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陶俑为什么颜色保存的很好
⑴ 兵马俑的资料简单些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秦始皇陵兵马俑
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带有彩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编辑本段秦始皇陵兵马俑(Terracotta Warriors)
地理位置
世界经度109.2733 纬度34.3853 中国 陕西 西安 临潼 西安以东35公里
简介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二号俑坑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既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号俑坑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陪葬坑
秦始皇兵马俑(另一种以陈景元为代表的说法是为宣太后修建)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人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有差异。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秦陵兵马俑陶马战车
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秦俑彩绘
彩绘陶俑
大凡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对于少数陶俑脸部残留的彩绘或许还记忆犹新。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陶俑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桔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甲片多为黑褐色,甲组和连甲带多为朱红。同时也有一部分甲组、连甲带绘成紫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从个体看,有的上着绿色长襦,下穿绿色短裤。再从整体来看,如探方20战车后的一排陶俑,第一个身着红袍第二个身着绿袍,第三个身着紫袍,第四个身着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如探方20出土的一组陶马,其局部仍然保留着鲜艳的色彩。四匹马似为白蹄枣红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如马躯体部分为枣红色,前体腔及肚皮部位分绿色,生殖器则绘为黑色。马腿表面也是枣红色,内面异为粉绿色,蹄为白色。马前腿内侧的两个小夜眼(俗称)也绘为白色。马头部的颜色更是精心彩绘,两腮及眼睛以下部位为白色,鼻梁枣红色,鼻孔为粉红色,嘴唇下部亦为枣红色,舌胎则为粉红色,牙齿又绘为白色,马鬃、马尾均为黑色。总之,陶马的色彩既逼真又艳丽,使之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编辑本段楚王陵兵马俑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郊狮子山西麓。徐州水下兵马俑陈列馆
1984年12月。一个偶然的契机,在徐州市东郊狮子山的西麓发现了一组汉代兵马俑,考古工作者随后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揭开了这支沉睡于地下两千多年楚汉军队的神秘面纱。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汉兵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汉楚国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品,就像秦兵马俑是为秦始皇陵“骊山”陪葬的一样。汉代社会是一个视死如生的社会,人们认为人死以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徐州的各座楚王墓中,粉仓、厨房、钱库、乐舞厅、会客厅应有尽有,就连厕所也制作得一丝不苟、设施齐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和高级将领,死后自然希望能继续指挥千军万马,兵马俑就应运而生了。但是根据汉代的葬制,除非有立下特等功勋的人才享受用兵马俑陪葬,而且还要得到皇帝的恩准,目前国内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仅有三处,秦始皇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除此之外,就只有徐州发现的这一处。在
