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b区元素颜色浅
① 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上物质颜色由上到下逐渐变深
无论是原子、分子或离子,价电子越易 激发,越易吸收可见光中能量较低、频率较小的那部分光,则物质颜色越深。而价电子越难激发,物质颜色会越浅。即一般具有稳定结构的物质,可见光能量不足以使其激发,而使物质无色。所以,同主族元素单质,自上而下颜色逐渐加深;主族元素的金属阳离子及ⅠB族M+、ⅡB族M2+离子一般无色;而过渡元素的离子、镧系元素离子大多数都有色;典型的离子化合物无色,而且有共价性的金属化合物往往有色。
从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来看,如果金的原子半径比银大,则金也应该呈现与银相近的颜色。可事实上金却显黄色,原因是由于受镧系收缩的影响,从表中可看出金的原子半径比银小,从电离势看,金的第一电离势和第二电离势之差比银小得多,因此其最外层S电子与次外层d电子能量较接近,结果其(n-1)d9ns2和(n-1)d10ns1之间自由电子的跃迁吸收的是能量较低的可见光中的“蓝”光而呈现黄色。
例如金、银和铜虽然处于同一副族,具有相似的外层电子结构,由于电子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微观状态从而导致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稍有不同,铜和金呈现黄色是由于其ns和(n-1)d轨道之间能量较为接近,当有光照射时,其自由电子在(n-1)d9ns2和(n-1)d10ns1之间跃迁,吸收较低能量的可见光中的“蓝”光所致。具有相似外层电子结构的银由于其ns和(n-1)d轨道能量较铜和金大,自由电子跃迁时在可见光区几乎没有吸收而呈现苍白色。
② 化学元素周期表为什么要分颜色分别是什么意思
不同元素周期表用颜色区分的内容不同。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因此只有两种颜色,元素被划分为两类,深色的为非金属元素,浅色的为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
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7)。
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7个副族(ⅠB ⅡB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一个第Ⅷ族(包括三个纵行),一个零族。
(2)为什么b区元素颜色浅扩展阅读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电子排布和化合价规律
1、从元素周期表归纳电子排布规律
(1)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于3(小于8)的一定是主族元素。
(2)最外层有1个或2个电子,则可能是ⅠA、ⅡA族元素,也可能是副族或0族元素氦。
(3)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4)某元素的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相同,则该元素位于第3周期。
(5)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若电性相同,则位于同周期;若电性不同,则阳离子位于阴离子的下一周期。
2、从元素周期表归纳元素化合价规律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且等于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O除外),其中氟无正价。
(2)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绝对值之差为0、2、4、6的主族元素分别位于ⅣA、ⅤA、ⅥA、ⅦA族。
③ 为什么二价锰的配合物大多为无色或颜色较淡
过渡元素配合物大都有颜色。配合物的颜色是由于过渡金属离子d轨道未充满电子(d1-9),在配位体场的作用下,分裂后的5个d轨道上的电子就跃迁到能量空的d轨道,这种d-d跃迁的电子选择性的吸收可见光区内一定波长(其d-d跃迁能量一般在1.99×10-19~5.96×1019j或波数为10000~30000cm-1)显示特征光谱,而呈现颜色。但这种颜色与d-d跃迁后的分裂能△大小有关。一般产生较大分裂能的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颜色较深。其变化规律是:(1)
同一金属离子与不同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具有不同的颜色。配位体场强越强(i-<br-<cl-<f-<h2o<c2o42-<nh3<no2<cn-),分裂能△越大,d-d跃迁吸收谱带依次向短波方向移动,使配合物颜色依次加深。如cucl42-(绿)、cu(h2o)42+(蓝)、cu(nh3)42-(深蓝)(2)
同种配位体的同一金属元素的配合物,随中心离子氧化态升高,分裂能△增大,颜色加深。如过渡元素的三价离子水溶液比二价离子水溶液颜色深,铁(ⅲ)水溶液一般为红棕色,铁(ⅱ)一般为浅绿色。(3)
同族过渡元素的同配位体、同价态配合物的分裂能随周期数增大而增大,所以从上到下颜色加深。当分裂能太大,使物质的最大吸收峰在紫外光区,物质呈现无色。
对于配位体相同而中心离子不同的配合物,中心离子的氧化性越强,荷移跃迁能越小,配合物吸收移向较长波区,颜色加深;对于相同金属离子而配位体不同的配合物,配位体越易被氧化,跃迁能越小,吸收移向长波区方向,颜色加深;对于配合物的中心元素和配位体相同时,中心元素的氧化态越高,d轨道的能量越低,吸收移向较长波区,颜色加深。
说明:上边是查来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