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双键变了颜色就会变
A. CH3COCH2CO2C2H5 和FeCL3如何反应,为何可以显色显色
CH3COCH2CO2C2H5具有烯醇式结构,能转换成双键加羟基,所以能使FeCl3显色,成蓝紫色
B. 为什么苯环上连接生色基团或助色基团会引起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为什么苯环上连接生色基团或助色基团会引起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助色基团是指带有孤对电子的基团(即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如—OH —OR、—NH2、—NHR、—Cl、—Br、—I等。它们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是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收强度。 1、使双键红移原因:双键的电子跃迁π-π*,当助色基团接上后,变成n-π*跃迁,能量小于π-π*跃迁,所以吸收带红移。 2、使羰基蓝移原因:助色团上的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π电子产生n-π共轭,导致π*轨道的能级有所提高,但这种共轭作用并没有改变n轨道的能级,因此n-π*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n-π*吸收带蓝移。
C. 有色物质被漂白后为什么呈现出白色而不是透明
漂白漂白,当然是漂过之后就是白色。否则,干脆叫漂透算了。
漂白的原理,是利用氧化剂或者还原剂,将物质中显现颜色的色素成分的双键破坏掉。这个破坏的过程,有氧化断裂和还原打开双键变成单键。总之,是将能够吸收某种光波的色素成分破坏掉了,物质不再选择性吸收光波,也就不会再发射出某种颜色了。全面的反射太阳光,得到的就是白色。
你想透明,那就需要全面的透过太阳光,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将该物质的物理结构重排,所有的分子束都整齐排列,让光线畅通无阻。但是,这不是漂白剂所能完成的任务,也不是常规技术手段能够达到的。
D. 为什么含有碳碳双键(C=C)的原子式的物质可以使KMnO4退色
碳碳双键被高锰酸钾氧化断键,生成醛、酮类物质,高锰酸钾被还原成二价锰离子,褪色
E. 双键会使极性变大还是变小
双键会使极性变大。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差别就是正负电荷不重合。如果正负电荷不重合的话就是说电子云从正电荷偏移到负电荷那边去了比如说O=C=OC为正电荷的,两个O为负电荷的。两个O对称,负电荷中心在中间,刚好和C的正电荷重合,所以是非极性的。
酸中的O=C-O键不是简单的单双键,其中C的三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双键氧”,“单键氧”和烃基相连。在垂直与SP2轨道平面还有一个有成单电子的P轨道,它与“双键氧”中的单电子P轨道部分重叠成派键。
物理性质
共轭双键是以C=C-C=C为基本单位,随着共轭度的增加,其紫外特性: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如有荧光,其最大激发光波长红移,最大发射光波长红移;如有颜色的话,颜色逐步加深 。由于大π键各能级间的距离较近电子容易激发,所以吸收峰的波长就增加,生色作用大为加强。
这种由于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成为K吸收带[从德文Konjugation(共轭作用)得名]。K吸收带的波长及强度与共轭体系的数目、位置、取代基的种类有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共轭双键
F. 碳碳双键怎样显色
碳碳双键一般可以使溴水褪色:
RCH=CHR + Br2(红紫色)—〉
RCHBr-CHBrR (颜色消失)
G. 分子结构中,含有的双键越多,该物质呈色越深么(紫外那张的)本人较穷,无元宝,望谅解
不一定。必须是能够形成共轭体系的双键越多,也就是共轭体系越大,颜色越深。
H. 酸性高锰酸钾为什么会因为双键退色,反应后得到物质什么
一般含有双键的有机物都是双键烃,会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致使有色物质褪色!
I. 双键氧化成单键
很多油有双键,这也是为什么植物油没有猪油容易凝固的原因。
双键不但决定着这个油的物理性质,最关键是影响了其化学性质。也就是其营养性。
鱼油最不稳定的功能键的确是双键,也就是说双键最容易被破坏。
被破坏有三大种可能:
1、氢化。就是加成,取消了双键变成了单键。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可与忽略。
2、氧化,双键断裂,变成酸。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如果油有了比较明显了的酸味,那就要小心了。这个过程是密封不好,并且受到阳光照射,什么保护不周,有细菌进去催化了。
3、另外,就是脱氢,产生很多新的双键。这个现象、都会有的。比如一些油经过高温时间比较场之后,颜色就比较重了。一般情况,如果颜色比较重了,就不能吃了,因为里面已经产生了比较多双键,甚至苯环。这些东西都是很容易致癌的。相当危险。
只要是避开第二第三这两种情况,就好了。
有问题可以追问。谢谢!!
J. 共轭双键的物理性质
共轭双键是以C=C-C=C为基本单位,随着共轭度的增加,其紫外特性: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如有荧光,其最大激发光波长红移,最大发射光波长红移;如有颜色的话,颜色逐步加深 。
具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相间的π键与π键相互作用(π-π共轭效应),生成大π键。由于大π键各能级间的距离较近电子容易激发,所以吸收峰的波长就增加,生色作用大为加强。例如乙烯(孤立双键)的λmax=171nm(ε=15530L·mol-1·cm-1);而丁二烯(CH2=CH-CH=CH2)由于2个双键共轭,此时吸收蜂发生深色移动(λmax=217nm),吸收强度也显着增加(ε=21000L·mol-1·cm-1)。这种由于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成为K吸收带[从德文Konjugation(共轭作用)得名]。其特点是强度大,摩尔吸光系数εmax通常在10000~200000(>10^4)L·mol-1·cm-1之间;吸收峰位置(λmax)一般处在217~280nm范围内。K吸收带的波长及强度与共轭体系的数目、位置、取代基的种类有关。例如共轭双键愈多,深色移动愈显着,甚至产生颜色。据此可以判断共轭体系的存在情况,这是紫外吸收光谱的重要应用。