徐州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兵马俑群,充分说明了汉代徐州在政治、军事上的特殊地位。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汉代文化尤为发达,因为这里是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刘邦在政权刚刚稳定后,就委派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来管理这一地区。汉代初的刘交在同姓王中地位最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将多数是徐州人,这样的特殊背景,造成了徐州在汉代成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汉兵马俑是徐州发达的汉文化的一个有力佐证,它以无可替代的历史内涵告诉八方宾朋,“两汉文化看徐州”。星罗棋布的汉墓,巧夺天工的汉画像石,还有独具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汉兵马俑,就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烁在古彭城大地上,反映了汉代彭城人创造的辉煌的物质文明。
⑵ 讲述汉代陶俑的特点
汉代陶俑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的存世量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以稀为贵汉代人崇尚“事死如生”的人生理念——死了就是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因此,生前要把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吃的、用的、住的都准备好,生前享受了什么死后也要享受什么。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汉代墓葬里常常出土大量的陪葬品。在这些陪葬品中,有一类物品散发着熠熠的光彩,充满着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汉代陶俑(以下简称汉陶)。本文拟结合比较典型的几组汉代陶俑对其艺术价值进行简单分析。一、汉俑的整体情况概述汉代陶俑的发现比较普遍,目前在全国特别是河南、陕西、四川、山东、河北等地都有发现。本文例举具有代表性的四处陶俑:1.1957年四川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该俑通高55厘米,灰陶,捏塑,裸着上身,正在进行演唱。说唱俑头戴一顶软帽,长条围巾绕头一圈,在前额处打了一个花结,坐在一个泥塑的圆垫子上,正在说戏,呈笑颜大开、眉飞色舞,挥臂踢足的喜悦状态。
⑶ 秦汉陶俑的艺术特点
陶俑
秦汉陶塑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陶俑上,陶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兵马俑,二是奴婢、伎乐俑,三是动物俑。秦陵兵马俑数量、规模、气势和写实水平都是无与伦比的,汉代兵马俑以咸阳杨家湾和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陶塑兵马俑为代表。从整体布局、俑的头饰和衣着看,秦俑与汉俑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又有相当大的差别。秦俑重写实,兵马形体大小仿照真人真马,人俑平均身高1。8米,战车和兵器多为实用器,以逼真的形象和强烈的气概取胜;汉俑体型小,均半米以下,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兵器,战车已不见。在个体大小和制作精细方面,汉俑已较秦俑逊色,却仍然威风凛凛,犹存气势。
造型简洁洗练,生动自然,人物和战马更富于动势感,具有某些新的特点。
汉代奴婢和伎乐俑最具艺术性,早期汉俑多模仿战国时期木俑形象,身躯扁平,拱手直立,下部衣裙作喇叭形,并施加彩绘,造型较为单纯。后期汉俑在制作上由模制发展为捏塑,造型由扁平的身躯转为较合理的体态,可以用双脚直立,可以四面围观,面部表情和全身的姿态、动作配合得非常巧妙,诞生了大批艺术性较高的作品。汉俑面部表情非常生动,受地区和制作机构的影响,又大致分为两种基调的作品:一种是汉代都城长安、洛阳及受其传播影响地区的作品。如西安霸陵文帝刘恒皇后窦氏陵旁从葬坑出土的陶侍女俑、西安白家口西汉墓彩绘舞俑、洛阳烧沟出土的杂技俑、济南无影山西汉墓出土的乐舞杂技陶俑盘,还有汉代兵马俑,大致都归属于这一类型。
