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眼睛测距离准确
⑴ 人类的有效目测距离有多少米
人的眼睛天然具备测量能力,能够观察从近至鼻尖到远至宇宙天体的各种距离。虽然眼睛作为测量工具不够精确,但通过不懈的训练,人们仍能较为准确地进行目测。例如,我军炮兵部队中的某些成员就具备了在几秒钟内目测几千米内距离的能力,仿佛拥有了一台测距仪。
那么,如何用眼睛来测量距离呢?人的视觉是相对稳定的,随着观察对象的远近变化,视觉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物体距离近时,视觉清晰;距离远时,视觉模糊。物体的形状遵循一定规律,不同距离下,其清晰度也不同。因此,练习目测时,我们需要注意观察并体会不同距离下物体的清晰程度。
通过频繁的观察和深刻印象的积累,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形态来目测其距离。例如,一个人从远处走近,在2000米处可能只是一个黑点,1000米处能看出身体的基本轮廓,500米处能分辨出头、肩和四肢,而到了200米处,甚至能辨别面孔和衣着颜色。
这种目测技能主要依赖于个人的亲身体验。他人的经验对个人来说未必适用。以下表格提供了一些正常人在不同距离下观察目标的经验清晰度,仅供参考。
距离(米) | 分辨目标清晰程度
-----------|-----------------
100 | 人脸特征、手关节、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 | 衣服的纽扣、水壶、装备的细小部分
200 | 房顶上的瓦片、树叶、铁丝
250-300 | 墙可见缝,瓦能数沟;人脸五官不清;衣服、轻机枪、步枪的颜色可分
400 | 人脸不清,头肩可分
500 | 门见开关,窗见格,瓦沟条条分不清;人头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 瓦面成丝;窗见衬;行人迈腿分左右搜模,手肘分不清
1000 | 房屋轮廓清楚,瓦片乱,门成方块窗衬消;人体上下一般粗
1500 |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
2000 | 窗是黑影,门成洞;人成小黑点,停、动分不清
3000 | 房屋模糊,门难辨,房上烟囱还可见
当根据目标清晰度判断距离没有把握时,可以利用已知距离进行比较。例如,如果观察点附近有电线杆,可知其间隔大约五十米,以此比较观测物体与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如果没有已知距离,可以回忆熟悉的基本距离(如50米、100米、200米、500米等)进行比较。对于较远的距离,可以分段比较后推算全长。
需要注意的是,天气、阳光、物体颜色以及观察位置和角度都会影响眼睛的分辨力,从而产生误差。晴天时,面向阳光观测可能导致视力减弱,将物体测得过远;背向阳光时,物体被阳光照亮,可能被测得过近。阴天或早晚光线暗淡时,能见度降低,物体显得模糊,容易测得过远。雨后空气清新,物体颜色鲜明,可能将目标测得过近。开阔地形、隔着水面沟谷或从高处向下观察时,也容易将目标测得过近。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练习,积累经验,以减少误差。通过不断练习和体会,可以提高目测的准确性。
⑵ 双眼效应来感知距离,为什么我一只眼睛也能捉到地上的蚂蚁呢
有两个原因让你用一只眼睛也能准确捉到地上的蚂薯激蚁。
一是经验。不管是蹲着还是站着、趴着,一个人都能凭经验准确判断出手与地面的距离。
二是地面背景。蚂蚁就在地面上,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可认为是零档庆。知道了与地面的距离,也就知道了与蚂蚁行手握的距离。所以你能不用测试就可以准确捉到地上的蚂蚁。
换一种方式,你用一只眼睛就很难准确判断出与一个物体的距离了。比如一只飞在空中的苍蝇,与周围物体都没有接触,在视线方向上背景又比较混乱,苍蝇还在空中快速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只用一只眼睛就无法判断出准确距离了。
用双眼效应来感知距离,用的其实就是“三角视差法”。这个物体必须在背景上有双眼视差,才能判断出这个物体的距离。
天文学家就是用三角视差法测量天体距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