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颜色为什么影响土温度
Ⅰ 土壤颜色的影响因素
简单的说就是根据土壤中矿物质成分、含量、湿度、以及周围的岩石而定的。。人为的情况另行处理。
Ⅱ 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关系
不是平行的,有滞后。
土壤温度会随着地表附近气温的变化而呈现季节性起伏和昼夜变化。由于太阳辐射周期性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土壤温度也有相应的变化。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表现为正弦函数,且温度的变化幅度(正弦波的振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到了某一个深度,可以认为振幅近似为0。
可参考代成颖、高志球《两种土壤温度算法的对比分析》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Ⅲ 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阳光,水分,周围环境,土壤中的生物,土壤本身的性质(沙土,粘土不同)
Ⅳ 土壤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土壤的颜色
阳光下土壤所呈现的颜色可以反映土壤内在性质的变化,它是划分土壤层次、研究土壤性质的重要依据。土壤颜色的深浅与腐殖质有关,腐殖质含量多时,土壤呈黑色,譬如北方寒地黑土;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呈灰色,如新疆灰漠土。土壤的颜色还与土壤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有关,氢氧化铁为红色,在土壤中含量多时,土壤便呈现不同程度的红、棕红及棕黄色;二氧化硅、碳酸钙、高岭土、氢氧化铝等为白色,土壤中含任何一种这类化合物时,即呈灰白、浅灰或黄灰色。
我国的土壤分布
受到气候、温度、水分的影响,土壤的类型多种多样,我国大约有61个土类,主要有黑土、白土、砖红壤、棕壤、黄土、红壤、塿土、粘土、砂土、暗棕攘、白浆土、灰漠土、黄绵土、红粘土、风沙土、紫色土、潮土(浅色草甸土)、沼泽土、水稻灌淤土和灌漠土等。
其中�黑土是土壤中质量最优良的一种。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长时间腐蚀形成的腐殖质演化,形成了黑土。这种土壤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闻名于世。从全球看,能称为黑土区的地方有3个,一是乌克兰大平原,一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再一个就是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由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地上和地下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在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缓慢分解,逐步形成一块60~100厘米的腐殖质层黑土,东北地区的黑土面积约有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黑土面积的约1/5。
东北地区由于遍布黑土,其中1/4又是“土中之王”的典型黑土地,土壤全部为黑土、黑钙土及草甸黑土,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带来了“黑土地油汪汪,不上肥也长粮”、“随意插柳柳成阴,手抓一把攥出油”的家园,东北的黑土地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茁壮生长的大豆、玉米、水稻、高梁、芸豆、小麦使这里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黑土区同时是我国甜菜、亚麻、向日葵、大豆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除了北方�南方的土壤是什么样子呢?
我国南方大多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里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和含铝铁物质�盐基和硅酸进入地下水后流走。含铝铁物质则积累下来,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使土壤呈现红色。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浙江是一个多宜性的农区。红壤水稻土是其主要的土壤类型,早在7000年前后已有水稻种植,到春秋时粮食作物已有稷、黍、赤豆、稻谷、小麦、大豆、稞大麦等7种.浙江的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三,柑橘产量居全国第四�已知植物3800多种,森林覆盖率60%,是中国东南的植物宝库。
福建的典型土壤是红壤和赤红壤,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物质循环均较活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由于它的土壤状况良好,而且又有着温和的气候,是一个水果之乡,由于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叶,所以茶叶是福建的传统特色产品,茶叶总产居全国第一,乌龙茶就是在福建栽培出来的。
Ⅳ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与土壤表面的温度变化有何区别
土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状况,在向深层土壤传播过 中也是不断地变化着,这是由于热量从土表传到深层需要时间,同时,热量在通过土层时要被土壤吸收掉一部分之故。 总的来说,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有其基本规律。