大都是当时官营作坊 东园署 的东园匠制作的,系采用模制和捏塑并刻划成形,制作的大多是服侍墓主人的男女侍俑、兵俑,也有一些乐舞杂技俑。
由于是官营作坊,受到封建等级尊卑观念的束缚,制作出的人物姿态多拱手恭立,表情多恭顺、文静,比较严肃,缺少变化,甚至给人以呆板沉滞的感觉。另一种是汉代巴蜀地区的作品,四川出土了大批红陶歌舞俑和说书俑,多出自民间私营作坊,俑的造型不受约束,民间艺人可自由发挥,作风朴实浑厚而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以 击鼓说书俳优俑 最为传神。
汉俑第三种类型是陶塑动物,重要作品有陕西兴平马嵬坡出土的西汉釉陶狗和陶马、山东高唐的东汉绿釉陶狗、河南辉县百泉区的东汉陶家禽、四川的东汉动物陶塑、洛阳烧沟的釉陶马等都是其中的佼佼之作。各地出土的陶家畜常具地方特色,如辉县出土的陶家畜颇具写实之风,山东高唐出土的绿釉陶狗和河北建国出土的绿釉陶猪则有夸张、变形之风。四川陶塑动物风格朴素多样,不主故常,如陶马不像一般常见的汉马那样劲健挺拔,而多塑造成带有好动、顽皮稚气的马驹形象,十分独特。成都天回山陶马、乐山斑竹湾的东汉陶马驹都属此类,其他如狗、羊、鸡等陶塑动物造型浑厚朴素。
另外陶塑作品还有一些其他内容,如河南淅川县东汉墓的陶水榭,由水池、亭榭和其间的主人、侍者、动物等塑像组成,再现了东汉豪强贵族典型的生活场景。广东佛山■石圩出土陶水田模型、山东济源出土的陶米碓和陶风车、河南密县的彩绘陶楼,都极为丰富全面地反映了东汉庄园经济的各个方面。
下面就秦汉陶塑艺术中的优秀作品举例加以介绍。
秦始皇陵陶塑兵马俑①:1974年以来,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000多米处先后发掘了三座大型兵马俑从葬坑,这里埋葬着约8000件陶制车马和人俑,还有实用兵器万件。三个从葬坑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其中呈长方形的一号坑最大,总面积达13000平方米,整齐有序地埋葬着与真人真马等高的陶塑兵马俑,按密度推算,总数达6000件,系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力部队。二号坑约6000平方米,估计俑器有1500件,为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最小,约5000平方米,共有俑器69件,有战车、车马、御者、武士、系统帅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从而组成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碑式的雕塑。
秦陵兵马俑首先是以整体的雄伟气势震撼人心。一、二号兵马俑坑内的武士俑基本上都是面朝东方的。在庞大的军阵最前面的是三列横向的前锋部队,三个领队身穿铠甲,其余兵士免盔束发,身着轻便短褐,腿扎裹腿。刻划了前锋部队 轻足善走 特点及迅猛歼敌的精神气概。强大的后续部队是由38路纵队和几千个铠甲俑簇拥着的战车的主力军队。将士们斗志昂扬、手持刀矛剑戟等武器簇拥着战车,拉车的战马,四匹一组,昂首前视,显示主力部队阵容的壮大。在军阵左右各列以卫队担任警戒任务,以防敌军的突然袭击。兵俑均在1。8米上下,马有真马大小,这形体高大、阵容整齐、组织严密的雄壮军阵,充满着临战前的紧张气氛,气势磅礴,的确再现了秦军横扫六国的威风。其次,秦陵兵马俑的个体形象也塑造得极为成功。这些陶兵马俑的数量、尺寸空前庞大,制作方法是塑模兼用,分段制作,装成粗胎,再用细泥进行细致刻划,窑烧后,加施彩绘。陶俑按姿态、服饰、装备和所在位置区分为不同的兵种和职司,有头戴双卷尾长冠、身着战袍和鱼鳞铠甲、手按宝剑的将军俑,有头戴单卷尾长冠、披戴铠甲或胸腹甲作指挥状的武官俑,有头戴圆形介帻、身穿窄袖短袍和齐腰铠甲、立于马旁的骑士俑,有装束多样的武士俑,还有射水俑、车兵俑等。工匠们在刻划人物上本着朴素的写实态度,逼真、准确、洗练地表现出对象的特点,没有采用任何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细致精微地塑造了面目各异、个性不同的武士肖像。仔细观察,会发觉众多将士中没有完全雷同的形象,但又共同具有着秦川一带人物的相貌特征。发式、髭须、披戴、相貌各各不同的秦俑,充分体现了匠人们天才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一号坑第二过洞马前直立的三俑为例,一个面孔方圆,年纪略大,双唇紧闭,圆睁大眼,凝视前方,是一久经战场、沉着勇敢的战士形象;一个面孔修长,低头沉思,是一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之士;一个年纪较小,生气盎然,满面笑容,表现了这个年轻战士充满了胜利的信心和活泼爽朗的性格。与战国稚拙的人物雕塑相比,秦代在短短的岁月中创造出如此生动而写实的大型人物彩塑,确实令人惊讶。而陶马的塑造也同样令人赞叹不已。马的形象劲健有力、昂首伫立、比例匀称、结构准确。在造型上,着力刻划战马蓄势而动的特点,或昂首扬尾、或张口嘶鸣、那双耳上耸、鼻孔翕张、双眼全神贯注的形象,给人以跃跃欲动、急不可耐地要驰骋疆场之感,体现了一种轩昂骏健的风神。秦陵陶马是我国古代长期盛行的骏马雕塑艺术的真正开端。第三,秦俑在总体构思上,虽以实战的精神为出发点,但并未直接描写战斗的情景,而是选取了临战前的场面。陶兵陶马的姿势大都取静态的表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构成了巨大肃穆、寂静的场面。
