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代佛像没有眼睛
Ⅰ 为什么云冈石窟里的佛像眼球都被挖去
相传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建设云冈石窟时,是有眼睛珠的,大佛是象征的是皇帝,若是无眼珠,岂不是自潮有眼无珠呢?相传是在金朝时,被一些游牧民族的盗墓贼所盗,但还没有完全被盗,之后分别在大清咸丰和光绪年间眼珠陆续被盗,其中还有外国列强将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大佛眼珠盗走,偷运至外国。据记载,眼珠不是一般的石料,而是可以动的类似夜明珠的宝贝。
Ⅱ 寺庙没有眼睛的画像代表什么
没有眼珠体现了希腊人的美学要求,在古希腊时期 雕塑的美学定义是以裸体和形态为美 着重表现的不仅形式完美 而是表现雕塑家的艺术理想 这就要求雕塑庄严才能符合人们心中神的形象 除了没有眼球外也是没有表情的 这两者是同样的道理。而且雕塑用的小号刀虽然小,但很薄,眼睛离眼眶较近,如一寸劲儿,刀片会断,也会影响到雕塑的艺术性以及美观 ,而且希腊神话中的所有天神无论男女都有着由希腊人定义的完美的黄金比例的面容和身材。这点可以在他们的建筑,雕刻上体现,他们的美不是用眼睛来看的,而是用数学来定义的。眼珠其实只是色彩的区别,并不存在立体的层次,抠出眼珠的做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是一个用立体来表现色彩的做法,产生一种视觉的错觉,所以这种做法不可能每个人都会想到,但是自从后来有人这样做过了后大家发现效果不错,于是纷纷效仿。。。。
Ⅲ 为什么佛菩萨的塑像都是半闭着眼
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很多同修或许早就发现,不管是寺院的各类佛菩萨,还是网上的佛图,虽然菩萨形态各异,但几乎全是半闭着眼睛,这到底为何呢?
着名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说:
我母亲比较信佛,但是没有深入修习,并不通什么佛理。有次我问她为什么佛都半闭着眼睛,而不睁开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定很难回答,没想到母亲却利索的回答道:这个世界太肮脏了,坏人太多了,佛菩萨只能半闭着眼睛,眼不见心为净嘛,否则要被气死了。
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个故事,算是一种说法,但是还有一个更慈悲的解释。
半睁眼是佛的外像慈悲代表,不舍六道众生,同时又不忍全睁看到六道众生的痛苦。因为我们的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颠倒的,错误的,佛教导我们用心眼去观世界,那么就要达到“禅”的境界。
简单的说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佛教里的“坐禅”为了利益修行者不在禅修中昏睡,于是半睁着眼睛的,不完全闭上,也不完全睁开,如此造佛像也代表佛菩萨入了禅定的状态。
而且,当大家进入寺院礼佛的时候,抬头望佛,发现佛菩萨也正慈眉善目的向下俯视着你,是不是更能够增添很多欢喜之心呢?
佛像在眼睛这块如此精细的设计,完全能够表达佛菩萨庄严而又慈祥的形态,使大家直接能够感受到佛的慈悲愿力!
Ⅳ 佛为什么闭眼睛
因为在佛的眼里,众生皆苦,众生每天都在重复上演互相残杀,互相坑害,这世上充满血腥和戾气。
但佛本身无法去干预生物的自由意志。
闭眼是一种无奈 闭眼是不忍看到 闭眼是一种宽容 。因为一睁眼所看到的都是失望
Ⅳ 没有眼珠的佛像缘源
凿建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 ,目的是镇住滔滔江水。当时收税的酷吏要对募捐来的凿佛的善款征税,海通和尚把自己的一只眼珠挖出来说“此目可剜,佛财难舍”翻译成白话就是“要钱没有,眼珠倒有一只”,此举惊退了酷吏,大佛始得凿成。 你看到的无眼珠大佛就是人们用来纪念海通和尚的。
Ⅵ 为什么大多数的佛像佛都是闭着眼
不是闭着眼,其实那是微睁的状态。
1、据说菩萨、佛的眼睛是“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都是有一份“禅意”在里面的。
2、佛家坐禅讲究“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静止状态,半睁着眼睛,也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所以在造像时,匠人们也会采用这种形象,代表菩萨、佛进入了“禅那”状态。
3、菩萨、佛祖半闭着眼睛,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意思就是不要去寻思别人犯的错误,修道本就是修自身的。
4、半睁眼象征“慈悲”,代表不舍六道,是对众生的怜悯,同时又不忍全睁眼看到众生的痛苦。
5、另外,我们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错误的、颠倒的,佛祖微闭着双眼,也是教导大家用心去看世界,那样才能达到“禅”的境界。
(6)为什么明代佛像没有眼睛扩展阅读
常见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点。
佛像特点小乘认为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个,大乘则认为,十方三世有无量的佛。在无量的佛中,经常描绘供观礼拜的有:现世的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弥勒佛、过去世的燃灯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以及此世现阶段的贤劫千佛等等。
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
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详、静穆、崇高、完美。
菩萨像特点菩萨像可分两类。
第一类侍立菩萨:如释迦牟尼身旁的迦叶、阿难尊者,阿弥西方三圣像陀佛身旁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其中观音菩萨像就有几十种,如一面两臂观音、一面多臂观音、多面多臂观音、如意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等。
第二类是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如献花菩萨、献香菩萨、音乐菩萨等。
菩萨外貌特征与佛相像,即刚足16岁的童男、童女相,凝聚着安祥之美,体现着慈爱精神。
所不同的是佛顶有肉髻,菩萨顶无肉髻;佛面如满月,菩萨面如鸡子、芝麻或鹅蛋;佛的服饰单纯朴实,身披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菩萨的服饰要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训、衣曳飘带。
菩萨的相貌、衣饰相近,唯一的分别方法是手印和法物。
如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而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衣饰则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观音菩萨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天冠弥勒)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筐或经卷,地藏菩萨手持摩尼宝珠和锡杖等。
罗汉像特点罗汉形象在中国佛教绘画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约有三类:一是众多罗汉的组合像。如根据《佛五百弟子自说起经》而绘制、或雕塑的五百罗汉像等。二是根据佛典记述由罗汉像十大弟子或十六罗汉中选绘的单独罗汉像。三是画家任意挥毫、不计尺度地画一比丘形象而加题为罗汉的。
这些罗汉图,不论是降龙还是伏虎,也不论是与莽蛇同穴还是与虎豹为邻,都表现出佛教由无相、无念、无住以及众生平等观念而转化为慈悲、安祥的巨大亲和力。罗汉像外貌也许丑陋怪异,但却不乏慈悲与肃穆的内在美,体现出戒、定、慧三个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点明王像是佛、菩萨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弥陀佛的忿怒相,军荼利是东方世界宝净国土多宝佛的忿怒相,金刚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这种忿怒像,以蹙眉瞪目、头发竖立、张口龇牙为通式。
参考资料:网络-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