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为什么颜色要鲜艳
⑴ 风筝的知识
一、选材
1、骨架以各种竹材为主,如毛竹、桂竹、烟竹等都是制作各类风筝的良好材料。此外,还可以选用檬竹、或其它材料制作骨架。选用水分较少的新竹,选用中段节长,粗细变化很小的那一段竹子,制作风筝时要要削去竹黄,只留下竹青和竹皮部分。
2、蒙面小型风筝使用高强度的皮纸、高丽纸等,传统的大风筝常使用复合材料蒙面,即用绵纸或皮纸托婊的绢。这种材料强度大,气密性好,着色性好,具有纸和绢都无法比拟的性能。尼龙绸、锦丝绸、无纺布和塑料膜,都是很好的材料。它们的气密性好,不怕水,前三种的强度远远大于纸和绢。
3、风筝的色彩:风筝是以天空为背景的,用色的基本原则是:鲜艳、对比强烈、色块大的颜色。
二、加工
1、骨架加工
劈竹:去掉竹根和竹梢,截成约1~1.5米的圆竹段,把圆竹段劈成8块宽度大约相同的竹板,把竹板每10块一捆,整齐地捆好风干待用,用专用工具切口、劈入、拨开。
削竹:使用木工刨子刨削竹板弯竹竹材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结构变软,很容易弯曲,在弯曲状态下冷却便可定型。绑扎材料有线、麻皮、纸和纺织品的条,风筝骨架上竹条的接头各种各样。
扣楔:这是天津风筝所常用的一种传统连接方法。在纵向骨架上的打孔,横向骨架穿孔联接的方法。这和连接用在制作旋转体的风筝部件很有效,如鸟、虫的肚子、花篮、灯笼等。
活头:为了折叠的部分,要作成活动的接头,叫做"活头"。在中国风筝里最常用的是套锁活头。它的构造是两条搭接,中间以一横轴相连,两端各有一金属环套。环套松开,两条可折;环套套紧两条的接头两端,则两根竹条便成一根张开的竹条一样。
插接:最常用的是套管插接,小型风筝用苇管,中型风筝用竹管,大型风筝要用专门制作的套管连接。
2、蒙面
取材:材料上取形要留边,要注意纹理对称;涂胶:原则上讲,所糊的材料越薄,越不要很大强度的,可用稀一点的胶水。所糊材料强度大,要求胶合强度也大的,胶水要浓一些。涂胶最好用毛笔轻轻涂在骨架上,胶要均匀。要注意一些骨架的角落里不要积留很多胶水,这会使蒙面不平整。往涂好胶的骨架上蒙面要准确地放在骨架上,尽量少移动。蒙面在骨架上要平整,各处的松紧程度要相向,蒙面的骨架上定位后,要用手轻压四周,使蒙面与骨架贴牢,但不忙卷边。
边缘处理:根据薄厚度不同分别采用切边、卷边、缝边。
3、底的处理
有很多风筝在绘画之前,要先上底色,例如制作靖蜒或蝉风筝的翼在绘制纹理之前,就必须先上底色。红靖蜒用红底色,绿靖蜒用绿底色,蝉一般用黄底色。这种底色一般在未糊之前上好。因底色上大面积着色,要求均匀或渐变,往往先把纸或矾绢铺在桌面上,在表面先用板刷刷上一层水,使其湿润后,再用板刷均匀地涂上透明色,等稍晾一会,还未完全干时再刷一次,直到适度为止。待完全干后用熨斗熨平。
4、糊与绘
先糊后绘:先用白纸糊在风筝骨架上,然后用调过胶的锅烟,直接往风筝上绘画黑色的部分。
先印再糊,最后填色:是把风筝的绘制方法与民间木板年画的制作相结合,形成了这种先用木板印出黑色条纹,再糊在风筝骨架上,最后用人工填色或勾出几条最见笔锋的线条的方法。
先绘后糊:把设计好的纹样用墨线画在风筝蒙面材料上,裁好蒙面纸(或绢等),放在展开图上,用铅笔把纹样勾描下来,根据纹样和颜色,分先后在蒙面纸上涂色,勾线和精绘。颜色干后,用熨斗熨平。把蒙面纸仔细地蒙在风筝骨架上。这里要特别注意接口部分的纹样,要拼准、对齐,最后修饰。
三、美化
1、风筝的轮廓造型:选择最有表现力的造型,多变的"软造型",考虑风筝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强度方面的基本要求。
2、风筝的构图:构图和外轮廓造型一样,对风筝的艺术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而且,风筝的外轮廓造型往往是和构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统一考虑的。
3、风筝的色彩:决定于风筝与一般绘画在观赏上的不同条件,风筝的背景是蓝天。
1\放风筝的学问
春秋两季的风向及风速较稳定,经常有缓缓上升的气流,加上温度适宜,风景宜人,很适合放风筝。为此,国家级风筝裁判柴茂智提醒大家放风筝时注意以下事项。
场地的选择(1)有电线,特别是有高压线及电视塔的地方严禁放风筝;(2)在街道、公路与铁路旁不能放风筝;(3)有大树及高层建筑物的地方不能放风筝;(4)飞机场附近严禁放风筝;(5)有雾、有雨,特别是雷雨天,均不能放风筝,更不能用带有金属的线放风筝。放风筝应选择空旷而无障碍物的场所,如运动场、河滩、海滨、公园等。因此,平坦而开阔的地方风速风向较稳定,而且,风筝出毛病时,也不会因挂在障碍物上而受到损失。
风筝的选择风力大小与放风筝有很大的关系,2-3级风的天气,一般可以放面积在0.1至0.5平方米的小型,如软翅鹰、小燕、蝴蝶、蜻蜓和硬翅人物风筝。3-4级风的天气,适合放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的中型风筝,如人物、七星八卦、立体筒形、飞机以及龙类串式风筝等。5级风的天气不宜放一般的软翅风筝,如果要放那就需要添加尾巴,5级风时只能放2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硬翅风筝等。装有硬翅的筒子类风筝、企鹅串式风筝、八角形风筝等。6级以上的风力,不宜放一般风筝。