这是一种暴风雨前的寂静,在这可怕的寂静中蕴藏着一股行将爆发的巨大力量,给人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然而有少数的俑如立射俑、跪射俑,则取动态的表现,将军俑右手紧握左臂,手腕的力度感十分鲜明,还有双臂前举乘驾战车的御者,跃跃欲动的战马,这些都增强了人物、战马的内在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巨大的寂静。寓动于静,于统一中求变化,这又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的高妙之处。
① 《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75年第 11 期;《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第 12 期。
咸阳杨家湾兵马俑①:1965年在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葬坑中发现,西汉前期作品。出土骑兵俑583件,步兵俑1800多件,另有文官、乐舞俑、杂役俑100多件,共计2548件,是所见汉墓出土陶俑最多的。步骑俑排成战阵,骑兵俑高68厘米,步兵俑高44- 48厘米,它再现了汉初军阵形式,在艺术上也是写实的,它承袭了秦俑坑的遗制,只是在军阵上以骑兵为主,战车已不见,人俑个体小于秦俑,手中所持已非秦俑所持的真正实用兵器,而多为象征性的兵器。在造型手法上,人俑显得头大,也缺乏细部与性格的刻画,这是难与秦俑相媲美的。但杨家湾汉俑面宽唇厚,多蓄胡须,刻划单纯洗练,神态威武,与秦俑健壮强劲的特征相一致。杨家湾俑的彩绘保存较好,这在汉俑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兵俑、陶马周身彩绘,有红、白、黑、绿、黄等多种颜色。立式俑罩衣上多绘有甲片,袖口、领口、帽、靴等处也有彩绘。陶马形象昂首翘尾、胸体宽阔、额宽腰短,尤为挺拔神骏,威风凛凛,再配以磅礴的阵势,显示出汉初国力的强盛。
徐州狮子山兵马陶俑①:1984年发现于江苏徐州狮子山西麓,共发现了四座兵马俑坑,已出土兵马俑2300余件,都是陶质,质地细腻,为西汉中期或偏早的作品。是继咸阳杨家湾汉俑、西安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以一号坑为例,兵马俑排列成密集的多路纵队,一律面向西方,立式俑高的达47- 48厘米,矮的达42- 43厘米,跪坐俑高25- 28厘米。按装备和姿态分为兵士俑、盔甲俑和跪坐俑。兵士俑身着长袍,盔甲俑穿戴盔甲,有的还背负箭壶,狮子山陶俑脸型上宽下窄,不留胡须,具有东夷人清秀的特征。步卒作持械状,手中所持亦多是象征性的兵器,神态肃穆,面相饱满,气势咄咄逼人,与西汉前期一般陶俑相似。狮子山陶俑身上的彩绘大多已脱落,从目前所见色彩保存较好的少数陶俑与杨家湾陶俑有相似之处,通体彩绘红、白等色,以红色为主,似更简练抽象,同时更注重面部表情的刻划,它是西汉重要的陶兵马俑雕塑艺术珍品之一。
① 《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文物》1966年第 3期;《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 10 期。
① 《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 12 期。
② 《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 2期;《中国古代雕塑漫谈》,任荣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西安陶塑彩绘侍女俑和拂袖舞女俑②:前者以西安霸陵文帝刘恒皇后窦氏陵旁从葬坑出土的42件陶侍女俑为代表,后者以西安白家口出土的陶俑最为出色,均为西汉前期的陶俑,是官营机构东园署的产品,系采用模塑和捏塑成形,衣褶大都省略,面部塑造却颇为用心。前者彩绘陶侍女俑分立、坐两种姿态,立者高53- 57厘米,着长襦和方头方口履,两手半握,拳眼相对,似拥物而立,神态端庄文静,恭谨温顺,人物面貌各异,表情若有所思而难于捉摸。坐者高33- 35厘米,袖手跪坐,脚掌向上,臀压掌上。其中有一女俑裙缘甚宽而扑地,面庞丰满,姿态非常恬静端庄,是西汉女俑的杰出典范。
