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分为什么结构
‘壹’ 眼球各部分名称
1、眼球壁。眼球壁由三层质地不同的膜组成。
(1)角膜和巩膜。眼球壁的最外层是角膜和巩膜。角膜在眼球的正前方,约占整个眼球壁面积的1/6,是一层厚约1mm的透明薄膜,折射率为1.336。角膜的作用是将进入眼内的光线进行聚焦,即折射并集中进入眼球的光线。巩膜是最外层中、后部色白而坚韧的膜层,约占整个眼球壁面积的5/6,厚度约0.4~1.1mm,也就是我们的“眼白”,它的作用是保护眼球。
(2)虹膜和脉络膜。虹膜、脉络膜和睫状体组成了眼球壁的中层。虹膜是位于角膜之后的环状膜层,它将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空隙分成两部分,即眼前房和眼后房。虹膜的内缘称为瞳孔,它的作用如同照相机镜头上的光圈,可以自动控制入射光量。虹膜可以收缩和伸展,使瞳孔在光弱时放大,光强时缩小,直径可在2~8mm范围内变化。
睫状体在巩膜和角膜交界处的后方,由脉络膜增厚形成,它内含平滑肌,功能就是支持晶状体的位置,调节晶状体的凸度(曲率)。脉络膜的范围最广,紧贴巩膜的内面,厚约0.4mm,含有丰富黑色素细胞。它如同照相机的暗箱,可以吸收眼球内的杂散光线,保证光线只从瞳孔内射入眼睛,以形成清晰的影像。
(3)视网膜。这是眼球壁最里面的一层透明薄膜,贴在脉络膜的内表面,厚度约0.1~0.5mm。视网膜上面分别着大量的视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是眼睛的感光部分,其作用如同照相机中的感光材料。在眼球后面的中央部分,视网膜上有一特别密集的细胞区域,其颜色为黄色,称之为黄斑区,直径约2~3mm,黄斑区中央有一小窝,叫作中央窝,该处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黄斑距鼻侧约4mm,有一圆盘状为视神经乳头,由于它没有感光细胞,也就没有感光能力,所以称为盲点。外界物体的光信号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并由此处的视神经内段向大脑传递信息。
2、眼球内容物。眼球的屈光系统除了角膜外还包括,眼球内容物(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透明,可以使光线畅通无阻。
(1)晶体。推荐又名水晶体或晶状体,是有弹性的透明体,位于后面和玻璃体之间,通过悬韧带和睫状体连接。性质如双凸透镜,作用如同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够由周围肌肉组织调节厚薄,根据观察景物的远近自动拉扁减薄或缩圆增厚,对角膜聚焦后的光线进行更精细的调节,保证外界景物的影像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在未调节的状态下,它前面的曲率半径大于后面的曲率半径,折射率从外层到内层约为1.386~1.437。
(2)房水。角膜与晶体之间充满了透明的液体――房水,它是水样透明液体,折射率为1.336。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充满于眼球房(角膜和虹膜之间),和眼后房(虹膜和晶体之间)。它的功能是使角膜和晶体无血管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眼睛的内压。
(3)玻璃体。晶体的后面则是透明的胶状液――玻璃体,内含星形细胞,外面包以致密的纤维层。它的折射率约为1.336。
由角膜、虹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等共同组成了一个接收光线的精密的光学系统。
3、视网膜 视网膜是一层菲薄的但又非常复杂的结构,它贴于眼球的后壁部,传递来自视网膜感受器冲动的神经纤维跨越视网膜表面,经由视神经到达出口。视网膜的分辨力是不均匀的,在黄斑区,其分辨能力最强。视网膜主要有三层组成。第一层是视细胞层,用于感光,它包括锥细胞和柱细胞。第二层叫双节细胞层,约有10到数百个视细胞通过双节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负责联络作用。第三层叫节细胞层,专管传导。
从光学观点出发,视网膜是眼光学系统的成像屏幕,它是一凹形的球面。视网膜的凹形弯曲由两个优点:(1)眼光学系统形成的像有凹形弯曲,所以弯曲的视网膜作为像屏具有适应的效果,(2)弯曲的视网膜具有更广宽的视野。
在视网膜上既有锥体细胞,又有杆体细胞。
杆体细胞大约有一亿二千万个,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视网膜上,其形状细长,可以接受微弱光线的刺激,分辨物体的形状和运动,但是不能够分辨物体的颜色和形状。由于杆体细胞对光线极为敏感,使得我们能够在月光下,甚至星光下也能够观察到物体的存在。
锥体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其密度由中间向四周逐渐减少,到达锯齿缘处完全消失。锥体细胞在解剖学中呈锥形,是人眼颜色视觉的神经末稍,与视神经是一对一的连接,便于在光亮的条件下精细地接受外界的刺激,所以锥体细胞能够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大约700万的锥体细胞密集在2°视场内,超出2°视场,则既有锥体细胞也有杆体细胞。所以在要求高清晰度、高分辨力的场合,应该采用2°视场,使物像直对视轴,而其影像恰好聚焦在中央窝内。
4、视网膜上像的形成
人的眼睛就象一个照相机。来自外界的光线,经过角膜以及水晶体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物体上每一点的光线进入眼球以后会聚到视网膜的不同点上,这些点在视网膜上形成左右换位、上下倒置的影像。但是我们所感觉到的物体由于“心理回倒”,看到的并不是倒像,而是自然状态的正立的影像。
