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的运动员为什么蒙住眼睛
发布时间: 2023-08-26 04:57:10
㈠ 残奥会盲人跑步领跑员的作用是什么
跑步领跑员扮演盲人的眼睛,在跑道上下为她保驾护航。
在赛场上,领跑员与被领跑者的默契形成合力,助推运动成绩。这种默契缘于日常的训练和领跑员给予被领跑者在生活上的方方面面照顾。
领跑员与盲人运动员似兄妹、似兄弟,无论在赛场内外,他们都是手挽着手,同进同出,情同手足。盲人径跑项目的“军功章”有一半属于那些默默奉献的领跑员。
运动员残疾类别
20级:学习残障。选手的智商需符合参加项目的最低残障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所设定低于75的国际标准水平。
31至38级(径赛为32至38级):脑性麻痹,选手有手足徐动症、运动失调及肌肉张力过高等征状,令他们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腿部、身躯、手臂及手腕。
31至34级的选手通常需要维持坐姿进行比赛,而35至38级的选手的身体控制能力较高,可以用站姿进行比赛。
以大马本次夺得T36级100公尺金牌的莫哈末里祖安为例,参加这项级别比赛的选手在运动时,会出现四肢徐动的症状,上肢出现中度至严重的肌肉控制问题,下肢能表现良好的跑步动作,以及动态的平衡力较静态佳。
40级:身材矮小的选手,可能先天生长激素缺乏或后天疾病等影响。选手智力通常正常。
42到46级:肢体残障,但不需要使用轮椅的选手。
42至44级为下肢残障而45至46级为上肢残障。
51到58级(径赛只有51到54级):需要使用轮椅的选手。
在径赛,51到52级的选手通常上肢及下肢的活动能力都受到限制,而54级的选手的部份身躯及大腿则有较高的活动能力在田赛,51到54级的选手没有身躯及下肢的控制能力。通常54级的选手的上肢活动正常。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