另有女侍俑两手半举,左手指作轻巧动作,头微右偏,似在抚琴,情态专注。
侍女俑通体敷白粉,再用黄、黑、红等色彩绘于面部眉发和衣裳。塑绘结合,加强了雕塑的表现力,这成为我国古代彩绘艺术的传统。这组彩绘女俑衣着艳丽,体态端庄,是典型的宫廷侍女形象。后者拂袖舞女俑身着长袖舞衣,上身略俯,腰肢微扭,舞步轻盈,双手一高一低,甩动长袖翩翩起舞,体态极为洒脱,其细部刻划和神态表现略嫌简略,但作者抓住大的动势,着重表现了舒缓优雅的舞姿。这种注意动势、注重意态的表现手法正是汉俑的特色之一,这是汉俑中极为精彩的佳作。
济南无影山杂技百戏俑①:1969年在山东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中出土。在一个长不到67厘米,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塑造了22个彩绘陶俑。其中有长袖而舞的女伎2人,表演倒立、折腰、柔术等杂技的青年男伎4人,还有奏乐的8人,或吹笙、或抚琴、或执棒敲钟、或击扁形小鼓、或击大型建鼓,其余为袖手而立的旁观者。这组陶俑布局井然有序,人物主次分明,在人物安排上一反过去观赏者被安置在中心位置的作法,而是将乐舞杂技者作为主要形象,观赏者处于陪衬的地位,人物有动有静,以观赏者的静态烘托乐舞杂技者活动的动态,使人感觉表演者更加生动活泼,优美多姿。缺点是人物面部表情缺少变化,未作细致刻划。
四川的几件击鼓说书俑:一件是1957年在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刻划一个说书人坐在那里,左手抱鼓,右手举棰,袒露上体而坐,赤足而跷举其一,伸头拱背,眉眼带笑,张口而谈,似乎正说唱到入神之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人们并不了解他在说些什么,但那充满激情的动作、那憨然可爱的神态已足以打动观赏者的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另外成都扬子山出土的一件,其姿态和前者极类似、只是未跷足,右手未伸出而已。再如1963年郫县出土的一件也很有特色,俑高66。5厘米,立式,左手执鼓,右手执棒,头戴圆帽,缩颈歪头,张口吐舌,神气活现,也是一件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神之作。这几件作品充分代表了巴蜀地区陶俑的艺术特点和成就,作品不局限于常规的比例,而是用夸张的手法,头大身小,突出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姿态动作变化多端,富于动势,灵活自然,力图表现出最具特征、最动人的瞬间姿态,面部神情和动作密切相关,人物笑容刻划得丰富微妙富有个性特点。
辉县百泉区陶家畜:发现于河南辉县百泉区东汉晚期墓中,有陶羊、陶猪、陶狗等10余件,形制很小,最大者高不过12厘米,最小者高仅2。2厘米。作者塑造这些家畜,往往抓取它们最具情态的一刻,而非静态地塑造。
如陶母羊的塑造就是抓取它且行且叫,眼睛急切张望,侧耳谛听子羊的响应那一神态,使人感受到母羊寻找子羊的急切心情,领会到那种感人的母子之爱。与之相映照的是陶吠犬,陶犬张口而叫,却与母羊呼唤儿女的叫迥然不同,这是一种警惕的狺狺。另外的一件小陶狗(或称狐)刻划也很生动,它探头向前,双目前视,两耳竖起,尾巴翘起,小心迈脚前行,出色地刻划了小狗所特有的警觉和稚气。陶猪以幼猪的样子最为有趣,作者塑造了幼猪因幼小无知,过分警惕,一遇响动便惊慌奔逃的神态,非常生动可爱。
⑷ 汉文帝霸陵出土过千件陶俑,他为何如此钟爱陶俑
提到中国的朝代,很多人都会想到汉朝,因为汉文帝或者汉武帝都是特别有才华的,在他们的统治之下,整个国家一直在向前发展。并且现在我们所穿的汉服就是由汉代的服装演化而来的,这说明汉朝的文化对现在人的影响是很深的。现在中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了汉文帝的陵墓——霸陵,这个陵墓中出土了过千件的陶俑,那为什么汉文帝这么钟爱陶俑呢?
总结
在去世之前,汉文帝也命令工人烧制了很多的彩绘陶俑,这些陶俑都成了汉文帝的陪葬品。所以如果没有汉文帝的命令,那我们也看不到这么多陶勇了,也没有办法去探究那个时候的文化。
⑸ 汉文帝霸陵出土过千件裸体陶俑,这些陶俑有什么特点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的会议,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是汉文帝的霸陵。其实从2017年开始,考古人员就陆续的对江村大墓四周的葬坑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掘出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以及铁器陶器1000多件。这些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这些陶俑有什么特点?