风向的辨别春秋两季,没有风的天气是不多的。通常有1-2级的风,一般从早晨8-9点钟开始,风力逐渐增大,到中午12点钟前后,风力较大。到17-19点钟以后,风力逐渐减弱。在同一时间,不同高度的风力大小也不同,高度越高风力越大。风筝不能在低空施放,因为有地面障碍物、建筑物的影响。高度在15-20米以上,风向、风力都比较平稳,很适宜施放风筝。春季,东风和东南风较多,比较寒冷的日子,北风较多。辨别风向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注意观察树梢、农作物或草向哪边倒,烟囱排出的烟向哪边飘,就可辨别风向。假如刮的是东南风,放风筝的人就要背东南,面西北,风筝便能借着风力飞升空中。对于放风筝,平行于地面的气流比上升气流好,因为上升气流不会持久,风力时弱时强。我们所讲的“风”,一般是指水平方向移动的气流,所谓上升气流,是指碰到了建筑物之类的障碍物时,改变了方向的气流。
2\风筝的历史知识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 ,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 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风筝,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民俗事象。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一个侧面。对其加以分析,不仅有利于风筝的发展,而且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都是有益的。
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
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他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知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对于“龙”风筝的产生,有的人认为与某地的地理环境有关,这恐怕待进一步的考证。笔者认为,“龙”风筝的产生原因,首先应当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和“龙文化”的影响,否则,那么多地方都出现“龙风筝”,尽管造型有差异,该如何解释?凤又称凤凰。雄性为风,雌性为凰,素有凤求凰之说。删们幻想中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被认为是百乌“、衍”《百鸟朝凤”就是注脚。传说,凤凰出则雷霆不作,风调雨顺,天下安宁;善歌舞,性高洁,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隔疥平饮千能给人带来吉祥幸福。因此,凤凰成了人间祥瑞,以凤凰为题材制作风筝便是理所当然的了,直到人们仍以凤凰作饰物。
3\风筝种类
板子风筝:
即人们传说的平面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板子风筝,京津地区也叫拍子风筝,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这类风筝一般都拖着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这对起飞有逸出。板子风筝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瓦爿”块,方方的一片,南方农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称“筝子”,又叫“屁帘儿”。
串式风筝:
即把几只相同或不相同的风筝,象冰糖葫芦似地栓在一根或多根线上,串连起来放飞。我国常见的串式风筝,有串雁(鸿雁传书)、龙头蜈蚣、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串式风筝近年在南、北皆有发展。
立体风筝:
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龙型风筝:
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为放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叠,放飞效果逼真,或顶的翅膀一张一弛,保证了风筝的稳定性。
风筝名家
张鹏云,1927看生,小时候家隹潍坊市后门街,与老风筝艺人胡敬珠、康万香相邻,受到不少影响。他的串式龙头蜈蚣,既吸取了胡敬珠扎工细的长处,又接受了康万香注重神韵的特点,并参照北京九龙壁的龙的造型,龙眼突出,腰节挂鳞,背脊隆起,独具一格。他还擅长扎制鸟类、昆虫类题材的软翅风筝,其代表作“凤凰”曾获得全国工艺品优秀创作百花奖荣誉证书。现为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师,市风筝协会理事。