“心理回到”是一个被证明了的心理自行调节问题。心理学家斯托顿做过一个实验,他用两片聚焦很短的凸透镜装在一个管子的两端,做成一个小型的室内望远镜,装在他的右眼上,使旁边不漏光,并且将左眼遮蔽起来。通过右眼上的望远镜来观察物体,因为望远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于物体相同,是正立的。但是大脑的感觉则与平常相反,一切物体看起来都是倒立的。在开始实验的时候,他很不习惯这种情形,视觉与触觉、动觉之间经常矛盾的,用手触摸物体,在空间是行动都发生了困难,想拿上面的物体,手却伸到下面,想取右边的物体,手却伸到了左边;“觉得自己的手不听指挥”。虽然他对这种混乱现象很不习惯,但是他还是耐心坚持锻炼下去,三天后,混乱的现象消除了一些,到了第八天,混乱的现象完全消失,视觉与触觉动作非常协调,行动自如。适应这些新的空间关系了。要取什么地方的东西,就会把手伸到那里,看物体的感觉也和平常一样。
人们用眼睛去观察不同距离的物体时,要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必须靠眼睛的水晶体的调节作用来实现。水晶体是透明的,形状象两个凸透镜,扁圆形,中间厚,边缘薄,富有弹性的固体。随着注视物体距离的远近,水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能够自动精细调节,以达到形成清晰图像的目的。
对应视觉正常的人,当远近处于没有调节的自然状态时,“无限远”的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即眼睛的像方焦面正好与视网膜重合;当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水晶体周围的肌肉向内收缩,使水晶体的表明半径变小。这是眼睛的焦距缩短,后焦距有视网膜向前移以使形成清晰的影像。一般人的眼睛能够从“无限远”到250mm的范围进行调节。但是眼睛的调节能力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年龄越大,肌肉的调节性能越弱,因而能够看清的物体的最短距离也就越大,即“老花”。在适当的照度下,正常的也就看到眼前250mm的距离的物体是不费力的,而且很清楚,这个距离就称为明视距离。就产生了物体大小、现状及颜色的感觉和知觉,即形成了视觉。
‘贰’ 眼睛的各个结构的作用
一、眼球壁
眼球壁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纤维膜、色素膜、视网膜。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较硬,坚韧而有弹性,对眼球有保护作用,并能维持眼球的形状,似鸡蛋壳一样,纤维膜又可分为角膜、巩膜、角巩膜缘。色素膜又叫葡萄膜,具有营养眼内组织及遮光的作用,自前向后又可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虹膜中间有一直径2.5~4mm的圆孔,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瞳孔。不同人种的虹膜是有差别的,黄种人含色素较多,呈棕褐色,远看如黑色,而白种人色素少,呈浅灰色或淡蓝色。在虹膜的表层有凹凸不平的皱褶,据科学家研究,这些皱褶像指纹一样每个人都不相同,而且不会改变。根据虹膜的这一特点,制成了电子密码门锁,当开门者把眼睛凑近扫描孔,扫描装置就会将虹膜的图像扫描下来,并与预先设置好的图形进行对比,如果吻合,门锁自动打开。最里面是视网膜,它紧贴着脉络膜内面,为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薄膜,具有感光作用。
1眼球壁外层 纤维膜
(1)角膜(cornea)
位于眼球的正前方,略呈横椭圆形,稍向前突出
主要作用:维持眼球完整、保护眼内容物、透光、参与屈光、感受外界刺激。
正常时,角膜透明无血管,外观上通称“黑眼珠”,他是眼睛的窗户,是光线进入眼睛内的第一道关口。角膜有丰富的神经网,故角膜感觉十分灵敏
组织学上略分五层
从外道内外为:
上皮细胞层:为双层上皮细胞组成,前层为扁平纤维,后层为柱状纤维,再生能力强
前弹力层:是一层透明无结构的薄膜,无弹性,损伤后不能再生
基质层:占角膜全部厚度的9/10。由约200-250个胶原纤维板片组成
后弹力层:是无结构的薄膜,兼顾而富有弹性,损伤后可以再生
内皮细胞层:为单层六角形内皮细胞层,大约50万个
(2)巩膜(sclera)
质地坚韧、不透明呈瓷白色,厚度约0.3-1mm。占眼球外层的5/6,由白色的纤维组织构成,俗称“白眼珠”。其上有眼外肌附着,尚有许多神经、血管穿过
(3)角巩膜缘(linbus):角膜、巩膜、结膜三者结合之处,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内眼手术的标志部位
(4)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由角膜缘,睫状体及虹膜根部围绕而成,组成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n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2眼球壁中层 葡萄膜 又称色素膜或血管膜
(1)虹膜:起间隔作用和瞳孔为光学系统的光栅装置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由环形的瞳孔括约肌(副交感神经支配)和瞳孔开大肌(交感神经支配),调节瞳孔的大小。光照下瞳孔缩小,称对光反射。
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包括睫状肌、丰富的血管及三叉神经末梢。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睫状体分泌房水,与眼压及组织营养代谢有关;睫状体也经悬韧带调节晶体的屈光度,以看清远近物。
