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为什么看着绿色对眼睛好
❶ 都说绿色养眼,为什么看绿色可以保护视力
我们都有这种常识,那就是在眼睛难受想要休息的时候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缓解疲劳。这仿佛成为了一种公知,无论是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下至五六岁的孩子,都是这么认为的。而且神奇的是,当我们望向绿色植物的时候,尤其是远处的绿色植物,往往能够有眼睛一下子变得舒服起来的感觉。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在看绿色东西的时候,眼睛所需要的调节是最小的,能够很不费力的去观察绿色的东西,所以说绿色养颜,可以保护视力。
在我们平常想要保护视力,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两个字。平时看手机的时候都把它调成护眼模式,护眼模式下的光是黄色的,可以降低对眼睛的损伤。长时间看某一样物品之后,就要休息休息,看看远处,让眼睛有个缓冲的时间。
❷ 为什么绿色对视觉有好处
外界的物体具有各种颜色,可以使物体显得鲜明和优美,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和爱好。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颜色会影响人的情绪,红色和黄色可以给人一种亢奋的向上的感觉;而过分鲜艳的颜色会使人产生倦怠的感觉,过分深暗的颜色则会使人的情绪感到沉重;红色和黄色可以给人一种耀眼的感觉,青色和绿色给人带来凉爽和平静的感觉。 看嫩绿的草地、碧绿的树丛、青翠的远山,眼睛会感到特别舒适。而望着洁白的墙壁、鲜红的横幅、黄色的遮阳伞,时间一长,眼睛就会觉得不舒服。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不同的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的情况是不相同的:红色可反射光线的67%,黄色反射光线达65%,而绿色只反射光线的47%,青色更少,只反射光线的36%。这样,红色和黄色的反射光比较强烈,对眼睛的刺激也厉害些。而绿色和青色的反射光比较适中,对人的眼睛的刺激就比较柔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里的视网膜组织比较适应。比如,青草和绿色,不仅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同时还能减少因强光对眼睛所产生的耀光。 人眼所能见到的光谱落在可见光范围(约400~700nm波长),眼睛能感知颜色主要凭借锥细胞,锥细胞内含蓝绿红三种视光素。视杆细胞对波长0.5微米的光最为敏感,视锥细胞则对波长为0.55微米的光最为敏感,而这两种波长的光都是绿光。只不过是前者接近于蓝色(称为“蓝绿光”)、后者接近于黄色(称为“黄绿光”)。在你紧张的学习或长时间工作之后倚在窗口眺望远处的树木紧张的神经就会顿时放松 ,眼睛的疲劳也很快就消失了。用眼时间长了,多看看窗外绿色的草、树,会使眼睛感到舒适。因此,多看看青绿色的东西,对眼睛是有好处的。 多看绿光能保护眼睛的原因在于绿光的波长同时落在蓝绿红三种视光素吸收光谱的波峰下缘(亦即三种视光素所受到的总和刺激感应较少),所以也就达到"休息"的效果了。 绿色由于波长较短,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促使眼部调节放松、眼睫状肌松弛,看10米以外的草地或绿树可以减轻眼疲劳。需要注意的是绿色对眼睛有好处,并不是指绿色本身对眼睛有什么好处,而是说远眺大自然的景物可缓解眼睛的疲劳状态。如果看33厘米以内的东西,即使是绿色的,对眼睛也没有益处。所以要远眺! 因为绿色的波长适合眼睛,所以在刚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舒服,常看绿看远对眼睛是有保护作用的。但是时间长了一样对眼睛不好,有很大的伤害,最好就是看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儿。 视力是个比较笼统的字眼。因为与视力相关联的因子包括:水晶体的曲率、视网膜的灵敏度、视神经的健全等等,事实上绿光在这里的影响很小。 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倾倒了多少代文人墨客;一个“绿”字震撼了多少寻常百姓的心灵。 绿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青春,代表着成长,代表着纯清,代表了希望,代表了美好……人类对绿色情有独钟。 在人的视觉器官所能感受到的七种可见光中,人为什么钟爱绿色,这是偶然的吗?是后天的文化熏陶所致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得先从物理学的角度加以说明。 近代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眼中的五光十色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可见光”单独或调和而成的。而光,实质上是一种电磁波,且仅仅是庞大的电磁波家族中的一个极其狭小的波段。如果将电磁波家族按照波长从长到短、频率从低到高画在一条长10cm 直线上的话,可见光只占不到2mm宽的位置!但就是这极其狭窄的一小段,被人类的视觉器官所接受并反映出不同的颜色来。 是波就有波长和频率,不同颜色的光是由发光体(光源)的内部原子振动的频率所决定的。可见光的频率在(3.9到7.5)×10 14 赫兹(Hz)之间,低于3.9×10 14 Hz的一小部分光叫红外线,高于7.5×10 14 HZ的一小部分光叫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人眼是看不到的。