1、土壤中温度变化的振幅(为变幅的二分之一)常比地表小,而且它是随深度而很快减小。近似地可看成:当深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振幅按几何级数而减小。到某一深度,振幅变得很小,仪器对它观测不出来,我们就认为在这个深度,任何时间温度都保持不变,称为温度不变层。
2、在一般情况下,温度日振幅在80〜100厘米土壤深处即 行消失,即日温不变层的深度为80〜100厘米。而年振幅在 髙纬度地区消失于约25米深处,中纬度地区消失于16〜20 米深处,低纬度地区消失于5〜10米深处。
3、土壤中最髙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常比地表落后, 其落后时间的长短与深度成正比。可以认为,深度每增加10 厘米,日最髙温度和日最低温度要落后2.53.5小时。深度每增加1米,年最高温度和年最低温度要落后2030天。
(5)土壤的颜色为什么影响土温度扩展阅读:
影响土温的因素有:
1、海拔高度:这主要是通过辐射平衡来体现,海拔增高,大气层的密度逐渐稀薄,透明度不断增加,散热快,土壤从太阳辐射中吸收的热量增多,所以高山上的土温比气温高。由于高山气温低,当地面裸露时,地面辐射增强,所以在山区随着高度的增加,土温还是比平地的土温低。
2、坡向与坡度:坡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因坡向和坡度而不同;不同的坡向和坡度上,土壤蒸发强度不一样,土壤水和植物覆盖度有差异,土温高低及变幅也就迥然不同,大体上北半球的南坡为阳坡;
太阳光的人射角大,接受的太阳辐射和热量较多,蒸发也较强,土壤较干燥,致使南坡土壤的温度比平地要高,北坡是阴坡,情况与南坡刚好相反,所以土温较平地低。
3、土壤的组成和性质:这主要是由于土壤的结构、质地、松紧度、孔性、含水量等影响了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以及土壤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土壤颜色深的,吸收的辐射热量多,红色、黄色的次之,浅色的土壤吸收的辐射热量少而反射率较高。
Ⅵ 为什么土壤会有各种颜色
01 土壤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和矿物质组成的差异,会让土壤呈现不同的颜色。土壤腐殖质由动植物残体演变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调节土壤颜色的深浅;矿物质有更神奇的效果,是它让土壤有了除黑以外的其他颜色。
也许在大家的印象中,土壤就是灰灰黑黑的。其实不然,土壤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土壤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和矿物质组成的差异,会让土壤呈现不同的颜色。土壤腐殖质由动植物残体演变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调节土壤颜色的深浅。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如新疆灰漠土。从灰到黑,颜色随腐殖质含量的升高呈梯度变化。
矿物质有更神奇的效果,是它让土壤有了除黑以外的其他颜色。比如,氧化铁就是土壤矿物质中的调色高手,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色发红,或者呈棕红色。氧化铁又是一种善变的物质,在土壤里经常发生变化。当它与水作用时,能转变为黄色的水化氧化铁,低洼潮湿的环境是这一变化的适宜条件。因而在这种地方,土壤常显黄色。通风不良、氧气缺乏时,土壤中的氧化铁又变成了氧化亚铁。当土壤中的氧化亚铁较多时,土壤就呈现出灰蓝色。白色则常常与土壤里的盐分变化紧密相连。如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等盐类,以及高岭土、氢氧化铝等物质在土壤中呈粉末状存在时,都可能让土壤呈现偏白的颜色。紫色土则是由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发育形成,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多,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其土色的决定因子主要为其中含有的结晶性氧化铁和锰化合物。
土壤颜色也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呈灰色、灰白色、暗棕色、红棕色等的土壤,原来大多是白土、红壤、黄壤,在人们长期耕作、施用有机肥作用下,土壤中腐殖质有所增加,土壤逐步向黑色过渡。壤的颜色可以反映土壤内在性质的变化,它是划分土壤层次、研究土壤性质的重要依据。根据土壤的颜色,不但可以判断出土壤大致肥瘦的情况,“因地制宜”种植相应合适的作物,还便于“对症下药”,对土壤进行改良。土壤的颜色不同也会影响土壤温度。土色深的,吸收阳光能力强,土温升高快,土色浅的, 吸收阳光的能力弱,土温升高慢些。土壤的温度与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微生物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Ⅶ 土壤为什么会有颜色
在北京的中山公园里,至今还保存着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21年)建立起来的社稷坛,这是明、清帝王们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在坛的正中筑有五色土台,它的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央是黄土,正中一石柱即“社主石”,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江山水固。难道它纯粹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图案吗?如果你打开中国土壤图,就会惊奇地发现,五色土的配置,和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致相同。
是谁挥动彩笔,把神州大地描绘得如此丰富多彩?