三、陶俑的随葬制度
汉代的陶俑大多数都是出自于王公大臣和皇帝的随葬坑中,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等级和荣耀。而且汉代是没有非常明确的丧葬物品规定的,按照陶勇的规格来看大多数的陶俑高度大概是60厘米。在汉代早期的时候,陶俑是兵马俑和侍女俑的形式出现的,到了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丧葬习俗的变化,大多数都是以生活场景为主题,有的完全是仿照着现实生活来制作的,里面还有各种舞蹈、体育、娱乐的人物,以及各种动物和日常的器具。
⑹ 汉文帝霸陵出土上千件彩绘陶俑,出土这些文物有什么研究意义
汉文帝霸陵出土了上千件彩绘陶俑,这些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汉文帝时期的社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文帝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当时汉朝正处于百废待兴的一个时期,汉文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内减轻百姓负担,对外采取和亲政策,使汉朝得到了宝贵的和平时光,为日后开创的“文景之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汉文帝本人极其节俭,但是对百姓却是很大方,多次减免百姓的徭役,无怪乎司马迁称呼汉文帝为“内圣外王”。汉文帝提倡薄葬,认为生死自有天命,不想活人因死人受罪,所以汉文帝的陵墓中没有太过贵重的陪葬品。更多的是陶俑跟印章,下面就说一说这些文物有什么研究价值:
一、风土人情
陶俑的发现能够帮助学者很好的研究汉文帝时期的风土人情,陶俑的姿态、穿着等可以很好的反应汉代人的衣着打扮,了解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你觉得汉文帝霸陵出土的上千件彩绘陶俑有什么研究意义呢?欢迎留言讨论。
⑺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什么色
兵马俑有颜色,原本表层是彩色的。兵马俑刚出土时都是鲜艳的彩绘,有朱红、紫红、粉红、粉绿、粉紫、粉蓝、桔黄、黑、白等,有十几种颜色。但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后来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7)汉代的陶俑为什么颜色保存的很好扩展阅读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⑻ 兵马俑的资料
[编辑本段]◎兵马俑
(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和年龄有差异。统一六国之后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既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精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维妙维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三号俑坑号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坑内也不见踪影。由此不难看出,三号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三号俑坑对于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大凡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对于少数陶俑脸部残留的彩绘或许还记忆犹新。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陶俑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桔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甲片多为黑褐色,甲组和连甲带多为朱红。同时也有一部分甲组、连甲带绘成紫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从个体看,有的上着绿色长襦,下穿绿色短裤。再从整体来看,如探方20战车后的一排陶俑,第一个身着红袍第二个身着绿袍,第三个身着紫袍,第四个身着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如探方20出土的一组陶马,其局部仍然保留着鲜艳的色彩。四匹马似为白蹄枣红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如马躯体部分为枣红色,前体腔及肚皮部位分绿色,生殖器则绘为黑色。马腿表面也是枣红色,内面异为粉绿色,蹄为白色。马前腿内侧的两个小夜眼(俗称)也绘为白色。马头部的颜色更是精心彩绘,两腮及眼睛以下部位为白色,鼻梁枣红色,鼻孔为粉红色,嘴唇下部亦为枣红色,舌胎则为粉红色,牙齿又绘为白色,马鬃、马尾均为黑色。总之,陶马的色彩既逼真又艳丽,使之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正说秦俑密码:“兵马俑”被证谬
除非解开秦俑错综复杂的谜团,否则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秘密、一个极爆炸性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失。近日在《唐都学刊》刊发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成果指出:秦始皇帝陵群俑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体系,但绝不是“兵马俑”说诠释的那个样子。