康宝忠,1940年生。10岁时在白浪河放风筝进被“康派”风筝老艺人康万香收为徒弟,学艺3年,深得其真传。其化表作为“龙头蜈蚣”,以扎制简练、造型粗犷、色彩强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起飞角度高、平稳为主要特点。他在“康派”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制作了“龙飞凤舞”风筝,俯首翘尾的世龙前挂展翼绽尾的凤凰,世龙还能喷吐烟火,龙凤在烟雾之中隐现,远远看去如同活的一般。他的作品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五次获奖,两次夺金牌,一次获铜牌,还有两次获“世界风筝十绝”奖。他现在国际风联风筝研究室工作,是市风筝协会理事。
韩福龄,1934年生,潍坊市人。年幼时失去父母,10多岁便自谋生计,摆摊艺烟,恰与着名“龙头蜈蚣”风筝艺人胡敬珠的烟摊相邻。胡老一边卖烟一边扎风筝,韩福龄便细看默记,晚间冯记忆仿之,竟慢慢摸出门道。15时,扎制成功36节的“龙头蜈蚣”。以后年年扎放,功力渐深,人们称之为“胡派蜈蚣传人”。除蜈蚣外,还擅扎制飞机和鹰。他的作品在全国比赛 中三次夺魁。他的“龙头蜈蚣”风筝,曾赴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地参赛或放飞表演,在荷兰国际风筝会上获最高奖。他现在潍坊化工厂工作,市风筝协会理事。
风筝名诗
古人咏风筝诗赏析
纸 鸢
(宋)寇 准
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
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
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上引五言绝句是否
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意在借物写
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
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
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 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着名诗人。他出身于
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
丹心”始终不得报国。陆游着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
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
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
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
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
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
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最后,谁
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
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
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
作飞鸟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
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
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⑵ 风筝的颜色为什么很鲜艳
好看,充满喜感。中国风筝一般色彩困棚鲜艳,对比强烈,色块大,无论色、底歼并、描、染、汪改则修都是那么丰满充实,即使留白,也让人感到白而有物,充满喜感。
⑶ 怎么样的色彩搭配让风筝在空中吸引人
风筝涂艳丽一点的颜色比较好看,因为风筝是要飞上天空的,所以可以涂成红色,蓝色,和色彩缤纷一些的颜色,那样在天空中他就会比较显眼,也会比较好看。
纯色的风筝也会比较好看,比如是白颜色的风筝就更好看,因为白颜色在蓝蓝的天空中就会显得比较显眼,蓝色的天空配上白色的风筝,看起来是种很清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