谁都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的风化物(母质)脱胎而来的。而自然界的岩石色彩斑斓:有灰色的石灰岩,白色的云母片岩,紫色的页岩,斑斑点点的花岗岩,灿若云霞的大理石……不同的岩石由不同的矿物组成,不同的矿物又含有不同的成分,成分不同,分解、溶解就有难易。在阳光、温度、水、风和生物等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形成了今天五颜六色的土壤。
在江南,土壤呈现出红黄相间的色彩。原来,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中,由于温度高,雨水多,岩石中的钾、钠、钙、镁等矿物质随雨水淋洗流失,但是铁、铅却和空气中的氧结合成三氧化物。这些三氧化物流动性小,便在土壤中聚积起来。氧化铁脱水后变成红色,也有的进一步和水结合,成为黄色。红壤和黄壤就这样形成了。
我国富饶美丽的东北平原,成土母质复杂,有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粘土,又有多种壤质、沙质沉积物,还有的是次生黄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草木植物的遗体不断积累、分解,使大量的有机质积蓄在土壤中,形成了各种草甸土,黑得都可以攥出油来。
在南方的红壤丘陵区,到处可以见到的红土田,脱胎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由于有机质含量的不同,从而派生出三种不同颜色的土壤:红土田、黄土田和乌泥田,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7%、2.0%、2.5%。
土壤的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的力量和人的活动影响着土壤,引起土壤成分的变化,久而久之,就会使土色改观,土壤肥力也由贫瘠变肥沃,或由肥沃变瘠薄,从而使人们得到应有的报应。因此,面对土壤这样一幅变色的画卷,人们应紧握彩笔,扬土之长,避土之短,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为使各色土壤给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
Ⅷ 土壤温度有哪些影响
温度的高低对花卉肥料的分解及养分的吸收都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温度低,肥料分解慢,花卉吸收养分少;随着温度上升,肥料分解加速,容易被花卉吸收。
花卉是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的,养分吸收多少与呼吸作用关系密切。通常情况下,温度增加,花卉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也增加,同时施肥数量和次数也应该随之增加。
低温会降低营养物质的吸收,当基质温度低于10℃时,桅子花的幼叶便会产生失绿的缺铁症状,如果把基质温度提高到28~32℃,失绿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可见,低温会阻止铁的吸收,从而使幼叶失绿黄化。高温时,虽然呼吸作用旺盛,但消耗体内碳水化合物较多,非但影响对养分吸收,还将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对喜爱夏季凉爽、湿润的仙客来、倒挂金钟、大岩相等花卉,在酷热、干燥的夏季应采取竹帘遮荫、花盆附近地面多淋水、中午前后用水喷雾等措施进行降温。
对于多数花卉来说,吸收尿素和铰态氮肥中的氮之前,必须转化为硝态氮,这种转化依赖于基质中的微生物。通常,这种转化是相当快的。但在仲冬季节(指阳历12月份),金龟鱼幼苗施用铰态氮肥可能产生氨毒。因为在温度为9~10℃时,由鱼态氮转化到硝态氮是比较缓慢的。所以,在仲冬季节,氮肥应选用硝态氮为宜。温度对有机化肥的分解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温度低时,释放的有效氮低;反之,在温度高时,有效氮的释放量则明显增加。因此,有机肥料作为惟一氮源时,在冬季或基质温度低于10℃时,香石竹常出现缺氮症状,所以在低温月份应选用硝态氮为宜。
Ⅸ 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因素有:纬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土壤因素、地面覆盖。
1、纬度:纬度影响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随纬度由低到高,自南而北土壤表面接受的辐射强度减弱,土壤热量状况由高到低。
2、坡向:北半球南坡接受太阳辐射最多,东南坡、西南坡次之,东坡、西坡、东北坡、西北依次递减,北坡最低。
3、坡度:北半球中纬度地区(30~600) 的南向坡,随着坡度增加,接受太阳辐射增加。
4、海拔高度:海拔增高,大气稀薄,透明度增加,散热快,土壤吸收热量增多,所以高山土壤热量状况比气温高。由于高山气温低,地面裸露时,地面辐射增强,随着高度增加,土壤热量状况比平地的低。
5、土壤因素:影响土壤热量状况变化的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结构、质地、松紧度、颜色、湿度、地表状态及土壤水汽含量等。
6、地面覆盖:地面覆盖后既减少吸热,也减少散热。
(9)土壤的颜色为什么影响土温度扩展阅读
一、土壤温度年变化
升温阶段,一般为1月至7月,7月达最高;
降温阶段,一般是为7月至次年1月,1月达最低。
土层愈深,最高温和最低温达到的时间落后于表层土壤,称为“时滞”温度的变幅也随土层深度而缩小,至5~20米深处,土温年变幅消失。
二、土温日变化
土表温度麦高值出 现在当地时间13~ 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之前。土温日变幅以表土最大,至40~ 100cm深处变化幅度小甚至消失。
Ⅹ 温度对土壤的有什么影响
它生活在土壤中,温度的变化及高低对其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温度影响其体内的酶的活性,高温能使某些酶活性改变,从而影响其新陈代谢,温度过低同样影响酶的活性,所以应让你吐处于比较适宜其生活的温度范围!对于鼠妇,对其影响还会导致其发育和哺乳期,发情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