陕西师范大学文化学院的研究成果:《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 “兵马俑”证谬》对秦始皇陵陪葬坑发现的所谓“兵马俑”的身份提出严重质疑,指出随着发掘工作的广泛、深入,相关学科的进展,新发现新成果层出不穷,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的相关问题应该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
此文作者刘九生教授经过长期思考、缜密考证认定:陪葬坑出土的群俑,并非像现在认定的那样,“历史常随时间的消逝而需要修订”——作为一种解释系统,“兵马俑”和“宿卫军”及“军阵”说其谬有三——非一般军队的“兵”,而是侍卫系统的“郞”;不是“宿卫军”,而是始皇帝的“郞系统”;不是“军阵”的布置,而是“礼仪范式”的呈现。
以“兵”作“俑”:想象之辞
“事死如生”,乃中国古代文明基本观念。以俑作陪葬,是我们源远流长的礼仪文明中丧葬礼仪的重要体现。“俑”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古代中国,“作”俑须近亲、故旧、卫士而非一般人普通人。“兵马俑”说以“兵”作“俑”,根本违背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有失“俑”的身份。
“军阵”陪葬:违背情理
于情,陪葬“军阵”有违始皇帝“使后无战攻之患”的理想;于理,群俑的排列组合方式系以“四”进制的“四法”而根本不合与秦相关的兵家的“伍法”,而且一、二、三号坑群俑的排列组合方式难以排成任何一种中外古典记载的军阵。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跟古埃及和玛雅印第安人相近。这两大古典文明,各有令人震撼的陵墓工程,却绝不见也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军阵的踪影。
“宿卫”京城:于史无证
秦都咸阳考古工作者经将近20年的踏查结论:“城郭遗址却一无踪迹,至今只能以秦都咸阳无城郭建制作罢”。给咸阳平添所谓“兵马俑”,派“宿卫军”,摆“军阵”,历史地理方面的障碍实在太多。
以“郎”为“兵”:名不副实
从俑本身发现人:群俑之高都大大超过古往今来中国人一般的身高,俑的体态发式衣裳鞋袜制式,多少说明,他们盖系特别简选的秦人上层精英。从人本身发现俑:查阅史料,当时黎民黔首芸芸众生及普通士卒衣食状况,不足以成为群俑原型。况且,勘探表明,秦始皇帝陵东侧只有一条墓道。群俑被定格在此,足见地位之要。能执掌此司马门者,非郎系统人莫属。
“郎与郎制”:历史现场
秦都遗址的发掘及中国宫卫传统的史料,都在昭示群俑的身份:盖在对传统丧葬礼仪的全面继承和发展,是惟始皇帝方能拥有、方能动用的“郎系统”真人真马真车及其装备的复制。整个场面呈现的,是始皇帝出入或即将举行礼仪盛典时基本范式的生动写照——四号坑对应祭祀或礼仪场所,三号坑对应宗庙,二号坑对应宫厩,一号坑对应宫城即骊山园——而非所谓“兵强马壮的秦国军队的形象记录”。
“郎与郎制”作为一种建制或体制力量,包含了我们通常所谓“三公九卿”之“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卫尉三个系统。“郎系统”意味着秦人贵族血缘亲属关系的超稳定结构及其更为古老的史前渔猎传统,关乎秦国家机器的运作,关乎秦国之兴与秦朝之亡。此种真相,被持“兵马俑”和“宿卫军”及“军阵”说者一直弃而不顾。因此,一幅无与伦比的中国古代文明三维立体动画长卷,完全被弄成了一纸单向度的军事暴力碎片。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以“郎”为“兵”,一错皆错,自不足怪。
[编辑本段]◎秦始皇陵简介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距西安市城区约37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附会之风过重,一时间还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25-56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象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⑼ 讲述汉代陶俑的特点
作为与墓葬制度联系紧密的俑像,是汉代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与秦代兵马俑相比,汉代俑像则主要塑造的是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且形象更生动活泼。
西汉早期俑像性质[1]和秦代兵马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
俑小得多。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俑成为主流,兵马俑不再出现。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
⑽ 简述东汉人物陶俑的艺术特征
西汉中晚期,从汉武帝刘彻登基(公元前141年)至更始帝刘玄被杀(公元25年),时间为166年。西汉武帝时期,是汉朝国势最为强盛时期,汉武帝以其宏才大略,北击匈奴,南抗百越,确立了汉朝边疆之稳固,迎来经济繁荣,一些高官贵戚,武将勋臣,在其死后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墓,如武帝茂陵及其陪葬大臣卫青墓、霍去病墓等,极尽奢靡。由于目前尚未对这些陵墓进行系统发掘,所以尚未见大批陶俑出现。西汉晚期,随着政局混乱,经济衰退,陶俑制作失却了经济依靠,规模不大,数量较少。
西汉中晚期陶俑除建国前在西安、洛阳等地出土的外,建国后出土的陶俑有:山东济南无影山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陶俑;河北邯郸彭家寨陶俑;河南洛阳西汉墓彩绘陶俑。