可见光按频率由低到高又分别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人类对客观世界绚丽斑斓的感觉,就是由它们产生的。当然,色盲者除外。要知道,电磁波也罢,可见光也罢,不单是给人类准备的。在人类诞生之前,各种频率的电磁波早已在宇宙间荡漾了亿万年。只不过,人类作为一个适者生存的年青的物种,接受并感应了电磁波谱中这极其狭窄的一段,使人类的视野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说,正是由于大自然的选择,才使人类有幸成了地球上的“享色之徒”。——须知,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有视觉器官的动物,都能分辨出七种颜色来的。 生物实验证明,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对于某一类动物(包括“高级动物”——人)来说是“可见光”,但对于另一类动物而言却又变成了“不可见光”。例如:蜂、蝶、蛾、蝇等昆虫,它们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对红色却极不敏感,或者根本感觉不到。老鼠则能看到伦琴射线。……换言之,紫外线本身既不存在“有光亮”的自然属性,也不存在“无光亮”的自然属性,其之所以“有光亮”或“无光亮”,取决于人和动物的视觉功能。以此类推,一切电磁波本身都不存在“有光亮”或“无光亮”、“有颜色”或“无颜色”的客观属性。我们所谓“看见”某种电磁波的“光亮”和“颜色”,只不过是说人类的视觉神经中枢对这种电磁波产生了感觉而已。人类把各种电磁波划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两大类,完全是根据人类的主观视觉功能。在地球上尚未有人类和一切动物的远古时代,地球上的一切电磁波都无所谓“可见光”与“不可见光”。 可人类为什么单对绿色青睐?从直感上讲,绿色柔和,沁人脾腑,不像红光那样夺目,也不像紫色那样逼人。“红的发紫”,“大红大紫”在汉语语汇里可不总是个好词。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好恶的积淀吗?不是。 在可见光的光谱图示中,我们看到,红光和紫光分别处于这一频带的两个极端。比它们再“红”、再“紫”的光,就分别变成“红外”“紫外”了,超过了人眼所能接受的范围。相反,处于这一频带中部的绿光,对人眼的作用,自然使人感到柔和、舒服了。这犹如,过高过低的气温会使人类感到不舒服,而介于其中的适宜的温度人感到舒服一样。所以人类对绿色的喜爱,可能和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并不是后天的文化熏陶出来的,而是人对和谐自然的一种本能的反映。 让我们再深入一步,将这个问题挖掘得透彻一些。 红 橙 黄 绿 蓝靛 紫 ×10 14 Hz 3.9 4.8 5.0 5.2 6.1 6.7 7.5 见上图,若以(3.9~7.5)×10 14 Hz这一频宽为一个单位,用着名的“黄金分割法”(0.618)来对其分析:我们发现,这一带宽的0.618处正处于绿、蓝交接处,这大概也就是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魅力所在!“黄金分割”最早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幸说,宇宙之万物,不论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和蔡幸大概也没想到,他们的这一发现,在光波中也得到映证! 绿色以其和谐的美学形象引起了人类共鸣。这是绿色的自然属性。这一属性反映到人类的文化上,就留下了无以累计的欣赏绿色、咏叹绿色的诗、文佳篇。和谐的绿色进而又被引申到社会各个领域。一切美好、和谐、纯洁、公正、健康,科学的事物无不被冠以绿色,如:绿色通道、绿色食品,绿色经济,绿色学校,绿色奥运等,用以寄托人类对一切美好、和谐的感情和事物的寄托和期盼。在这里,绿色反过来又成为一切和谐事物的标志。 绿色的光波是和谐的,这是绿的自然属性;和谐的事物是绿色的,这是绿的社会属性。 绿色即和谐,和谐即绿色!
❸ 为什么看绿色对眼睛好
因为青色和绿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比较适中,能够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
❹ 为什么都说经常看绿色对眼睛有好处呢
因为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绿色的树叶,不仅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而且对光的反射,绿色只反射百分之四十七,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和眼睛里的视网膜均较适宜。另外,嫩绿的颜色,能给人以新鲜、温柔和恬静的感觉,所以,当眼睛看东西太久而感到疲劳的时候,休息一下,多看看绿色,眼睛可解除疲劳。
❺ 为什么看绿色对眼睛视力好
理论上而言,当用眼较多时,多看绿色并不能起到缓解眼部疲劳、保护视力的作用,这与人们用眼视物的原理有关。但是,为什么当人们用眼过度,出现眼疲劳时,好像看下窗外的绿色的确会轻松舒服很多呢?其实这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多看远处有利于放松眼睛,而不是绿色。
二、看绿色让人更舒服。
当然如果要想视力好,经常看绿色,看远处,肯定是有好处的,另外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并且定期口服乐睛视力营养素,这样能从根本上补充眼睛营养,缓解眼睛的疲劳,保护眼睛的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