(2)睫状体:调节眼内压力,睫状突的无色素上皮分泌房水,参与血-房水的形成
(3)脉络膜: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的暗棕色薄膜,自后部视盘周围起,向前至锯齿缘与睫状体相连,眼内90%的血液总量在此,富有色素,营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为黄斑中央凹唯一的营养来源。
脉络膜是眼球血管膜(中膜)的后部。脉络膜贴在巩膜的内面,自视神经乳头开始到睫状体的锯齿缘上,占眼球壁中层后部的5/6,呈黑褐色,富有血管和色素,有供给眼球营养和隔光的作用。其组织结构分为四层,脉络膜上层、血管层、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玻璃膜。
由外向内分为5层:脉络膜切面
1、脉络膜上腔:由结缔组织细束和巩膜连接,含有弹力纤维、色素细胞和平滑肌纤维等。睫状后长、后短动脉及睫状神经均由此穿过。
2、大血管层:由动脉和互相吻合的静脉构成,各血管之间有色素细胞和少量平滑肌纤维。这层的动脉主要由睫状后动脉分支。
3、中血管层:与大血管层间无明显分界,仅血管逐渐变细。黄斑部无大血管层,仅有排列较紧密的中血管层。本层色素较少。
4、毛细血管层:为一层毛细血管,无色素。
5、玻璃膜:在视乳头附近厚2~4微米,向周边部变薄,仅厚1~2微米。位于视网膜和脉络膜之间。光镜观察可分为内外两层:内为表皮层,即色素上皮基底膜,外为弹力层。 电镜观察可分为5层:自内而外依次为:色素上皮基底膜、内胶原带、弹力层、外胶原带、脉络膜毛细血管基底膜。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
本病起病症状轻发展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眼底改变较为明显,多为双眼,亦可单眼,有家族发病史,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视功能改变 呈缓慢进行性减退,幼年时即有中心视力障碍,至中年开始有明显视力下降,有的50岁才出现自觉症状有中心暗点。本病早期为旁中心暗点,暗适应功能下降,阅读困难及。无夜盲史,也有自幼视力不好,夜间视力差的病例。眼电生理检查可见ERG轻度异常改变,早期正常。随病程进展当脉络膜及继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神经上皮萎缩时,ERG可表现为轻、中度视锥、视杆细胞反应异常。多焦ERG峰值显着下降,尤其是黄斑后极30°区域。根据RPE受累程度EOG可表现正常或轻度异常 患者早期无明显色盲表现,晚期可有色盲。多焦ERG 1阶和2阶反应的振幅和潜时降低。 Nagasaka等采用多焦ERG对8只早期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眼检测,发现在可见的萎缩区域1阶反应降低 在不可见的萎缩区域振幅也降低,在许多区域潜时轻度延迟;2阶反应的振幅在后极和周边区域很低;与正常组比较,所有区域2阶和1阶反应的比降低并不明显。Hartley等发现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患者的全视野ERG检查虽然正常 但多焦ERG已发现异常。 2.眼底改变 早期可见黄斑部呈颗粒状色素脱失 中心凹光反射弥散,黄斑区呈锡箔样。有的双眼黄斑部出现水肿及渗出物、色素斑点,中心凹反光弥散。病情逐渐发展,两眼黄斑部表现为环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病变区。该区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消失(图1) 脉络膜大血管呈白线状,这种病变一般可以发展到50岁以上,病变区内脉络膜的血管亦可闭塞。随着病程发展,黄斑部渐形成类圆形镜界清楚的凿孔样萎缩区,双眼基本对称,呈灰绿色,有青铜样反光,其中掺杂有棕黑色及黄白色小点,其内可见脉络膜血管及白色巩膜背景。所有病变都局限于黄斑区或黄斑旁区,从不累及及中央区以外的区域。及无异常。
3内层 视网膜:接受和处理光线、光转换和视觉功能,参与构成学视网膜屏障
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网膜的外侧为脉络膜,内侧为玻璃体,前到锯齿缘、睫状体后缘,后至视神经盘。锯齿缘在视网膜的前端,位于角巩膜缘后6mm处,也是视网膜的前附着位,与睫状体平坦部相连。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区很薄,中央无血管,可透见其下面橙红色的脉络膜色泽。此处主要为视锥细胞。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视盘多呈垂直椭圆形,色淡红,境界清楚,其上有动静脉血管支,中央部有小凹陷区称为视杯或生理凹陷。视盘为神经纤维组合的传递束开端,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眼球内容物
房水aqueous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晶状体lens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借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联系以固定位置。前面曲率半径为10mm,后面为6mm。晶体随年龄增长,晶体核增大而硬,囊弹性减弱,调节力减退,呈现老视。
玻璃体vitreous body玻璃体腔是眼内最大的腔,前界为晶体、悬韧带和睫状体,后界为视网膜、视神经。容积为4.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