西汉中晚期陶俑由于关中地区尚未发掘出帝王贵族陵墓,未见大量的陪葬兵马俑坑,所以在数量上远不及早期,但从传世及解放前后出土的陶俑中,我们仍可发现其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第一市重心的东移。这一时期的陶俑,出土最多、制造水平最高的,是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仅就现状而言,关中地区此一时期的陶俑尚待发掘)。洛阳在西汉时期处于陪都位置,其繁荣程度仅次于西安而居于次席。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的优越条件,使许多达官显贵,趋之若骛。死后厚葬此地,自然促进陶俑制造业的兴盛。洛阳及其周围地区墓葬中陶俑的出土,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第二是陶俑题材的日趋广泛。西汉早期的陶俑,除兵马俑外,以女侍俑为常见,其他俑种较为罕见。进入中晚期,伴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人们更注重将日常现实生活的场景,如实搬入地下。住宅由大门、仓库、阙、正房、厨房、厕所、猪圈等组成。墓室结构,便是墓主人真正的住宅。汉代墓室平面基本上由东西耳室、东西侧室、主室组成,东西耳室一为马厩,一为仓房;东西侧室则为置放罐、壶、盆、碗的餐室和放置歌舞乐俑以助兴的客厅。后室则为墓主人棺床之室。它完全仿照世间现实生活而造,适应这一需要的各种俑,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些俑中,乐舞、杂技俑最常见,最引人注目。西汉中期以后,受西域诸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乐舞、百戏盛行于中原,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元封二年长安演出百戏时,300里外的乡民都入京城观看。这种状况在达官显贵那里更是有增无减,几乎宴宴都有歌舞、杂技相伴,以助酒兴,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三是追求神韵的塑造。此期陶俑,从五官、身体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早期那样写实,符合人身解剖结构,但其却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与刻划,如那些身穿长袖短衣、下着肥大喇叭形裤的杂技俑,动作、姿势极其夸张,为突出鼓舞之步伐,塑造者可以随意增加人物下肢的长度,使其超出人们惯常的想象,肥大的裤腿犹如长裙,被双腿带动,恰如生风。而为了表现杂技的惊险,又适当的缩短双腿的长度,以增加其动作的稳定性。或许是为了适应乐舞、杂技俑特性,这一时期的俑,总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以面部五官而言,已逐渐脱离兵马俑面部神情严肃之束缚,表情开始生动活泼起来。
汉 俑 与 汉 代 社 会
两汉是其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强盛时期。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称雄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止,共420余年。
汉代陶俑,是在其繁荣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完成的。秦始皇以博大气魄,指挥秦国军队,击败东方六国,使秦帝国强盛于一时。但其好大喜功,不顾社会生产力低下这一现实,强迫大批民工去修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使人民失却了必要的生存环境,群起而攻之,秦朝历二世而亡。汉朝初年的社会,处于经济濒临崩溃之时。皇帝出行,连4匹颜色相同的驾车之马都找不到,大臣们只有乘坐牛车去上朝,米1石万钱,马1匹百金。为扭转这一局面,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发展社会经济为其指导方针,重农抑末,削减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减轻农民的租税。汉高祖定租税1/15,汉文帝提倡节俭,亲耕藉田,提倡农耕,免天下农田租税12年,汉景帝则将租税减至1/30,从而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结果,使得“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纲疏而民富,役财娇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两汉时期出土陶俑较为集中的地区,陕西咸阳和西安、江苏徐州、河南洛阳、四川诸地,皆为经济发展的富庶地区,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如此大规模的陶俑制作,是不可想象的。
汉代社会风气,是促成汉俑艺术多彩多姿的重要原因。
两汉时期的俑,是在秦俑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秦俑是高度君主集权专制统治下的产物,统一、单纯、威严是其主要特征。汉俑同秦俑相比,气魄不足,但在题材多样、类型众多,反映社会风貌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主要原因,是汉代社会风气所致。艺术是时代风貌的折射,汉初经过文帝、景帝的励精图治,至武帝时已成为当时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汉武帝南平百越,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东讨鲜卑,男儿以立功边陲为时尚,表现出汉民族强大、自信之心。经济的发达,一方面生时穷奢极欲,纵情享乐;另一方面死时厚藏。《汉书·成帝纪》:“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治园池,多蓄奴婢,被服骑毂,设钟鼓,备女乐。”外戚王凤及其家族“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童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汉书·元后传》)。
他们以厚藏为德,薄终为鄙,有的甚至倾家荡产,为了“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这一目的,汉朝统治者们不惜将全国收入的1/3,用于陵墓建设,其厚藏风气盛行,可见一斑。汉俑正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