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为什么两岸盐的颜色不一样
❶ 红盐和白盐的区别
盐井为汉语名,因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藏语称为擦卡洛。地处昌都地区东部,横断山脉、宁静山脉南北贯通,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现辟有盐井自然保护区。最高峰朋波日峰海拔5084米。
澜沦江中段多卤水,现在人们仍然用最为传统和原始的方法获取盐巴:打洞到河床上的盐矿处,用木桶背取卤水,在竖立的木架土台上把卤水晒成盐巴。有趣的是,同一条江两岸所产的盐田有白盐和红盐之分,故江岸两头的村子便称为红盐井和白盐井。近年据说盐井的盐巴既缺碘又含有硒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政府已考虑关闭盐井。盐井延续了上千年的产盐传统即将成为一种消失的文化。
盐井纳西族乡所在地叫下盐井,现有千余人口,他们和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已有很大分化,目前仅存的只是一些纳西口语和“纳帕”杀猪祭祖等传统节日,民族服装也不多见。这里的纳西人住的是藏式碉房,吃的是酥油茶和糌粑,说的也是带纳西口音的藏话,信仰藏传佛教,和附近的藏族没有多少区别。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在这里已成为一种过去式。奇怪的是,与下盐井仅一沟之隔的上盐井全为藏族,人口2000余名,居然有80%的人信仰天主教。
❷ 千年古老制盐术:阳光与风的作品
盐井为汉语名,以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取名简单粗暴哈,藏语称为擦卡洛。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入藏的门户,滇藏公路纵贯境内,北接川藏公路。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中有中岩曲河,水系相当发达,水能资源异常丰富。
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是世界完整保留的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
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盐民在澜沧江两岸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相当壮观,世界上独有的人文景观。
盐井也是一个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谐地共存在这个横断山的峡谷古镇里。
盐井天主教堂是1855年法国传教士创建的,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教堂所在地百分之八十的村民信奉天主教,现有一位当地藏族神父主持教务。
去到盐井必去吃加家面,非常有名气。每人25元任意吃,提供各种小菜调料。吃一碗就会得到一颗小石头,打破记录者会得到500元奖励并且终身免费!面条是用青稞和小麦做的,非常有嚼劲,很好吃,基本一碗是一筷子的量,可以去挑战一下哈!
❸ 可以产出不同颜色盐巴的中国盐田,是如何建造出来的
当今国内的旅游业日渐发达,各地的旅游景点也越来越多,许多隐藏千年的地方也被发掘出来,勾起了人们的美好向往。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也是一个隐藏千年的景点,位于西藏 。一提起西藏,大家都在猜想可能又是一些山脉冰川、古村古镇之类的,其实并不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盐井,也就是盛产盐的地方。
盐井自然风光也很美丽,尤其是春天的时候,碧绿的山景与盐田融为一体,很有古色古香的宁静之感。只是关于这座盐井是谁建造的,为什么在这里建造,却丝毫没有相关记载。有人说是纳西族的祖先建立这座盐井以维持生计,那么你怎么看呢?
❹ 西藏有一个地方,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位于西藏东南部与滇北高原毗连处的西藏昌都芒康县盐井古盐田,有着至今仍保持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盐田,一江之隔,一边是藏,一边是滇,一块块盐田就横插在江边的斜坡上,像一块块调色板,奇特的是有红色和白色的区别,却承载了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技艺。
既然这里以“盐”字命名,可想而知这里最出名的就是盐了。迄今为止在这里用的制盐方式仍是最传统的手工制盐,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 历史 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上海 社会 科学院 旅游 研究专家王大悟先生向西藏昌都政府大力提议应该致力于将盐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山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绵延数里的两岸盐田层层叠叠,依山而建,最多达到了10多层,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则是取至江边的岩洞,晒盐的工人身背圆柱形的木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经过一天的阳光和风的杰作,在第二天,盐田就会结晶成盐粒。
令人惊奇的是,一江之隔,两岸的盐颜色却大相径庭。江东岸纳西村的盐呈绛红色,故又名“桃花盐”。每年春季,澜沧江边冒出的是一年中最好的卤水,此时来盐井,可以看到盐井妇女在盐田的劳作,以及晒盐的景象。此时正是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的时节,产出的盐品质上佳,所以称为“桃花盐”。而江西岸加达村的盐却是白花花一片,被称为“雪花盐”。仅一水之隔,盐却分为两色,堪称神奇。
盐井在214国道旁,是云南进入西藏的西藏第一个乡。“千年盐田”茶马古道不老的风景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盐田,都美得很别致!如今没有人说得清茶马古道到底有多艰险,悠悠的马铃声业已消失匿迹,唯有这澜沧江畔的盐田还在自由呼吸!
❺ 盐袋子红盐的好还是白盐的好
白盐好,现在我们吃的都是白盐,红盐很少见销售啊,红盐应该是含铁元素多,我们都是用的铁锅炒菜,不需要含铁的盐啊。
❻ 在路上(第二十一站:芒康盐井)
澜沧江在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界处,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盐井。盐井在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田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盐井的制盐历史传说至少已有1500多年,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虽然使用的是相同的卤水源,采用相同的加工技艺,可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分别呈红、白两色,所含成分也不相同,也为盐井涂抹上神秘的一笔。澜沧江右岸也就是西岸的盐田称为红盐,和左岸的白色盐田相比,这边的盐田规模更大,一块块连接成片,绵延不尽,盐田是红泥砌成,卤水池是碧绿颜色,晒好的盐洁白耀眼,这一片色彩在阳光下搭配,质感而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