料除了反射蓝光,还反射一些他的近邻色光紫光和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这两种染料混合在一起,就只反射交叉部分———绿光,其他色光均被吸收,混合染料就呈绿色了。
2、干涉色则是由于表面层(有时是附着层或镀膜)的反射光干涉作用使某种色光得到加强,某种色光减弱而形成的颜色。例如阳光下油膜和肥皂泡的颜色,摄像机镜头增透膜的颜色等。
2.2、散射光和透射
光的颜色当光束通过光学性质不均匀的物质时,从侧向可以看到光,这叫光的散射。瑞利定律指出,散射光中短波占优势。所以用强光束照射装满水的玻璃容器,水中加几滴牛奶使之成为浑浊物质时,从侧向观察白光散射,散射光带青蓝色。从面对入射光的方向看,通过散射物质的光即透射光,由于缺少了短波成分,便显得比较红。清晨日出或傍晚日落时,看到太阳呈红色,也是如此,即此时太阳光几乎平行于地面,穿过的大气层最厚,所有波长较短的蓝光等几乎都侧向散射,仅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到达观察者所致。仰视天空观察散射光则是浅蓝色(蓝色海洋的成因也如此)。正午时太阳所穿过的大气层最薄,散射不多,故太阳仍呈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